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土壤硝态氮变化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我国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产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于2015—2016年小麦生长季,以山农8355和济麦22为材料,设置4个氮肥基追比处理(T1:不施氮;T2、T3、T4施氮量均为240 kg·hm~(-2),基追比依次为7∶3、5∶5、3∶7),研究氮肥不同基追比对冬小麦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小麦各生育时期氮素盈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相同条件下,T2处理增加了小麦生育前期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洗,小麦生育后期0~60 cm土层中硝态氮积累量降低,导致小麦生育后期(需氮高峰期)土壤氮素供应不足;T4处理显著降低小麦生育前期氮素总盈余量,减少小麦生育后期氮素的亏缺,氮素的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山农8355为9 399 kg·hm~(-2),济麦22为9 572 kg·hm~(-2))均达到最高。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基追比3∶7是兼顾高产和高氮肥利用效率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2.
在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稻麦轮作生产提供合理的施肥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稻季施氮量为20 kg/hm~2时,相较于施氮量17 kg/hm~2处理,土壤全磷、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 60%、6. 25%、45. 54%、50. 00%,水稻产量提高3. 89%。麦季施氮量为17 kg/hm~2时,相较于施氮量14 kg/hm~2处理,土壤全钾、速效氮磷分别显著提高4. 38%、33. 43%、30. 03%,返青期、拔节期和成熟期株高均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增加2. 13%。随着基肥比例的增加,土壤养分、株高和产量均有显著增加。氮肥基追比例为7∶3和8∶2时,相较于常规5∶5处理,水稻和小麦产量的增幅分别为12. 95%—13. 08%和20. 97%—21. 77%。综上,稻季和麦季最佳施氮量分别为20 kg/hm~2和17 kg/hm~2,最佳氮肥基追比例为7∶3和8∶2。  相似文献   

3.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越冬期冻害和茎秆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中筋高产小麦品种新麦1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从土壤-小麦植株系统出发研究了3个梯度氮肥用量(180 kg/hm2、240 kg/hm2和300 kg/hm2)和3种基追比例(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基肥:拔节肥为5∶5和基肥∶拔节肥为7∶3)对冬小麦越冬期麦苗冻害和茎秆抗倒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模式显著影响小麦抗冻能力和茎秆抗倒伏能力。基部第一、第二节间的节间长度和基部第二节间的含氮量均随施氮水平和基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基部第一、第二节间的节间粗度、秆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以及基部第二节间机械强度则表现相反。基部第二节间机械强度与其节间粗度、秆壁厚度、充实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其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周麦22在小麦/玉米一体化条件下,周年氮肥用量及分配比例。[方法]研究周麦22在不同氮肥量及不同分配比例下的生长及产量变化规律。[结果]随全年氮肥施用量及氮肥由玉米向小麦分配率的增加,周麦22群体生理指标呈现增加趋势,而产量呈先增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小麦玉米一体化全年施氮肥600 kg/hm2及5∶5的分配比例,有利于周麦22及全年高产。  相似文献   

5.
长安灌区小麦氮磷钾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法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对长安灌区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穗粒数增多有显著促进作用;磷肥对小麦分蘖、成穗数和千粒重有显著促进作用。根据肥效方程确定小麦产量达最高为414.9kg/667m2,相应的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分别为N 14.37kg/667m2、P2O511.50kg/667m2、K2O 5.97kg/667m2,N∶P∶K=1∶0.8∶0.415。最大利润施肥量为667m2施氮11.86kg、P2O56.75kg、K2O 8.44kg,此时小麦产量为409.4kg/667m2。小麦达最高产量时,氮、磷、钾肥当季利用率分别为21.29%、1 109%和42.64%;小麦达最大利润施肥量时,氮、磷、钾肥当季利用率分别为24.45%、17.85%和28.8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小麦/玉米一体化条件下,周年氮肥用量及分配比例关系下,冬小麦群体生长及产量变化规律。[方法]以周麦22为材料,小麦/玉米两熟制周年氮肥用量设300、450、600 kg/hm23个水平,小麦、玉米间的氮肥分配设4∶6、5∶5、6∶4 3个比例。[结果]随全年氮肥施用量及氮肥由玉米向小麦分配率的增加,群体生理指标呈现增加趋势,而产量呈先增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冬小麦与夏玉米全年施氮肥(尿素)600 kg/hm2及5∶5的分配比例,有利于冬小麦及全年高产。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旱地小麦休闲期深松+深施有机肥条件下不同施氮量、不同氮磷配比对冬前幼苗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150kg.hm-2时,越冬期0~60cm土壤蓄水量以N、P比为1∶1显著最高,施氮量为225kg.hm-2时,以1∶0.75显著最高。