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根据宁国市多年栽培经营雷竹笋用林的经验,在介绍雷竹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造园、平衡施肥、水分调控、覆盖增温、添加客土、巧施钩梢、病虫防治、更新复壮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早竹又叫早园竹、燕竹,为刚竹属竹种。早竹笋是竹笋中的上品,笋肉洁白,甘甜鲜嫩,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每100g笋中含蛋白质2.74g、脂肪0.52g、总糖1.68g、粗纤维0.55g,还含有磷、铁、钙等微量元素以及18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培育早竹笋用林是以生产竹笋为主要目的,每亩年产笋可达 相似文献
4.
5.
6.
7.
覆盖保护地栽培措施对雷竹笋用林丰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对雷竹覆盖保护地栽培林地经营状况,竹林结构和土壤微生物调查表明,覆盖保护地栽培技术的干扰,导致竹林不能及时更新,立竹生长严重衰退,土壤微生状况失调。影响了雷地下部分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8.
9.
霞早绿竹Banbusa oldhami‘Xia Zao’ ZSX是从霞浦县绿竹资源中偶然发现并选育出来的绿竹变异种,最主要特征是每年4月发笋,比普通绿竹提早一个多月;其形态变异是竹株高度比普通绿竹矮2~3m,更适合密植,具有增产潜力.霞早绿竹经过18a的繁育和多点栽培试验,鲜笋平均产量比普通绿竹增产20%~35%;经过长期观测结果表明,霞早绿竹发笋早、产量高、笋质优等优良性状相对稳定,成为变异新品种.2011年,福建省林木良种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福建省林木品种审定办法》,将霞早绿竹认定为优良品种.目前,已在霞浦县营建霞早绿竹良种繁育基地和笋用林基地140hm2,丰富了绿竹种质资源,并推广到福建省的连江县、厦门市同安区和广东省的珠海市等地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11.
绿竹笋用林丰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以绿竹笋用林为对象,通过建立河流淤积土、沙壤、黄壤堆积土三个样地,对竹林进行调查、施肥、培育试验,以研究其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丰产措施与丰产结构,从而指导竹农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绿竹笋用林合理竹林结构以代数为1.3~1.6为佳,在不同密度的竹林中,合理丛立竹度与密度呈动态平衡关系;合理化肥配置方案为N:P:K以2:1:1~3:1:1之间最好,复合肥年施肥量为2~3kg/丛,在出笋前及出笋期间分多次施用;抚育管理以培土、留笋及排灌技术为重点. 相似文献
12.
早竹竹叶蛋白的微波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早竹竹叶为研究对象,p H7.8的磷酸缓冲溶液为提取剂,采用微波提取法,并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在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微波功率等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微波提取早竹竹叶蛋白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早竹竹叶蛋白质的提取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微波时间微波温度微波功率料液比。微波提取早竹竹叶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25,微波时间为8min,微波温度为54℃,微波功率为500W,在此最佳条件下,提取率为8.07%。 相似文献
13.
笋用雷竹林引种后新立竹生长规律与经营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雷竹引种后新立竹生长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母竹引种后新立竹数目、胸径、树高、枝下高及与母竹距离有随着母竹年龄增大而增长的趋势。新立竹数目与新立竹年龄(相对母竹而言)之间及新立竹与母竹平均距离之间均存在函数关系。雷竹引种后各年间新立竹数目、胸径、树高、枝下高及新立竹与母竹距离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年龄对雷竹林分平均单株枝重、枝长、叶数/枝、叶重/枝、叶面积的影响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钩梢处理对平均均叶数/枝、平均叶重/枝及平均单株枝重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或极显著性水平。雷竹株数按径阶分布服从正态分布。雷竹冠幅、胸径、树高及枝下高等生长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根据雷竹鞭侧芽分化为岔鞭规律以及新立竹年龄与母竹距离的关系可以确定雷竹初植密度,由树冠重叠系数及其平均径阶决定笋用雷竹林经营密度。 相似文献
14.
