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棉铃虫暴发成因我国棉花害虫、害螨有254种,常发性危害严重的主要害虫概括为“两棉两红”,即北方棉区的棉蚜、棉铃虫和南方棉区的红铃虫、红蜘蛛。由于近年农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态系也有较大的变化,作为生态系成员的棉花害虫也随之而变化。在南、北棉区有些害虫危害加重,有些害虫危害减轻,此起彼伏。让人们惊异的是棉铃虫发生危害日趋严重,1992年在北方棉区竟暴发成灾,南方棉区也未能幸免,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北方棉区麦田第1代棉铃虫,过去少有受害记录,可是今年麦田每平方米幼虫平均密度达10头以上,严重的高达20头以上,为历年平均虫口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是北方特早熟棉区主要害虫之一,其发生频率高,用药次数多,使其对杀虫剂易产生抗性,致使防治困难,对棉花生产构成威胁。为摸清棉铃虫的抗性发展规律,我们于1997~2000年选择主产棉区朝阳作为抗性监测点,监测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氯氰菊酯、有机磷类久效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灭多威农药的抗性发展情况,以期累积资料,了解棉铃虫抗性发展的规律,探索抗性治理对策,延长药剂使用寿命。1材料和方法1.1供试棉铃虫1997~2000年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一代棉铃虫成虫大量迁入棉田时,于棉田设置杨树枝把诱蛾,对采…  相似文献   

3.
大荔县自2000年大面积种植Bt转基因抗虫棉以来.对棉铃虫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生态环境的变化,棉铃虫对B1抗虫棉的抗药性也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化学农药使用时间的延长 ,棉铃虫的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 ,湖北棉区棉铃虫已对常规防治药剂产生了中抗至高抗的水平。近几年来 ,常用于防治棉铃虫的化学农药防治效果不断降低 ,棉农为了提高防治效果 ,只有不断加大用药量和缩短间隔期 ,这样又更加重了棉铃虫的抗药性 ,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棉铃虫达到几近“无药”可治的地步。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和调查研究 ,认为以下技术措施可应用于对棉铃虫抗药性治理。1 放弃棉田外棉铃虫化学防治棉铃虫可危害多种作物 ,但在湖北棉区主要只对棉花造成严重危害 ,而对其他作物的危害一般在经济允许水平…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抗药性监测方法吴益东,杨亦桦,沈晋良(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210095)棉铃虫抗药性监测的目的包括:明确害虫的抗性水平,抗性分布情况以及检测抗性治理措施的效果等。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具有一套准确而又简便、快速的抗性监测技术。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主...  相似文献   

6.
我国棉铃虫的抗药性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棉铃虫的抗药性及其治理对策王荫长李国清(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210095)我国棉铃虫的抗药性自90年代初开始急剧上升,到1992年很多菊酯类农药在北方棉区棉铃虫大暴发时已经无法控制其为害,致使当年受害面积达到430万hm2,减产皮棉300万t,第二...  相似文献   

7.
1997~1998年,用浸叶接虫法测定了山西省南部棉区永济县棉铃虫对常用5种农药的抗药性,同时进行了多种农药防治棉铃虫田间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永济县棉铃虫对氯氰菊酯已产生了高等水平的抗药性,对久效磷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药性,但对灭多威仍未产生明显的抗药性。水胺硫磷、甲基对硫磷、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丙·辛乳油和甲对·氯乳油等农药防治永济县二代棉铃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自2000年以来,枝江市植保站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安排下,对棉铃虫抗药性进行了跟踪监测.根据目前抗性划分的一般标准,即抗性比低于5倍的为相对敏感,5~10倍为抵抗,10~40倍为中抗,40~160倍为高抗,大于160倍为极高水平抗性,测定了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灭多威3种农药.现将棉铃虫抗药性测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国内外棉铃虫抗药性发展现状澳大利亚:1972年在西澳大利亚 Ord Valley 发现了棉铃虫对滴滴涕的抗性,随后又在南威尔士和昆士兰发现了棉铃虫对滴滴涕的抗性,1984年又报道了棉铃虫对硫丹的抗药性.澳大利亚从1977年开始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防治棉铃虫,1983年在中澳大利亚的埃默拉尔德防治棉花和大豆上棉铃虫失败.当年采集棉铃虫进行测定,经诊断剂量处理后存  相似文献   

