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大豆新品系豫西8924的种植密度试验表明,不同密度下豫西8924在生育期、形态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豫西8924具有较强的抗倒耐密性,以16667株/666.7m2产量最高,单产可迭226.99kg/666.7m2。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科技》2017,(5)
进行了通过调整大豆种植行距和株距从而改变大豆种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环县旱塬及同类大豆生产区其最佳种植密度为10万株/hm~2,产量可达3 312 kg/hm~2。 相似文献
3.
4.
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毕节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播种面积均居全区第二位,提高其种植水平,对于毕节地区粮食生产、食品加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为此,在国家下达的"专用马铃薯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的实施中,2002年在贵州省纳雍县对单作条件下马铃薯的种植密度进行了试验研究,为指导马铃薯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在桂西南山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设7个密度,副处理设3个品种,调查不同玉米品种生育期、植株性状、穗部性状和产量等指标。【结果】3个玉米品种的生育期、植株性状的差异主要来自品种,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小。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的穗部性状影响不同,正大999的穗粗、穗行数和玉美头105的穗长、穗粗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大,其它穗部性状受密度的影响较小。正大999在种植密度为6.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8125.00kg/hm~2;正大619在种植密度为5.40万株/hm~2时产量较高,达8305.00kg/hm~2;玉美头105在种植密度为5.4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7435.00kg/hm~2。【结论】综合产量及成本因素,平展型大穗品种正大999、中穗型品种正大619和紧凑型品种玉美头105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6.60万株/hm~2、5.40万株/hm~2和5.40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7.
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种植密度是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随着密度的变化,单株性状也有相应的变化。本试验选用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大豆品种(系)晋豆42号及3055-6,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两个品种(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结荚高度增加,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减少,百粒重基本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无限分枝类型大豆适宜栽培密度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限分枝类型大豆品种在生产上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仅2004年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统计全省大豆推广面积在6.67万hm^2以上的13个品种中就有7个品种是此类型的,所占比例为53.8%。分枝类型大豆品种宜稀植是栽培学上的一个普遍规律,但黑龙江省北部因20世纪90年代亚有限北丰系列大豆的推广,多年来一直习惯于高密度栽培,这种高密度栽培已不适应目前大豆品种类型的改变,造成高投入也未高产出,形成浪费。本文着重探讨无限分枝类型大豆在不同栽培密度下产量性状上的变化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栽培密度,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菏豆28号、菏豆29号和菏豆33号大豆新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株高和底荚高逐渐升高,而主茎节数、茎粗和有效分枝数逐渐降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随密度增加都有所降低,而对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影响不大;随种植密度增加,各品种单产均先升高后降低,但达到最高产量时的密度有所区别,菏豆28号每公顷密度21. 0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460. 0 kg/hm~2,菏豆29号25. 5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480. 0 kg/hm~2,菏豆33号16. 5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386. 7 kg/hm~2。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夏播大豆品种中黄203在房山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本试验设置5个密度梯度处理,进行植株性状、田间表现及产量的比较。结果表明,最佳种植密度为12 000株/亩,亩产206.75 kg,此密度处理下中黄203群体结构和个体植株处于较合理、协调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方法]以当地3个不同类型的主栽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3种不同种植模式,采用裂区设计,共9个处理,3次重复,观察记录其农艺性状并测定产量。[结果]3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均以单行双株种植模式最佳;平展型品种正大999单行单株种植的产量最高,单行双株种植的产量次之;半紧凑型品种正大619和紧凑型品种玉美头105单行双株种植模式的产量最高。[结论]平展型玉米品种适合于单行单株或单行双株种植;半紧凑型品种和肾凑型品种适合于单行双株种植。结合生产实际考虑,建议在轻简栽培中,玉米采用单行双株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14.
沈玉20号是沈阳市农科院玉米所选育的玉米杂交种。为了探索沈玉20号的适宜栽培模式,2006年在沈阳市农科院实验田进行了不同肥力条件下的不同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低肥条件下(纯N75kg/hm2),密度36000~54000株/hm2能获得较高产量,单产可达9028.2~9653.3kg/hm2。 相似文献
15.
16.
为寻求不同品种、不同积温大豆垄上3行窄沟密植的最佳密度,特做此试验以便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1试验设计和方法试验按大区对比进行设计,设4个处理,8行区,每个处理面积为2668m^2。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小麦适宜播期和密度,明确不同年型下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1951—2015年泰安地区的气象数据为基础,根据冬前积温划分出不同年型,并利用DSSAT模型进行不同播期(10月3日、10月8日、10月13日、10月18日、10月23日、10月28日)和密度(每公顷分别为150万、180万、210万、240万、270万、300万)下的小麦生长模拟。结果表明:偏暖年型,该地冬小麦最适播期在10月13日左右,正常年型最适播期在10月8日左右,偏冷年型在10月3日左右;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小麦产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适宜密度(基本苗)为300万/hm~2;小麦总茎数和叶面积指数随播期推迟和密度减少而减少;各播期下小麦总茎数均表现为偏暖年型﹥正常年型﹥偏冷年型。偏冷年型小麦总茎数随密度增大而增多,偏暖和正常年型低密度条件下小麦通过调节作用也可获得较高的总茎数。播期、密度对产量、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穗数的影响均达极显著;年型与播期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极显著,对产量和穗数影响显著;播期与密度的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