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塔里木河下游胡杨为研究对象,对雌、雄株胡杨的开花期、展叶期、第一次展叶期、第二次展叶期、果熟期、叶黄期及落叶期分别进行观测并对其物候特征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雌、雄株胡杨的落叶期以外,其余的物候期均有差异。雌、雄株胡杨同时开花,但个体上下部分和雌、雄个体之间存在时空差异,开花期重叠较长,雌株开花期持续时间比雄株长3天,雄株花粉能被充分利用,有利于雌花授粉。雌株胡杨比雄株早7天展叶,雌株叶子要尽快地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物质,提供果实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能量,从而保证胡杨顺利完成生殖过程。胡杨果实成熟发生时间有很大程度的不一致性,并果熟期的持续时间也有很大差异。胡杨种子生命力很低,如长达4个多月的果熟期与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时间相吻合,并执行漫溢式放水措施,有利于更多种子的传播、着床萌发。胡杨雌株叶黄期比雄株早,表明雌株胡杨受到的干旱胁迫强度比雄株大。雌、雄株胡杨的落叶期几乎没有差异。以上胡杨的物候特征是对环境条件适应所形成的一种生殖策略。  相似文献   

2.
10种菊科短命植物的物候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观察分布于准噶尔荒漠中的10种菊科短命植物的物候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主要物候期与气温、降水量、累计日照时数等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10种植物均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发,5月中旬至6月中旬完成生活史,生活周期为55~80天.②气温(包括旬平均气温、旬最高气温、旬最低气温、≥5 ℃积温)对各物候期的影响最大,是制约10种植物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气象因子;降水量是萌发期、展叶期、开花期和枯黄期的主导因子,累计日照时数是开花期、果熟期和枯黄期主导因子.说明10种菊科植物具有萌动早、生长发育快和生活周期短等特征,属典型的避旱型早春短命植物.10种菊科短命植物的物候节律对于躲避准噶尔荒漠夏季高温、干旱的气候环境,保证生殖成功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3.
紫茎泽兰生物生态学特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茎泽兰为多年生草本,每年开花1次,孕蕾期为1月中旬至2月下旬,现蕾期为2月中旬至3月下旬,开花期为3月中旬至4月中旬,种子成熟期为4月上旬至4月中旬,种子散布期为4月中旬至4月下旬,休眠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生长期从5月中旬至翌年开花,物候期有部分重叠现象。7~8月是紫茎泽兰快速生长期,进入9月生长减弱,到10月基本停止生长。紫茎泽兰不仅生长于酸性土壤,在碱性石灰土上也有分布,分布区pH值为5.6~7.8。耐水、耐旱、耐瘠薄,抗干扰性强,抗病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日本隐石蛛在鲁东南沿海地区1a发生一代,以不同龄的若蛛在乱土石缝下、落叶杂草丛中越冬.翌年3月上旬出蛰,4月中旬开始发育至成蛛,开始交配.5月上旬开始产卵、孵化,10月中旬产卵孵化结束.卵期平均13d,若蛛期平均326.2d,成蛛期平均58.4d.雌雄比为5∶1.成蛛日均食小绿叶蝉4.5头,是多种害虫的重要天敌.  相似文献   

