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香蕉黑星病毒力测定与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5%吡唑醚菌酯乳油是防治香蕉黑星病的新型杀菌剂,2002年的毒力测定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香蕉黑星病菌的抑菌效果明显,160μg/mL和320μg/mL的抑菌效果分别为94.46%和98.28%。2003-2004年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用4 000、3 000、2 000倍液施药3次,对香蕉果实黑星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2.58%、86.96%和92.92%,用3 000、2 000、1 000倍液施药3次,对香蕉叶片黑星病防治效果分别78.69%、83.91%和89.47%,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腈菌唑乳油4 000倍液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的防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防治香蕉黑星病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肟菌酯·戊唑醇混配剂是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近年开发的新杀菌剂,2010-2011年进行了该药剂对香蕉黑星病的防治效果试验。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是防治香蕉黑星病的优良杀菌剂,2 500倍液施药4次对香蕉黑星病防治效果达到75.13%~78.73%,优于3个对照药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2 000倍液、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5 000倍液及250g/L苯醚甲环唑乳油1 500倍液施药4次后的防效,值得在香蕉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7.5%氟环唑乳油对香蕉叶斑病毒力测定与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蕉叶斑病在华南香蕉产区夏秋生长季节大量发生,严重危害香蕉功能叶片。7.5%氟环唑乳油是防治香蕉叶斑病的新型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表明,7.5%氟环唑乳油对香蕉尾孢菌的抑菌效果明显,25 μg/mL和50 μg/mL的抑菌效果分别为91.73%和93.31%。2004-2005年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香蕉营养生长期使用7.5%氟环唑乳油 1 000、750、500、250倍液喷药3次,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效为66.25%~84.37%,其中250倍液防效达82.48%~84.37%,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丙环唑乳油1 500倍液的防效,值得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分别用25%丙环唑EC(敌力脱)、25%吡唑醚菌酯EC(凯润)、22.5%啶氧菌酯SC(阿砣)、42.4%唑醚·菌酰胺SC(健达)、35%氟菌·戊唑醇SC(露娜润)和42%肟菌·戊唑醇SC(拿敌稳)进行大田药剂防治香蕉黑条叶斑病试验。第3次施药后7d调查结果,25%丙环唑EC(敌力脱)1 5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EC(凯润)1 875倍液、22.5%啶氧菌酯SC(阿砣)1 000倍液、42.4%唑醚·菌酰胺SC(健达)3 000倍液、35%氟菌·戊唑醇SC(露娜润)1 000倍液和42%肟菌·戊唑醇SC(拿敌稳)2 000倍液与空白对照相比,防治香蕉黑条叶斑病效果分别为54.49%、63.43%、76.40%、81.14%、78.12%和74.88%;第3次施药后14 d防治效果分别为34.54%、50.31%、68.49%、78.41%、72.62%和60.32%。在生产上可使用42.4%唑醚·菌酰胺SC(健达)3 000倍液、35%氟菌·戊唑醇SC(露娜润)和22.5%啶氧菌酯SC(阿砣)1 000倍液喷施叶片3次,间隔15 d喷施1次,对香蕉黑条叶斑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武夷菌素水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醚菌·啶酰菌悬浮剂、枯草芽孢杆菌S44菌株悬浮液等6种药剂对新疆焉耆垦区加工辣椒白粉病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2 000倍液和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对辣椒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65%、89.54%和88.23%。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可作为焉耆垦区辣椒白粉病的首选药剂,可与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生产中缺少防治花生褐斑病高效药剂的问题,进行了14种杀菌剂防治花生褐斑病的田间试验。发现在14种杀菌剂中,5%己唑醇悬浮剂1 000倍液处理对花生褐斑病病指防效最高,达91.24%;43%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个处理也起到较好的防病作用,病指防效分别达84.49%、82.34%、78.93%和76.35%。不同药剂处理小区测产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区相比,5%己唑醇悬浮剂1 000倍液处理小区平均产量增产率最高,达23.40%;43%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个处理也表现出较好的增产作用,增产率分别达到14.93%、10.45%、8.83%和7.84%。  相似文献   

7.
