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生态空间占用分析方法计算评估湖南省2000年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状况结果表明,湖南人均生态空间占用量为1.0323hm2,实际人均生物承载力为0.4999hm2,人均拥有生态空间赤字0.5324hm2。这表明该省目前人均生态空间占用量已超过实际可利用的生物承载力范围,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是以消耗自然资本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陕西省200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09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27hm2,人均生态赤字0.166hm2,陕西省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研究结果对该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宏观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依据上海市2005年统计资料,对上海市2005年生态足迹的定量计算结果表明,上海市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861 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0.161 0 hm2,生态赤字为1.700 6 hm2,这表明上海市经济生产生活强度远超了其生态系统承载力。利用万元GDP生态足迹、区域人均生态协调系数和人均生态承载缺陷度指标,从不同尺度衡量上海市可持续状态及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的趋势,定量分析了上海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为上海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的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四川省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该省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四川省人均生态足迹为1.360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92 hm2/人,人均生态赤字高达0.968 hm2/人,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经济社会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针对高生态赤字产生的原因,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开发水电能源,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等。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的雅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雅安市1999-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对雅安市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进行了研究,对雅安市的生态安全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雅安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999年的1.068 hm2增加到2006年的1.657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925 hm2下降到0.833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0.143 hm2增大为0.825 hm2,生态压力指数由0.858上升为1.126;万元GDP生态足迹在1.87~2.78 hm2之间上下波动,平均值为2.212 hm2.研究期内雅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了人均生态承载力,表现出巨大的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基本上呈直线上升趋势,雅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土地生态系统始终处于超负荷和不安全的状态.这为揭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本质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也指出协调人口、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可缓解这种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6.
宁德市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研究是当前国际上关于生态经济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生态足迹分析法是近年来发展的用于研究和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新方法。通过比较支持特定区域人类社会所有消费活动所需要的土地(生态足迹)与该区域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承载力)可判断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该文在介绍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福建省宁德市2002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计算分析得到宁德市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769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210 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0.1487hm2。反映出该市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状态下。造成该市生态足迹赤字的主要影响因子是资源过度消耗、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等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徐州市1989—2008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并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等指标对江苏省徐州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徐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89年的1.13hm2上升到2008年的2.57hm2;人均生物承载力由1989年的0.580hm2下降到2008年的0.450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989年的0.550hm2上升到2008年的2.100hm2,表明徐州市土地集约化程度低。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该区人口进行预测,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010—2015年的生态足迹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以生态赤字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设置了7个变量,制定了9个约束条件。根据模型求解优化方案,对徐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2006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河北省2006年的生态足迹、生产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2006年河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68 3 ghm2,人均生态足迹为2.189 7 g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721 4 ghm2,人均生产足迹为3.436 3 ghm2,生态足迹强度指数为4.675 8,基于消费的河北省生态足迹多样性为0.837 4,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河北省生态足迹多样性为0.988 0,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河北省社会发展指数为0.462 7,基于生产消费的河北省社会发展指数为1.833 8,万元GDP生态足迹为1.290 9 ghm2,河北省的生态贸易赤字为-1.246 6 ghm2,生态耗竭值为2.794 3 ghm2.表明河北省生态经济系统处于生态耗竭、不可持续状态,生态多样性低,生态经济发展能力较差,经济发展属于高能源消费型.河北省只有改革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节能降耗机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及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与生态足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成都平原典型稻麦轮作区——广汉市和大邑县为例,对研究区各种利用方式的秸秆资源进行能值评估,并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对区域秸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及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广汉市稻草和麦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066 1 hm2和0.034 2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083 9 hm2和0.042 3 hm2,人均生态盈余达0.017 8 hm2和0.008 1 hm2,其中稻草不同利用方式的人均生态足迹表现为肥料化原料化焚烧及其他饲料化沼气化,麦秆表现为肥料化焚烧及其他原料化沼气化饲料化;2011年大邑县稻草和麦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051 6 hm2和0.020 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061 0 hm2和0.021 7 hm2,人均生态盈余达0.009 4 hm2和0.000 8 hm2,其中稻草不同利用方式的人均生态足迹表现为原料化肥料化沼气化焚烧及其他饲料化,麦秆表现为肥料化焚烧及其他原料化沼气化饲料化。这表明广汉市和大邑县的秸秆利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消纳空间,尤其是现有秸秆处理结构中未经合理利用甚至废弃的秸秆资源,如能充分再利用,必定会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国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获得中国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0.8992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2.252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7722hm2增加到0.8819hm2。