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筛选适用于鲟使用的抗热应激中草药免疫制剂,研究了中草药方剂对常温及高温应激情况下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免疫性能的影响。在22℃养殖水温下,将1+龄施氏鲟分为4个受试组,每组设两个平行,每个平行放30尾鲟,选取当归、鱼腥草和一种自组中草药复方(方四),分别以0.30、0.54、0.80 g/kg(体质量)的给药剂量对试验鲟口灌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14 d,同时设立口灌蒸馏水的对照组;停药24 h后,每组取半数试验鲟于高温30℃下热刺激2 h后,与常温试验组共同采样,对试验鲟血清中蛋白含量、细胞吞噬和不同组织中溶菌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方四和鱼腥草能有效抑制机体高温应激后血清中蛋白含量的异常增高;常温情况下,当归具有提高试验鲟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而方四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高温应激后机体的细胞吞噬作用,还可有效提高肝、血清、鳃和胃组织中的溶菌酶活性,并能在高温应激后保持其效果。研究表明,高温应激情况下,方四能有效保持施氏鲟机体内环境平衡,并促进机体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溶菌酶活性,可作为鲟抗热应激中草药免疫制剂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用于鲟使用的抗热应激中草药免疫制剂,研究了中草药方剂对常温及高温应激情况下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免疫性能的影响。在22℃养殖水温下,将1~+龄施氏鲟分为4个受试组,每组设两个平行,每个平行放30尾鲟,选取当归、鱼腥草和一种自组中草药复方(方四),分别以0.30、0.54、0.80 g/kg(体质量)的给药剂量对试验鲟口灌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14 d,同时设立口灌蒸馏水的对照组;停药24 h后,每组取半数试验鲟于高温30℃下热刺激2 h后,与常温试验组共同采样,对试验鲟血清中蛋白含量、细胞吞噬和不同组织中溶菌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方四和鱼腥草能有效抑制机体高温应激后血清中蛋白含量的异常增高;常温情况下,当归具有提高试验鲟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而方四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高温应激后机体的细胞吞噬作用,还可有效提高肝、血清、鳃和胃组织中的溶菌酶活性,并能在高温应激后保持其效果。研究表明,高温应激情况下,方四能有效保持施氏鲟机体内环境平衡,并促进机体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溶菌酶活性,可作为鲟抗热应激中草药免疫制剂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22±2)℃条件下,利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4周,投喂添加不同剂量的板蓝根饲料,研究板蓝根对施氏鲟幼鱼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随机选取大小均匀、健康无病的施氏鲟幼鱼240尾(体质量为30.14 g±1.2 g),放入12个试验缸(容积为300 L)中,每缸放20尾。用板蓝根(浓缩物)含量分别为0%(IR0)、0.1%(IR1)、0.5%(IR2)、1.0%(IR3)、1.5%(IR4)、2.0%(IR5)的6组饲料投喂试验鱼,每组饲料投喂2缸试验鱼,4周后采集鱼血液样品检测。结果表明:随着板蓝根添加量的增加,幼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且高剂量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上升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下降趋势,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补体C3含量也呈上升趋势(P<0.05),但溶菌酶(LZM)和抗体IgM含量则没有显著变化(P>0.05);攻毒后,各组幼鱼血清C3和IgM含量均较攻毒前显著增加,且随着板蓝根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添加量为0.5%2.0%的组C3和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表明,板蓝根对施氏鲟幼鱼抗氧化酶活性、补体C3和抗体IgM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中草药对施氏鲟热应激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水温22℃条件下,采用口灌给药的方法研究了甘草和茯苓两种中药单方对1+龄施氏鲟(鱼体平均质量:0.08~0.10 kg)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每组30尾施氏鲟,甘草和茯苓的干质量分别按0.24 g/kg、0.3 g/kg体质量给药剂量进行称取,经熬煮浓缩制成水煎剂后,每日口灌甘草、茯苓水煎剂一次,口灌等量蒸馏水作对照,连续给药21 d。给药结束后,每组取15尾鱼在高温30℃下热刺激2 h后,与22℃给药组同时采样。测定施氏鲟血清、肝脏及红细胞中的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茯苓组肝脏中NOS活性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高温条件下,甘草组红细胞中SOD活性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常温和高温应激后,茯苓组肝脏中SOD活性最高,甘草组血清、肝脏中MDA含量最低。研究表明:甘草组可促进机体对高温热应激做出良好的反应,利于提高鱼体热应激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22±2)℃条件下,利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4周,投喂添加不同剂量的板蓝根饲料,研究板蓝根对施氏鲟幼鱼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随机选取大小均匀、健康无病的施氏鲟幼鱼240尾(体质量为30.14 g±1.2 g),放入12个试验缸(容积为300 L)中,每缸放20尾。