坡向与坡位对雷竹竹笋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法调查雷竹在不同坡向与坡位的生长情况,共调查45个雷竹标准地,统计结果为出笋数14 625~26 625个/hm2、鲜笋产量1.90~7.11 t/hm2、平均单笋重120.2~298.9 g。通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坡向和坡位对雷竹的出笋数、鲜笋产量和平均单笋重均有极显著影响,坡向与坡位处理之间交互作用引起的鲜笋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经营雷竹林宜选择东南或西南坡、下坡的组合或南坡、下坡组合为好。本文为雷竹造林时选择适生坡向和坡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雷竹克隆系统笋期有机碳转移变化规律,选定覆盖雷竹林地中分株数分别为单株、双株、三株的雷竹克隆系统,测定出笋期不同克隆系统内分株各器官的有机碳含量。研究结果:单株、双株、三株雷竹克隆系统中,各器官有机碳含量出笋前大小依次为:枝、鞭、叶、茎、根,出笋完成有机碳含量大小依次为:茎、鞭、叶、枝、根;雷竹不同器官有机碳含量在出笋期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枝、叶、鞭、茎有机碳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根有机碳含量呈"N"型变化规律;单株、多株系统各器官有机碳含量降幅与出笋量成反比。这些结果表明:出笋期各器官有机碳含量发生显著变化,出笋影响雷竹各个器官有机碳分配格局,出笋完成与出笋前相比枝有机碳含量降低,其他器官则升高;出笋期各器官间有机质资源发生转移,各器官间源-汇关系发生变化,为出笋生长提供所需有机质;不同分株系统各器官有机碳含量降幅不同,随分株数量及出笋量增加,各器官有机碳含量降幅减小。 相似文献
16.
17.
早竹保护地栽培覆盖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6种不同覆盖材料的保护栽培,均提早了始笋期,延长了笋期,增加了笋产量和产值,其中以竹叶、谷糠覆盖增温效果较为理想。地面覆盖酿热就是利用微生物的繁殖、分解、发酵产生的热量增温。酿热温度的高低和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酿热物的碳、氨、氧和水的含量。对多种覆盖材料的碳氮比的测定和试验,豆饼、菜饼一类为高温型酿热物,稻草、麦秆一类为低温型酿热物,包括竹叶在内的阔叶树落叶、新鲜厩肥等一类介于两者之间。当碳氮比为20~30,含水量70%,有适量氧气时,微生物活动旺盛,酿热正常而持久。 相似文献
18.
雷竹人工制种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旨在探索提高雷竹结实率的技术途径,用染色法和加硼酸(H3BO3)培养基法对雷竹花粉生命力进行测定,并对雷竹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雷竹花粉萌发率低,且活力丧失很快;喷施适当低浓度硼酸有利于花粉萌发;人工辅助授粉可提高雷竹结实率;种了败育和种实害虫危害可能是雷竹结实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雷竹结实率在技术上是可能的。图1表3参7。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条件下雷竹林水溶性有机碳氮的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径流场和土壤渗漏水收集装置,研究了不同施肥(常规施肥、减量施肥、微生物肥和不施肥)条件下雷竹林径流和渗漏水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水溶性有机氮(WSON)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雷竹林地表径流(土壤渗滤)水量与降雨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WSOC、WSON的流失以渗滤迁移为主,分别占流失总量的97%和94%左右。不同施肥雷竹林WSOC流失量的大小顺序表现为常规施肥(66.66 kg·hm-2)微生物肥(63.66 kg·hm-2)减量施肥(61.06 kg·hm-2)不施肥(56.58 kg·hm-2),WSON的流失量则表现为常规施肥(37.48 kg·hm-2)减量施肥(24.40 kg·hm-2)微生物肥(21.41 kg·hm-2)不施肥(17.38 kg·hm-2)。与常规施肥相比,微生物肥和氮肥减量40%的雷竹林地WSOC、WSON流失量分别减少4.5%、8.4%和42.9%、34.9%;不同施肥雷竹林地表径流、土壤渗滤中WSON流失量分别占总氮流失量的49.2%~52.7%和26.6%~35.9%。 相似文献
20.
雷竹早产高效栽培过程中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了解实施早产高效栽培措施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林土壤养分现状,探明栽培过程中养分的演变规律,分析了栽培历史分别为4,6,8,10a的雷竹林土壤,布置了不同肥料类型和不同施肥量的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雷竹栽种历史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全磷和有效磷质量分数显著增加,碳氮比(C/N)明显升高。1a的肥料定位试验表明,有机肥和化肥混合处理动态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均显著高于无机肥处理,但无论是有机肥和化肥混合处理还是纯化肥处理,经过1a试验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都有明显增加,5个施肥处理1a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平均增加了10.42%。3个有机肥和化肥混合处理间比较,随着施肥数量增加,土壤全氮、全磷、水解氮和有效磷均显著增加;2个纯化肥处理相比,施肥量大的处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施肥量少的处理,而土壤全氮和水解氮在2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1a肥料试验中,当年8月至12月,土壤全氮、水解氮、全磷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处于较低水平,翌年2月开始上升,翌年4月份又有下降趋势,到试验结束(翌年6月),所有施肥处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均明显上升,1a中5个施肥处理土壤全磷平均增加了10.19%,有效磷平均增加了15,31%,而氮素只有3个有机肥和化肥混合处理明显增加,全氮和水解氮分别平均增加了3.03%和2.84%,2个纯化肥处理全氯和水解氮反而下降,比试验开始时,分别平均下降了15.94%和73.47%。表3参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