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丰源优系列杂交组合生长后期耐冷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盛花期在人工气候室分别对丰源优416、丰源优299、丰源优191、汕优77和恢复系R416、R209、R191设置25℃、22℃和19℃的低温处理(昼夜温差±2℃),黄熟期分别考查其结实率.分析结果表明,低温处理明显降低了所有供试材料的结实率,不同杂交组合之间结实率差异极显著;不同的温度对杂交组合及恢复系结实率的影响明显(极显著).在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之间结实率差异不显著;不同的播期之间,结实率差异极显著.不同组合耐冷性存在明显差异,丰源优系列组合的耐冷性优于对照汕优77;杂交组合F1的耐冷性与其恢复系的耐冷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杂交水稻萌发率、苗期耐冷性与耐冷性指标的关系,以重庆师范大学10个自育杂交水稻组合和糯稻89-1为材料,测定种子的生理指标、低温萌发率及苗期低温处理恢复生长后的死苗率。不同杂交水稻组合的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明显,种子自身所含这4种物质与水稻低温下的萌发率可能具有一定关系;种子萌发对温度变化较敏感,每个组合中温度为6℃处理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均高于11℃,初步推断临界点以下低温层积对水稻种子的萌发有积极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低温条件处理下水稻苗期死亡率有明显差异,温度越低,水稻幼苗受害越大,复温后死亡率越高;聚类分析将杂交组合分为A、B、C 3类,A组、B组生理指标大部分都高于C组,低温萌发不同杂交水稻组合内变异系数较大。总的来说,水稻种子耐冷指标对萌发率可能具有一定作用,在苗期,水稻对低温较敏感,随着时间和温度增长受影响越大,根据耐冷指标、萌发率、死苗率对不同水稻杂交组合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可以为选育耐冷性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前已报道,水稻的耐冷性,各品种间有广泛的差异,品种的耐冷水平与原产地的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是长期适应特定生态环境形成的遗传特性。日本乌山国士等和朝鲜G.S.chung对水稻在孕期期、苗期的耐冷性遗传都曾作过研究,但水稻在芽期和抽穗期耐冷性的遗传,则尚未见报道。本文对7个品种及其所配组合的后代在人工低温条件下的表现进行了观察和分析,试图对水稻芽期和抽穗期耐冷性的遗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对水稻抗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研究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不同生育时期耐冷性变化趋势,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条件对5个水稻品种于芽期、苗期及孕穗期进行低温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低温的反应存在差异,供试品种空育131和龙粳29在芽期、苗期及孕穗期耐冷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5.
利用人工气候模拟低温胁迫生态条件,观察了现时华南地区生产上应用的两系超级杂交稻组合培杂67、粤杂122和三系超级杂交稻组合丰优428、泗优998,以及超级常规稻品种广超3号、胜泰1号的秧苗株高、主茎叶片数和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 b)、叶绿素a/b值的变化及秧苗受害情况。结果表明,培杂67和广超3号的苗期耐冷性较强,早季可适当早播而不发生烂秧死苗;泗优998耐冷性较弱,早季不宜早播。提出可用低温胁迫后秧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a b)降解率高低和叶绿素a/b值高低来衡量水稻品种的耐冷性。  相似文献   

6.
水稻不同生育期耐冷性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14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于芽期(胚根1.0cm,胚芽0.5cm)、苗期(三叶)和孕穗期在人工气候室进行耐冷性鉴定,同时在南京自然条件下,进行耐低温鉴定。结果表明,本试验设计的水稻芽期和苗期的耐冷性鉴定方法是可行的,芽期和苗期的存活率以及孕穗期结实率均为可靠的水稻耐冷性鉴定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孕穗期的结实率与芽期和苗期的存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研究以140份东北地区粳稻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对芽期、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成熟期的耐冷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40份材料中,芽期强耐冷性材料有3份,分蘖期耐冷性较好的占20.00%,孕穗期耐冷性较好的占64.28%,成熟期耐冷性较好的占44.42%;对各生育期耐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分蘖期地上部分生长量与芽期死苗率和孕穗期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孕穗期耐冷性与成熟期耐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死苗率可作为分蘖期和孕穗期耐冷性鉴定的间接指标;分蘖期耐冷性可作为孕穗期耐冷性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8.