用板蓝根(浓缩物)含量分别为0%(IR0)、0.1%(IR1)、0.5%(IR2)、1.0%(IR3)、1.5%(IR4)、2.0%(IR5)的6组饲料投喂试验鱼,每组饲料投喂2缸试验鱼,4周后采集鱼血液样品检测。结果表明:随着板蓝根添加量的增加,幼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且高剂量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上升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下降趋势,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补体C3含量也呈上升趋势(P<0.05),但溶菌酶(LZM)和抗体IgM含量则没有显著变化(P>0.05);攻毒后,各组幼鱼血清C3和IgM含量均较攻毒前显著增加,且随着板蓝根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添加量为0.5%~2.0%的组C3和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表明,板蓝根对施氏鲟幼鱼抗氧化酶活性、补体C3和抗体IgM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施氏鲟肌肉营养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施氏鲟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特性的影响,按照7∶5∶4∶4的质量比例将茯苓、白芍、鱼腥草及大黄进行复方制备,在饲料中添加3种不同含量比例(0.5%、1%和2%)的复方中草药,对体质量为(137.61±22.26)g的施氏鲟进行8周的养殖试验。试验设1个对照组(0%添加量)和3个添加组(0.5%组、1%组、2%组)。利用生化分析、物性分析方法对施氏鲟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以及质构特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0.5%和1%组的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2%组和对照组,0.5%组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添加组。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在4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0.5%组的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0.5%组天冬氨酸含量还显著高于1%和2%组。除了十七碳一烯酸在添加组中的含量略有下降外,其他脂肪酸在中草药添加组中的含量都要高于对照组。0.5%和1%的添加组可显著增加施氏鲟肌肉中大部分脂肪酸的含量,但2%添加量对施氏鲟肌肉中各脂肪酸含量并无显著影响。添加组的肌肉粘聚性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的肌肉咀嚼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添加组和对照组在肌肉硬度、黏着性、弹性和回复性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适量的复方中草药能增加肌肉粗蛋白的含量,提升部分鲜味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起到增加肌肉风味、改善肌肉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药方剂对施氏鲟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口灌方法研究了贯众、方1、方2这3种中药方剂水煎剂对1+龄施氏鲟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每50 kg施氏鲟贯众、方1、方2给药剂量分别为9、175、36 g,以口灌蒸馏水处理为对照组。给药结束后,取部分鱼高温30℃热刺激2 h后,与其他常温试验组同时采样,对鱼体生长状况、血清中蛋白含量、4种酶活性及6种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方2能有效提高施氏鲟增重率。方1能提高施氏鲟血清中AKP活性,对促进施氏鲟免疫反应及机体代谢有一定作用,且其药效在高温刺激下不仅稳定性良好,还有一定的提高,能促进鱼体对热应激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但方1也表现出对鲟鱼肝肾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和负担。贯众对保护鱼体心血管具有一定作用,而方2则对其有所损伤。结果还表明,高温热刺激对用药后鱼体心血管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压力或不良影响。中药方剂的使用对促进鱼体免疫力提高、增强抗应激能力有较好作用,但仍应继续探索科学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8.
以施氏鲟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温度和溶氧对胚胎孵化率、畸形率及SOD、CAT、丙二醛(MDA)含量等氧化-抗氧化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孵化温度为18℃~22℃(溶氧7.0 mg/L以上),溶氧为6.71mg/L和7.28 mg/L时(温度20℃),施氏鲟胚胎有较高的孵化率、较低的畸形率和较低MDA含量。温度升高、溶氧降低时,为了降低ROS对机体的损伤,机体通过增加SOD,CAT活性来适应不良孵化生态因子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复方中草药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建立恩诺沙星肝损伤模型,在水温(15.5±1)℃下对3组自组中草药复方的保肝作用进行了筛选比较研究,试验设5组,对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1+龄施氏鲟以每天2%体质量投喂基础饲料,对3组复方中草药组施氏鲟投喂相应中草药药饵,试验进行至第11天时,复方中草药组及模型对照组分别口灌160 mg/kg(体质量)恩诺沙星,连续10 d,空白对照组以等量双蒸水代替,口灌期间各组仍按原方式继续投喂(基础饲料或药饵),试验结束后,测定各组血清中与肝损伤相关的活性物质含量及酶活性,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供试鲟血清中T-AOC能力显著下降(P<0.05),T-SOD活力极显著下降(P<0.01),ALT、AST活力和MDA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肝组织切片显示,器质性病变明显,肝损伤建模成功;3组复方中草药均可升高供试鲟血清中T-SOD活力、T-AOC能力,降低MDA含量和AST、ALT活力;供试鲟血清生化指标同其肝组织病理变化趋势相吻合。