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7,(2):162-164,169
吴先生的《茶经述评》于1987年问世,我得到此宝书后,曾拜过数遍。2005年,《茶经述译》出了第二版,我有幸又得到此宝书,于是又拜读了数遍。近来,我又仔细地拜读了多遍,便写成文章,可以说是学习笔记,或者称之为读后感。文章分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2.
王郁风 《农业考古》2006,(5):226-228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1897-1989)晚年应约撰成《茶经述评》一书,于1987年5月出版发行,1988年8月第二次印刷,两次共印4600本,早已告罄。由于首版还是铅字印刷,受条件限制,书中图片模糊不清,吴老很不满意。该书出版距今(2004)已过17年。茶界公认《茶经述评》内容质量较高,深受海内外有关人士欢迎,视作经典之作。经“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决定,趁吴老诞生108周年,纪念“茶寿”和“吴觉农纪念馆”在上海建成开幕之际,对《茶经述评》修订再版,称为第二版。经过一年工作,已由农业出版社于2005年3月出版,新华书店发行。第二版订正一些漏校字,更换…  相似文献   

3.
竺济法 《农业考古》2022,(5):266-271
由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新茶经”,是当代转引最多的茶书之一。笔者研读20多年,梳理出其中五处文史疑误,并做校证。  相似文献   

4.
竺济法 《农业考古》2007,(2):51-55,58
一.中、日专家、学者对“茶道”的不同释义与认知笔者以为,中日两国茶界对“茶道”名词的认知还是模糊的。请看两国茶界专家、学者对“茶道”的论述———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1897—1987)先生,在他主编的《茶经述评》一书中,对“茶道”下了这样的定义:“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当代著名茶学家庄晚芳(1908—1996)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中写到:“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副教授、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  相似文献   

5.
顾雯 《农业考古》2003,(4):278-281,290
2001年5月的新绿时节在浙江上虞“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成立了。研究会的目的在于重温现代茶圣吴觉农茶学思想、共同探讨中国茶学的未来,致力于中国茶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说起中国茶学其范围很广,做为茶之故乡的东道主,在21世纪这一新的世纪中,应该有责任和义务把茶学(包括茶栽培,制造,品饮,茶道  相似文献   

6.
《农业考古》2004,(2):269-271,281
陆羽唐代著名学者,是茶学的创始人,《茶经》是其代表作。陆羽一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据称他是一个弃婴,不知所生,其姓名是长大后自己用《易经》占卜出来的,他卜得的是“蹇”之“渐”卦,其卦词有“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等语,于是他就取姓为陆以羽为名,用鸿渐作字。大约三岁的陆  相似文献   

7.
丁俊之 《农业考古》2003,(2):205-206
茶的效用 ,引起世人越来越大的兴趣 ,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饮料也更讲究 :要求饮料不但能解渴 ,还能防治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健康水平 ;寓防病治病于品茗之中 ,还要为“两个文明”服务”茶叶的科学、文化价值 ,值得深入探讨。陆羽在他的《茶经》这部 1 2 0 0多年前 (公元 780年 )世界上第一部权威性茶叶著作中 ,( 1) 对茶叶效用的评价 ,既有他自己的观点 ,也有引述别人的话。《茶经》的“一之源”有写道 :“茶之为用 ,味至寒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  相似文献   

8.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3,(4):259-260
我与裘君纪平,因为有过一段交流陆学资料的友谊,所以他把他的近作《茶经图说》赠给我,于是我打开书,一遍又一遍地仔细阅读起来。  相似文献   

9.
姜新兵 《农业考古》2019,(5):177-181
茶的名称历来按照《茶经》的说法有“茶、槚、蔎、茗、荈”五名之说,但仔细核对文献发现:“槚”的本义并不是指茶,是郭璞对《尔雅》所作的注中的理解;《晏子春秋》中的“茗菜”应是“苔菜”之误;“蔎”一般被解释为香草;《尔雅》《说文解字》等东汉以前训诂类文献也未收录“茶”和“茗”字,从训诂学和文字学角度来看,茶的利用时间应不会早于东汉时期。  相似文献   

10.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6,(5):196-196
1984年就有人提出陆羽初隐于余杭苎山。 1989年,《陆羽研究》提到:“陆羽初隐居苎山(余杭近郊)。自称桑苎翁,著《茶记》一卷。”  相似文献   

