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析我市发展“三高”蚕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我市蚕桑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蚕桑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蚕茧产量由1981年28万担发展到40万担。蚕桑生产已成为继粮食、生猪之后居第三位的支柱产业,丝绸工业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骨干产业。但是,从八十年代末期以来,蚕茧质量、单产却一滑再滑。 “六五”期间,全市平均单产为26.2公斤,茧丝长为969.2米,解舒率为60.7%;“七五”期间全市平均单产为23.7公斤,茧丝长950.7米,解舒率55.6%;“八五”期间全市平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县蚕桑生产发展很快,成为全省五大蚕桑基地之一。1988年在连续五年保持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主要表现是;桑园面积由1984年的917亩扩大到8381亩(包括去冬的新桑3000亩),蚕茧产量由1984年的190担上升到2500担,蚕茧收  相似文献   

3.
湖南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素纱襌衣、湘绣是湖南的艺术名片与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艺术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据《尚书·禹贡》记载:“荆州,厥篚玄纁,玑组”,表明时属荆州的湖南蚕桑生产在西周时期就已初具规模;唐代澧州诗人李群玉在《洞庭干》中“伤心云梦泽,岁岁作桑田”的诗句描绘了当时长江洞庭湖一带沙泽变桑田的沧桑巨变,也反映了当时蚕业发展的繁荣盛景。1933年湖南省蚕茧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产茧4850t。抗日战争爆发后,湖南省蚕桑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到1949年蚕茧产量下降到60t左右。解放后,湖南蚕桑生产又逐渐恢复,至1994年桑园面积达到0.86万 hm2,蚕茧产量达到3915t,蚕桑规模与产量达到建国后历史最高位,位列全国省(市区)的第8位[1]。今天,湖南在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蚕桑作为生物资源开发类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针对现在湖南蚕桑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Strengths)与机遇(Opportuni-ties)、劣势(Weaknesses)与挑战(Threats),按照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安德鲁斯教授提出有关产业分析法 SWOT 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二年,我县农业生产全面丰收,特别是蚕桑生产发展很快,自八○年至八二年,二年来全县新辟桑园(包括“四边桑”)面积发展到近六万亩,八二年蚕茧产量猛增到六千担,比八一年增长四点兰悟,·'相当于解放后三十年番茧产量的总和,我计八兰年产茧量可以达到一万五千担至二万担。我县蚕桑生产在煊短的二、三年内获得如此迅速发展,工作中的体会是: 解放,恩想发  相似文献   

5.
<正> 我市位于长江下游北岸,东临黄海,是一个粮棉经济作物夹种地区,蚕桑生产占有一定的地位。据历史记载,1931年海门一县年产蚕茧达万担以上,设有烘茧灶130副。其他如南通、海安等县也有栽桑养蚕习惯。但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年代里,蚕桑生产遭到严重摧残,到解放前夕,全市仅产蚕茧850多担。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大力发展蚕桑生产方针,使蚕桑生产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6.
“六五”期间,通过贯彻几个中央1号文件,我区蚕桑生产发展很快,五年迈了五大步。1985年蚕茧产量达到64940担,比1984年48336担,增长340.%;比1980年22052担增长194.5%。五年平均递增率为24.1%。  相似文献   

7.
蚕桑生产是我县部分乡镇的一项传统副业,近几年来,桑田面积基本稳定在1.4万亩左右,蚕茧产量逐年上升,从1985年的6935担发展到1989年的17000担。为正确分析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我们对本县8个乡21个村32个村民小组37户85、86、89三年的养蚕情况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一、1989年比蚕茧大战前的1985、1986  相似文献   

8.
<正> 安康县现有桑树6700万株,1972年蚕茧产量突破万担关,1980年突破了二万担,今年可以达到三万担.安康县蚕桑生产持续大发展,主要是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提高认识蚕桑生产发展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决心,安康县各级干部对蚕桑生产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浅到深的过程.过去,在单一经营思想支配下,总认为"粮食没上纲(即纲要),蚕桑顾不上";有的  相似文献   

9.
<正> “七·五”期间,我省的蚕桑、蚕种生产发展很快。全省发种量由“六·五期”末的425.2万张增加到602.6万张,年均增发蚕种35.5万张,增长8.34%。蚕茧产量由200万担增加到268万担,年均增产13.6万担,增长6.8%。蚕种由440.6万张增加到704.3万张,年均增制52.74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蚕业在振兴临海经济,农民奔小康,出口创汇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本市建立巩固的蚕桑生产基地,使我市蚕茧产量上万担.市林特局蚕桑站,从1991年开始实施万担茧工程建设,计划1993年使全市蚕茧产量上万担,由于各级领导重视,目标明确、规划落实,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提前一年1992年已实现了全市蚕茧上万担,现将我市万担茧(500吨茧)工程建设工作实施情况介绍如下:一、认真总结本市蚕桑生产历史经验,制订规划,明确目标  相似文献   