研究表明,3组复方中草药均能有效减轻恩诺沙星致施氏鲟肝细胞损伤,并对肝细胞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尤其复方三中草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复方中草药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建立恩诺沙星肝损伤模型,在水温(15.5±1)℃下对3组自组中草药复方的保肝作用进行了筛选比较研究,试验设5组,对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1+龄施氏鲟以每天2%体质量投喂基础饲料,对3组复方中草药组施氏鲟投喂相应中草药药饵,试验进行至第11天时,复方中草药组及模型对照组分别口灌160 mg/kg(体质量)恩诺沙星,连续10 d,空白对照组以等量双蒸水代替,口灌期间各组仍按原方式继续投喂(基础饲料或药饵),试验结束后,测定各组血清中与肝损伤相关的活性物质含量及酶活性,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供试鲟血清中T-AOC能力显著下降(P0.05),T-SOD活力极显著下降(P0.01),ALT、AST活力和MDA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肝组织切片显示,器质性病变明显,肝损伤建模成功;3组复方中草药均可升高供试鲟血清中T-SOD活力、T-AOC能力,降低MDA含量和AST、ALT活力;供试鲟血清生化指标同其肝组织病理变化趋势相吻合。研究表明,3组复方中草药均能有效减轻恩诺沙星致施氏鲟肝细胞损伤,并对肝细胞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尤其复方三中草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黄芪对史氏鲟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灌服的方法研究了黄芪Astragalus m em branaceus水煎剂对1 龄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分3组进行,每组放史氏鲟10尾,每日灌服1次黄芪水煎剂,剂量均按每100 g鱼体重灌服0.3 mL药液,相当于黄芪(干物质)的用量为日投喂饲料重量的0.5%(A组)、1.0%(B组)和2.0%(C组),对照组鱼灌服蒸馏水。结果显示:A组和B组的史氏鲟被灌服黄芪水煎剂后,血浆及各组织中的溶菌酶含量呈升高的趋势,C组鱼的不同组织变化不一,但均无统计学意义;史氏鲟血浆中的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无显著变化,但B组和C组史氏鲟肝脏中的NO含量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C组史氏鲟肝脏中的NOS活性也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对史氏鲟血浆及肝脏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有增强作用,尤其B组鱼的SOD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黄芪能显著降低史氏鲟血浆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提高史氏鲟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人工培育的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Brandt亲鱼与野生亲鱼的成熟卵、精子及胚胎发育进行了比较观察。在相同的孵化条件下(17~19℃),两者从受精卵到孵出期有着相同的发育特征;全人工繁殖的施氏鲟成熟卵从受精到孵化出膜需100~113h,积温为1800~2034℃·h,野生施氏鲟的成熟卵从受精到出膜需95~104h,积温为1710~1872℃·h;人工培育施氏鲟成熟卵的受精率(30 12%)和孵化率(45 63%)明显低于野生鱼的(78 39%、74 54%);人工培育施氏鲟雄鱼精子的活力(快速泳动1 5~2 0min,寿命3 2~3 4min)较野生施氏鲟的(快速泳动3 4±0 5min,寿命5 3±0 2min)低得多;人工培育施氏鲟的成熟卵径(3 03±0 26mm)小于野生施氏鲟的(3 50±0 25mm),卵的粘性也较野生鱼卵低。此结果与精、卵的成熟程度有关,成熟程度上的差别又与亲鱼成熟的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3.
施氏鲟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患典型出血性败血症死亡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Brandt)脾脏组织分离到1株致病性病原菌。依Koch法则建立室内感染模型,一次感染试验和回归感染试验的试验组均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情况下相同的症状,根据Reed-Muench法计算病原菌半数致死浓度为1.17×107cfu/mL。对从自然发病和一次感染试验的病鱼体内分离的致病菌进行形态和VITEK全自动细菌生理生化表型鉴定以及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施氏鲟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药物敏感,对氨卞青霉素、舒巴坦、头孢唑啉等药物具有抗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盐度海水驯养中史氏鲟血清激素催乳素、皮质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渗透压的调控作用.随着海水盐度逐渐升高,史氏鲟催乳素含量随之下降.从淡水刚进入海水中时史氏鲟的皮质醇含量下降,在进入盐度为25的海水中皮质醇含量上升.