增加施氮量,可增加越冬期幼苗的株高、分蘖数、主茎叶龄、单株叶面积、单株干物质量及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显著增加N、P比为1∶0.5和1∶0.75条件下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显著降低POD活性,可显著降低N、P比为1∶0.5、1∶0.75条件下SOD活性。结果还表明,施氮量为150kg.hm-2时,增加施磷量,可增加分蘖数、单株干物质量、MDA含量,可降低POD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施氮量为225kg.hm-2时,株高、分蘖数、单株叶面积、单株干物质量及MDA含量均以N、P比为1∶0.75最高,POD活性、SOD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以N、P比为1∶0.75显著最低。因此,旱地小麦休闲期深松+深施有机肥条件下适当增加施氮量且N、P比为1∶0.75时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量,增强旱地小麦的抗旱性。本研究可为旱地小麦的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豫南地区小麦生理特性、品质和产量性状的调控效应,以偏弱筋品种信麦129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施纯氮量N0(0 kg/hm2)、N1(97.5 kg/hm2)、N2(195 kg/hm2)、N3(292.5 kg/hm2)、N4(390 kg/hm2)和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基肥∶壮蘖肥∶拔节肥=7∶3∶0、6∶2∶2、5∶3∶2、4∶3∶3)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有效促进小麦冬前、返青和拔节末期的生长发育,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在越冬期、拔节期的分蘖数、次生根数显著增加(P<0.05)。而在相同施氮量下,基追比为7∶3∶0能有效促进小麦分蘖、次生根发育和株高增长。而在相同施氮量下,基追比为6∶2∶2能最大程度提高籽粒面粉蛋白含量。研究也表明,小麦产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但同时也会增加肥料成本。综合分析,当施氮量为N2(195 kg/hm2)且基追比为7∶3∶0(基肥∶壮蘖肥∶拔节肥)时,粗蛋白含量、降落数值和湿面筋含量符合国家...  相似文献   

9.
小麦应用缓控释肥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缓控释肥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方法,开展了试验研究,如小麦缓控释肥品种对比试验、施肥量对比试验、技术措施试验等。结果表明,适宜兰陵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缓控释肥品种为小麦长效缓释肥(N∶P2O5∶K2O=18∶8∶16)600 kg/hm2,在小麦拔节期喷施2次助壮素可有效降低小麦株高,增施酵素菌生物肥1 500 kg/hm2能够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并且能够有效抑制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进行了施氮量与氮肥运筹对扬麦22小麦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为225 kg/hm~2、氮肥运筹为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的处理,籽粒产量最高,为7 200.30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周麦22在小麦/玉米一体化条件下,周年氮肥的用量及分配比例,试验研究周麦22在不同氮肥量及不同分配比例下的生长及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全年氮肥施用量及氮肥由玉米向小麦分配率的增加,周麦22群体生理指标呈现增加趋势,而产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小麦/玉米一体化全年施氮量600 kg/hm2及5∶5的分配比例,有利于周麦22及全年高产。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豫中区小麦生产适宜的氮肥运筹模式,以矮抗58为试验材料,于2012—2013年在许昌县进行了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全生育期施纯N 300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基追比例(分别为3∶7、5∶5和7∶3)及追氮时期(起身期和拔节期)对灌浆期小麦叶片生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肥运筹对灌浆期小麦叶片生理及产量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其中,增加氮肥追施比例(3∶7)以及在拔节期追氮能显著提高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同时显著降低了丙二醛含量,进而延缓了叶片衰老,延长了灌浆时间,最终可促进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淮北地区小麦生产中氮、磷、钾不同配比下的产量情况,开展了小麦"3414"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生产中进行配方施肥可以极显著增加小麦的产量,淮北地区建议小麦生产中的氮、磷、钾配方为纯N 186.0 kg/hm~2、P_2O_566 kg/hm~2、K_2O 135 kg/hm~2。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跃进农场小麦生产上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氮磷钾施肥比例的试验研究,探索了当前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小麦最佳的施氮量和氮磷钾比例。结果表明,在每667m2施纯氮20 kg、氮∶磷∶钾=1∶0.2 0∶0.2 0时,即在每667 m2施尿素30 kg、绿先机复合肥40 kg时,小麦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按照农业部推荐的国际平衡施肥项目3414试验设计,进行弱筋小麦平衡施肥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如皋市小麦生产,肥料对产量的影响氮肥>磷肥>钾肥;弱筋小麦要高产,必须氮、磷、钾齐全,氮∶磷∶钾=10.