选用25%吡唑醚菌酯EC、250 g/L嘧菌酯SC、52.5 g/L噁酮·霜脲氰WG、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SC、66.8%丙森·缬霉威WP、50%烯酰吗啉WP和50%醚菌酯WG等7种杀菌剂,进行了"紫秋"刺葡萄霜霉病的田间药效防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7种药剂对"紫秋"刺葡萄霜霉病都有稳定的防治效果,其中25%吡唑醚菌酯EC 1 500倍液、250g/L嘧菌酯SC 1 000倍液、52.5 g/L噁酮·霜脲氰WG 2 000倍液、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SC 800倍液、66.8%丙森·缬霉威WP 500倍液、50%烯酰吗啉WP 3 000倍液,平均防效都在80%以上。建议生产上应用25%吡唑醚菌酯EC 1 500倍液、250 g/L嘧菌酯SC 1 000倍液、52.5 g/L噁酮·霜脲氰WG 2 000倍液、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SC 800倍液、66.8%丙森·缬霉威WP 5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WP 3 000倍液等6种药剂防治葡萄霜霉病,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间隔10 d喷施1次,连喷3~4次,即可控制葡萄霜霉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闽南地区4个薏米产区72株薏米叶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试了吡唑醚菌酯对薏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供试菌株的EC50值范围为1.11~5.06 μg/mL,平均值为 (3.44 ± 0.98) μg/mL,且其EC50值频率分布为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作为闽南地区薏米叶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盆栽防效结果表明,喷施有效剂量为250 μg/mL的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薏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78.2%~79.7%) 较好,与喷施有效剂量为500 μg/mL的50%异菌脲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相当,显著高于喷施有效剂量为800 μg/mL的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为薏米叶斑病化学防治有效药剂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离体叶盘法测定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两个单剂及两药剂8个复配组合对葡萄霜霉的毒力。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对葡萄霜霉的EC50分别为0.655 4、1.582 1μg/m L,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1:1、1:2、1:3、1:4、1:5、1:6、1:7、1:8混配均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1:5配比的SR值最大,为1.92。田间药效试验中,保护和治疗试验连续2次施药,分别使用30%氟醚·吡唑微囊悬浮-悬浮剂1 500倍液和1 000倍液的用量对葡萄霜霉的防效为87.15%和85.41%,均高于对照药剂。  相似文献   

10.
香蕉叶斑病在华南香蕉产区夏秋生长季节大量发生,严重危害香蕉功能叶片。7.5%氟环唑乳油是防治香蕉叶斑病的新型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表明,7.5%氟环唑乳油对香蕉尾孢菌的抑菌效果明显,25μg/mL和50μg/mL的抑菌效果分别为91.73%和93.31%。2004--2005年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香蕉营养生长期使用7.5%氟环唑乳油1000、750、500、250倍液喷药3次,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效为66.25%~84.37%,其中250倍液防效达82.48%~84.37%,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的防效,值得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对40%苯醚·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西瓜蔓枯病的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苯醚·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m L、20m L、25m L/667m2三个处理二次施药后7d和三次施药后10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8.73%、70.01%和70.21%,79.07%、80.84%和81.60%,相当于单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24m L/667m2和常用药剂22.5%啶氧菌酯悬浮剂40m L/667m2,略高于单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0g/667m2,两次防效在三个处理剂量之间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建议使用制剂量15m L~25m L/667m2。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分别使用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健达)、42%肟菌.戊唑醇SC(拿稳敌)、22.5%啶氧菌酯SC(阿砣)、35%氟菌·戊唑醇SC(露娜润)、25%吡唑醚菌酯EC(凯润)、50%咪鲜胺锰盐WP(施保功)、45%咪鲜胺EC(施保克)等7种药剂在百色市和南宁市对杧果炭疽病进行试验。第三次施药后7 d调查结果,百色试验区上述药剂对杧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为别为70.67%、50.85%、49.66%、51.82%、47.43%、70.21%和69.85%,南宁实验区的防治效果别为73.19%、53.78%、51.40%、51.84%、48.91%、70.86%和70.21%。第三次施药15 d后,百色试验区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9.89%、44.60%、35.44%、42.70%、41.14%、68.70%和68.61%,南宁试验区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37%、44.47%、36.81%、41.57%、41.22%、70.79%和70.37%。生产上使用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健达)3 0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WP(施保功)1 500倍液和45%咪鲜胺EC(施保克)1 000倍液喷施果实3次,间隔10 d一次,均能较好的防治杧果炭疽病。