11.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1,(4):207-208
当世界进入高科技、高生产力、高度竞争的 2 1世纪 ;当人类更加关注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重视生存环境生活质量 ,追求精神文明文化交流的时候。体现东方文明 ,蕴含和谐精神、道德理念和休闲养生情趣的中华茶文化 ,愈来愈受到世人的欣赏与瞩目。当此之际 ,欣逢陆羽《茶经》定稿问世 1 2 2 0周年 ,令我们分外高兴。陆羽《茶经》被公认为是世界第一茶书 ,人类茶文化元典。它的内容完整地涵括了茶史、茶学、茶文化全部。《茶经》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高度评价 ,而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意义 ,最重要的价值 ,在于陆羽从我国数千年来对茶叶食用…  相似文献   

12.
裘纪平 《农业考古》2003,(2):309-310
(一 )茶是一盏灯亮堂心里流出自然的歌声茶是三伏的风多少闷热驱散 留下轻轻温存茶是我心中难以言说的梦泪水的花朵 燃烧的冰冻青山绿水 孕育这鲜活的精灵人类的庇护神 带我们进入飞天的蔚蓝悠闲的鱼儿 遨游的鸟儿那样的梦是那样的轻阳光 透过你我串连成漫天的白云那无边的绿野飞流着你我生命的血液是舞动的云山融汇着喜怒哀乐不息的情怀……(二 )哲学本是带着一种乡愁 ,到处寻找家园。人类迈入二十一世纪 ,何去何从 ?精神的家园 ,有一种称为“茶”的实实在在的凭借物 ,使心灵得到栖息的净土 ,这对于不同价值取向的人 ,不同宗教信仰的…  相似文献   

13.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3,(2):220-227
对陆羽在何地与写《茶经》 ,当代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湖州 ,一说在余杭 ,我以湖州说为是 ,因此曾撰文《陆羽湖州写 (茶经 )考》 ,发表在《茶博览》1997年秋之卷上 (文章经过删节 )。同时 ,又以《陆羽在湖州写 <茶经>》发表在《陆羽茶文化研究》1998年第 8期上 (全文刊登 )。这几年来 ,余杭说盛行 ,是否我的湖州说错了 ,我进行了反思 ,我仔细研读了余杭说的多篇论文 ,又查找了一些有关史料 ,觉得我的湖州说并没有错 ,没有错就应表个态 ,于是我便写了《再论陆羽在湖州写 (茶经 )》。一、两说争论的焦点这是由《余杭县志》的一段记载引发的。明…  相似文献   

14.
沈冬梅 《农业考古》2005,(2):159-162
陆羽《茶经》是中国古代茶叶文化史上一部划时代的百科全书式巨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在茶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茶经》在《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通志》艺文略食货类、《郡斋读书志》农家类、《直斋书录解题》杂艺类、《宋史》艺文志农家类等书中,都有记载。  相似文献   

15.
陆羽《茶经》是茶文化的“圣经”.发展当代茶文化必须继续重视陆羽《茶经》,以弘扬光大陆羽的精神;必须精研陆羽《茶经》,于继承中创新;必须超越陆羽《荼经》,接轨世界,与各国茶人合作.建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各国茶经济、茶文化专家编撰《世界茶经》,以推动全世界的茶经济、茶文化持续发展,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经考证认为,陆羽《茶经》引文《神异记》有三处误读:一是《神异记》非《神异经》,二是晋丹丘子非汉丹丘子,三是瀑布仙茗产地之争.  相似文献   

17.
陈耀铭 《农业考古》2003,(4):202-205
陆羽《茶经》,“一之源”:有人断句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又有人断句为:“……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中国古代茶叶全书》中又看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  相似文献   

18.
范国荣 《农业考古》2021,(2):193-196
当代人以《陆文学自传》末尾记载为依据推算陆羽出生年,笔者对此存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陆羽以著《茶经》成名,但是,现有文献表明《茶经》不是陆羽一个人的功劳,师承禅宗北宗的皎然对陆羽有指点之功,他的《茶诀》为《茶经》创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武闻宇 《农业考古》2020,(2):208-211
本文对《四库全书总目》之《茶经》条作出疏证:对《四库全书·茶经》的分类进行简单辨析;对陆羽生平和《茶经》的成书过程作简要介绍,对提要所及陆羽所授官职和时间进行订正;考证《四库全书·茶经》的版本;详述七之事可以旁资考辨的条目;补充《茶经》的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20.
《茶经》版本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经》,唐陆羽撰。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东园先生、茶山御使,世称陆文学。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茶经》一书在我国古代许多官修、私修目录中均有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