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技     
<正>中山脆肉鲩肉质爽脆的原因有了科学定论中山脆肉鲩为什么肉质脆爽?珠江水产研究所谢骏研究员团队找到了答案。日前,他们的研究成果于2017年4月3日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2016年影响因子为5.228)在线发表。据悉,谢骏研究员团队揭示了广东中山脆肉鲩肌肉品质改良的蛋白质调控分子机制,首次发现脆化草鱼品质改变的肌肉生长模式是肌纤维细胞的快速增殖(Hyperplasia),其中肌纤维增殖后有99个蛋白质表达差异2倍以上;并构建出草鱼肌纤维相关蛋白质的关键调控元件及鱼类肌肉运动调控蛋白质作用模式。其次,团队首次构建了鱼类肌肉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谱,该图谱包含了56个蛋白质节点,由肌纤维结构蛋  相似文献   

2.
科技     
正一种贝苗养殖系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黄建华等人完成的一种贝苗养殖系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1620308951.X。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贝苗养殖系统,包括藻液抽吸动力  相似文献   

3.
科技     
《海洋与渔业》2012,(10):14-15
龙胆石斑鱼人工控繁技术获新进展 近日,集美大学、台湾东港水产试验所、台湾高雄水产种苗协会和泉州昌盛渔业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研究引进台湾石斑鱼受精卯繁殖技术,并首次采用室内水泥池人工控制繁殖技术,实现了两岸水产繁殖技术合作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4.
科技     
《海洋与渔业》2013,(5):19-19
根据浮头时间和浮头率可快速检测鱼苗种质 近日,由珠江水产研究所李新辉研究员等发明的“一种快速检测鱼苗种质优劣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相似文献   

5.
科技     
<正>《人工鱼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2013年度广东科技一等奖近日,由南海水产研究所主持承担的《人工鱼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荣获201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人工鱼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和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从国家科技兴海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系统研发了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关键技术体系。该项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构建人工鱼礁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建立人工鱼礁水动力特性的数学模型,系统阐明基础礁体结构的流场特征、环境造成功能与生态调控功能;优化和确定了12种适应南海海况  相似文献   

6.
科技     
《海洋与渔业》2011,(9):3-4
日前,福建省农科院承担的“鱼类免疫刺激复合物的研制和应用”项目通过了评审,项目已突破我国鱼类口服疫苗产业化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科技     
《海洋与渔业》2011,(3):3-3
超级杂交鳢——乌斑鳢诞生 由珠汀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农业行业专项子项目《杂交鳢分子育种》取得了新突破。在对我国不同种群斑鳢的优势性状进行分析、选育的基础上,采用种内杂交方法,集中不同群体优点作为基础群,以其雄鱼作为父本,乌鳢为母本,通过生态调控和激素催熟等方法强化培育亲本,解决两种亲本之间性腺发育不同步的问题,获得了生长速度大幅提高的超级杂交鳢——乌斑鳢。  相似文献   

8.
科技     
《海洋与渔业》2013,(9):17-17
广东:巨龙泥鳅繁殖试验成功 最近,记者从广东省淡水名优鱼类种苗繁育中心获悉:该中心通过合作方式从台湾引进巨龙泥鳅亲本500公斤,进行人工繁殖和育苗均取得了成功,已繁殖鱼苗600万尾,可培育成4~5厘米鱼种200多万尾,现已开始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9.
科技     
<正>院企联合奖励渔业科技创新近日,2014~2015年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第一届大渔创新奖评审会在北京召开。评审会专家委员会由7位国内知名水产领域院士及专家组成。此届院大渔创新奖共受理申报成果8项,包括基础研究类4项,成果转化类4项。评审结果显示,半滑舌鳎性染色体进化及性别分化和底栖适应机制研究、鲤鱼全基因组精细图绘制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大口黑鲈‘优鲈1号’推广应用等3项成果最终获奖。  相似文献   

10.
科技     
<正>珠江所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10月19日,珠江水产研究所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就共同开展水产生物基因组与分子育种研究,推进水产动物种业创新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建国家基因库珠江流域种质资源中心,针对重要淡水经济品种和水生濒危动物两大类10个品种开展基因组测序,共同开展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为濒危水生动物保护提供高效策略,同时密切加强人员交流培养。(珠江水产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科技     
<正>黄海所发明添加剂可减少鲈鱼内脏脂肪沉积日前,由黄海水产研究所徐后国、梁萌青等发明的减少鲈鱼内脏脂肪沉积的添加剂及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专利属于水产养殖饲料添加剂技术领域,利用鱼片加工的下脚料鱼头、鱼骨及内脏等,经过机械绞碎和一系列酶处理,将下脚料中的鱼肉蛋白充分水解成小分子多肽类物质,然后经  相似文献   

