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叶碟法测定了嗜线虫致病杆菌CB6菌株发酵液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率、拒食活性以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其发酵液对幼虫有较高的生物活性 ,取食 3d后 ,1~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 84.75%、68.33%和 59.32%。 4龄幼虫取食量显著减少 ,选择性拒食率为 76.59% ,非选择性拒食率为 69.72%。 3龄幼虫取食发酵液处理的叶片后 ,生长极其缓慢 ,在 48h时体重抑制率达 100% ,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下降 ,其中化蛹率仅为 15.56% ,100%蛹不能羽化。  相似文献   

2.
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Xenorhabdus var.pekingensis CB6菌株是本研究室自主分离的新菌株,其代谢物对棉铃虫具有很强的拒食和抑制生长活性.为了进一步明确代谢物中杀虫蛋白的生物活性,作者用饲料染毒法和叶碟法测定了杀虫蛋白对棉铃虫不同龄期幼虫取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虫蛋白对棉铃虫幼虫有很强的抑制生长作用,用64μg/g含杀虫蛋白饲料饲喂初孵、1、2和3龄幼虫5天的生长抑制率分别达95.37%、92.73%、87.15%和88.64%,并明显延长幼虫发育历期,影响幼虫的化蛹及蛹的羽化.杀虫蛋白对5龄棉铃虫幼虫拒食效果明显,幼虫饲喂经1.6mg/mL杀虫蛋白处理的叶片24h,选择性拒食率和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76.22%和85.42%.当蛋白浓度为0.32mg/mL时,24h选择性拒食和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68.39%和74.75%.  相似文献   

3.
嗜线虫致病杆菌对小菜蛾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室内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嗜线虫致病杆菌是与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的细菌,对小菜蛾等多种害虫具有广谱的杀虫活性。为了深入了解该菌的杀虫活性,在室内测定了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 ( 简称 Xn HB310)菌株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以及持效期。结果表明, Xn HB310菌液对小菜蛾2龄和3龄幼虫72 h的LC50值分别是3.32×104 和8.56×104 CFU/mL,其活性组分主要存在于菌株细胞和经50 kDa超滤膜超滤后的上清液中。此外, Xn HB310菌液对小菜蛾幼虫还表现出明显的拒食活性,其2龄和3龄幼虫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4.03×105和8.48×105 CFU/mL。将2.24×106 CFU/mL菌液喷施到甘蓝苗上,其在室内的持效期为3~4 d。用亚致死剂量(LC30和LC50)的菌液饲喂小菜蛾2龄幼虫,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指标、蛹重、雌虫寿命以及成虫产卵量均明显下降,推测这可能导致小菜蛾下一代种群数量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具有开发成为杀虫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白僵菌及其伴生菌发酵液对线虫的毒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发酵液浸没法,以4种线虫作为靶标,对6株白僵菌、7株伴生菌菌株进行了杀线虫活性筛选,以期获得新的、高效的杀线虫生防菌资源。其中:处理24 h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2龄幼虫及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均达80%以上的菌株仅有白僵菌Snef2598及伴生菌Snef5;供试菌株对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的毒力均较低,其中仅有1株白僵菌校正死亡率达到40%以上。处理48 h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达90%以上的菌株有白僵菌4株和伴生菌5株;对大豆胞囊线虫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超过90%的菌株有白僵菌3株和伴生菌1株;供试菌株对水稻干尖线虫毒力均较低,校正死亡率达60%以上的菌株有白僵菌3株和伴生菌2株;几乎所有供试菌株,对小杆线虫Caenorhabditis sp.的毒力均很高,处理24 h及48 h的校正死亡率均达97%以上,且被杀死的小杆线虫体壁以及虫体内部物质均被不同程度地消解。研究表明,球孢白僵菌菌株Snef2598及其伴生菌菌株Snef5对4种靶标线虫的毒力均较好,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Xenorhabdus nematophila var. pekingensis CB6菌株产生的蛋白XnAFP2对多种昆虫有拒食活性。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XnAFP2包含DomainⅠ、DomainⅡ和DomainⅢ3个功能结构域。为确定其主效活性区域,分别对3个结构域进行了克隆、表达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3个蛋白片段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3龄幼虫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7.4%、39.8%和20.2%,对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3龄幼虫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0.2%3、8.6%和21.7%,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3龄幼虫的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25.7%、44.1%和26.8%。研究结果表明,DomainⅡ是拒食蛋白XnAFP2的主效活性区域。  相似文献   

