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室内观测和林间应用性信息素诱捕发现,皮暗斑螟雌雄性比为1:1.05,成虫羽化全天均可进行,主要集中在傍晚日落后2h内。雄蛾对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反应模式为夜间单峰型,敏感时间为凌晨0~3时。  相似文献   

2.
木麻黄皮暗斑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木麻黄皮暗斑螟(EuzopherabatangensisCaradja)在福建省一年发生5代,以幼虫于12月中旬在树干被害处的虫道内越冬(亦有少数以蛹越冬),林间世代重叠现象明显。成虫羽化盛期的温度为30.3—34.0℃,相对湿度为75.7%—84.3%,平均寿命7.9天,产卵量45.7粒。卵孵化率90.5%。幼虫共5龄,具群集性,以第一代幼虫取食量最大,老熟幼虫喜在粪粒层与树干交界部结茧化蛹,蛹期8.5天。皮暗斑螟的天敌有10余种,其中拟小腹茧蜂在自然界的寄生率达16%。  相似文献   

3.
<正>皮暗斑螟(Euzophera batangensis Caradja),属鳞翅目螟蛾科,枣农俗称为"甲口虫",近年来已成为枣树上的一种主要害虫,由于其危害较为隐蔽,1a世代数较多,致使受其危害枣树树势衰弱,枯萎直至死亡,给我国的枣产品尤其是金丝小枣的出口创汇带来巨大的损失。为了更好的  相似文献   

4.
<正>石家庄市科技局于2008年2月24日邀请同行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承担,由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和捷克科学院共同完成的科技部中捷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和石家庄市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皮暗斑  相似文献   

5.
喜树暗斑螟Euzophera sp.是国内危害喜树Camptotheca acuminma Decn.的新害虫,在江西安福1a发生4代,以蛹在寄主树皮缝和枯卷叶内越冬。越冬代翌年4月上旬开始羽化并产卵。各代幼虫发生期依次为:4月中旬至6月中旬、5月下旬至7月下旬、7月上旬至9月上旬、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在幼虫始盛期用40%氧化乐果乳油与水1:1的混合液涂环1周(宽为直径的1/3),对当代防治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6.
木麻黄皮暗斑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水 《林业科学》1995,31(5):421-427
在1989-1993年,对沿海防护林木麻新害虫皮暗斑螟(Euophera batangensisCaradja)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51个不同的木麻黄地理种源的虫害率及生长情况,应用IBM-PC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发现C35、C39、C44种源属绝抗类。自然界有拟小腹茧蜂、蚂蚁等10余种天敌。皮暗斑螟幼虫多寄居在树干的2m以下部位,郁闭度0.3、林龄2年以下林木虫害发生轻。通过  相似文献   

7.
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是一种严重危害珍贵树种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食叶害虫。该研究采用吸附法、溶剂提取法、腺体直接进样法等3种方法获得性信息素的粗提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吸附法的粗提物有87个物质峰,性信息素疑似物2种,分别为Z8-12:OH和E8,E10-12:OH;溶剂提取法的粗提物有163个物质峰,性信息素疑似物2种,分别为Z8-12:OH和Z7-12:Ac;腺体直接进样法没有从其样本分析出黄野螟性信息素的疑似成分。试验比较了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黄野螟性信息素组分提取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杨扇舟蛾性信息素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野外观察、室内生测和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得知:杨扇舟蛾成虫多在15~17时羽化,当日天黑后21时30分开始活动,23时至次日1时为活动高峰期,至凌晨4~5时停止活动。室内黑暗处理后1.5小时成虫即呈性兴奋状态,到4小时达到高峰,8小时后停止活动。成虫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峰日为羽化后第2天,第3天则大幅度减弱。林间诱捕可用水盆或平板型诱捕器,悬挂高度1.5~2m,诱芯可用活雌蛾或30FE以上浓度的粗提物。该项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对杨扇舟蛾种群动态的监测,亦可在虫口密度较低的林分直接用于防治  相似文献   