12.
科技     
<正>浙江舟山首次在室内养活东海带鱼带鱼被称为东海四大著名海产之一,深受老百姓喜爱。但带鱼存在着离水即死的魔咒,普通消费者几乎连活的带鱼都没见到过。日前,在舟山水产研究所,300多尾东海带鱼却已经被人工养活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一举打破带鱼离水即死的生命魔咒,填补了国内带鱼研究空白。如今,舟山水产研究所的这批带鱼,已经实现了从大海到人工饲养环境迁徙的重要突破。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已从两个  相似文献   

13.
科技     
<正>中国南极考察队完成地球最南端海域调查近日,随着500米长的线缆设备成功回收至雪龙船艉甲板,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罗斯海海域海洋地质和海洋地球物理调查作业圆满完成。其间,考察队首次在罗斯海东部和罗斯冰架前缘开展海洋地质调查,这是我国在南大洋海域完成的最高纬度的综合调查作业,获取了大量宝贵的样品和数据。考察队在罗斯海西部德里盖尔斯基盆地还开展了反射地震  相似文献   

14.
科技     
正中捷共设鱼类保护与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3月11日,长江水产研究所与捷克共和国南波希米亚大学渔业和水资源保护学院及CENAKVA研究中心共建的中捷鱼类保护与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正式签约并揭牌成立。据了解,捷克南波西米亚大学渔业和水资源保护学院及CENAKVA研究中心与长江所自2005年开始合作,已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联合实验室建立后,双方将主要围绕珍稀鱼类  相似文献   

15.
科技     
《海洋与渔业》2011,(2):4-4
据了解,台湾行斑鱼苗养殖业成长受限于石斑虹彩病毒感染症,鱼苗损失率高达七成;这种病毒还会感染17种以上的经济养殖鱼类。台当局“渔业署”统计,台湾石斑鱼苗的年产量高峰期在1999年,达2.82亿尾,之后逐年降低,至2005年仪剩0.65亿尾。  相似文献   

16.
科技     
《海洋与渔业》2013,(2):16-17
国内首次养成淡水半滑舌鳎 近日,浙江绍兴鸿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合作,繁育半滑舌鳎鱼苗成功。据悉,在淡水地区成功养殖半滑舌鳎,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7.
科技     
<正>"室内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获专利日前,由珠江水产研究所养殖与营养研究室王广军等人设计发明的"室内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此发明为一种室内生物絮团的培养方法,包括计算外源碳源添加量,维持水体中的C/N比在10︰1~15︰1之间。待水体颜色由清色或者白色向淡黄色转变时开始调节充气量,使得溶解氧维持在1.0毫克/升以下。外源碳源是葡萄糖和蔗糖的混合物。该发明可实现在室内不充氧或少充氧条件下成功培育生物  相似文献   

18.
科技     
<正>黑龙江所首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开展鱼类资源科学考察日前,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联合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科学考察队,首次深入雅鲁藏布江下游大峡谷腹地,开展了为期15天的鱼类资源科学考察活动。此次活动主要是对大峡谷内的鱼类种类、地理分布、种群结构、资源总量、产卵场地、生态环境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详细地调查  相似文献   

19.
科技     
<正>青海发现新物种祁连高原鳅2015年1月出版的杂志《动物学分类(Zootaxa)》发表了署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李文靖、陈晓澄、胡延萍的论文。他们记述了祁连高原鳅的相关生物学分类及研究成果。至此,黑河特有种祁连高原鳅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据了解,这也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海省首次发现高原鳅新物种。高原鳅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目前已描述120多个有效种,我国目前分布有约105种高原鳅。(海西都市报)  相似文献   

20.
科技     
<正>科学家发现42亿年前新种鱼化石鳞片似铠甲中科院科学家在云南曲靖市发现了一种4.2亿年前身披奇特鳞片的古鱼——丁氏甲鳞鱼化石,证明早在志留纪(4.44-4.19亿年前)地球就已经进入了鱼类时代。相关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据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介绍,这条丁氏甲鳞鱼约20多公分长,身体覆盖着厚密、坚硬的菱形鳞片。它的发现为探索有颌脊椎动物的早期分化及硬骨鱼类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实证。(新华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