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王雯  张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6,(35):248-250
针对植物生产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运用讨论式、探究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探索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设计性、创新性教学模式;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综合实习;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实习;深化校企合作,开展暑期专业实习;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采用闭卷考试、实验(实习)报告、论文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相似文献   

2.
恰当的考核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具有引导、激励和促进作用.该研究通过增加上机考试、增加实验报考、期末闭卷考试和期末开卷考试等改革措施,对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旨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考核方式难以体现实践创新能力的弊端,以《农学概论》为例,提出了开放试题-课堂讨论-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新方式。通过构建综合实践性试题库,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这一创新型考核革新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和学校教育资源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实践表明,创新型考核激发了同学学习兴趣,巩固了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4.
食品分析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也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关键环节。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综合技能训练、强化实验教学和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采取课堂实习和课外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和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完善观赏园艺"双创"人才培养体系,以盆景制作课程为试点进行非闭卷考试的尝试。考试内容共设计了4个非闭卷考试子项目,分别是课堂讨论、PPT演讲、作品制作、作品自我品鉴,分阶段多次考核;评价体制则是综合了组长打分、教师打分等成绩。另外,在施行非闭卷考试的前后分别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了解学生对非闭卷考试的感受,以及对非闭卷考试内容和评分机制的评价,从而整体上把握非闭卷考试的效果,为后续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高校《植物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效果,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详细阐述了相应改革措施:改变教学理念,理论实践联合,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的多元化,提高学生自主创新与实践能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对实际生产的认知度;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估与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7.
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是科学研究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本文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以提升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及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素养。  相似文献   

8.
大学数学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改变传统数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采用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探讨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方案和实施成效。应用方案具体包括精选案例充实课堂教学、周密设计教学流程、丰富教学形式以及改革考核方式。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是林学专业重要的限选课,具有实践性强、学科交叉性大等特点。对"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的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和考试模式改革进行探讨,从传统教材到与统计分析软件SPSS相结合,从单向灌输式教学转向双向互动启发式教学,并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启用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对"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及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但传统的课堂讲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依托在线课程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本门课程的结构体系,使课程的知识讲授、学生互动及应用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课程设计、学时分配、教学手段及方法等方面介绍了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在线课程建设方案,从而为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掌握综合防治方法,把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达到优质、高产、低成本和农产品无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张小林  张挽澜  酒强 《北京农业》2012,(12):187-188
雪松是常绿的观赏树种,栽植时要选择恰当的栽植季节、苗木和采取正确的挖掘方法,后期管护浇水、施肥,加强高温季节以及越冬的管护。  相似文献   

13.
精甲霜灵与百菌清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莉  来晓丹  贾春虹  余苹中  贺敏  赵尔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26-16628,16647
[目的]研究精甲霜灵与百菌清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状况与残留降解规律,评价精甲霜灵与百菌清在黄瓜上使用的安全性,建立同时测定黄瓜和土壤中精甲霜灵与百菌清残留量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黄瓜和土壤中的精甲霜灵与百菌清采用乙腈溶液振荡提取,使用酸性氧化铝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液相色谱带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测定,外标法定量;田间试验按照NY/T 788-2004《农药残留试验准则》进行。[结果]在添加量为0.02~2.00 mg/kg时,精甲霜灵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4.7%~101.0%,变异系数为2.72%~6.46%;当添加量为0.01~1.00 mg/kg时,百菌清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6.9%~95.8%,变异系数为3.36%~4.90%。精甲霜灵的最小检出量为5×10-10 g,百菌清为2×10-10 g;精甲霜灵的最低检出质量分数为0.02 mg/kg,百菌清为0.01 mg/kg。精甲霜灵和百菌清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方程Ct=Coe-kt;精甲霜灵在黄瓜中的半衰期为2.8~3.2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7.8~9.8 d;百菌清在黄瓜中的半衰期为1.3~2.1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7~4.0 d。在黄瓜上施用精甲霜灵.百菌清440 g/L悬浮剂,施药剂量为推荐用量990 g a.i/hm2和推荐用量的1.5倍1 485 g a.i./hm2,施药3~4次,末次施药1 d后黄瓜中的精甲霜灵残留量低于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MRL)0.5 mg/kg,百菌清残留量低于CAC规定的MRL值5.0mg/kg。[结论]精甲霜灵.百菌清440 g/L悬浮剂按推荐剂量施用,1 d后收获的黄瓜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4.
论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发展与高校教学和科研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在论述世界家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特点及其对农业人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农业教育应当处理好专与博关系、两络与教师关系、外在知识系统性与内在思维创造性关系,指出了在学校管理中,应当逐步克服传统弊端,哿横向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体现了母子冲突自古有之的文学主题。由于婚姻生活的不幸,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母亲与儿子之间的爱恨缠绵的冲突。畸变的母爱使得儿子在本应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中失去了自主性与独立性,产生了悲剧。  相似文献   

16.
牡蛎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牡蛎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和产品开发利用的现状,并分析了牡蛎产品开发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家畜繁育生物技术包括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受精、动物性别控制、动物克隆、转基因动物、干细胞等多元化的生殖生物工程技术。繁育生物技术的早期研究开发阶段主要集中在20世纪,到产业化推广应用经历了大约一个世纪的历程。目前,包括动物细胞性别控制、转基因-克隆技和干细胞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并且在人类疾病治疗方面显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绿色富硒不知火的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并根据不知火的生态特性和生长习性,从园地选择、土壤改良、开垦定植、整形修剪、肥水管理、杂草管理、病虫害防治、结果期管理整个栽培流程8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技术获得高产优质的富硒绿色不知火产品。  相似文献   

19.
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隰县河沟流域水土流失形式、分布、危害及其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基本农田建设,适当发展果树和经济林、建立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水土流失综合控制体系,为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供保障,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重视庭院经济及聚落周围经济建设的研究,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  相似文献   

20.
高校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关系,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构建优势,提出了构建的对策:教育理念层面实现互相融合、教学内容层面实现丰富升华、实践活动层面实现有机结合和组织管理层面实现系统完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