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能够稳定和扩大食物供给,满足人们多样化食物需求的要求,促进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本文运用大食物观的思路,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和数据的系统梳理,分析我国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上的主要做法,探讨其不足,提出未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我国在提高国内粮食产量、保障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树立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农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不匹配、食物消费多元化不足、国内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不平衡、国外农产品进口过度集中、农产品加工多样化程度不高等制约多元化食物供给的障碍。为了更好地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应以大食物观来统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丰富优化食物生产和消费结构,拓宽扩大食物来源,合理布局农产品生产区域,拓宽农业食物系统全产业链,统筹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相似文献   

2.
为深刻理解大食物观理念,保障浙江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本文梳理了国际上食物安全概念演变,对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近60年来的食物消费趋势进行了归纳分析,对习近平总书记各时期关于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论述进行了整理解读,对我国和浙江省30年来的食物消费数据进行了收集分析,提出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产业布局,稳定蔬菜、水产品、水果等农产品产能,加大禽肉蛋奶等缺口较大的农产品供给力度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食物观要求把牢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要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约束加剧、供需数量与质量等结构性矛盾突出、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等一系列挑战,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面临诸多考验,树立大食物观具有强大的时代必要性和紧迫性。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基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推进人才培养,为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提供要素支撑。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引导居民调整膳食结构,优化农业支持政策,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食物观频频出现在中央重要文件中,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党中央从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大食物观,是对我国粮食安全理念的进一步升级,是端稳“中国饭碗”的更高要求。系统总结了大食物观的历史演进,从3个方面论述了党中央提出大食物观的历史必然性。在此背景下,提出了热带农业保障食品安全的三大优势,总结了热带农业践行大食物观的机遇与建议,以期促进热带农业在新时期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与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目前供给效率不高,根据我国的国情,构建以政府为主体,市场、私人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体系是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其中,着重强调“发展设施农业”,并首次明确提出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党中央对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提出的新要求,是将大食物观从发展思想、行动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发展战略、行动方案。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强调大食物观,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初心,更体现了以食物保供打牢农业强国根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决心。  相似文献   

7.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这一重要论断提示我们,审视粮食安全的视角要从粮食安全向食物安...  相似文献   

8.
大食物观是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科学发展理念。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是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形势、提升粮食供给质量的战略安排。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生成的大食物观是传统粮食观念的延伸与拓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食物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义具有内在一致性,旨在保障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征程上践行大食物观,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激活内生动力,强化科技领域创新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举措以完善农业生产保障。  相似文献   

9.
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是一种多元化的供给模式,既可以由政府供给,也可以由私人、第三部门来供给,或者是三者之间的合作供给。但是,政府必须营造一种有益于实现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主体多元化制度安排的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以便充分调动各种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和优势。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大食物观对农业科学创新的指导意义,分析了当前农业科学创新面临的困境和机遇,提出了以大食物观为引领的农业科学创新的思路和策略。论文认为,大食物观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方向,希望农业科学创新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丰富食物品种,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论文在大食物观的指导下,分析了当前农业科学创新所面临的困境,包括基础数据少、农业生产与科技脱节、农业人才层次不均衡、农业物流体系革新慢、学科间科研水平不一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加强基因与表型研究、建立智慧农业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跨学科交流合作等对策。进而根据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的需要,提出了鼓励农业种质原始创新、发展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促进农业供给体系结构优化、高质高效发展等农业科学创新的具体举措。大食物观指导下的农业科学创新,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粮食安全和国民健康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概念,对企业自建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可追溯系统能带来的优势以及在建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对可追溯系统的实施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中国粮食(食物)安全预警软件系统。该系统在总体框架设计、数据接口和模型接口设计方面具有特色,对推动面向粮食问题的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实现粮食安全战略与“双碳”目标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为助推粮食安全战略与“双碳”目标的同步实现,本研究立足粮食安全视域,阐释生态低碳农业的科学内涵,厘清粮食安全与生态低碳农业的辩证关系,剖析粮食安全战略下生态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针对性提出发展战略与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在“大食物观”“大产业观”“大农业观”指导下,生态低碳农业涉及全食物品类、全产业流程、全生活环节。粮食安全是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底线要求,生态低碳农业是可持续保障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当前,发展生态低碳农业面临自然资源约束、科学技术瓶颈、小农生产模式、居民观念局限等现实困难,亟需探索水地资源拓展、技术创新应用、居民素质提升等有效路径,推动生态低碳农业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  相似文献   