贵州地方耐冷水稻品种芽期和苗期耐冷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索评价贵州地方耐冷水稻品种芽期和苗期耐冷性的最佳方法和最佳指标,对贵州10个特耐冷水稻地方品种和生产上的较抗冷恢复系贵农筒恢R211和K17B进行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芽和幼苗耐冷性试验,对各耐冷性评价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试验,鉴定出了芽期和苗期特耐冷的4个品种。研究发现,低温发芽率和幼苗耐冷性呈显著的正相关(r=0.6095^*);4℃低温下处理3d水稻幼苗根系细胞膜透性与幼苗活苗率呈显著的负相关性(r=-0.5526^*),与发芽率也呈显著的负相关(r=-0.5529。);幼苗经4℃低温下处理3d后叶绿素含量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表明:鉴定水稻品种芽期耐冷性以4℃低温下处理10d后的发芽率为指标比较合适,鉴定苗期耐冷性以4℃低温下处理3d后的活苗率为指标,并参考低温下幼苗根系细胞膜透性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9.
籼型杂交水稻低温障碍型耐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然低温胁迫和开花期人工低温处理对6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的障碍型耐冷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田间分期播种下,供试种受低温胁迫后的结实率随播期延迟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品种间降幅不一。其中,II优838、I优4761和金优431的降幅较小,其相对冷敏指数(CR I)在1.52%~11.32%,表现对低温胁迫相对迟钝,而冈优725、汕优63和K优5号种在不同播种期间随胁迫强度增大结实率降幅增大,CR I值在3.05%~46.30%,表现对低温胁迫相对敏感。开花期人工低温处理不同日数后的结实变化与自然低温胁迫结果基本一致。对IV期播种的各品种在自然低温下的结实率与开花期18和20℃胁迫处理后CR I值的相关性分析,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18℃处理3、5、7 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116、0.8409**和0.9362**,与20℃处理3、5、7 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80*、0.8565**和0.8083**。由此表明,2种方法均可有效评价籼型杂交水稻的障碍型耐冷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苗期连续干旱法 ,在温室条件下 ,对韩国直播稻品种K2 及其杂种后代材料耐旱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 1)直播种K2 的耐旱性微弱。此结果说明 ,水稻耐直播与耐干旱属不同的水稻品种特性。 ( 2 )耐旱性较弱的K2 的杂交后代的耐旱性存在超亲现象 ,说明从耐旱性一般品种的杂交后代中选择耐旱性提高的材料是可能的。 ( 3 )各参试材料的耐旱能力强弱与浸水处理后的新根发生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新根发生数量的多少可以作为材料耐旱性强弱的数量化指标加以应用。 ( 4 )参试材料的新根发生量与其植株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因此在同一条杂交组合同一育种世代群体的耐旱性鉴定中 ,植株高度也可作为耐旱性强弱的指标加以利用。 ( 5 )杂交中稻籼优 63、协优 5 7耐旱性表现突出 ,这一结果证明 ,可以将耐旱水稻品种选育思路与杂交稻品种选育思路结合起来 ,将提高水稻品种耐旱性作为增强水稻品种的适应性与高产、优质育种目标一起 ,纳入到杂交稻的选育计划之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水稻芽期低温抗性,发掘低温环境下水稻种子活力相关基因,可为培育抗冷品种提供新的基因和种质资源。【方法】以耐冷型粳稻龙稻5号和冷敏感型籼稻中优早8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群体为试验材料,鉴定自然和人工低温环境下种子活力相关的QTL。