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在草莓采果期使用百菌清、腈菌唑和吡唑醚菌酯可能产生的膳食安全风险,进行了残留试验及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和风险评估。在保护地条件下用75%百菌清WP 400倍液 、 40%腈菌唑SC 4 000倍液(66.7 g/hm2)和25%吡唑醚菌酯EC 1 000 倍液(166.7 g/hm2)处理草莓,果实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39.2、3.4和3.8 mg/kg;半衰期分别为3.76、3.39和4.06 d。采用风险商方法进行评估,喷施百菌清后7 d内的草莓对2~4岁儿童以及1 d内对18~30岁女性的风险都是不可接受的(风险商为1.2~4.6);而喷施腈菌唑和吡唑醚菌酯后0~7 d内的草莓对2~4岁、18~30岁和60~70岁人群的风险都很低(风险商分别为0.003~0.07和0.02~0.36)。因此,建议草莓中腈菌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最高残留限量值设定为2 mg/kg,安全间隔期均定为3 d;而百菌清则不宜在草莓采果期使用。  相似文献   

14.
经筛选试验,25%嘧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400g/L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75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处理,避雨栽培区6个药剂处理对葡萄黑痘病均有良好防效,防效均在90%以上;在露天栽培条件下,25%嘧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400g/L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750倍液4个处理防治葡萄黑痘病,病叶相对防效在73%以上,病指相对防效在83%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吉林省西瓜蔓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itrulli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和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吉林省151株西瓜蔓枯病菌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及吡唑醚菌酯对西瓜蔓枯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并监测375株西瓜蔓枯病菌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供试的151株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的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敏感基线为1.800 μg/mL;吡唑醚菌酯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80.000 μg/mL。抗性水平监测结果显示,375株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频率为0。室内药剂驯化获得的抗性突变菌株T-LH3-1和T-XZC5-1在连续转接培养8代后的EC50分别为16.139 μg/mL和31.782 μg/mL,抗性倍数分别为15和51,均为中抗水平,抗药性可以稳定遗传。抗性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生物学性状结果显示,抗性突变体生物适合度与其亲本菌株差异不显著。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醚菌酯之间存在正交互抗性,与戊唑醇、异菌脲、多菌灵和肟菌酯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可以交替使用以达到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病菌的室内抑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对玉米中、后期叶斑病(大斑病)有效的农药种类,从而为田间防治奠定基础,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病菌室内抑菌率和毒力。结果表明,抑菌率较高的是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25%吡唑嘧菌酯乳油,均达70%以上;其次是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倍、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800倍和1 000倍液以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1 000倍和1 200倍液,抑菌率均大于60%。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和25%嘧菌酯悬浮剂的EC_(50)较低,分别为0.022、0.150和0.512 mg/L。以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EC_(50)值为对照,得出不同杀菌剂相对毒力指数,结果表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25%嘧菌酯悬浮剂、25%吡唑嘧菌酯乳油对供试玉米大斑病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强。说明4种药剂对大斑病病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吡唑醚菌酯在苹果叶片中的残留动态,合理评估其持效期,比较了液液萃取、固相萃取以及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3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对苹果叶片中吡唑醚菌酯添加回收率的影响,优化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的检测条件与方法。结果表明:采用QuEChERS法提取时回收率较高,所需有机溶剂少,时间短,重复性好,适合苹果叶片中吡唑醚菌酯的萃取和净化;对于苹果叶片,萃取和净化步骤中的填料可减少为乙二胺-N-丙基甲硅烷(PSA)和石墨化碳黑(GCB)2种,其最佳用量PSA为0.025 g/mL,GCB为0.020 g/mL;苹果叶组织对样品检测具有微弱的基质增强效应。通过对QuEChERS方法的改进以及对色谱-质谱检测参数的优化,建立了苹果叶片中吡唑醚菌酯残留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1~50.0 mg/L,定量限为0.01 mg/kg。在0.01~10 mg/kg4个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在苹果叶片中的回收率为9 2%~9 9%,相对标准偏差为2.2%~5.3%。田间实测结果表明:苹果叶片喷施1 000 mg/L的25%吡唑醚菌酯乳油,其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ct=79.87 e-0.053 3 t,半衰期为13 d。  相似文献   

18.