10.
萧县棉铃虫抗药性发展动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田间采集棉铃虫3龄幼虫,用点滴法连续测定3对6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萧县棉铃虫对溴氰菊酯、氰戊菊酯、来福灵的抗性发展速度在加快,目前抗性指数平均每年以5.7、4.8、5.2倍的速度递增,至1994年抗性指数分别为31.5、15.6、17.7倍,均达中抗水平;对久效磷、灭多威抗药性的发展速度较慢,抗性指数平均每年以0.5和0.7倍的速度递增,至1994年发展至2.7和3.2倍,仍处敏感阶段;棉铃虫对氧化乐果的抗药性亦在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1.
棉叶螨也称为棉红蜘蛛,属蛛形纲叶螨科,其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世代周期短,是为害棉花的一类重要害螨。目前,用于防治棉叶螨的化学药剂主要是神经毒剂及呼吸抑制剂2大类,且棉叶螨对多数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以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为首的植食性害螨已成为世界上抗药性最严重的节肢动物之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棉田二斑叶螨种群对阿维菌素产生了1 415倍抗性,而国内棉花上棉叶螨主要对有机磷类药剂产生了较强抗性,最高为467倍。棉叶螨产生抗药性的机制主要涉及靶标突变及解毒代谢增强,其中靶标突变主要涉及乙酰胆碱酯酶、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等;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一种或多种解毒酶共同参与害螨对化学药剂的解毒代谢。该文主要从棉叶螨的种类及分布、用于防治棉叶螨的化学药剂、棉叶螨的抗药性现状、抗药性机制解析和抗药性治理策略5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因地制宜的抗药性治理策略,旨在为棉叶螨的田间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通过30a的系统调查表明,望江县以四代棉铃虫为主害代,棉铃虫各代次发生程度的主控因子不同,棉铃虫对常用农药表现出明显的抗性,保铃棉32B对各代棉铃虫均表现出良好抗性。对棉铃虫暴发因子进行了探析,认为棉铃虫近几年处于活跃期,旱地种植结构调整、梅天雨日雨量少、棉花生育期提早是棉铃虫暴发的主要原因。并从农业防治、推广抗虫品种、改进化防技术等方面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石丹丹  张帅  梁沛 《植物保护》2023,49(5):270-278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农业生产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化学杀虫剂一直以来都是棉蚜综合防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化学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棉蚜对多种杀虫剂均产生了高水平抗性。现有研究表明, 靶标位点突变、解毒酶基因的过表达以及某些肠道共生菌丰度的变化是导致棉蚜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针对棉蚜抗性发展现状及其抗药性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抗性治理策略, 是充分发挥化学防治的优势、实现棉蚜可持续治理的关键。本文主要从棉蚜的抗药性现状、抗性机制和抗性治理策略3个方面对近10多年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 旨在为棉蚜抗药性长效治理和科学施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ELISA检测和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测定6个转Bt基因棉花品种(系)不同生育期叶片中的Bt毒蛋白含量及其对各世代棉铃虫的抗性水平。转Bt基因棉花叶片中的Bt毒蛋白含量总体上随着棉花生育期的推进而逐渐下降,6个品种(系)叶片的Bt毒蛋白含量子叶期最高,达1 210.03~1 733.15 ng/g,与子叶期相比,三叶期、七叶期、盛蕾期、花铃期、吐絮期Bt毒蛋白含量减少幅度为2.5%~96.0%。6个品种(系)对第4代棉铃虫幼虫抗虫性较低,毒杀效果仅为19.0%~41.3%。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逐代下降,各棉花品种对第4代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仅为12.0%~36.2%。  相似文献   

