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桑椹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椹菌核病的病原为柔膜菌目的真菌,病原真菌孢子在桑树开花期间侵入雌花引起初次侵染,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采取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相结合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规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研究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原菌生长温度。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形成白色絮状圆形菌落,并能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7.5℃,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菌丝和菌核的致死温度为50℃、10min。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杀菌剂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的3个浓度梯度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根据最低剂量使用农药原则,并考虑到田间环境影响防治效果等因素,筛选出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33g/L、25%咪鲜胺和10%丙硫唑悬浮剂2.0g/L作为防治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参考药剂。  相似文献   

3.
从表现桑椹菌核病病症的桑树病果中分离到一株优势真菌菌株,菌株在PDA平板上培养的菌落外观特征与在染病桑椹(病果)小核果间菌丝发育形成的菌核病菌类似,均出现黑色菌丝团,但新分离株的黑色菌丝团不形成菌核。通过对菌株r DNA ITS 583 bp片段序列(Gen Bank登录号:KT824639)的PCR检测,并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属于拟茎点霉(Phomopsis sp.SC1104)。该菌株的致病性试验表明,桑树花期受感染后,在桑椹即将成熟时表现出病理特征,病果整个或者部分呈白色,在病果的小果间出现不规则的黑色菌丝团,并能从病果中重复分离和检测到相同的病菌。试验分析显示Phomopsis sp.SC1104菌株可感染桑椹致病,推测该菌株或作为潜伏性病原菌在桑椹菌核病的大面积暴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春季,德清农联桑果合作社的果桑园爆发菌核病,损失惨重。桑椹菌核病俗称"白果病",是果桑栽培的主要病害,直接影响桑椹的产量和质量,发病严重时可导致桑椹绝收。该病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果桑开花期间,遇适宜条件时,菌核萌发抽生出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孢子随风传播侵染桑花,导致桑椹发病。在实地查看和请教有关专家的基础上,分析桑椹菌核病爆发的原因,提出后期管理的措施和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5.
去冬今春重庆市降水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越冬果桑菌核病菌核的萌发。经西南大学桑树病虫测报点的观察调查,于2016年2月11日在果桑园内发现已萌发的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子实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做好今春桑椹菌核病的防控工作,为此特提出以下防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桑椹菌核病是一类真菌病害,病原菌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里长期存活,因而探讨利用除草剂草甘膦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防治桑椹菌核病。分别配制95%草甘膦与对照药剂70%甲基硫菌灵的不同浓度稀释液,在发病桑园土表对肥大性、小粒性和缩小性3种桑椹菌核病菌的子实体和子囊盘进行喷洒。施用95%草甘膦500倍稀释药液和70%甲基硫菌灵620倍稀释药液1 d后明显可见桑椹肥大性、小粒性菌核病菌的子实体和子囊盘开始萎蔫干枯,子囊盘向上卷起,对桑椹缩小性菌核病菌子实体和子囊盘的杀灭作用更为明显,施药4 d后,3种类型桑椹菌核病菌子囊盘完全腐烂失活。另将3种桑椹菌核病菌的子囊孢子置于含有草甘膦或甲基硫菌灵的液体培养基内振荡培养48 h后,检测药液对病菌子囊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95%草甘膦375、500、625倍稀释药液对3种类型病原菌子囊孢子的萌发均具有较好抑制效果,其EC50值均小于对照70%甲基硫菌灵的EC50值。试验结果初步表明,95%草甘膦对桑椹菌核病3种类型病原菌的子实体和子囊盘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能有效抑制病菌子囊孢子的萌发。建议发病桑园于2月中旬至4月上旬以95%草甘膦375、500、625倍稀释药液喷洒土表,能起到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去冬今春降水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越冬果桑菌核病菌核的萌发.经西南大学桑树病虫测报点的观察调查,于2017年2月13日在果桑园内发现已萌发的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子实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做好今春桑椹菌核病防控工作,为此特提出以下防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桑平疹干枯病(Massaria mori Miyake)是一种桑树的枝干病害,在浙江省分布较广,为害较重,发病率最高可达100%。经研究发现,本病菌存在无性时期,在PSA培养基中能形成分生孢子器,厚垣孢子以及有性时期的子囊和子囊孢子。明确了本病菌的分类地位应隶属于子囊菌亚门,腔菌纲、格孢腔菌目、格孢腔菌科。本病的发生和寄主、病原的生态环境有关,接种发病率分别为30%,60%。因品种不同,形成愈伤组织有差异,直接影响变色部分的长短。本病菌在越冬后,于次年3月引起初次侵染,均从伤口侵入,一年内有重复感染。完成本病菌的生活史需要35—58天,接种潜育期一般为18天。在12月低温8℃时,子囊孢子萌芽率仅1.5%,故桑树整枝宜在1月份低温时进行。  相似文献   

