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芍药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该文从历史和现状两个层面上概述了中国芍药的分类学研究进展.芍药科系单属科,由芍药属从毛茛科独立而来.芍药属内划分为3个组,即牡丹组、北美芍药组和芍药组,其中芍药组系属内最大的组,约含22个种,组内又有全缘羽叶亚组和多裂叶亚组之分.在中国芍药种质资源的分类史上曾先后提名过13个种,但目前已基本得到公认的却主要有8个种(5个变种),皆隶属于芍药组.中国芍药品种资源众多,其分类历史悠久,按照花型演进规律目前已形成日趋一致的花型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2.
中国牡丹嫁接繁殖历史悠久,初以牡丹根为砧木,后发展为芍药根做砧木。也可利用四至六年生凤丹或生长势强的单瓣牡丹嫁接不同花型、花色的"什样锦"。  相似文献   

3.
对河南省洛阳市的牡丹品种资源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洛阳牡丹品种资源共有10个花型,503个品种。  相似文献   

4.
芍药和牡丹部分品种茎叶器官的解剖学观察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显微及扫描电镜对牡丹和芍药部分品种的茎、叶营养器官进行解剖学观察比较。结果表明:①牡丹品种茎的维管束数量明显多于芍药品种;②牡丹与芍药品种的叶片在气孔频度、气孔大小等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芍药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玉佩 《新农村》2010,(10):23-23
芍药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花卉,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其根肉质,茎丛生,高60~120厘米,花期5-6月。芍药在一个地区或就一个品种而言,花期较短,一般仅10天左右,但其花朵硕大,花色鲜艳,花型优美,花数繁多,花开时节其热烈气氛不亚于牡丹,而且其适应性强,栽培管理简单,  相似文献   

6.
牡丹与芍药的食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牡丹与芍药的食用历史,并针对牡丹与芍药不同品种的花瓣、花粉、根、籽油、饼粕等的营养物质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区分牡丹与芍药各个部分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的差异。经过对比发现,牡丹、芍药各个部位的营养物质含量具有各自的特点,牡丹、芍药都具有良好的药食两用价值,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正>牡丹是原产于我国的芍药科落叶小灌木,其花朵大而艳丽,观赏价值较高,被誉为“国花”。牡丹在秦汉早期主要被用作药材,从隋唐时期开始进入宫廷被用于园林观赏,在北宋时期达到了园林观赏的历史高峰,然后逐渐在全国各地被广泛栽培。洛阳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是中原牡丹的栽培中心。目前洛阳栽培的牡丹包含黄、白、粉、红、蓝、绿、紫、黑及复色等9大色系,有10种花型,共1200多个品种。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不同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品种群组合在武汉地区的生长开花状况,于2017—2019年对引种的5个牡丹品种群(中原、江南、日本、美国、法国牡丹品种群)在武汉地区能够正常生长开花的品种进行花期和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结果表明,5个牡丹品种群在武汉地区的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盛花期为4月上中旬。不同品种群牡丹在引种地花期也存在一定差异,将国内牡丹和国外牡丹同园展示,花期可延长10~15 d,同时可丰富国内牡丹花色。各品种与原产地相比,花色基本保持原有色泽,但花型存在退化现象,特别是国外牡丹品种,44%牡丹品种花型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中原牡丹不同品种花期与其其他生物学性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汇集和研究牡丹种质资源,研究牡丹花期与其其他生物学性状的关系。[方法]采用比较法分析收集到的牡丹品种的生态适应性。采用数量分类法进行品种分类。[结果]从种质资源圃的818个牡丹品种中鉴定出576个,其中早花品种58个,中花品种400个,晚花品种118个。早、中、晚品种的花色均以红色系、紫红色系为主。早花品种的花型以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居多,株型以半开张型为主,叶型分布较均匀,多数生长势较强;中花品种的花型以皇冠型、绣球型居多,株型以半开张、直立型为主,叶型以中形长、圆叶型为主,生长势以中等为主;晚花品种的花型以皇冠型、绣球型为主,株型以半开张型为主,叶型以中形长叶型较多,生长势有弱化的趋势。[结论]解决了"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现象,明确了牡丹不同品种花期与花色、花型、花态、株型、叶型、生长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牡丹     
牡丹为芍药科毛茛属多年生落叶灌木,别名木芍药、洛阳花、富贵花、谷雨花。初夏开花,花型较大,花色绚丽,有红、白、黄、粉、紫、蓝、绿、黑8色,味清香。牡丹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耐低温,能经受-30℃的低温,繁殖采用分株法。洛阳花农自古就有“春分栽牡丹,到老不开花”、“七芍药,八牡丹”之说,一般指秋分到寒露期间,即9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为栽培的良好季节,这时挖起的牡丹经数日曝晒并长途运输仍能成活开花,因此时牡丹的生长逐渐停止,进入休眠期,但根部尚未停止生长,此时分栽根部伤口容易愈合,易长新根,翌春就能开花。牡丹为肉质根,宜生…  相似文献   