6.
金永玲  韩日畴 《植物保护》2009,35(5):128-131
本文测定了小卷蛾斯氏线虫(S. carpocapsae)All品系对小菜蛾的感染力。结果表明:加入辅助剂的线虫液喷施于蔬菜叶面后,线虫的侵染率显著提高,证明黄原胶是一种很好的抗干燥物质;同时表明线虫的最适宜喷洒浓度为感染期幼虫3 000条/mL;线虫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侵染率最高;线虫的侵染率不会随着蔬菜上小菜蛾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7.
用浸渍圆形叶碟法测定了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不同溶剂提取的不同浓度提取液对小菜蛾幼虫的拒食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除石油醚提取液拒食活性较弱外,甲醇、乙醇、丙酮和氯仿提取液对小菜蛾3龄幼虫拒食活性均较强;在选择性拒食试验和非选择性拒食试验中,拒食活性都是随提取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在高浓度处理下(干重500 g/L),选择性拒食试验中氯仿提取液的活性最强,24 h拒食率为95.48%;在非选择性拒食试验中乙醇提取液的活性最强,24 h拒食率为97.32%。  相似文献   

8.
金永玲  韩日畴  丛斌 《植物保护》2013,39(5):194-194
研究了12种物质对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11品系的抗干燥保护作用。这些物质在试验浓度下对线虫和小菜蛾3龄幼虫的存活以及对线虫的侵染率都无显著影响。线虫加入抗干燥剂后经滤纸干燥法处理和叶面喷洒试验结果都表明,甘油和黄原胶的抗干燥保护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4个种和1组未定名种28个菌株发酵液对棉铃虫、菜青虫幼虫的致死、抑制生长和拒食作用。嗜线虫致病杆菌对棉铃虫幼虫具有较高的口服毒性,含20%(V/W)嗜线虫致病杆菌CBl2、CB6、CB5、CB28菌株发酵液的人工饲料饲喂棉铃虫初孵幼虫6天后,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7%、88.7%、88.4%和88.4%,饲喂棉铃虫3龄幼虫5天后,相对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6.4%、95.1%、95.6%和93.8%,上述菌株发酵原液涂抹白菜叶片饲喂5龄棉铃虫幼虫24h后相对拒食率分别为87.6%、83.6%、91.4%和89.8%;光杆状菌CBl、cBl52菌株、嗜线虫致病杆菌CB19菌株和波氏致病杆菌CB32菌株发酵原液涂抹白菜叶片饲喂菜青虫24h后,相对拒食率分别为82.7%、77.2%、75.8%和75.0%。  相似文献   

10.
苍耳不同分离物对害虫的拒食和忌避活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跟踪分离苍耳的活性成分,对苍耳叶和果实的甲醇提取物进行了液-液萃取分离,测试各萃取分离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菜青虫(Pieris rapae)和桃蚜(Myzus persicae)的拒食、忌避(或产卵忌避)活性以及对其化蛹和羽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苍耳的乙酸乙酯分离物较之于甲醇水分离物具有更高的活性。在0.05 g/mL处理浓度下,苍耳叶乙酸乙酯分离物对菜青虫和小菜蛾幼虫选择性拒食率高达100%和44.13%,对菜青虫非选择性拒食率为94%,对小菜蛾的选择性产卵忌避率都在50%以上,对桃蚜的选择性忌避率高于70%;同时,苍耳果实乙酸乙酯分离物处理叶片后,菜青虫幼虫无一化蛹,小菜蛾高龄幼虫发育为成虫的比率仅为对照的13.80%。以上结果提示,苍耳的有效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分离相中,对菜青虫的作用效果好于小菜蛾。  相似文献   

11.
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小菜蛾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杨平  林锦英 《昆虫天敌》1999,21(3):107-112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DBM是十字花科的重要害虫。本文应用昆虫病原线虫斯氏线虫的六个种和异小杆线虫的一个种对小菜蛾四龄幼虫进行室内测定,筛选出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24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8406为防治小菜蛾的较理想线虫种,田间小区试验也主宰了这点。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控制小菜蛾的危害,明确绿薄荷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采用95%乙醇对绿薄荷茎和叶进行索式抽提,并测定了茎和叶提取物12.5、25.0和50.0 mg/mL浓度下小菜蛾幼虫的拒食率和成虫产卵忌避活性。结果显示,绿薄荷茎和叶的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的拒食和成虫的产卵忌避均有显著作用,提取物浓度越高,拒食率和产卵忌避率越大。当茎和叶提取物浓度为12.5 mg/mL时,小菜蛾的拒食率最低,分别为36.16%和59.81%,产卵忌避率最低,分别为46.18%和57.78%;茎和叶提取物浓度为50.0 mg/mL时,拒食率最高,分别为82.67%和87.15%,产卵忌避率最高,分别为88.29%和98.27%。茎和叶对应的拒食中浓度(AFC_(50))最高分别为18.93 mg/mL和15.97 mg/mL,产卵忌避中浓度(AOC_(50))最高分别为16.38 mg/mL和15.03 mg/mL。  相似文献   

