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PVAR的农民收入结构对耕地非粮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放活促使了耕地非粮化现象的加剧。利用PVAR模型,分析了农民收入与耕地非粮化的动态关系,探讨了农民收入结构对耕地非粮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2017年,耕地非粮化面积和非粮化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不同阶段受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的影响展现出不同的特点。耕地非粮化主要受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非粮化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对非粮化的长期贡献率较小。  相似文献   

2.
家庭农场“非粮化”种植行为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农场在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家庭农场在规模化经营过程中难以避免会呈现出显著的"非粮化"倾向,对这种"非粮化"种植行为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有利于家庭农场的发展,为制定有效的农业政策、确立合理补贴、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以四川省广汉市和重庆市荣昌区为例,运用分层随机抽样及二元Logistic的分析方法,从家庭农场自身特征、资源禀赋、经济因素、政策因素4个方面对家庭农场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非粮化"种植行为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农场主的受教育程度、耕地特征、机械投入、农地投入和农地产出是影响家庭农场"非粮化"种植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的同时,须高度重视耕地流转后家庭农场的"非粮化"种植现象,采取积极的调控对策,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稳定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面积。  相似文献   

3.
吴文彪  王心良 《安徽农业科学》2023,(17):243-247+254
基于湖南省2005—2020年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情况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误差修正模型,探讨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的成因。结果表明:农户非农收入占比和农业补贴对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有正向影响作用;种粮比较收益和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对耕地“非粮化”有负向作用。为防范湖南省耕地“非粮化”,应增加农户收入来源、完善农业生产设施以及完善耕地保护与农业补贴政策措施以保障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快速化、规模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种粮面积比例下降,经济作物比例逐渐增加,农地流转呈现"非粮化"趋势。研究宁夏农地流转及种植结构变化,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供给十分必要而紧迫。在梳理农地流转非粮化文献资料的同时,分析宁夏农地流转现状及非粮化原因,最后提出建立农地流转保障粮食安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云南省种植业基本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提出了云南省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沈蒙淅 《乡村科技》2022,(3):136-139
过去10年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农业结构调整,而耕地"非粮化"问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政府各部门对耕地保护工作职责不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自然资源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耕地管护职责、治理目标不协同,造成耕地保护管控不力.因此,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基础,梳理耕地"非粮化"的逻辑形成,对耕地保护利用目标、管理主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关注重点,近年来,关于农地流转引起的"非粮化"现象的研究受到了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现象的文献进行综合评述,深入了解我国流转农地"非粮化"利用的现状。目前,农地流转"非粮化"势头不减,但尚未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农地流转"非农化"的主要原因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农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作出的最适合自己和家庭的生产选择。通过研读文献发现,学者们提出的主要解决措施包括: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农业补贴应以激励粮农增加粮食生产为目的,在制度上规范农地流转以及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粮食生产相协调。对于未来研究而言,应该注意一下几点:首先,"非粮化"现象与市场的关系;其次,粮食安全与非粮化问题研究相结合;第三,对粮食作物种植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的粮食作物随着"非粮化"趋势的推进会呈现出增加或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朱满德  张梦瑶  刘超 《世界农业》2021,(2):27-34,44
推进全程化机械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效率的基本路径,也是近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其"趋粮化"的重要诱因。本文基于1978—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综合机械化率、不同环节农机作业率对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的现实影响。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可显著提高粮食种植比例并推动种植结构的"趋粮化"发展;劳动消耗更多、专用程度更强的播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提升对于"趋粮化"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而机耕环节影响并不突出。为稳定粮食生产,需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和瓶颈环节的联合攻关,对专用性较强的农机装备购置和环境友好型生产农机服务给予适度补贴,深入推进主粮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同时需完善全程机械化作业所需配套建设,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丘陵山区农地宜机化改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城市化步伐加快和农业经济转型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浙江省耕地非粮化率逐渐提高.分析发现,农民非农收入占比和土地流转率对浙江省耕地非粮化有正向作用,说明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耕地闲置,工商资本基于利益角度的考虑,为获取更多收入,倾向将流转后的土地用于...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土地流转范围的不断扩大,耕地流转"非粮化"现象将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从浙江、河北和河南3省的耕地流转"非粮化"现状出发,系统梳理耕地流转"非粮化"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该现象的化解方法。结果表明,耕地流转"非粮化"的形成有经济诱因、认识诱因两大内部诱因以及政策因素、法律因素和监管因素三大外部因素,提出提高收益、强化认识、完善政策、细化立法和加强监督等耕地流转"非粮化"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