11.
张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95-6597
在分析曹州牡丹园园区概况的基础上,从总体构思和局部构思两个方面提出了园区规划布局,指出园区规划主要包括主要景区规划、山形水系规划、植被规划、建筑规划、园路规划。园区有8个主要景区,分别为牡丹古韵观赏区、东入口景区、品种牡丹展示区、湖山景观游览区、浅滩野戏区、儿童游憩区、森林休闲区和城市入口景区。改造原3坐山体,增加微地形,使3山相连对主湖形成环抱之势,并在原主湖的基础上重点改造水形,创建湾、溪、池、瀑与湖、滩共同构成灵动多变的水空间。在适地适树、乔灌草层次复合的植物配置原则上选择适宜树种种植于园内。重新修整西入口古建筑,创建牡丹古韵景观氛围;在东入口利用外装材料色彩形成现代风格;在北侧新建观赏温室供游客四季观赏;在南侧创建生态餐厅为牡丹园的四季经营提供支持。在原3条轴线(西门—东门、观花楼—国花馆、主湖—天香阁)的基础上,增设1个游人出入口和1个管理出入口,以满足各景点的良好可达性。  相似文献   

12.
紫斑牡丹新品种选育及牡丹品种分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该文报道了兰州和平牡丹园培育紫斑牡丹新品种的方法和过程,讨论和分析了新品种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个新的牡丹品种分类系统.主要结果有:①20年从32万多株实生苗中选育出9种花色、7种花型、500多个紫斑牡丹新品种;②甘肃紫斑牡丹品种(群)与中原普通牡丹品种(群)大规模反复杂交,极大地丰富了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为大量选育新品种奠定了基础;③按色、类、型、组和品种五个等级组成的牡丹品种分类系统,“色型兼备、科学实用”,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三种不同衰老类型的牡丹品种卷叶红、大胡红和肉芙蓉为试材,比较其叶片在不同时期的强光下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差异,探讨牡丹叶片光抑制发生的机理和叶片衰老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与大胡红和肉芙蓉相比,卷叶红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电子传递量子产率(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下降较小,且保持了较高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表明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迅速增加,提高了对强光的适应,而可逆失活和不可逆破坏则加重了光合机构的损伤,这造成了衰老的先后次序为肉芙蓉、大胡红、卷叶红。Fv/Fm、NPQ、qP和PSⅡ对光强响应的差异明显,使之可以作为鉴定耐光抑制能力大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利用CDDP标记的菏泽牡丹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莹莹  郑成淑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3):2739-2750
【目的】在品种群水平和花色群体水平上分析菏泽牡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为该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方法】利用CDDP分子标记技术,对白、粉、黑、红、黄、蓝、绿、紫红、紫和复色系等10个花色群体构成的299份菏泽牡丹品种资源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结果】用18条CDDP引物对10个花色群体共299份样品进行扩增,共检测到385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68条,特异条带23条,分别占总条带的95.58%和5.97%。在品种群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648、1.2569和0.2695;在花色群体水平上,上述指标依次为0.1451、1.2313和0.2306。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得出,红色系和紫色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复色系和绿色系牡丹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花色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近,平均为0.0271;遗传一致度较高,平均为0.9735;遗传分化系数为0.1252,表明只有12. 52%的遗传分化存在于群体间;群体间还具有较大基因流值(3.4939)。遗传多样性分析和UPGMA聚类结果在分子水平上验证了牡丹品种资源的花色演化趋势:以粉色系和红色系为中心,渐渐演化出紫红、紫、蓝和白色系,再进化为黄色系和黑色系,绿色系和复色系属于退化的色系。【结论】CDDP技术可有效揭示牡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在品种群水平上,菏泽牡丹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高于花色群体水平。花色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聚类结果揭示了牡丹花色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西南牡丹品种起源的ISS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西南牡丹21个品种、中原牡丹18个品种、江南牡丹1个品种和1个野生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了解西南牡丹品种群的遗传背景,为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改良的CTAB法对41份材料抽提总基因组DNA,采用ISSR分子标记的方法,通过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从60个哥伦比亚大学(UBC)开发的通用引物中筛选27个进行PCR扩增差异比较,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多态位点百分率(%);依据Nei’s遗传距离,运用NTSYSPC进行UPGMA聚类构建不同品种群和品种间亲缘关系。