13.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来自5个地区的田间小菜蛾种群对8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5个地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均产生了中等水平以上的抗性,江苏无锡和广东增城种群的抗性达1428.16倍和6642.12倍,为极高抗性水平;对丁醚脲均处于敏感或敏感性降低水平。5个地区的小菜蛾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虫螨腈、S-茚虫威、虫酰肼和唑虫酰胺等5种药剂的敏感性各异,大多处于敏感或敏感性降低水平,但也有些地区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本研究结果明确了我国部分地区对小菜蛾抗药性情况,可为小菜蛾的抗性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球孢白僵菌对不同目标昆虫的侵染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应用4株不同寄主来源的球孢白僵菌对2龄小菜蛾和棉铃虫幼虫进行毒力测定,扫描电镜观察分生孢子在试虫体表的萌发及侵染过程,同时测定了4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和孢外酶水平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HFW-05的生长速率及酶活性均高于其余3菌株;菌株HFW-05对小菜蛾致病力较高,处理6d后校正死亡率为87.1%,其余3株为30%左右;4菌株对棉铃虫6d后校正死亡率均低于20%。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菌株HFW-05附着在小菜蛾表皮12h后,孢子萌发后直接或产生较短芽管穿透表皮,36h后,未穿透小菜蛾表皮的菌丝体断裂为芽生孢子;其余处理分生孢子在试虫表皮均能萌发,但芽管多呈蔓延生长直至断裂为芽生孢子,未能有效穿透寄主表皮,且孢子生长周期均长于菌株HFW-05。单纯依据孢子萌发率、产孢量或酶活评价筛选高毒力菌株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5.
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亚致死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2、3龄幼虫的亚致死效应,为氯虫苯甲酰胺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采用药膜法确定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2龄和3龄幼虫的亚致死剂量(LC25、LC40),以试虫死亡率、取食量、化蛹时间、蛹重、羽化率为指标研究其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与对照相比,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的小菜蛾除死亡率显著增高外,幼虫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幼虫至化蛹平均历期显著延长,取食量、蛹重和化蛹率明显降低。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种群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小菜蛾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菜蛾寄生性天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春梅  曹毅 《昆虫天敌》2000,22(3):123-127
小菜蛾已成为目前“化学杀虫剂防治困难”的典型害虫之一。面对此困境,利用丰富的小菜蛾天敌资源并取得持续的控制作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小菜蛾寄生性天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对其抗性机理和治理策略的研究也较为广泛 ,但用淀粉电泳的试验方法从群体遗传学的角度研究小菜蛾的抗性发生、发展及进化规律的报道 ,国内尚不多见。为此作者用淀粉电泳结合 Genepop ( V 3.1 6 )软件同时分析了小菜蛾群体中酯酶 ( EST)、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 GPT)、苹果酸脱氢酶 ( MDH)和苹果酸酶 ( ME)的特征 ,旨在为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小菜蛾及药品北京种群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吴奎华教授惠赠 ,采自北京郊区菜地 ;武汉、河北和云南种群由中国农业…  相似文献   

18.
丁醚脲等药剂防治小菜蛾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施药后7d,参试药剂防效都在80%以上,3种药剂的杀虫效果及速效性较好、持效期较长,且毒性低、无药害,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地区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及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用淀粉凝胶电泳对中国 3个不同地理区域的小菜蛾种群和台湾敏感品系的抗性水平及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生物测定显示 3个小菜蛾种群对杀虫双均没有明显的抗性 ;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分别为 1.2 1倍、4 .51倍和 1.2 5倍。在 Estα和 Estβ基因位点 ,北京种群中存在 11种同工酶 ,其中 4种为 α同工酶 ,7种 β/i>同工酶 ;河北种群中存在 3种 α同工酶 ,5种 β同工酶 ;云南种群中存在 3种 α同工酶 ,3种 β同工酶。 3个种群酯酶基因多态性的产生可能是携带不同抗性酯酶基因的小菜蛾被动运输的结果 ;杀虫双对于能引起酯酶活性升高的杀虫药剂可能无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