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鉴定现阶段河南省小麦主推品种及区试参试品系的抗病性,从中寻找出多抗品系,以利于小麦生产应用。[方法]120种小麦品种自然种植,不进行人工接种,在病圃内病害发病高峰期,根据记载标准分别调查各品种对纹枯病,白粉病和叶锈病3类病害的抗病性。[结果]全部120份材料中,无1份材料对纹枯病、白粉病和叶锈病同时表现为免疫或高抗,无1份材料对2种病害同时表现为免疫,有6份材料对3种病害表现为2种高抗1种中抗,占供试材料的5%,有6份材料对3种病害同时表现为中抗,占供试材料的5%。[结论]所鉴定的小麦品种抗白粉病和叶锈病的效果较好,对纹枯病的抗性则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
新疆小麦品种(系)对小麦白粉病抗性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通过苗期抗病性鉴定试验,筛选对小麦白粉病具有抗性的小麦品种(系).[方法]采用离体叶段法和苗期接菌法对小麦白粉病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供试新疆小麦主栽品种新冬17号、新冬18号、新冬19号、新冬20号、新冬22号、新春6号等,以及其余参试品种对小麦白粉病均表现为高感.新紫1号品系对小麦白粉病表现为高抗;14/8329品系对小麦白粉病表现为中抗;其余小麦品种(系)均表现为感病.[结论]供试68个品种(系)中,仅有新紫1号和14/8329两个品种(系)对小麦白粉病具有抗病性,仅占供试品种(系)的2.94;.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60085等13个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系的选育经过、鉴定结果及其利用价值。这些新品系于1981年经全国小麦赤霉病研究协作组联合鉴定,在3万多份品种资源材料中抗病性表现突出。尤其是60085、60006和50002三个品系, 已作为重要的抗源材料保存。作者认为,利用现有抗源进行杂交育种,转移和累加抗病性,是培育抗赤霉病新品种的重要途径。为了选育抗病性强而稳定的新品种,育种过程必须强调抗病性鉴定和多代连续选择。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贵协3号对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及白粉病的抗性,2012-2014年采用苗期接种、成株期人工诱发或自然诱发进行了多年多地点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2年4个试验点贵协3号对赤霉病抗病性表现为中抗到高抗,3年8个试验点对条锈病的抗病性表现为高抗到近免疫,2年3个试验点对白粉病的抗病性表现为抗病到近免疫。贵协3号为兼抗多种病害的小麦新材料,可以作为小麦抗病资源在全国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贵协3号对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及白粉病的抗性,2012-2014年采用苗期接种、成株期人工诱发或自然诱发进行了多年多地点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2年4个试验点贵协3号对赤霉病抗病性表现为中抗到高抗,3年8个试验点对条锈病的抗病性表现为高抗到近免疫,2年3个试验点对白粉病的抗病性表现为抗病到近免疫.贵协3号为兼抗多种病害的小麦新材料,可以作为小麦抗病资源在全国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明确中国小麦主要后备品种和高代品系对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黄矮病的抗性程度和水平,为培育抗病新品种、品种审定与推广、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降低品种抗性“丧失”风险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条中33号(CYR33)等、叶锈菌PHT、THT等、秆锈菌21C3、34C2等、对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具有毒性的白粉菌混合菌系、赤霉病菌、纹枯病菌强毒力菌株和BYDV-GAV株系对1999-2014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系)1 815份次试验材料进行成株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重要材料连续进行两年试验,以确保结果的重复和可靠。【结果】在所鉴定的品系中,具有3种抗病性以上的品种(系)共250个,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共310个;中抗和高抗条锈病品种占参试品种的(39.8±21.7)%、中感和高感品种占(39.7±27.9)%;赤霉病、纹枯病、秆锈病和白粉病抗病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1.5±27.5)%、(31.1±35.6)%、(48.2±25.6)%和(25.0±14.6)%、感病品种分别占(68.5±27.5)%、(62.2±38.6)%、(31.3±20.7)%和(70.7±14.6)%;抗叶锈病品种比例仅为(9.9±3.8)%,感病品种高达(70.4±15.1)%;除河农831表现中抗外,所有品种对黄矮病均表现感病,未出现高抗品种。【结论】抗源缺乏的病害未鉴定出抗性强的品种,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品种主要出现在甘肃、四川等地,抗叶锈小麦品种(系)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黄淮麦区南片各省品种存在较多的性状差异,通过发掘育成品种的产量、株高和抗病性等差异,找出各自的优势,相互借鉴学习.[方法]针对河南、江苏、安徽、陕西四省审定品种相互备案的产量、产量性状和抗性鉴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从产量看,江苏备案品种产量最高,河南次之,安徽最低;陕西审定品种在江苏增产明显;河南、江苏、陕西的品种在安徽表现相差不大.②就株高而言,安徽和江苏的审定品种偏高,河南和陕西的偏低,尤其是河南品种的株高性状明显低于其余三省.③各省审定品种在抗病性上存在差异.安徽审定品种对黄花叶病的抗性比较突出;陕西审定品种对条锈病和纹枯病抗性较强,但大多高感叶锈病;河南和安徽品种对白粉病抗性表现趋势比较一致,品种抗性大都集中在中感—中抗范围,江苏品种则集中在高感—中感区间.