9.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是果桑生产中常见的桑椹菌核病之一。采用多年、多地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根据调查点的土壤病原菌留存、气象条件(降雨及湿度)、果桑品种及栽植密度和树型养成等分析与病害发生有关的因素;选择常用的6种农用杀菌剂,通过对桑树喷雾和土壤灭菌2种施药方法,调查供试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具有群体发病的特点,当桑园土壤存在的大量越冬病原菌(桑实杯盘菌Ciboria shiraiana)的子囊孢子萌发期与桑树开花期一致时,病原菌的孢子能很快侵染传播;种植易感病果桑品种和桑树开花前后2个月田间适温(逐渐升温)多湿(RH80%),会明显增加病害的发生及传播机率;栽植密度大及低干养成果桑的发病率较高。在始花期连续3次喷施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腐霉利、菌核净等杀菌剂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大田防治效果为53.26%~64.24%,内吸性杀菌剂与保护性杀菌剂混配使用具有增效作用;在3月上旬采取土壤施药(40%五氯硝基苯或80%多菌灵)杀菌的方法也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由真菌类病原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感染桑树根部引起的桑树根腐病是广西蚕区桑园新发现的一种桑树根部病害。调查该病害发生与桑树树龄、桑品种及根部受根结线虫危害的关系,结果表明:桑树树龄越大,病害发生越严重;桑树对该病害的抵抗能力在品种间存在差异,桑品种抗青283和强桑1号的抗病能力较强;感染该病的桑树根部都受到根结线虫危害,但部分受根结线虫危害的桑树未见根腐病症状。研究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器与分生孢子形成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与黑暗条件下的L.theobromae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无显著差异,但持续光照有利于分生孢子器形成和分生孢子产生。加强田间管理、防治根结线虫及栽培对病害抵抗能力强的桑品种,可以有效减轻这种新的病原菌引发桑根腐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桑椹菌核病是由病原真菌孢子在桑椹开花期间侵入雌花引起,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农药为生产中常用的杀菌剂,近年来广泛用于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据调查,不同农药防治效果差异明显,而且农残含量高低不一,影响了桑果产量和质量,为了找到既有较好防治效果,又能确保产品安全,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12.
正桑椹营养丰富,酸甜可口,是人们喜爱的鲜食水果。目前种植的果桑品种,不仅可采摘桑果,还可利用桑叶养蚕,经济效益较好,各地栽种面积不断增加。桑椹菌核病又名白果病,是造成许多地方桑果减产、品质下降的主要病害。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桑果颗粒无收。桑菌核菌的病原菌以菌核越冬,在3月份气温升高、桑花开放时,释放出子囊孢子,随风传播。根据病原菌不同,有肥大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三种。开化县的桑菌核病以肥大性菌  相似文献   

13.
桑枝枯菌核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发病桑树上分离到桑枝枯菌核病病原菌的纯菌种 ,并对该菌的培养性状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 :桑枝枯菌核病病原菌适于在PDA培养基和桑叶汁培养基上生长 ,其生长温度范围为 8~ 30℃ ,最适生长温度为 2 0~ 2 5℃ ,生长pH值范围为 1~ 12 ,最适生长pH值为 5~ 8,菌丝与菌核的生长情况大致相同 ;菌核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能够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椭圆形 ,大小 7~ 14 μm× 3~ 7μm。  相似文献   

14.
桑芽枯病,是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的飞散,于秋季,尤其是九、十月从桑枝的伤口侵入而引起的。从四月下旬到七月前后,分生孢子座数渐增。到八月以后,分生孢子座停止增长,形成分生孢子的能力下降,最后消失。在分生孢子座上形成的分生孢子存活力,根据MATUO(1958) 认为:  相似文献   

