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中丘陵紫色土旱区耐旱型玉米高产栽培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耐旱型玉米子粒产量与密度(x1)、播期(x2)、氮肥(x3)、磷肥(x4)、钾肥(x5)五因素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产量形成的密度、播期、肥料反应模型,解析了各因素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寻出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措施。本文得出的耐旱型玉米高产栽培措施为:每公顷植6~9万株,3月15日~30日播种,每公顷施尿素450~675kg、磷肥(过磷酸钙)675.0~1012.5kg、钾肥(氯化钾)112.5~225.0kg。  相似文献   

2.
石建国 《玉米科学》2000,8(3):046-050
本项试验根据系统工程学最佳模拟配合法的原理,应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选择玉米密度(X1)、小麦播量(X2)、玉米施N量(X3)、施P2O5量(X4)作为主要影响目标函数(Y)的决策变量,经田间试验将结果利用计算机运算分析,建立小麦∥玉米间套作高产函数模型,并进行模拟寻优获得667 m2产量≥1000 kg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结合传统栽培技术和经验,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和模式图表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玉米新品种绵单七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玉米新品种绵单七号子粒产量与种植密度(X1),施氮量(X2),施磷量(X3),施钾量(X4),施锌量(X5)的数学模型.经用计算机进行因子水平寻优,得出产量在8 550 kg/hm2以上的栽培模式为:密度45 970~47 707株/hm2,施纯氮263.9~271.5 kg/hm2,施用P2O5为113.77~121.4 kg/hm2,施用K2O为99.4~107.9 kg/hm2,施用ZnO为8.0~9.7 kg/hm2。  相似文献   

4.
山区玉米当家品种川单15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生产实践中对玉米子粒产量影响较大的5项因素:播种期(X1)、密度(X2)、施N肥量(X3)、施锌肥量(X4)和施攻穗肥比例(X5);作为主要影响目标函数(y)的决策变量,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山区玉米当家品种川单15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型.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因子水平寻优,得出单产700kg/666.7m2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是:播种期为3月25日,密度为4 82  相似文献   

5.
氮、磷、钾和密度等因素对玉米产量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谭华 《玉米科学》1998,6(Z1):93-96
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影响玉米产量的N、P2O5、K2O三要素施肥量及种植密度,并对各因素的单独反应规律及其互作效应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N量是制约玉米产量的主导因素,单产6000kg/hm2以上农艺措施为:公顷施纯N 240.6~266.4kg、P2O5106.75~121.4kg、K2O 206.6~238.2 kg及公顷留苗52560~55440株。  相似文献   

6.
川中丘陵区耐旱型玉米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钟  杜克柱 《杂粮作物》1999,19(1):21-24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耐旱型玉米籽粒产量与密度,播期,氮肥,磷肥,钾肥5因素的定量关系,建立产量形成的密度,播期,肥料反应模型,解析各因素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寻出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措施。该试验得出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寻出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措施。该试验得出的耐旱型玉米高产综合农艺措施为:密度为6 ̄9万株/hm^2,3月15 ̄30日播种,每公顷施尿素450 ̄675kg  相似文献   

7.
稻田春玉米氮、磷、钾配方施肥数学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氮、磷、钾三因素旋转组合设计,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建立了稻田春玉米--杂交晚稻种植制度中玉米产量--施肥量,玉米生产利润--施肥量数学模型:分析了氮(X1)、磷(X2)、钾(X3)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它们对产量的影响为氮>钾>磷.筛选出玉米产量≥8250kg/hm2的最优方案为:N394.96~401.25kg/hm2、P2O5116.99~121.8kg/hm2、K2O 232.29~237.06kg/hm2,其比例为N∶P2O5K2O=3.4∶1∶2.并筛选出玉米利润≥6800元/hm2的最优方案为:N380.60~385.55kg/hm2,P2O5104.73~108.03kg/hm2、K2O222.20~225.12kg/hm2.其比例为N∶P2O5K2O=3.6∶1∶2.1。  相似文献   

8.
精播麦套花生套期、肥料与密度优化配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大田条件下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建立了精播麦套花生套期、密度和N肥与产量的数学模型。分析表明: (1)套期与密度、密度与肥料间呈负向交互效应。套期晚,花生适宜密度应相应增加;密度增加,N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套期与肥料呈正向交互效应,套期早, N 肥用量也应适当增加。( 2) 麦套花生最高产量可达到5 795. 4kg/hm2 ,相应的措施组合为:麦收前22d套种,每公顷播20. 7万株,施N 89. 3kg。产量在4 500~5 250kg/hm2 范围内的措施组合为:麦收前18~29d套种,每公顷播18. 8~22. 2万株,施N 49. 4~90. 7kg;产量在5 250~5 795kg/hm2范围内的措施组合为:麦收前17~22d套种,每公顷播18. 9~22. 7万株,施N 72. 7~108. 9kg。(3)夏直播花生最高产量可达到4 873. 0kg/hm2 ,相应的措施组合为:每公顷播20. 8万株,施N 85. 4 kg/hm2。  相似文献   