9.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昆虫性信息素的产生与释放的部位、释放位置、释放方式,产生与释放的影响因素,性信息素感受机制,目前昆虫性信息素常用的分析技术和性信息素应用领域进行了阐述,旨在为昆虫性信息素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松阿扁叶蜂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松阿扁叶蜂性信息素,于2008年5月上旬在河南省灵宝市苏村乡林场对松阿扁叶蜂进行了野外观察、诱捕实验,结果表明:松阿扁叶蜂未交配雌蜂对雄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雄蜂对未交配雌蜂的昼夜趋性反应发生在白天,有两个反应高峰,大的峰在10:00-12:00时,小的峰在14:00-16:00时;总体上,随着雌蜂日龄的增加,其诱捕的雄蜂数量逐渐下降,2 日龄雌蜂诱到雄蜂数量最多,占总量24.58%,1~4日龄雌蜂的雄蜂诱捕量占总量80.73%;未交配雌蜂性信息素的正己烷粗提物引诱雄蜂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昆虫性信息素变异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述评了昆虫性信息素变异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将昆虫性信息素的变异归纳为组分结构、组分比例和组分滴定度等3种变异类型.阐明导致这些变异的机制包括了地理隔离、寄主差异、发育因子及遗传学根源等.展望并讨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方向及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介壳虫性信息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性信息素产生,化学组成,雄蚧对人工及天然性信息素的林间以应以及在监测,检疫,种类鉴定和防治中的应用等方面扼要介绍了介壳虫性信息研究的历史及进展。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对于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最为详细。本文阐述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活性组分的最新分类进展,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TypeⅠ、TypeⅡ、TypeⅢ、Type 0 4类。其中:Type I为分子结构具有末端功能团的C10-C18醇、醛、醋酸酯类化合物,分布于多个鳞翅目总科中; TypeⅡ为C17-C23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以及相对应的环氧衍生物,广泛分布于尺蛾总科中; TypeⅢ为携带1个或多个甲基分支的C17-C23化合物,仅出现在少数的鳞翅目昆虫中;而Type 0为与植物挥发物结构类似的短链仲醇或酮类化合物,分布于进化上较为原始的昆虫中。尺蛾总科作为鳞翅目昆虫的第三大科,目前共计93属158种尺蛾的性信息素组分得到鉴定,其性信息素组分中除了姬尺蛾亚科以TypeⅠ为主以外,灰尺蛾亚科、尺蛾亚科、沙尺蛾亚科、花尺蛾亚科、星尺蛾亚科均是以TypeⅡ为主。尺蛾科昆虫性信息素组分碳链较长,结构复杂,多数为不饱和烃类化合物(TypeⅡ型),严重影响了全球尺蛾类性信息素组分的化学鉴定及野外应用,通过分析对已鉴定的尺蛾性信息素组分及结构特征,明确其性信息素组分化合物的双键位置、环氧结构和手性构象,以及在各亚科、属、种之间的分布特征,并探讨我国重要尺蛾(茶尺蠖、国槐尺蠖、银花尺蠖、油桐尺蠖、春尺蠖等)的性信息素研究情况,可为今后鉴定未知尺蛾性信息素活性组分,以及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对尺蛾类害虫进行有效的绿色防控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昆虫性信息素人工合成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索和研究害虫防治的新途径、新技术, 其中利用昆虫激素, 特别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进行害虫防治的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文中从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成分、人工合成等方面综述了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 并介绍几种常用的昆虫性信息素合成方法, 以期为昆虫性信息素的科学研究和最佳合成方法探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船型粘胶诱捕器和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诱芯,在林间进行诱捕马尾松雄蛾试验。第1年林间平均诱捕率30.6(,平均诱捕量0.475头。同一批次的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诱芯,经同一冰箱低温保存1a后,在林间开展诱蛾试验,平均诱捕率25.9(,平均诱捕量0.7头。调查结果表明:保存1a的诱芯没有影响诱捕效果,但同一批次的诱芯在相同条件下保存3a后,其诱捕效果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性信息素迷向干扰防控害虫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文陈述国内外迷向技术的应用进展及影响迷向技术开展的生态因素,进而探讨不同缓释载体的剂型,旨在为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迷向干扰害虫提供技术借鉴和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及个人研究方向,重点介绍国内外迷向干扰技术的应用情况及环境影响因素,探索常见缓释载体的类型(毛细管迷向丝、微胶囊、Puffer、SPLAT、蜡滴、空气纤维、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指出不同缓释装置的优缺点。[结果]昆虫性信息素迷向干扰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专一、环境友好的新型绿色防控害虫技术,已经成为害虫综合防控体系IPM(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于鳞翅目害虫的防治,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也有少量报道,尤以舞毒蛾、苹果蠹蛾、葡萄花翅小卷蛾的应用最为成功;明确了昆虫性信息素缓释载体及释放速率控制是有效实施性信息素迷向干扰技术的前提,揭示昆虫性信息素迷向干扰技术的应用机理,得出限制昆虫性信息素迷向干扰技术的经济及政策因素,旨在为我国更好的开展性信息素迷向干扰技术防控害虫提供参考。[结论]昆虫性信息素迷向干扰防控害虫的应用前景广泛,在农林业害虫的绿色防控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性诱剂诱杀白杨透翅蛾成虫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黑龙江省甘南林场进行性诱剂诱杀白杨透翅蛾成虫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白杨透翅蛾成虫期有3个诱捕高峰期,即6月初、6月下旬和7月下旬;诱捕器最佳悬挂高度为1.2~1.6 m,以0.2 hm2挂1只诱捕器效果最佳,诱杀效果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