【结果】不同低温胁迫环境下,龙稻5号种子具有较强的活力,中优早8种子的发芽率均显著低于龙稻5号;群体中不同株系低温发芽率存在较大差异,籼粳属性影响水稻种子低温环境下发芽率,但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共检测到10个控制低温环境下种子活力相关的QTL,自然和人工低温胁迫环境下各检测到5个相关的QTL,分布于第2、3、7、8、11和12号染色体上,3个QTL在不同环境下共性表达;共检测到17对上位性互作位点,第1、2、3和12号染色体区域上位性效应明显,加性效应QTL qLTGN2和qLTG12参与上位性互作。【结论】自然和人工低温胁迫环境下种子活力表型和QTL有较好的重复性,稳定表达的QTL qLTG8、qLTG11和qLTG12对低温环境下发芽率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且上位性互作也是调控水稻芽期耐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杂交稻孕穗期及抽穗开花期耐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类型杂交稻的耐冷性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稻组合间的耐冷性差异很大,按组合的质源划分耐冷性强弱顺序为:农垦58、野败型、印尼水田谷和红莲型;按不育系划分在耐冷中弱顺序为:培矮64S、安湘S、汕A、博A、优ⅠA、竹A、粤A、广A。恢复系对杂交稻的耐冷性起重要作用。影响杂交稻结实率的低温敏感期是减数分裂期,共 业形成前期及抽穗开花期。低温对杂交稻的冷害有明显的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13.
水稻耐冷性研究Ⅰ.稻冷害类型及耐冷性鉴定评价方法概述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本文是水稻耐冷性研究的第一部分,介绍水稻冷害的类型及耐冷性鉴定评价方法。水稻的冷害类型可以分为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也可以按照低温冷害发生的时期来划分成芽期冷害、苗期冷害、孕穗期冷害、开花期冷害和灌浆期冷害。较系统地介绍了水稻芽期、苗期、孕穗期、开花期耐冷性的多种鉴定评价方法及其评价指标和自然条件下的耐冷性鉴定方法。还介绍了作为耐冷性鉴定评价指标的有关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水稻耐冷性对稻米品质冷水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从密阳 2 3/通 88 7和密阳 2 3/TR2 2 183杂交组合F3 代选拔获得的水稻耐冷性强的系统群和弱的系统群以及 3个亲本品种 ,探讨了冷水胁迫对稻米品质特性的影响以及水稻耐冷性对稻米品质冷水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冷水胁迫使水稻糙米粒形变小 ,其中糙米粒长度、长宽比和千粒重比宽度和厚度更容易受到冷水胁迫的负面影响。冷水胁迫使稻米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增加 ,而使稻米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最高粘度、冷胶粘度和崩解值下降。在水稻幼苗期对耐冷性进行选择 ,对糙米粒形并不产生显著影响。在自然条件下耐冷性强的和弱的2个系统群间品质特性未见显著差异 ,但在冷水胁迫下幼苗期耐冷性强或田间耐冷性强的系统群直链淀粉含量、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显著高于幼苗期耐冷性弱或田间耐冷性弱的系统群 ,而蛋白质含量、消减值、崩解值和消减率则相反。认为耐冷性强的系统群的稻米品质比耐冷性弱的系统群表现出较迟钝的冷水反应 ,耐冷性对稻米品质的冷水反应产生一定影响。因此 ,提高水稻耐冷性对水稻品质的稳定和改善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野生稻DNA导八后代的耐冷性,从中筛选出耐冷性较强的导入后代,为水稻耐冷育种提供种质资源和方法。[方法]以普通野生稻的基因组DNA导入宁夏主栽品种宁粳16号、宁粳23号中所产生的后代为试验材料,以发芽期的发芽率,芽期的存活率,苗期的枯死率等作为鉴定指标,进行发芽期、芽期、苗期的耐冷性鉴定筛选。[结果]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供试水稻材料的发芽率和芽期存活率均有所降低,幼苗枯死率增加,但材料05D4—92、05D4.160、05D4-161在低温胁迫下的发芽率、芽期存活率明显高于受体对照和其他材料,苗期枯死率低于受体对照;而且,其株高、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受低温的影响较小。[结论]供试水稻材料发芽期、芽期、苗期的耐冷性表现基本一致,其中,05D4-92、05D4—160、05D4—161具有较强耐冷性。  相似文献   

16.