∶750∶.5时,产量最高;最佳施肥量纯氮为204.13kg/km2,五氧化二磷为70.45kg/hm2,氧化钾为50.36kg/hm2,氮∶磷∶钾=10∶.330∶.45,最佳产量为7 384.30kg/hm2。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有机基质栽培的方法研究化肥不同施用量对甜椒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量、吸收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用化肥可显著提高甜椒果实产量、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化肥施用过多,增产效果不明显,硝酸盐含量显著增加。每生产1 000 kg甜椒对氮磷钾吸收量为N 3.791 kg、P2O50.924 kg、K2O5.711 kg;吸收比率以N∶P2O5∶K2O=4.098∶1∶6.172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测土配方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陈仓区2011-2012年2个小麦不同配方肥料试验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缓释配方肥能充足供应小麦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显著提高千粒重。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相比,667 m2增产小麦41.4~86.7kg,增产率10.4%~21.7%;小麦品质明显提高,增加面团稳定时间0.5~3 min;667 m2投资成本增加8~19元,667 m2收益增加78.9~145.1元,配方施肥投入产出比为1∶8.3~8.4,常规施肥投入产出比为1∶8.1,测土配方施肥能使小麦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18.
氮肥运筹对不同类型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及基追比对不同类型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适宜的施氮范围为150~225 kg/hm2(纯氮)。但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在施氮水平及氮肥运筹上存在差异,强筋小麦:稳定氮肥用量,在150~225 kg/hm2纯氮范围内提高氮素用量,氮肥后移,减少底氮用量,加大追氮比例有利于提高强筋粉的综合品质,而以施纯氮225 kg/hm2,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4∶5∶1调控效果最好;弱筋小麦:在150~225 kg/hm2纯氮范围内适量减少氮肥用量,增加基肥比例,减少追肥比例,可明显促进弱筋粉综合品质的提高,而以施纯氮150 kg/hm2,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6∶3∶1调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含腐植酸缓释肥在小麦上应用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含腐植酸缓释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对比试验法,通过在小麦上施用含腐植酸缓释肥、等养分常规配方肥,对比不同肥料产品、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效果,以期为农业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处理A(含腐植酸缓释肥)实收产量最高,产量为8 978.0 kg/hm 2,比处理B(等养分常规施肥)增产322.5 kg/hm 2,增产率3.7%,增产不显著;比处理C(等养分常规施肥,基∶追=1∶1)增产480.0 kg/hm 2,增产率5.6%,增产达到显著水平;比处理D增产997.5 kg/hm 2,增产率12.5%,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小麦生产上施用含腐植酸缓释肥增产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小麦超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方式,于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在连续3年小麦公顷产量10 000 kg以上的地块上,选用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研究了施氮量和底追肥比例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处理,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每公顷施纯氮210、270和330 kg,分别用N210、N270和N330表示;副区为氮肥底追比例处理,设置3个处理:7∶3、5∶5和3∶7,分别用N1、N2和N3表示。以全生育期不施氮(N0)为对照,于小麦拔节期进行追肥。结果如下:同一施氮量下,随氮肥追施比例增加,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呈降低趋势;N2处理支、直比、籽粒蛋白质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显著高于N1处理,与N3无显著差异;同一底追比例下,N270处理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显著高于N210和N330处理,支、直比显著低于N210,与N330无显著差异。N270处理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显著高于N210处理,在此基础上增加施氮量,蛋白质含量提高,籽粒产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无显著提高。在每公顷施氮量为210 kg条件下,N2和N3籽粒产量显著高于N1处理;在每公顷施氮量270和330 kg条件下,N2籽粒产量显著高于N1和N3处理。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品质,在超高产水平下,以每公顷施氮量270 kg、底追比例为5∶5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