2016年4~9月在贵州余庆县进行了100g/L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防治水稻穗颈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0g/L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每667m~2用30、45、60mL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和水稻产量随用药量增加而提高,与对照药剂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g/667m~2、40%稻瘟灵乳油100mL/667m~2相比,防治效果和产量均较对照高。防治效果、产量以100g/L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60mL/667m~2最高,其次是100g/L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45mL/667m~2。在防治稻穗瘟病时100g/L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可作三环唑、稻瘟灵的替换或替代产品,建议施用量45~60mL/667m2。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中国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二甲酰亚胺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及其田间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两类杀菌剂的代表药剂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对分离自该省7个玉米产区的73株玉米小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均较为敏感,其EC50值范围分别为0.168~2.990和0.017~6.583 μg/mL,平均值分别为(1.003±0.533)和(1.437±1.490)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均为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平均EC50值(1.003±0.533)和(1.437±1.490)μg/mL分别作为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田间防效试验表明,采用有效剂量分别为750和150 g/hm2的50%异菌脲悬浮剂(SC)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EC),分别喷施2次,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均较好,分别为61.51%~70.69%和69.54%~78.98%,与喷施2次有效剂量为150 g/hm2的25%丙环唑EC的防效相当,且均高于喷施2次有效剂量分别为1 875和2 000 g/hm2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WP)和80%代森锰锌WP的防效。研究结果可为田间玉米小斑病化学防治有效药剂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玉米小斑病菌对这两种药剂的田间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抗性监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利用安全溶剂替代农药制剂中的有毒溶剂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乳油中有害溶剂替代已经颇具成效,而微囊剂型中的溶剂替代也应该引起重视。本文先通过比较油酸甲酯和150# 溶剂油对油相稳定性的影响以确定溶剂的种类和用量,采用界面聚合法分别以油酸甲酯和150#溶剂油为溶剂制备了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之后考察了两种制剂的释放性能、抗光解性能和田间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以油酸甲酯为溶剂,当原药与溶剂质量比为1 : 2时,所得的吡唑醚菌酯微囊为球形,平均粒径为2.92 μm,与以150# 溶剂油为溶剂制备的微囊相比,在快速释放液中,20 min时前者中吡唑醚菌酯的累积释放率为92%,后者仅为50%。在模拟紫外光强度下,在100 min时,以油酸甲酯作溶剂的微囊中吡唑醚菌酯含量比以150#作溶剂的微囊中吡唑醚菌酯的含量高30.59%。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施药后32 d,用以油酸甲酯为溶剂制备的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处理比以150# 溶剂油为溶剂的微囊悬浮剂处理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处理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分别高16.59%和29.34%。表明溶剂对农药微囊制剂的稳定性和应用性能均存在影响,应该优化筛选。本研究可为农药微囊制剂的精细化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