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引起禽出血性败血症,又称为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发病快,死亡率高.为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及临床防治提供支持,通过PCR鉴定、耐药性分析、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试验以及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对4株临床分离的鸡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01、Pm03、1801及1803)进行了相关生物学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一种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tfa基因序列,设计与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基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tfa基因的PCR检测方法,并优化了反应条件,检测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成功扩增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tfa基因片段,而鸡致病性大肠杆菌、鸡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鸡白痢沙门菌均未扩增出相应片段。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可检测最低浓度为1pg/μL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组DNA。  相似文献   

3.
禽霍乱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疫苗免疫接种是防制该病的重要措施,传统疫苗因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众多且无交叉保护能力而不能有效控制该病。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交叉保护因子的发现为研制适合各种血清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感染的广谱疫苗展现了诱人的前景。本文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交叉保护因子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禽霍乱(Fowl Cholera)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引起的侵害多种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某些健康鸭的上呼吸道存在,当动物处于应激状态,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大量繁殖并致病,发生内源性感染。本  相似文献   

5.
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俗称禽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家禽的接触性传染病。湖北某鸡场发生一起疑似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疾病,后经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体征的观察以及病原菌分离鉴定,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疑似禽霍乱病例病原种类及其病原基因型,本研究采用细菌分离技术对病原菌进行实验室分离培养,应用传统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并应用PCR扩增和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细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分离菌具有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典型培养特征,菌落形态和菌体染色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均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相符;PCR扩增到457 bp的基因片段。采用5对分型引物对分离菌进行基因分型显示,仅有A型引物扩增到大小1 05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也显示分离菌荚膜基因与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菌株荚膜特异性基因同源性高达97.6%~100.0%,系统进化与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处于同一进化分支。结果表明,疑似禽霍乱病例病原为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本研究结果将为禽霍乱的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制备高效和安全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菌影,试验采用NaOH二倍稀释法测定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CVCC474)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MIC的NaOH对巴氏杆菌进行处理,测定细菌裂解率,制备菌影。利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DNA的浓度,了解其降解情况。制备的菌影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NaOH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为3.75 mg/mL,NaOH处理60 min后裂解率达到100%,同时细菌DNA浓度随着NaOH处理时间的延长在不断降低,处理60 min时DNA已几乎检测不到。通过扫描电镜检查发现,NaOH处理会在巴氏杆菌表面形成微小的孔洞,但并未破坏其原有的正常形态。说明仅利用NaOH处理就能够成功制备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菌影,但其免疫活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1881年,巴斯德(Pasteur)首次描述了禽霍乱和牛及其它动物的出血性败血症,并分离得到巴氏杆菌。1885年由Kitt分离培养得到病源菌,直到1920年才将分离物做了较为可靠地鉴定,并发现人也可被感染。1887年,为了纪念巴斯德在微生物方面所做的工作,将此菌命名为巴斯德氏菌。其中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可感染猪、马、牛、家禽等多种动物,  相似文献   

9.
正巴氏杆菌病是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该病过去曾称为"出血性败血病"(简称"出败")。但由于该病在不少畜禽并不表现出"出败"的特征,故此认为该病还是称巴氏杆菌病为妥。猪巴氏杆菌病又称猪肺疫、猪出血性败血症,该病分布广泛,世界各地均有发生。1病原该病的病原体为巴氏杆菌科巴斯德氏菌属中的多杀性巴斯德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两端钝圆,中央稍凸的短杆  相似文献   

10.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或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家禽和野禽分布广泛的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1.
禽巴氏杆菌病,也称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鸡、鸭、鹅均可共患,其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12.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病)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一般呈地方性流行,造成的损失是较为严重的。自从巴斯德(1877)发现禽霍乱并用多杀性巴氏杆菌弱毒菌苗免疫注射以来,虽已有百余年,但至今还没有制出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鸭巴氏杆菌病又称鸭霍乱或鸭出败,是一种鸭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病原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为两端钝圆、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短杆菌,属需氧兼性厌氧菌。该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在鲜血琼脂上能长出表面光滑、湿润、黏稠、状如露珠的灰白色菌落。由于鲜血琼脂  相似文献   

14.
<正>禽霍乱又名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俗称"禽出败",是由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各种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早在1782年就开始被研究,目前,呈世界性分布。各种家禽在各  相似文献   

15.
曹素芳  黄青云 《中国兽医科技》2007,37(12):1058-1061
为了探索鸡IL-18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DNA疫苗中的免疫佐剂作用,分别用共表达鸡IL-18基因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鸡IL-18真核表达质粒pcDNA3/cIL-18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混合物、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肌肉注射5周龄鸡,首免后每周采取外周血及外周抗凝血,应用ELISA和MTT法分别检测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水平。二免后第2周用10 LD50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菌株C48-1进行攻击。结果鸡IL-18能够明显增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DNA疫苗的免疫原性,显著提高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并且鸡IL-18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共表达时的免疫佐剂作用最强,能强有力地抵抗强毒菌株C48-1的致死性攻击。结果表明,鸡IL-18可作为DNA疫苗的一种理想的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16.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ELISA三种抗原比较研究刘云同郑星道金仁哲顾万钧黄伟(吉林省通化县家畜繁改站·134100)(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关于检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抗体的研究,国外学者是应用凝集反应、间接血凝、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弱毒免...  相似文献   

17.
从六安地区某养鸡场禽霍乱病鸡上分离到1株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和试管稀释法分别测定了青霉素钾、土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链霉素、复方新诺明、甲砜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等10种药物对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对青霉素钾和土霉素耐药;对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链霉素、甲砜霉素、氟哌酸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极敏感。两种测定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因此复方新诺敏、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可作为目前该发病场防治禽霍乱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8.
禽霍乱(Fowl Cholera)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引起的禽的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各种类型的禽均可感染并导致死亡.其特征表现为急性败血过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低毒感染或急性发病之后,可出现慢性的、局部性的疾病.  相似文献   

19.
禽霍乱的诊断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或禽出血性败血症,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家禽和野禽分布广泛的接触性传染病,是鸡、鸭、鹅共患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20.
从六安地区某养鸡场禽霍乱病鸡上分离到株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和试管稀释法分别测定了青霉素钾、土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链霉素、复方新诺明、甲砜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等10种药物对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对青霉素钾和土霉素耐药;对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链霉素、甲砜霉素、氟哌酸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极敏感。两种测定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因此复方新诺敏、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可作为目前该发病场防治禽霍乱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