中国1978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127hm2,2003年人均生态赤字增至1.3702hm2。预测中国2010年和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2.7767hm2和3.171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1.0224hm2和1.1319hm2,人均生态赤字分别达1.7543hm2和2.0398hm2。说明中国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加剧。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四川省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该省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四川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361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92hm2,生态足迹明显大干生态承载力,说明四川省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高生态赤字的原因,提出了降低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城市生态足迹估算与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西安市1990~200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估算和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0.9012hm2/人增加至2001年的1.5820hm2/人,生态赤字从1990年的0.5376hm2/人增加至2001年的1.2691hm2/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态足迹的一次线性拟合趋势预测,并计算了西安市1990~2001年万元GDP的生态足迹。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相对于本地区的生态承载力来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对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已构成威胁。最后,提出了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减缓生态足迹的增加,确保城市及周边地区生态安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可持续性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生态足迹模型的概念和方法,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03~2006四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该州2003~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005hm2、1.2249hm2、1.2268hm2和1.3226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3326hm2、0.4873hm2、0.4852hm2和0.5660hm2,说明该州的生态赤字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该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但与贵州省、全国相比较,黔东南自治州在贵州省乃至于全国范围内仍属可持续发展的地区。在此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环京津地区耕地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粮食安全角度出发,通过计算粮食耕地盈亏量、粮食耕地超载指数和补偿系数,建立了耕地生态补偿模型,通过量化县域耕地生态补偿,对河北省环京津地区耕地生态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环京津耕地"生态供给"与"生态消费"存在典型的"空间异位"现象,其中耕地"生态消费"主要集中于环京津南部地区,而耕地"生态供给"则主要集中在环京津西部地区。2)2014年环京津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4.480 5×10~(10)元,整体呈现不能自足的态势,总赤字金额为7.834×10~9元。3)环京津地区中,河北省张北县、兴隆县、蔚县、尚义县和涞源县等17个县市表现为盈余,其余各县市均呈现为赤字状态。其中滦南县需支付的耕地生态补偿量最高,为5.173×10~7元,其次为玉田县和东光县,分别为4.864×10~7元和4.849×10~7元。虽然遵化市、滦平县、曲阳县可获得补偿,但其耕地生态条件也仅仅表现为"紧平衡",仍需受到广泛关注。4)以粮食安全角度为出发点,2014年环京津区急需获得耕地生态补偿的县为张北县、蔚县、尚义县、阳原县、涞源县和曲阳县,需支付耕地生态补偿的县为滦南县、玉田县、献县、吴桥县和定州市,唐县、涞水县和丰宁满族自治县既不需获得也不需支付耕地生态补偿。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以生态补偿为切入点对河北省环京津地区耕地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对于促进环京津地区经济发展、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与耕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此方法的运用可为类似地区生态补偿的量化研究提供参考,为其他地区以生态价值量确定耕地保护指标提供依据,对耕地生态补偿价值机制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复杂系统模拟为手段,以生态与经济双赢为目标,进行耕地与生态用地的联合调配策略的设计、仿真与优选,旨在通过两种土地的合理调配,在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以生态修复促超负荷耕地休养。在人口、经济、耕地和生态用地各子系统及其要素分析的基础上,以耕地污染严重、后备用地紧缺、地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优化开发区域——天津市为例,建立耕地与生态用地联合调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Tianjin System Dynamic,TSD)并进行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且仿真值与实际值误差<5%,因此模型有效。在确定模型有效之后,应用TSD模型模拟不同策略下的天津市2016—2025年耕地与生态用地联合调配结果。本文设置了两种与系统惯性发展相比较的调配策略——耕地资源省域内调配策略和耕地资源跨省域调配策略,并对上述3种情景分别进行仿真。结果显示:1)按当前的惯性趋势发展,2025年受损耕地可以得到修复,耕地数量能够满足耕地红线要求,生态安全也能够得到保障,但是耕地产出压力会突破警戒阈值,因此存在潜在的粮食危机;2)耕地与生态用地省内调配情景下,虽然可以降低耕地的产出压力,但生态安全有所减损,而且耕地产出压力仍高于警戒阈值;3)允许耕地跨省域调配情景下,耕地产出压力可以降低到警戒值之下,而且生态安全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比较3种仿真结果可知,允许耕地跨省域占补情景下的耕地与生态用地联合调配效果最好,可以使耕地与生态用地联合调配更灵活,更好地保障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以上说明本文所构建的TSD模型进行耕地与生态用地联合调配研究是有效的,一方面可以为耕地与生态用地联合调配策略的优选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为后备耕地紧缺的优化开发地区确定跨省域占补数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土地整理工程生态承载力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在深入分析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问题特点的基础上,将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承载力定量计算应用到陕西省土地整理工程中,并按土地整理地貌分区对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土地整理后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渭北黄土台塬区、关中平原区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净增加0.0538 hm2、0.0735 hm2和0.0698 hm2;人均生态赤字分别减少了21.33%、18.27%和36.95%.可见通过土地整理有效缓解了陕西省的生态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供需平衡状况、供需结构等方面定量分析了重庆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2004年重庆市人均生态赤字1.2806hm2/人,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已超出其生态承载力,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亟需调整;重庆市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具有明显不对称性,可用于人类消费的可供生态空间类型结构较为单一,重庆市生态赤字的存在,进一步揭示了当前人地关系紧张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绵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足迹法是用于评价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以四川省地震重灾区绵阳市为例,计算了2000—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呈波动式增长,由2000年的1.377 2hm2增长到2009年的2.408 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长缓慢,人均生态赤字由0.954 4hm2增长到1.922 0hm2;生态压力指数由3.257 6增长到4.949 3;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252 1下降到1.599 6;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生态足迹出现急剧增长。随着近年来绵阳市资源消耗增加,发展模式呈不可持续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较差。为实现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议适当控制人口增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护耕地资源,转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