5.
植物物候是反映气候变化最显著、直观的指标,对理解气候变化与植物物候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不同的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存在差异,科学分析气候变化趋势下多种生态系统植物物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对理解植物物候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多种生态系统交错分布的巴音布鲁克为研究区域,基于MODIS NDVI时间序列,得到了研究区物候的空间格局特征、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海拔和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返青期主要于4月上旬至5月下旬,枯黄期主要于9月中旬至10月中旬;(2) 2001—2017年,研究区植物返青期总体上呈提前趋势,其中草原、草甸和沼泽提前显著。枯黄期在北部呈提前趋势,在南部呈推迟趋势,其中高山植被和草原枯黄期提前显著;(3)植被的返青期总体上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推迟,枯黄期总体上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提前,各生态系统植被间的物候期差异随着海拔的升高而缩短。(4)研究区植物返青期与春季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其中高山植被受5月气温影响较大,草原和沼泽受4月气温影响较大,草甸受4月和5月气温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不同气候年型对荒漠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甘肃省武威市农试站对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刺蓬(Cornulaca alaschanica)物候期及生长状况的定点观测资料,运用膨化相关、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与正常年份相比,梭梭春季物候期暖干年较冷湿年提前2~7 d,而秋季物候期暖干年较冷湿年推迟2~11 d。刺蓬物候期暖干年较正常年推迟21~120 d,刺蓬春、夏季物候期冷湿年较正常年提前3~13 d,秋季物候期推迟11 d。(2)梭梭新枝生长长度春秋季暖干年大于冷湿年,而夏季暖干年小于冷湿年。刺蓬生长高度暖干年较正常年偏小,冷湿年较正常年偏大。(3)梭梭生物量冷湿年较暖干年前期偏大,后期偏小。但梭梭年生物量暖干年较冷湿年偏大。刺蓬冷湿年单位面积生物量远大于暖干年。(4)梭梭暖干年覆盖度较冷湿年大,刺蓬覆盖度表现出降水多、覆盖度大,且在时间上具有较好的同步性。(5)生长季气温、降水是荒漠植物梭梭和刺蓬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梭梭更喜温耐旱,而水分条件对刺蓬生长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通过设置样方、样点和运用物候观测,对退化荒漠植物群落进行轻度放牧利用分析,即运用植被状况与降水量的关系,分析限制植物生长的因素;运用不同稳定性沙丘的植被状况和土壤种子库资料,分析荒漠草地的可利用性和可利用程度;运用物候资料分析民勤荒漠区(灌木和草本植物)牧草利用的主要季节。结果表明:民勤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中植物种子丰富,影响当地植物密度和植被盖度的关键因素是降水,可进行轻度放牧。轻度放牧时,要依据牧草展叶盛期的开始序列和果熟期的开始序列选择植物群落,实行小规模、间歇式轮牧。展叶盛期为一年中牧草的第1个利用季节,果熟期为一年中的第2个利用季节。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科尔沁沙地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物候现象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基于物候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科尔沁沙地木本植物物候的影响,对于林业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开鲁农牧业气象观测站1983—2012年小叶杨和榆树物候观测资料及同期气候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科尔沁沙地小叶杨和榆树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3—2012年,研究区增温明显,气候倾向率0.501℃·(10a)-1;日照时数平均每10 a增加109.65 d。(2)近30多年来,科尔沁沙地小叶杨和榆树花芽开放期"先提前后推迟"特点明显,落叶末期相对稳定。生长季呈相对缩短趋势,平均生长季长度分别为198 d和209 d。(3)气温是影响小叶杨和榆树花芽开放期的关键气象因子;落叶末期对日照时数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以同一立地条件下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雌雄株为研究对象,研究胡杨雌雄株花芽分化至开花阶段生殖构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生殖枝与花芽养分含量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胡杨标准枝上生殖枝的数量均为树冠南侧北侧,中层下层上层;雌雄株生殖枝上花芽数量受垂直空间影响较小。2雌雄株生殖枝长度各层次间无显著差异;雄株生殖枝长和基径大小与花芽的长和宽均显著大于雌株;花芽长和宽均表现出T5(4月10日)T4(3月10日)T3(2月10日)T2(1月10日)T1(12月10日)。3花芽养分N、P、K在T5时期均显著升高;生殖枝的P含量同样显著增加,但N、K含量出现小幅度降低,雌株尤为显著。4相关性分析显示,雌雄花芽长、宽均与花芽N、P、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雌雄花芽中N、P、K含量两两间也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另外,雌花芽P含量与生殖枝K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雄花芽P、K含量与生殖枝P含量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研究结论:胡杨生殖构件的数量分布和形态特征受到空间分布及植株性别的影响;花芽形态、花芽养分含量和生殖枝养分含量三者的变化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系统发育和植物功能性状对新疆木本植物开花物候的影响,以新疆乌鲁木齐、伊宁和喀什三地典型植物园或公园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系统发育信号值和系统发育广义最小二乘模型(Phylogenetic 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 PGLS),探究开花物候分布特征、谱系保守性以及功能性状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新疆木本植物开花期集中在3月31日至4月20日,持续时间为(13.03±0.38)d。乔木、肉质果、彩色花和风媒植物分别比灌木、非肉质果、非彩色花和虫媒植物的开花早。(2)亲缘关系越近的物种开花物候特征越相似,系统发育信号值Pagel’sλ为0.67~0.74。(3)果实类型、花色和传粉方式与开花物候最相关,解释度为17.4%~31.6%。本研究证明系统发育和植物功能性状均能影响新疆木本植物开花物候,研究结果对阐明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虫植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Populus euphratica Oliv. is wide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Tarim River. Maintaining stability of P. euphratica population is important to loc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static life table, survivorship curves and four function curves (survival rate, 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 mortality density, and hazard rate), and development index of P. euphratica popul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arim Riv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ge structure of P. euphratica population belonged to positive pyramidal type, which meant young age-class individuals occupied most populations. The number ofⅠ-Ⅱage classes accounted for 66.2% of whole population, and thi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abundant subsequent seedlings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 growth of P. euphratica popul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arim River. The survivorship curve of P. euphratica belonged to the Deevey Ⅲ (concave-type) and the development index was 47.72%. Four function curves revealed that the individuals of P. euphratica sharply decreased at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n leveled off at the late stage of survival curve. Time sequence prediction models predicted that the number of midlife individuals would increase in future 10, 20, 30 years, and P. euphratica population grew steadily as a result of rich saplings.  相似文献   