收集辽宁省4个主要水稻科研机构近20年育成的50个品种(品系),采用室内培养皿培养法,对处于发芽期和3叶期的各品种进行低温胁迫处理5℃下10d和10℃下7d,室温下缓苗10 d,调查成苗率、萎蔫率和死苗率等指标以评价供试品种的耐冷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低温胁迫下发芽期和3叶期的耐低温能力差异显著,供试50个品种发芽期低温胁迫下,只有盐粳48和铁粳14两个品种成苗率在50%以上,说明供试品种的芽期耐低温冷害能力普遍较低;供试50个品种3叶期低温胁迫下,有9个品种的萎蔫率在50%以下,表现耐低温能力较强的品种有盐粳22和沈农1501-2等;有22个品种的死苗率在50%以下,其中耐低温能力较强的有铁粳11、铁粳14、盐粳22等;综合芽期和苗期供试品种的表现,具有较强耐低温能力的品种是铁粳14和盐粳22,可以作为耐低温的推荐材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5个籼稻组合及其亲本在自然低温下的结实率研究,结果表明,籼型杂交水稻的耐冷性与组合亲本的关系密切,且恢复系辐恢838、绵恢725、蜀恢527为材料组配组合的耐冷性在年度的胁迫强度下均表现为"强"或"较强",可作为选育耐低温品种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高海拔冷凉自然条件下对两个粳型水稻披垂叶突变体品系(MR304、MR312)及其与常规品种的杂交后代(F1、F2)进行了苗期耐冷性鉴定,在抽穗期对突变体及其杂交后代的花粉育性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在成熟期进行了相关经济学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的考察。结果表明,在苗期的耐冷性鉴定中,突变体及杂交亲本均为抗型(R);杂交后代F1中南40/MR312、滇粳优5号/MR304、Ansanbyeo/MR304为中抗型(MR),滇粳优5号/MR312为感型(S),其余均为抗型(R)。抽穗期亲本银光花粉可育率最高,为88.9%;杂交后代F1组合中只有银光/MR304的花粉可育率最高,为94.5%,超过对照(92.5%),组合Ansanbyeo/MR304的花粉可育率最低。亲本银光的结实率超过对照(70.9%),达到82.4%,突变体MR304、MR312的结实率低,分别为26.2%和5.0%;F1中两组合(银光/MR304、银光/MR312)的结实率均超过对照或亲本。该研究揭示了利用水稻披垂叶突变体产生的F1杂种优势可以增强杂交稻在高海拔冷凉条件下的耐冷性优势;抽穗期的花粉育性大小是鉴定杂交后代(F1)植株耐冷性强弱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以15份省内外优质水稻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低温胁迫下水稻发芽期、芽期耐冷性鉴定,从中挑选出5个耐冷性较强的品种进行苗期、分蘖期、减数分裂期、灌浆结实期保护酶活性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龙稻18、九稻68、通禾66、吉粳511在发芽期耐冷性较强,上育397、吉粳809在芽期耐冷性较强。不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抗氧化酶活性表现不同,其中,吉粳511在苗期和灌浆结实期酶活性较高,通育266在分蘖期和灌浆结实期酶活性较高,龙稻18在减数分裂期酶活性较高;各试验品种的酶活性随生育进程整体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选育耐寒性强的杂交水稻新恢复系,为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优质恢复系源,配组出耐寒性强的杂交稻组合应用于生产,促进贵州水稻抗逆性育种的发展,通过常规杂交与辐射诱变方法相结合来创造水稻新变异株系,利用低温冷害、稻瘟病重灾区等极端生态环境条件,对水稻新变异株系进行不同的目标性状选择.结果表明,选育出的恢复系G406耐冷性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