11.
黄兴美 《四川蚕业》2002,30(4):43-44
我县是全省优质蚕茧基地县之一 ,蚕桑收入已成为多数农户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从 1 994年到 1 999年 ,蚕茧产量一直在5万担左右 ,如何使高县蚕桑生产实现新的突破 ,已成为一个客观而现实的问题。“一步成园”正是顺应我县蚕桑生产发展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集约化要求的一种较好栽桑形式 ,也是我县快速壮大和稳定发展蚕桑生产基础的有效途径。1 “一步成园”实施情况1 1 基本情况2 0 0 0年公司先后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参观考察 ,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 ,最后决定在罗场、庆符等 7个镇乡的 1 5个村进行试点 ,集中成片发展一步成园 2 0 0 0亩 …  相似文献   

12.
广东是我国主要蚕茧生产的省份之一,蚕桑生产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重点产区的佛山地区,素有“桑基鱼塘”之称。全省蚕茧产量,在二十年代初期,高达一百五十万担,每亩产茧量亦已达到八十点一三斤,但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的摧残破坏,到解放的一九四九年,总产茧仅有十万担左右,亩产茧降至四十五点八斤。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蚕桑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发展,总产  相似文献   

13.
<正>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宿迁市蚕桑生产发展很快。桑园面积由1975年的3100亩,逐年递增至1984年的75500亩,发种量由4300张到117478张,蚕茧产量由1832担至51529担。但是蚕桑生产并不一帆风顺,至目前桑园面积仅有63066亩,而产茧只有63000担。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桑茧丝绸得以迅速发展,条块分  相似文献   

14.
三十年来,我省蚕桑生产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迅速恢复,不断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尤其是一九五四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的号召以来,全国蚕茧产量已超过日本,我省的蚕茧产量,同样从一九四九年十万零四千担到一九七八年增加到四十五万六千担,增长三点五倍;在单位面积产茧量方面,一九四九年亩产茧只有四十五点八二斤,一九五五年一百零五点二斤,一九六八年一百四十一点五斤,一九七八年达到二百四十三点二斤。桑叶单位面积产量从每亩一千二百斤提高到三千斤;担桑产茧量亦比  相似文献   

15.
一、蚕桑生产的概况近几年来,我县的蚕桑生产发展较快。一九七九年全县种桑六百五十亩,产茧七百八十担,到一九八四年,全县有十七个区一百五十五个乡一万一千八百六十六户种桑养蚕,共种桑一万三千五百亩,饲养蚕种六万五千张,产茧二万八千二百四十九担,比一九八三年桑地面积扩大三千六百七十九亩,蚕茧增加一万四千九百六十四担;而比一九七九年桑地面积扩大一万二千八百五十亩,蚕茧增加二万七千四百六十九担。一九八五  相似文献   

16.
<正> 蚕桑是我县多种经营骨干项目之一,近几年发展较快,桑树资源达3961万株。1992年养蚕发种27885张,蚕茧产量以7.3%到16.34%的速度递增,1992年蚕茧产量达649吨。特别是1990年蚕茧产量突破500吨,跨入全省“七五”期间建成蚕茧基地县的行列后,蚕茧质量始终名列全省前矛,连续三年出口日本,为我县蚕桑生产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区从1985年以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蚕茧产量由原来3500公担增加到1989年5266公担,增长66%。但蚕茧单张产量很不稳定,1989年全区单张产茧量仅达23.7公斤,收入205元,一定程度影响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 1990年以来,根据省蚕桑基地建设会议精神,结合本区的实际,把建设基地、发展蚕桑适度规模经营和科技兴蚕作为工作重点,在抓科技兴蚕工作中又把全面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作为蚕茧单产、质量、  相似文献   

18.
<正>近5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下,我市的蚕桑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1994年全市新老桑田面积达15万亩,发蚕种18.1万张,蚕茧产量超过10万担.与1989年相比,桑田面积、发种张数、蚕茧产量分别净增10、8、7倍.1995年计划发种25万张,生产蚕茧15万担,成为徐州市重点蚕桑基地县(市)之一.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由于市场行情变化,丝绸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1996年我区蚕桑生产又遭受数十年不遇的低温、高湿的自然灾害,全区蚕茧总产量减产 40%以上,但是高县罗场镇蚕茧产量却达1.l万担并创历史最高水平,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何以形成这样大的反差?这取决于罗场镇发展经济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真抓实干,尤其是对发展蚕桑生产有较高的认识和“到家”的工作方法。罗场镇持续发展蚕桑生产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给我区蚕桑生产面上的工作以极大的启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与现状江西省蚕桑生产历史十分悠久,据史载,我省养蚕远在东晋南朝时代就已经很发达了,距今已有1700年左右的历史。宋时《义宁州志》(即现修水县)上有一首诗,“迢迢一水绕千山,桑柘阴阴聚落宽”,“好事莫传江北信,渔樵自不织衣冠”。在县志上记载栽桑养蚕之事的还有许多,特别是在唐、宋、元朝代更多,可见当时蚕桑生产是相当发达的。到了明、清,江西的蚕桑生产逐渐下降,泰和县记载“明初泰和有桑一园,故有绢匹之税,后园废,而税仍征”。这一记载可见一斑。江西在二次世界大战前,曾产蚕茧1.11万担,以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盘剥,已是奄奄一息,到1949年,年产茧仅210担。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蚕桑生产,省农业厅1956年在广丰县举办了全省蚕桑技术训练班,以后陆续又培训了一些县农业局的在职农业技术员,使得重点产茧县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