12.
Populus euphratica Oliv.is an old desert tree species that has been naturalized and invades zones along the watercourses in many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The plant species developed some plasticity to adapt to the gradual environmental gradients.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changes in leaf morphology of P.euphratica reflect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plant to the unique environment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arim River in China.The foliar architecture,blade epidermal and internal anatomies of P.euphratica were analyzed at different sites along the Tarim River.Compared with the abaxial surface of the leaves,their adaxial surface has more hairs,a greater stomatal density and opening,higher mesophyll proportion,and increased blade thickness,palisade width,and epidermal thickness.The long trichome of the roots found at site 6 in the Yinsu section may be an adapted structure of the plants in arid areas.The mature leaves of P.euphratica have comparatively more epidermis and cuticles,well developed palisades and more chloroplasts at different sites compared to the young leaves.Foliar morphological and anatomical variability in P.euphratica may be considered an adaptive advantage that enables leaves to develop and function in different habitats,marked by strong variations in solar radiation,air temperature,humidity and water table.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作为世界原始胡杨生长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在研究胡杨对环境约束的适应机制方面提供十分宝贵的资源。胡杨对干旱,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因此,它作为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持整个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平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干旱区特殊的环境、地形地貌条件以及人类对水、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地表水资源的减少,地下水位的下降,最终引起了胡杨生态环境的退化。本文以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分析塔里木河流域胡杨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并提出一些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后胡杨林恢复效应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河道,自2000年5月至2004年10月,共进行了六次间歇性的生态输水。本文通过对胡杨样枝生长量的分析,表明输水对胡杨林的恢复具有显著的作用;同时依据历史期间的生态水量与胡杨林的对应关系,预测了在现状输水条件下大西海子水库以下可以恢复的胡杨林面积。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干流中游胡杨种群特征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编制胡杨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生存率曲线、累计死亡率曲线、种群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同时,结合种群动态量化方法及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幼龄级所占比例较大;存活曲线接近Deevey C(凹)型,且动态指数大于0,表明胡杨种群结构合理,为增长型种群。4个函数曲线表明,胡杨种群前期幅度变化较大,后期趋于稳定。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由于丰富的后续资源,种群能够稳定生长。  相似文献   

16.
利用塔里木河上、中、下游采集的胡杨年轮数据和1957-2010年的径流资料,分析塔里木河干流地区胡杨径向生长量与径流量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 塔里木河上、中游4个断面的胡杨径向生长量存在显著变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现峰值,总体呈下降趋势。下游2个断面胡杨径向生长量在2000年前年际变化较小,2000年后,受生态输水影响胡杨径向生长量变化幅度较大,英苏和依干不及麻断面分别在2003年和2006年出现峰值。② 塔里木河肖夹克、新渠满、沙子河口、阿其克、英苏和依干不及麻断面的胡杨径向生长量突变分别发生在1996、1999、1991、2000、1998年和1960年或1968年或1978年。③ 塔里木河上、中游胡杨径向生长量与当年1-2月的径流量正相关性最高,下游胡杨径向生长量与当年1-2月的径流量负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对水分条件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河畔胡杨样枝的年轮分析,结果表明:第3次应急输水后,喀尔达依断面胡杨的横向响应范围达到离河1 000 m;应急输水后不同断面、不同离河距离,地下水埋深梯度、过水时间梯度随着离河道和大西海子水库距离增加,胡杨生长量减少;输水量大的年份胡杨生长量明显大于输水量少的年份,在相同输水量和输水时间前提下,春秋季持续输水对胡杨生长恢复效果要优于夏秋季输水;在持续输水后,胡杨生长量增长幅度减小,其大小逐步趋于近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化学特征在4次生态输水后的变化分析,揭示英苏断面地下水矿化度对生态输水的时空响应特点。结果表明,在空间上,每一次输水后地下水矿化度的响应范围都不断扩大,但4次输水对地下水矿化度的影响不超过距离河道1000m的范围;在时间上,每次输水后地下水矿化度都有明显响应,在受输水影响的初期,矿化度明显上升,然后逐步下降,下降速度先快后慢。在分析胡杨幼苗对地下水质的耐受性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输水时间的选择对胡杨林更新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指出胡杨林更新的关键是加强河道整治。  相似文献   

19.
应用先进的PHYTALK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对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胡杨、柽柳的液流流速和相关环境因子日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胡杨和柽柳的液流速率日变化趋势相似,有明显昼夜节律变化,夜晚平稳,白天波动剧烈,呈多峰值;受植株水分储存的影响,液流早晨启动后,液流突然下降,达到一个低值后开始恢复;主要受降雨影响,距主河道100m处的胡杨枝平均液流速率低于距主河道200m处相同直径柽柳枝的平均流速;试验期,影响胡杨和柽柳液流的主导环境因子不同,每个因子都有各自的影响机制;植株液流的变化是植株自身生理调节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光照对胡杨幼苗定居初期生长状况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全自然光和遮光(20%自然光)处理研究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ier)小幼苗生物和生物量分配对光因子的响应,实验表明光照对根冠比,叶面积比率和根重比率没有显著影响,光因子不改变胡杨幼苗生物量的分配状况,高光照能明显促进根的伸长,叶面积的增加和生物量的积累,遮荫环境则会阻碍胡杨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