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棉花双秆栽培优质高效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淮地区实施夏收油菜或大麦后移栽双秆棉栽培方式 ,实现伏桃和早秋桃皮棉 1 5 0 0 kg· hm-2的优质高效栽培目标。双秆棉开花结铃期 40天左右 ,大田生长期 1 40天左右 ,分别较麦套移栽棉缩短 30~ 40天。在 5 .2 5万株·hm-2适宜密度下选用抗虫杂交棉、加大前期施氮比重 ,即安家肥与花铃肥比例 2∶ 2或 3∶ 1、两步化调等关键技术 ,为大幅度提高植棉经济收益、优质高效和生态环境改善、向机械化植棉过渡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3.
苎麻是一种生物产量高而经济产量(原麻产量)较低的经济作物。一般每公顷出产2250kg的麻园,其副产物(麻骨、麻叶、麻壳)就有15t左右,相当于原麻产量的7倍,其中刮制下的苎麻壳占原麻产量的80%~85%,有1800kg之多。这一丰富的有机碳、氮资源,含纤维素65%~70%,半纤维素15%~17%,木质素1.5%左右,及果胶质、脂腊质、鞣质、多种色素和磷、钙、 相似文献
4.
亚麻壳栽培平菇是可行的;其生物效率在94-120%,产量略低于纯棉籽壳,但显著高于葵花秀;麦秸等培养料,且菌丝吃料快,生长迅速,菇体大小均匀,外观洁白,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5.
王汉中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7,(2)
改进育种技术,提高育种效率,选育新品种,既是油料作物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21世纪我国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从5个方面探讨了育种技术的现代化问题,即育种目标的确定、目标性状(基因)的获取与创造、性状(基因)转移与重组、性状(群)的纯合、田间试验以及科技信息交流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密度对中秆和矮秆黄秋葵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对中秆和矮秆黄秋葵进行了6个栽培密度研究,分析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密度处理对中秆、矮秆黄秋葵的生育进程和花后4d嫩荚性状影响不大;对株高的影响较大,随着密度的加大,株高增高;对嫩荚产量的影响最大,中秆—黄啾葵在密度为37500株m2时产量最高,矮秆黄秋葵在密度为49500株/hm2时产量最高。【结论】确定了中秆黄秋葵与矮秆黄秋葵的适宜栽培密度分别为37500、49500株/hm2。 相似文献
7.
漳州市充分利用南亚热带地区冬季“天然大温室”的气候优势,改革耕作制度,因地制宜地发展了160hm^2鲜食型冬玉米,通过引进应用新型双降解地膜覆盖,基肥增施热性有机肥料,推广良种,开展健身丰产无公害化栽培等技术措施进行玉米反季节栽培,获得鲜玉米果穗平均单产9358.5kg/hm^2,玉米鲜嫩青果在春季水果淡季抢占市场,提高效益,纯收入1.68万元/hm^2,此外还为养牛业提供1.65万kg/hm^2以上的优质青饲料。果蔬型冬玉米的发展,已成为调整优化冬季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玉米的综合利用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充分利用咖啡副产品和提高咖啡园的综合效益,2011~2013年在咖啡园利用咖啡生产的副产品——咖啡壳混合其它原料进行复合栽培彩云菇的试验,并对其综合效益及咖啡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株行距1 m×2 m、树龄4~6 a的小粒种咖啡园内采用一床双垄浅坑式栽培模式,彩云菇的生物学效率可达到36.5%,鲜菇产量为5.84 kg/m2,复合栽培后,每667 m2平均收益3 180元/a,是单纯种植咖啡纯收益的1.6~2.1倍; 栽培后的菌糠又为咖啡提供优质有机肥料,能显著稳定咖啡的产量,并且对 相似文献
9.
亚麻壳栽培平菇是可行的;其生物效率在94—120%,产量略低于纯棉籽壳,但显著高于葵花盘、麦秸等培养料,且菌丝吃料快,生长迅速,菇体大小均匀,外观洁白,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了建园改良、栽植、合理施肥、整形修剪、攻梢和控梢促花、保花保果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从而为提高东魁杨梅的产量和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1987~1990年对马铃薯主要病毒毒源试管封闭保存的研究结果.保毒植物为普通烟草、心叶烟、德伯尼烟、番茄、千日红,洋酸浆等.在无菌条件下,温度为20~25℃,2000~3000m烛光照,取其0.5~1cm大茎尖消毒后扦插在试管培养基上培养,因保毒植物种类不同,其成活率为57.6%~100%,平均为87.1%,进管20~26天生根发育正常.在试管内发育成株时,可进行单节切段更新繁殖,其生长发育比大茎尖初次进管时速度快,一般6~12天生根发育正常,并保持试管毒源纯度和含毒量. 相似文献
12.
东北三省大豆蛋白质、油分含量的地点、年份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选用5个品质性状有差异的东北春大豆品种在东北地区11个试验点种植,进行大豆品质生态研究,所得结果如下:东北三省大豆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蛋白质油分总含量均存在年份、地点、品种、年份×地点、年份×品种、品种×地点、年份×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对于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来说品种效应最大,所以在东北三省范围内提高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以品种改良为最理想途径.从各项互作效应检测的变异系数大小来看,均表现油分含量变异系数>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蛋白质油分总含量变异系数.即油分含量对环境影响最敏感,其次为蛋白质含量,最后是蛋白质油分总含量.由于各项互作效应的存在,使得东北三省范围内大豆品质表现更为复杂.在进行大豆优质生产时应对品种、地点、地区的气候条件年际间变化特点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3.