河南和安徽备案品种赤霉病抗性较好(50%以上达到中感);江苏备案品种赤霉病抗性偏低(达到中感以上占1/4),其中安徽审定品种抗性较好,陕西审定品种抗病性表现次之.[结论]安徽育种者需要改进的小麦性状,在保证抗性前提下,降低株高,提高粒重是工作重点;江苏育种者需要注重的是降低株高,适当提高粒数和粒重,增加对抗赤霉病材料的应用;河南育种者在丰产性与株高结合上走在前列,同时也应加强赤霉病抗性育种工作;陕西育种者在丰产性、抗条锈病方面比较成功,白粉病抗性偏弱,赤霉病抗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抗叶锈病育种是各省的育种短板.该研究可为品种经营者和使用者针对当地生产实际选用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鲜食玉米杂交组合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病性及抗性遗传模式,为选育抗锈病鲜食玉米新品种提供材料及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自然条件下采用目测法调查鉴定244份鲜食玉米新组合对南方锈病的抗病性,并结合前期亲本材料抗性鉴定结果进行抗性遗传初步分析.[结果]在244份玉米杂交组合中,以中抗和感病品种为主,分别占总数的56.56%和33.61%,而抗病和高感的杂交组合分别占9.02%和0.82%;在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3种不同类型杂交组合中,甜玉米组合总体抗性最差,该类型以感病品种最多,占54.55%,抗病水平品种只占3.64%.分析鲜食玉米杂交组合及其亲本抗病性发现,当父母本抗病性均为中抗水平以上时,其杂交组合主要表现为抗或中抗水平;其他抗性水平父母本杂交,出现感病后代的比例明显升高.[结论]244份鲜食玉米新组合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主要表现为中抗,缺乏高抗或免疫类型;甜、糯玉米抗锈病能力为数量遗传性状,属主效基因加修饰基因遗传模式;鲜食玉米抗性育种应选用中抗水平以上自交系材料.  相似文献   

9.
海陆杂交所选育的长绒棉抗枯萎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海陆杂交技术所选育的长绒棉抗病材料在枯萎病病圃、重病田等抗病性鉴定,都表现很好的抗病性.长绒棉抗病材料对该区不同致病力枯萎病病源菌抗病性鉴定,都具有一定抗病性,病指没有明显差异.与高产、优质品系杂交其后代抗病性稳定,为长绒棉抗枯萎病育种提供了很好抗源,增加了长绒棉抗病育种上的抗源新种质.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小麦后备品种及二线育种材料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较好的综合抗病性材料和为品种审定提供依据,2007年度在病害鉴定圃对22个小麦区试后备品种及71份二线育种材料进行了田间抗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和纹枯病的多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没有发现对白粉病和条锈病免疫的品种,大部分品种综合抗病性不强,仅发现1份既抗赤霉病、又抗白粉病和条锈病,有11份同时抗两种病害,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1%和11.8%.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土传病害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根部病害。河北省小麦土传病害的种类主要包括小麦全蚀病、小麦纹枯病和小麦根腐病。详细介绍了3种土传病害的发生特点、病原菌特点及防治方法等,旨为控制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小麦几种常见穗部病害,如小麦颖枯病、黑颖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蜜穗病的侵染循环、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提出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能力,辅以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方法。为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主基因 多基因模型对N553的6家系抗赤霉病性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553符合E-1-0(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其中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占明显优势,是第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的2倍,两对主基因具负向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显著,多基因的互作效应明显;主基因的遗传率为25.71% ̄91.61%,多基因遗传率为3.15% ̄64.00%,环境对抗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以扬麦16为试材,研究了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和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期,施用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900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病穗防效达76.2%,病指防效达81.0%;施用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1200/hm。对小麦赤霉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病穗防效达75.8%,病指防效达79.3%。这2种药剂的防效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赤霉清可湿性粉剂1500g/hm^2。的防效。  相似文献   

15.