【结果】利用27个ISSR引物对41个牡丹样本扩增,共获得的317个条带,其中304个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5.41%,平均每个引物扩增条带为11.74;41个样本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483-0.811,云南牡丹‘丽江紫5’和‘大关粉4’的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大,为0.811;云南牡丹‘大关粉4’和中原牡丹‘彩绘’的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小,为0.483;UPGMA聚类结果显示41个样本在阈值为0.625时,聚为四支:第一支由19份样本组成,其中包括5个中原牡丹品种和14个西南牡丹品种,其中,云南牡丹‘丽江紫5’与‘大关粉4’亲缘关系最近,而云南牡丹‘丽江紫5’与中原牡丹‘首案红’的亲缘关系最远,其遗传相似性系数仅为0.609;第二支包括10份样本:有‘乌龙捧盛’、‘豆绿’等5个中原品种和‘四川粉紫’、‘昭通粉’、‘丽江粉1’等5个西南牡丹品种,其中天彭牡丹‘紫金荷2’与‘四川粉紫’的亲缘关系最近,遗传相似性系数最大为0.770;天彭牡丹‘紫金荷2’与中原牡丹‘罗婺现瑞’亲缘关系最远,其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25;第三支包括11个样本:1个江南品种,8个中原牡丹品种;3个西南牡丹品种。亲缘关系最近的是中原牡丹‘菱花湛露’与‘朱砂垒’,其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79;亲缘关系最远的是‘朱砂垒’和‘凤丹白’;第四支为黄牡丹单独聚为一支。多数花色相同的供试中原品种表现出近缘关系,红色系的天彭牡丹‘胭脂楼’与紫红色系的中原牡丹品种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供试的紫红色系的天彭牡丹分别紫红色、粉色、紫色和红色的中原品种有近缘关系;云南紫牡丹品种与紫色、紫红色系的中原品种有一定关系,粉牡丹则与紫红、浅红、浅紫红、浅紫色等不同色系的中原牡丹和天彭牡丹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天彭牡丹总是先与中原牡丹品种相聚,再与云南牡丹相聚;云南牡丹品种除‘狮山皇冠’、‘香玉板’外,不同产地、株型相似和花色相同的云南牡丹品种间遗传相似性较高,总是先聚为一分支后,才与其他中原品种相聚。【结论】西南牡丹品种栽培起源较复杂,天彭牡丹比云南牡丹与中原牡丹有着较近缘关系,云南牡丹不可能是天彭牡丹直接引种驯化产物,推测云南牡丹品种可能是由几个祖先品种演化的产物,但本地黄牡丹参与起源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6.
利用导管分子离析及光学显微技术,对洛阳牡丹主要栽培品种的茎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了比较结构学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的茎离析导管分子形态结构存在着差异。根据导管分子演化原理,各品种的导管分子存在由原始到进化的关系,导管分子的进化特征和花型的演化程度是一致的,这为牡丹花型分类方案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前1-MCP处理对牡丹切花开花衰老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牡丹品种百园红霞为试材,研究了采前1-MCP(1-甲基环丙烯)处理对牡丹切花开花衰老进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前1-MCP喷洒和熏蒸处理能降低牡丹切花的呼吸强度,延缓开放进程,延长瓶插寿命,但切花的花径减小。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适合牡丹生长的无土栽培基质,以赵粉牡丹品种为试验材料,选用4种基质材料,按照一定比例配成4种栽培基质配方,研究其对江南盆栽牡丹花径、新枝和复叶长度及成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G2配方(蜂窝煤渣:菇渣:珍珠岩一2:1:1)处理的平均花径、平均新枝和复叶长度最长,成花率最高,价格低廉,并且其基质疏松,透气性好,氮磷钾含量高,是肉质根的牡丹较为理想的基质配方,完全可以在生产中代替价格较贵的泥炭,起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部分牡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研究牡丹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牡丹种质资源、培育观赏价值高的牡丹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荧光标记AFLP技术,采用8对M+3和P+3引物组合对30份牡丹栽培品种进行了总基因组DNA水平上的多态性检测。【结果】检测结果共获得1 123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965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百分率达86%。揭示了牡丹栽培种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8组引物在30个品种中检测到数目不等的品种特异带型,这些品种的特异带型对供试牡丹品种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结论】8对引物能将30个牡丹品种完全区分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来源地相同的牡丹种质表现出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韩丽晓  王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850-8851,8996
文中综述了RAPD、SSR、ISSR、AFLP和SRAP等分子标记的原理和特点,及其在种质资源分类鉴定、亲缘关系分析、杂种鉴定等方面应用的现状,探讨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牡丹亲缘关系分析、品种分类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