14.
张蓓  周文良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2):216-218
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系统.运用过程系统及其可靠性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过程系统可靠性的“人-机-环境”综合作用.基于过程系统的综合集成,从提升人员素质、创新协作模式、加强技术支撑、统一技术标准、构建追溯体系、健全监管制度和坚持整体最优等7方面,探讨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过程系统可靠性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5.
超市农产品供应链库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红  沈欣  黄志鹏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0):208-210
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定性分析了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的库存情况,并与一般的批发商为主体的农产品供应链进行对比.分别构建了两种不同模式下的供应链库存模型,通过对需求随机情况下两种模式的模型进行仿真,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的库存波动减小、库存水平降低和牛鞭效应下降.  相似文献   

16.
针对农产品供给质量与高品质消费需求不匹配,供需结构不对等,供需数量不均衡,市场价格不稳定等商品化问题,采用演化博弈与系统动力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供应链视角下农产品高质量商品化多元主体行为策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当生产商、物流商及零售商进行农产品高质量商品化的收益与成本之差大于不进行农产品高质量商品化的收益时,有助于供应链上主体向实现农产品高质量商品化的方向演化;2)协同收益分配系数的合理设定对博弈结果具有积极影响,更有益于博弈系统达到稳定状态,而农产品高质量商品化的投入成本和“搭便车”收益对演化博弈结果具有消极影响;3)完善主体收益共享制度,利用数字化技术强化供应链全链条信息共享,完善农业扶持政策,加强政府动态监管等措施能够有效推动农产品高质量商品化的多元主体协同,实现农产品质量提升、附加值提升、效益提升、品牌提升等多重目标,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7.
基于粮食安全贡献度的FSP模型分析框架,从省际粮食供需平衡的角度测算中国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并探究了粮食主产区粮食供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除2000—2003年粮食产量骤降造成粮食供给缺口外,1991—1999年、2004—2018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盈余(调出量)呈“稳中有降—绝对增长”的U型变化趋势,历年粮食安全贡献度均高于85%,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地位相对稳固。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供求格局经历了省际间的分化和重组。一方面,粮食供给向中北部地区集聚,而南部地区粮食产需紧平衡,粮食供需错配严重;另一方面,粮食供需空间分异明显,2000年后黑龙江、河南、吉林3省的粮食安全贡献度合计达50%左右,而湖南、江西、江苏、河北、湖北、四川、辽宁7省的历年粮食安全贡献度均低于5%,粮食调出总量合计仅占粮食主产区粮食调出总量的10%~20%。  相似文献   

18.
食物安全的风险防范体系是国家安全战略及其风险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国际贸易壁垒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等,都将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综合食物安全保障的风险源。研究对综合食物安全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认为综合食物安全应当包括食物数量安全,其中食物质量安全和食物可持续供给安全,其中食物数...  相似文献   

19.
立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要求与新任务,高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面临的首要课题,决定着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是否牢固。本文基于粮食安全与农业强国的关系,阐释农业强国视域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粮食安全现实基础,探讨高水平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农业强国视域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推进策略。研究表明,农业强国视域下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是多层次的,需要从总量安全、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生态可持续、供给多元化等多方面高水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粮食生产能力、生产效率、经营体系、储备能力与物流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对标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任务,我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粮食总量缺口大、自然资源约束加剧、单产提高难度大、种粮效益持续下滑、进口不确定性增加、粮食浪费等问题与挑战。因此,新时期应从保障粮食安全优先级、持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强粮食供应链韧性、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等方面高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