14.
为建立高油大豆优质高产同步旱作栽培体系,进行了抗(耐)旱高油高产大豆品种(系)筛选,土壤水份对高油大豆产量和油分含量的影响,蓄水保墒耕作技术研究,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对产量的影响等单项研究及对高油高产抗旱单项栽培技术组装研究.结果如下:筛选出适宜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种植的抗(耐)旱高油大豆品种黑农37、黑农41、黑农44、舍丰40、垦农4、红丰11、黑河27、合丰47;黑农41品种,任何生育时期受到干旱胁迫都会对其产量和油分含量造成负面影响,其干旱胁迫影响程度表现为:结荚-鼓粒期》鼓粒期》结荚期》花期》苗期,以结荚~鼓粒期干旱胁迫影响最大,可使单株产量下降27.1%,油分下降12.6%;秋翻秋起垄整地是较好蓄水保墒耕作技术,较春搅茬起垄有较明显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14.28%~16.67%;黑农44品种适宜种植密度垄上穴播为20~25万株hm-2,垄上双条播为25万株hm-2;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在适应推广区域内是一项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和推广价值的栽培技术,其增产幅度为13.55%~25.4%;提出建立高油大豆高产高油同步旱作栽培技术体系的最佳模式:以高油品种黑农44为核心,在蓄水保墒的秋翻秋起垄的耕作基础上,配之穴播 优化施肥(N7 P14 K10) 抗旱种衣剂 抗旱叶面肥 行间覆膜. 相似文献
15.
16.
大豆品质区划是优化大豆种植环境和优质品种布局的重要依据,对于大豆优质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根据5个大豆品种在东北三省11个地点种植的蛋白质与油分含量和年推广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97份大豆品种的品质指标,依据大豆品质的地点效应和品种效应的加权平均数对东北三省进行了品质区划.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的年份效应、地点效应、地点×年份互作效应、基因型效应、基因型×地点互作、基因型×年份互作效应、基因型×地点×年份互作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依据大豆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的地点效应和品种效应的加权平均数的聚类分析结果,同时考虑各地自然条件,兼顾行政区的完整性,将东北三省划分为五个大区,即北部高油大豆产区(Ⅰ-1区)、中西北部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平衡区(Ⅱ-1区)、中部高油大豆产区(Ⅰ-2区)、中南部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平衡区(Ⅱ-2区)、南部高蛋白大豆产区(Ⅲ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用克拉克结瘤与不结瘤等位基因系大豆为实验材料,对乙炔还原活体测定盆栽大豆共生固氮方法进行研究。测定了不同生育阶段盆栽大豆共生固氮量,并将乙炔还原活体测定方法与总氮差值法、乙炔还原离体测定方法和同位素稀释各方法相比较。经三年实验表明,乙炔还原活体测定共生固氮的方法是快速、灵敏、简便、可靠的。所测共生固氮值极显著,高于乙炔还原离体方法估测值;与同位素稀释各方法相比较,鼓粒以前,乙炔还原活体方法测定共生固氮值较高,鼓粒以后,活体方法估测值偏低。 乙炔还原活体测定共生固氮为短时间内筛选大豆——根瘤菌最佳共生体提供了简便、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芝麻种质资源耐渍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灌水和自然渍害相结合的大田试验方法,以萎蔫率、死株率、生长速度、茎点枯病感病率和产量为指标,对我国芝麻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和综合评定。初步明确了我国芝麻种质资源的耐渍性分布情况;分析了芝麻耐渍性与地理纬度、品种的生物学性状、根系发育的关系;评选出湖北红洋芝麻、地壳黄、迟芝麻、缅甸黑芝麻、河南一号、湖北毛秆糙、江西山芝麻、贵州岑巩白芝麻、晴隆白芝麻、印度Gouri等10个耐渍性强的抗原材料。 相似文献
19.
灰色预测与马尔柯夫预测各有优缺点。本文将此两法有机结合起起来,实现了优缺点的互补,形成了一种灰色马尔柯夫预测方法。根据临沭县1949—1989年花生耕亩单产序列资料,运用此方法对本县1990年年花生产量的年景预报作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20.
用苏芸金杆菌制剂和苦楝油防治槟榔红脉穗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苏芸金杆菌制剂(Bt乳剂)和苦楝油防治槟榔重要害虫红脉穗螟的研究在海南省进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Bt乳剂对幼虫具有强毒力。毒力与菌液浓度呈正相关。低浓度菌液(800和1600倍液)处理幼虫,中毒幼虫停食或明显降低取食量,生长受到抑制。四天后统计,幼虫取食量分别比对照降低57.24%和56.57%,虫体增重分别比对照降低98.21%和94.21%。五龄幼虫虽死亡率低,但可带毒进入蛹期而致蛹死亡。用5%苦楝油悬浮液处理,幼虫明显拒食,其生长发育受抑制,四天后拒食率为27.15%,虫体增重率比对照降低46.13%,中毒幼虫因饥饿而慢慢死亡。在Bt和苦楝油药液中分别加入微量的氯氰菊酯可明显提高杀虫效果。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Bt100倍液与3%苦楝油混用或各自加入10ppm氯氰菊酯,虫口减退率均在89%左右。于幼果期在较大面积上采用Bt100倍液加12.5ppm氯氰菊酯液喷雾一次,虫果率比对照降低93.8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