驯养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含量变化较小,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含量在进入海水中后有所升高.这5种激素协同作用,共同增强史氏鲟对海水的适应性和渗透压调节能力,其中催乳素和皮质醇对渗透压调控起主要作用.史氏鲟经海水驯养后进行海水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盐度海水驯养中史氏鲟血清激素催乳素、皮质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渗透压的调控作用.随着海水盐度逐渐升高,史氏鲟催乳素含量随之下降.从淡水刚进入海水中时史氏鲟的皮质醇含量下降,在进入盐度为25的海水中皮质醇含量上升.驯养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含量变化较小,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含量在进入海水中后有所升高.这5种激素协同作用,共同增强史氏鲟对海水的适应性和渗透压调节能力,其中催乳素和皮质醇对渗透压调控起主要作用.史氏鲟经海水驯养后进行海水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饱和硫酸铵分步沉淀法对健康的3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G ray、2龄施氏鲟A.schrenckiiB randt和3龄达氏鳇Huso dauricusGeorgi的血清蛋白及其组成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鲟的血清电泳图谱具有各自的特有谱带,其电泳图谱的相似程度表明,中华鲟与施氏鲟的亲缘关系较达氏鳇与施氏鲟近。3种鲟血清蛋白的总浓度分别为18.70、21.25、24.60 mg/mL。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中游施氏鲟、鳇捕捞群体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 2001年 5~6月, 对黑龙江中游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Brandt(155尾) 和鳇HusodaurlcusGeorgi(120尾) 的捕捞群体的种群生态学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施氏鲟捕捞群体的结构特征: 全长平均为 147 7 (98~232) cm, 体重为 17 07 (3 5~62 65) kg, 年龄为 16 9 (8~29) 龄, 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为W= 6 9614×10-6L2 9281; 性比为 1∶1 87, 绝对生殖力为 433 496 7 ( 46 200 ~1 318 350) 粒, 相对生殖力为 11 173 3 (6 893~15 694) 粒 /kg, 卵径平均为 3 65 (3 0~4 5) mm,成熟系数平均为 22 49% (12 5% ~33 3% ); 捕捞群体数量 620尾, 计 12t。鳇捕捞群体的结构特征: 全长平均为 241 11 ( 191 ~340 ) cm, 体重为 225 23 ( 24 ~291 ) kg, 年龄为 25 92 ( 14 ~43 )龄, 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为W=1 4924×10-6L3 2944; 性比为 1∶1 5, 绝对生殖力为 1 118 732 5(700 440 ~ 1 515 360 ) 粒, 相对生殖力为 6 360 ( 4 377 ~ 8 770 ) 粒 /kg, 成熟系数为 13 58%(11 59% ~16 57% ); 捕捞群体数量 250尾, 计 114 8t。调查结果表明, 黑龙江中游施氏鲟、鳇资源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采用病理解剖、显微组织病理学研究方法,对患烂鳃并发胃充气病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健康中华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患病中华鲟鳃充血,鳃丝末端逐渐变黑,烂鳃症状明显。胃充气明显,导致腹部极度膨胀,造成鱼体上翻、漂浮水面。肝、肾、脾等脏器有轻度充血病变;H.E染色的病理切片显示,患烂鳃并发胃充气病中华鲟鳃组织呈棍棒状,鳃小片上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外渗,鳃小片坏死而脱落,胃壁变薄、绒毛拉伸萎缩,胃粘膜下层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结构模糊,肝中央静脉和血窦扩张,部分肝细胞空泡化,肾组织、脾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研究认为患病鱼鳃小片坏死脱落,烂鳃严重,导致鱼体呼吸功能衰竭,严重缺氧。在缺氧状态下,病鱼代偿性呼吸,吞食空气,进而引发胃充气。腹面上翻,肝、肾、脾的病变又会加重病情。文中还讨论了该病的致病原因和临床诊断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华鲟烂鳃并发胃充气病的组织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病理解剖、显微组织病理学研究方法,对患烂鳃并发胃充气病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健康中华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患病中华鲟鳃充血,鳃丝末端逐渐变黑,烂鳃症状明显。胃充气明显,导致腹部极度膨胀,造成鱼体上翻、漂浮水面。肝、肾、脾等脏器有轻度充血病变;H.E染色的病理切片显示,患烂鳃并发胃充气病中华鲟鳃组织呈棍棒状,鳃小片上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外渗,鳃小片坏死而脱落,胃壁变薄、绒毛拉伸萎缩,胃粘膜下层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结构模糊,肝中央静脉和血窦扩张,部分肝细胞空泡化,肾组织、脾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研究认为患病鱼鳃小片坏死脱落,烂鳃严重,导致鱼体呼吸功能衰竭,严重缺氧。在缺氧状态下,病鱼代偿性呼吸,吞食空气,进而引发胃充气。腹面上翻,肝、肾、脾的病变又会加重病情。文中还讨论了该病的致病原因和临床诊断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