小偃系列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高温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高温抗条锈性是在较高温度下所诱导的一种低反应型抗病性。苗期接种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后,分别采用高温(21±1)℃和常温(14±1)℃处理,测定小偃系列小麦品种的高温抗条锈性。结果表明,小偃系列品种中具有较多的高温抗条锈性资源。另外,以高温抗锈品种小偃6号为试材,以高感品种铭贤169为对照,分别接种不同条锈菌生理小种和类型,证实小麦高温抗条锈性不具有小种专化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不同类型品种在江苏淮南麦区不同播期条件下对环境气候的适应性,选用了江苏淮北麦区推广的‘淮麦22’,‘烟农19’和‘郑9023’等3个品种以及淮南麦区推广的‘扬麦15’,‘扬麦16’,‘扬麦13’,‘扬麦11’,‘宁麦13’和‘镇麦166’等6个品种进行了分期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各品种均以适期(10月28日)播种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研究结果认为早熟品种‘扬麦11’和中熟品种‘扬麦16’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它们穗大、粒多、千粒重高、抗病性亦较好,比较适宜淮南麦区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7.
麦蚜对不同抗性小麦挥发物的嗅觉反应及其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勇  胡萃 《中国农业科学》2001,34(4):391-395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osiphum padi的有翅和无翅成蚜对7种没抗性的小麦品种(系)中4无芒、KOK-1679、L1、小白冬麦、红芒红、北京837和铭贤169的嗅觉反应不同。抗性类型为不选择性的KOK-1679、L1和小白冬麦对其具有驱拒作用。抗生性品种中4无芒也具有一定的驱拒作用。感虫品种红芒红、北京837和铭贤169具有吸引作用。禾谷缢管蚜无翅蚜的嗅觉反应强于有翅蚜。有两种蚜虫的有翅和无翅成蚜S/C(刺激/对照)为变量对7种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系)的聚类分析结果与田间抗级鉴定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小麦配粉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方法]将小麦新品种渝麦12号与糯小麦渝L-2按10.0∶0、9.0∶1.0、8.5∶1.5、8.0∶2.0、7.5∶2.5、7.0∶3.0、6.0∶4.0和0∶10.0不同的比例配麦,测定其蛋白质、淀粉特性及面条加工品质的变化。[结果]渝麦12号与渝L-2按不同比例配麦后,9个品质性状方差分析结果均表现出极显著和显著差异。渝麦12号的面条加工品质较好,随着渝L-2添加比例的增加,面条的适口性、韧性、光滑性得分显著提高,总分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渝L-2添加超过一定比例后,继续提高渝L-2添加比例,面条的适口性和韧性得分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结论]最适宜的配麦比例为8.5∶1.5,即85%的渝麦12号搭配15%的渝L-2,可显著改善面条的加工和制作品质。  相似文献   

19.
小麦条锈病与吸浆虫混合危害损失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 ̄1994年研究了小麦条锈病与吸浆虫共同危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当小麦吸浆虫和条锈病同时发生时,随着病、虫数量的增加,穗重的减少与每穗虫量呈曲线相关,而与条锈病的病情指数呈线性相关。不同年份间病害与虫害的损失当量基本一致;当病、虫的数量相同时,干旱年份作物的实际损失比正常年份大。正常年份小麦条锈病的病指(x)和每穗吸浆虫数量(z)造成的产量损失(L%)模型为:L%=0.0259+0.0024  相似文献   

20.
绵阳11号和15号小麦品种抗条锈性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度控制条件下研究了绵阳11号和绵阳15号小麦对条锈病的抗病性.供试品种成株期抗锈性比苗期有所增强,在14~21℃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病斑坏死趋于明显,夏孢子堆长径减小,反应型降低.低温条件下苗期在锈性组份比较表明:绵阳11号产孢期和产孢量显着较高,表现出感病品种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