15.
从果桑园区生态系统整体观念出发,以优质高产为中心,组建了桑椹菌核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以桑椹菌核病害为防治目标,通过选栽抗病品种调控措施,充分发挥抗性品种对桑椹菌核病的控制作用;通过农业防治措施冬耕、清园、摘除病果等降低病原基数;通过物理防治地膜覆盖、红外线照射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或杀灭子囊孢子,减少病害的发生。通过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优先考虑使用生物制剂,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桑椹菌核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组建和实施,增强了桑椹菌核病防治措施的规范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以在桑园收集的越冬桑椹菌核为材料,调查其在湿度充足的自然气候条件下萌发形成子囊盘的发育历期。探索了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对菌核萌发和子囊盘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椹菌核病菌核在湿度充足的自然气候条件下从萌芽到子囊盘消亡历时38~52 d,平均历时45.0 d;其中萌芽抽生期16~23 d,平均18.7 d;杯盘膨大期6~12 d,平均8.4 d;平盘期8~20 d,平均14.1 d;消亡期1~6 d,平均3.3 d。菌核在10~20℃范围均可萌发形成子囊盘,最佳温度是15℃。土壤湿度对于菌核萌发有显著影响。土壤湿度25%时,菌核不能萌发;土壤湿度50%时,菌核萌发率为23.5%;土壤湿度75%时,菌核萌发率达78.0%;土壤湿度90%时,菌核萌发率达到100%。光照能刺激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并能促进子囊盘的生长发育。菌核在全光照不遮光和黑膜遮光透光率5%的情况下均能萌发,全光照不遮光培养,单粒菌核萌发子囊柄的平均数量为4.1个,并且子囊柄顶端均能形成子囊盘;黑膜遮光透光率5%培养,单粒菌核萌发子囊柄的平均数量为1.2个,只有51.3%的子囊柄顶端能形成子囊盘。研究结果为桑椹菌核病...  相似文献   

17.
我县榔坪镇木瓜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 ,有木瓜园 867余hm2 ,年产干木瓜 3 0 0~ 4 0 0t,是我国药用木瓜主产地之一 ,《中国药典》中的“资丘木瓜”即为该地特产 ,现已注册。由于管理不善 ,产量极低 ,镇木瓜科研组成立两年以来 ,我们观察研究发现 ,导致木瓜产量不高的主要病害是花腐病和锈病。1 发病规律及危害1 1 花腐病菌在落于地面的病枝、病果上形成小菌核越冬。翌年春萌发形成子囊盘和子囊孢子 ,随风雨传播 ,引起花腐和叶腐 ,花、叶感病率可达 15%~2 0 %。病花、病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侵入花瓣和柱头 ,造成果腐 ,严重时病果率达 …  相似文献   

18.
<正> 桑树膏药病从1990年开始在我市铺镇发生,以后逐渐蔓延成为一种桑枝干病。本病以菌丝膜在枝干越冬,翌年3—5月份发病。病斑为灰色轮纹状(直径1—6cm)。随着病情加剧直径可达10cm。该病菌丝体在枝干外面形成厚而致密的菌丝膜,紧缠枝干,阻碍枝干加粗生长。病斑扩大的同时,菌丝侵入组织体内吸取养分,导致树势衰弱,直接危害桑树,降低桑叶产量和质量,使当地蚕农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19.
桑卷叶枯病是桑树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采用常规的微生物学试验方法观察病原菌桑单胞枝霉菌(Hormodendrummori Yendo)的形态并研究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条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白色圆形凸状菌落,并能产生大量的暗蓝褐色分生孢子梗和淡灰色分生孢子;菌丝的生长温度为8~40℃,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为10~38℃,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55℃,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5~30℃;适合菌丝生长的pH为4.5~11.0,最适pH为6~7;相对湿度大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产生与萌发;连续光照可促进产孢。以上结果信息可供研究桑卷叶枯病病原菌的危害特点和建立病害的有效防治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县是全国药用木瓜——皱皮木瓜的主产地,《中国药典》中的“资丘木瓜”即产于长阳县榔坪镇。长阳木瓜95%集中于榔坪镇,分布在海拔400~1500m的山地。我们在榔坪对木瓜病虫害作了3年的调查研究,现将木瓜主要病虫及其危害介绍如下。1 木瓜花腐病 由Monilinia mali(可能为木瓜专化型)引起,以菌核在落于地面的病残体上越冬,翌春发育成子囊盘,产生子囊孢子,侵染花器和幼叶,引起花腐、叶腐症状。病花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侵入柱头,形成果腐症状。罹病花朵、叶片和果实中的病菌蔓延造成枝腐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