9.
麦套夏玉米高产栽培优化措施数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彩霞 《玉米科学》1999,7(3):045-048
在前几年单项试验的基础上,1995~1996年从品种、密度、肥料等主要农艺措施进行了探讨,采用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的方法,通过计算机建立麦套玉米产量与密度、氮肥用量、氮肥追施时期、磷肥用量、钾肥用量综合措施的数学模型。筛选高产、低耗优化栽培方案。模型寻优选择:产量大于7500kg/hm2,利润大于6750元/hm2,优化方案农艺措施:选用紧凑型品种种植密度72375~73875株/hm2,平均为73125株左右。氮肥施用量555~705kg/hm2,1/3氮肥追施时间以出苗后6~8d追施,磷肥703.5~759kg/hm2,钾肥87.0~130.5kg/hm2。  相似文献   

10.
在吉林省玉米高产区,公顷产量由原来的7000~8000kg提高到11000多公斤,是种植耐密型高产品种,合理密植、增施肥料、精耕细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品种的增产作用是主要的,适宜密度因品种而异,即中晚熟、晚熟、中、大穗型品种,公顷6.0万株左右,中熟、小穗型品种7~8万株;在施肥上,应增施氮肥、补施钾肥,公顷施氮量应增加到220~230kg,钾(K2O)应补施到70~150kg,磷(P2O5)要保持原来75~80kg即可;采用综合措施,将田间小穗株率控制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杂交玉米单作密肥措施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李钟  郑祖平 《杂粮作物》2000,20(2):23-27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四川盆地杂交玉米单作栽培的4项密肥措施,即密度、氦肥、氮肥、磷肥、钾肥4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与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作效应;产量〉6500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种植密度为55222.5 ̄56925.0株/hm^2,施尿素539.1 ̄608.6kg/hm^2,施磷肥,施钾肥为273.7 ̄305.4kg/hm^2。  相似文献   

12.
何增明 《作物研究》2002,16(1):26-27
为找出灰黄泥田早稻氮肥最佳施用量 ,降低施肥成本 ,减少水质污染 ,于 1999~ 2 0 0 1年在永州开展了不同施氮量的试验。以无氮肥区为对照 ,在每公顷施用普钙 30 0 kg,氯化钾 15 0 kg为肥底的基础上 ,分别施用尿素态纯氮 6 0 ,12 0 ,180 ,2 40 kg,以金优 40 2为试验材料。结果表明 ,每公顷施纯氮 16 5 kg,可提早分蘖 ,增加有效穗数 ,且可增加株高和穗长 ,施肥量对产量的效应方程为 y =3378.6 30 .97x - 1.15 4x2。  相似文献   

13.
杂交油菜云油杂10号高产栽培因子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在云南省油菜生产中种植密度(X1)、氮肥(纯氮,X2)、磷肥(五氧化二磷,X3)、钾肥(氧化钾,X4)、硼肥(有效硼,X5)5个栽培因子对甘蓝型双低油菜云油杂10号产量的影响,并进一步优化各栽培因子,本文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油菜产量优化数学模型:Y=246.15 +12.70X2 +7.00 X3-6.26X12-9.81 X22-5.07X32-10.56X1X2-6.37X3X4。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云油杂10号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氮肥、磷肥、种植密度、硼肥、钾肥。其中种植密度、氮肥、磷肥与产量的关系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施氮、磷肥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油菜产量造成影响。种植密度与氮肥、磷肥与钾肥交互作用对油菜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种植密度10.5~22.5万株/hm2、施纯氮0~207kg/hm2、施五氧化二磷0~96kg/hm2、施氧化钾0~120kg/hm2时,两因子之间均为正相互作用。频率分析结果表明,油菜产量大于3 900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种植密度15.48~17.94万株/hm2、纯N、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有效硼施用量分别为360.2~387.1、170.0~181.4、15.0~30.0、1.46~1.84kg/hm2。  相似文献   

14.
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探索河西内陆灌区粮饲通用玉米超高产栽培优化农艺措施,研究密度(X1)及氮肥(X2)、磷肥(X3)、钾肥(X4)主要栽培因子对耐密抗倒玉米正德305产量的影响,建立产量与4个因素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解析寻优表明,4个因素对玉米产量效应的主次为氮肥>密度>钾肥>磷肥,且密度和氮...  相似文献   

15.
国产硫酸钾镁肥对花生产量、品质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在施用氮磷肥基础上,配施硫酸钾镁肥对花生产量、品质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硫酸钾镁肥有利于提高花生产量,改善品质,增加经济效益。配施硫酸钾镁与配施硫酸钾、氯化钾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2.7%和11.7%,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022元/hm2和485元/hm2。  相似文献   