15.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点滴法测定了2007-2009年采自浙江、江苏、湖北、四川等地水稻二化螟4龄幼虫对沙蚕毒素类的杀虫单、有机磷类的三唑磷、毒死蜱、苯基吡唑类的氟虫腈及微生物源的阿维菌素等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上述二化螟种群对5种杀虫剂抗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其中浙江、江苏大部分地区供试种群对杀虫单、三唑磷的抗性水平达40倍以上,已普遍产生高至极高水平抗性;对毒死蜱产生的抗性水平达22倍以上,已普遍产生中等水平至高水平抗性;对氟虫腈产生的抗性水平达6倍以上,已普遍产生低水平至中等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湖北孝感、四川武胜种群对5种药剂尚未产生抗性或为低水平抗性。本文还对二化螟抗性防控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Developing scientifically valid, economically acceptable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anagement (IRM) programs is critical for sustainable insect management. The diamondback moth, Plutella xylostella (L.), has demonstrated an ability to develop resistance to many different classes of insecticides, including proteins produced by the bacteriu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erliner (Bt). Recently it has developed resistance to the novel compounds spinosad and indoxacarb. In greenhouse cage experiments, a laboratory‐selected population of P. xylostella resistant to spinosad, indoxacarb and Bt was used to compare population growth and resistance evolution if these three insecticides were rotated or used in a mosaic fashion. RESULTS: The average population density through nine generations was lowest in the treatment in which the insecticide was rotated every generation (R‐1) (x? = 20.7 ± 3.20) 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in which the insecticide was rotated every third generation (R‐3) (x? = 41.4 ± 17.6) or where the insecticides were applied as a mosaic (M) (x? = 41.8 ± 6.53). After nine generations, the survival of resistant individuals increased for each insecticide (7.2–73.5%) compared with the population without selection (CK) (0.73–3.1%). Survival on spinosa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23.7%) in the single‐generation rotation than for the other two treatments, both of which exceeded 72%. The calculated survival on all three insecticides treated simultaneously, according to the survival on each insecticide, was 0.26, 0.81 and 1.6% for R‐1, R‐3 and M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Results of both population density and resistance development indicated that insecticide rotation every generation was better for IRM than if the insecticide was rotated every third generation or if the three insecticides were applied as a mosaic. Copyright © 201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7.
彭泽县棉铃虫的发生及预测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棉铃虫在彭泽县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关的预测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8.
蔬菜蚜虫抗药性现状及抗性治理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蚜虫是为害蔬菜作物的一类重要害虫,如不防治会给蔬菜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使用农药防治蔬菜蚜虫,但由于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蔬菜蚜虫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新烟碱等多种类型的杀虫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本文对常见的蔬菜蚜虫的抗药性现状、抗药性机理以及治理策略进行了论述,以期为该类害虫的可持续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棉花生产中最严重的害虫之一。长期以来防治棉蚜主要依赖于化学杀虫剂,其中新烟碱类杀虫剂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其长期、大量的使用,棉蚜已对该类杀虫剂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严重影响了对棉蚜的防治效果。抗性机制研究表明,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主要涉及解毒代谢能力增强和靶标敏感性下降。细胞色素P450、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UDP-葡糖基转移酶等解毒酶基因过量表达介导的解毒代谢增强和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β1亚基突变引起的靶标敏感性下降是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关键。针对我国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性问题突出的现状,为更好地利用该类药剂防治棉蚜,亟需根据棉蚜抗性机制制定合理的抗性治理策略。本文将从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现状、抗性机制以及抗性治理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抗性棉蚜的科学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兰州市桃蚜抗药性监测及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甘肃省宕昌县桃蚜为敏感种群,测定了兰州、永登等地桃蚜对6种杀虫剂抗药性。结果表明兰州市安宁区桃蚜对溴氰菊酯已产生低水平抗性(6.84倍),对氰戊菊酯则处于耐药力增高或敏感性降低阶段,对灭多威、敌敌畏、氧乐果和乐果已显示出早期抗性;永登县桃蚜对溴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处于敏感性降低阶段,对灭多威、敌敌畏、氧乐果和乐果仍属敏感阶段;皋兰县和榆中县桃蚜对上述6种杀虫剂则处于敏感阶段。用酶抑制剂进行增效作用测定结果显示,兰州地区桃蚜的抗药性与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有关。针对兰州市桃蚜的抗药性现状和抗性机制,提出了以建立抗性监测制度、合理用药为主的抗性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