16.
高密度直播油菜氮磷钾肥推荐用量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目前油菜生产上施肥过量与不足并存,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运用“3414”试验方案进行一年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高密度(375 000株/hm2)直播油菜氮磷钾肥的适宜用量。结果表明,氮磷钾肥不同用量显著影响油菜籽粒产量,通过建立施肥与产量间的效应函数方程,得出供试条件下油菜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桂林试验点油菜产量2 416.3kg/hm2,施用量为N 118.5 kg/hm2、P2O5 36.5kg/hm2、K2O 60.6 kg/hm2;枝江试验点油菜产量3 095.1kg/hm2,施用量为N 176.3 kg/hm2、P2O5 73.0kg/hm2、K2O 100.6 kg/hm2;玉龙试验点油菜产量4 474.3kg/hm2,施用量为N 256.7 kg/hm2、P2O5 88.1kg/hm2、K2O 137.7 kg/hm2。结论认为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油菜品种在该区域生长发育的生态学特征,以及肥料的边际利润率、肥料和产品价格是油菜推荐施肥的重要依据,不能简单依据供试土壤基础肥力进行油菜推荐施肥。 [  相似文献   

17.
播量和施肥对甘啤6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河西地区啤酒大麦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播量和施肥组合,以当地啤酒大麦主栽品种甘啤6号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播量、氮肥、磷肥对该品种产量、籽粒品质及麦芽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氮肥、磷肥组合对大麦产量、籽粒品质和麦芽品质影响显著。就产量而言,最佳播量为525 万粒·hm-2,施氮最佳水平为180 kg·hm-2,P2O5最佳水平为90 kg·hm-2;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播量>氮肥>磷肥。播量在375万~525万粒·hm-2范围内,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播量的增加而下降,但播量达到600万粒·hm-2时蛋白质含量又有所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直线上升趋势,适量施磷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抑制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对蛋白含量的影响表现为氮肥>播量>磷肥,对千粒重的影响表现为播量>磷肥>氮肥。综合来看,在播量为525万粒·hm-2、施氮量为120 kg·hm-2、P2O5施用量为210 kg·hm-2条件下,甘啤6号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和较低的蛋白质含量,且千粒重、整齐度和主要麦芽品质均达国家优级水平,因此该处理可作为河西地区甘啤6号实现高产优质的适宜播量与施肥组合。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新麦草的种子产量及繁殖性状间的关系,对27份新麦草种质资源的单株种子产量与7个产量性状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麦草的单株生殖枝数、穗轴节数、单穗小花数和千粒重与单株种子产量关联最密切,其相关性表现为单株生殖枝数>千粒重>穗轴节数>单穗小花数。经通径分析,单株生殖枝数(X1)对单株种子产量(Y)直接效应最大,其余依次是单穗小花数(X4)、单穗小穗数(X3)、千粒重(X7)、穗轴节数(X2)和单穗结实种子数(X5),其中单穗结实种子数和结实率对种子产量均表现为负效应,且未达到显著水平。经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 -9.880 2+0.27X1+0.012X4+2.011 1X7R=0.805 8,P<0.001),说明提高单株生殖枝数、千粒重、单穗小花数对新麦草增产的贡献最大,增加结实率也可间接提高新麦草的单株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19.
定西市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大西洋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定西市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大西洋的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与产量间的关系,建立了其因素与产量的最优回归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表明,方案25的灰色关联度为0.741,居参试方案之首,因此马铃薯品种大西洋在定西市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纯氮X1=112.5(kg.hm-2)、纯磷(P2O5)X2=112.5(kg.hm-2)、纯钾(K2O)X3=135.0(kg.hm-2),密度X4=60000(株.hm-2)。  相似文献   

20.
Livestock producers are interested in growing forage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in summer and ensiling alone or in mixtures with corn or sorghum. Four row spacings (20, 40, 60, and 80 cm), four seeding rates (50, 100, 150, and 200 kg seeds per hectare) and four harvesting stages for forage production (V5, R2, R4, and R6) were evaluated under irrigated conditions in a randomized split–split plot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in three different locations in Turkey with Mediterranean-type climate in 2004 and 2005. Dry matter (DM)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with increased row spacings in all location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20, 40, or 60 cm row spacings while 80 cm provided the lowest yield. Increased seeding rates (50, 100, 150, and 200 kg seeds per hectare) generally increased DM yield, although the most suitable row spacing varied by location. DM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harvest maturity increasing with advancing maturity in all locations. DM constituent plant components were generally unaffected by row spacing and seeding rate but harvest maturity did significantly affect DM partitioning. As expected, leaf blade fractions decreased continually as plant maturity increased, while stem and flower plus pod fraction increased from V5 to R6. In general, row spacing and seeding rate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crude protein, degradable protein, and in vitro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 of soybean forage, but al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advancing maturity. These studies demonstrated soybeans managed for forage in a Mediterranean-type environment can average of 9.3 and 11.3 t ha−1 dry matter yield at R4 and R6 stages, respectively, while averaging 13.3% crude protein, 8.2% degradable protein, and 60.6% in vitro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