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调查到宁夏桑树病虫害有48种,其中病害16种,虫害32种,以桑芽枯病,桑干枯病,桑拟干枯病,桑紫纹羽病4种病害和叶螨,桑蓟马,大青叶蝉,金龟子,春尺蠖5种虫害为害严重是桑树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桑树病虫害即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又要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因地制宜,抓住有利时机,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受害水平之下。  相似文献   

2.
夏季是桑树病虫害繁殖最快、数量最多、危害最重时期,江苏省当前桑树发生的虫害主要有桑白蚧、桑瘿蚊、桑尺蠖、桑螟、桑毛虫、桑蓟马等:发生的主要病害是桑黄化型萎缩病、桑疫病、桑青枯病、桑赤锈病等.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桑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芬  刘春隔 《农技服务》2012,29(9):1050
对桑树主要病害(桑萎缩病、桑干枯病、桑芽枯病、桑紫纹羽病、桑褐斑病和桑里白粉病)和虫害(桑蟥、桑野蚕、桑尺蠖、桑天牛、华北蝼蛄)的防治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常州市金坛区桑树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介绍了桑树病虫害的主要发生种类,桑树病害主要有桑褐斑病和桑赤锈病,虫害主要有大青叶蝉和金龟子。分析了其发生症状,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及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当地桑树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桑树春季主要病虫害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春季桑树主要病害有:桑树花叶病、桑枝枯菌核病、桑疫病;主要的害虫有:桑螟、桑叶虫、桑象虫、桑瘿蚊、桑蓟马等。一、桑树花叶病桑树花叶病是春季桑园普遍发生的病毒性病害,病株通常出现以下症状:①黄斑花叶:病叶上有淡黄色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斑块,和  相似文献   

6.
砚山县平远镇桑树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砚山县平远镇桑树的产叶量,对平远镇差黑村委会蚕桑核心示范园桑树病虫害种类进行了调查,平远镇差黑村委会蚕桑核心示范园桑园主要栽植品种为嫁接桑强桑1号、杂交桑特优2号。调查发现,杂交桑片区桑里白粉病、桑褐斑病发生较重,嫁接桑片区细菌性疫病较为严重。6月之前,桑树病害、虫害数量较少;6月底,嫁接桑强桑1号出现桑橡虫危害;7月,雨水偏多,嫁接桑强桑1号发生桑树细菌性疫病,杂交桑如特优2号发生桑里白粉病;8月底,嫁接桑片区和杂交桑片区发生桑粉虱;9月,桑粉虱数量增加,杂交桑出现桑褐斑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桑白粉病是桑树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片,危害较严重。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方法防治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盐城地区桑疫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盐城地区桑疫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之势,成为桑树主要病害之一,威胁蚕桑生产安全。针对这一问题,介绍了桑疫病发生的病症,分析了其发生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夏季是桑树病虫害繁殖最快、数量最多、危害最重时期,江苏省当前桑树发生的虫害主要有桑白蚧、桑瘿蚊、桑尺蠖、桑螟、桑毛虫、桑蓟马等;发生的主要病害是桑黄化型  相似文献   

10.
对湖北省主产蚕区桑树病虫害的调查结果,湖北省桑树病害共有21种,桑树虫人有43种,其中桑黄化型萎缩病、桑萎缩型萎缩以病、桑褐斑病、蓟马、桑螟、又尺蠖、桑瘿蚊、桑象虫等病虫为害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1.
2005—2006年间调查白城地区桑树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发现北方干寒地区桑园内主要虫害为桑蓟马和叶螨,主要病害为桑萎缩病和桑赤锈病。"向海1号桑"可作为干寒地区的抗病、抗虫综合抗性最强桑树品种推广。加强桑园的抚育管理,可预防病虫害的发生或降低受害程度。及时掌握害虫及天敌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行之有效的预测预报方法。应用40%丙溴磷乳油对桑园蓟马和叶螨可以同时防治,防治效果达到98%以上。应用多抗霉素是防治桑赤锈病的首选药剂,可配合使用代森锰锌。乙蒜素防治桑萎缩病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桑园主要病虫害的鉴别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楠  覃玥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821-6825
为了防治桑树病虫害,首先要对其进行正确的识别,并弄清病虫害发生、蔓延的规律,做好预测预报,加强防治工作。该文对桑树上常见的4种病害和10种虫害的症状、发病及虫害规律、防治对策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果桑是药食同源的保健产品原料,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健康型特色产业,为了保障其产业健康发展,本文通过概述果桑生产、病虫危害与防治、桑果(椹)产品标准制定、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及质量安全状况,归纳了影响果桑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即病虫危害大、农药不规范使用及产地污染引起的农药与重金属残留问题、质量安全标准不完善等,提出了加快推进桑园专用农药筛选及登记工作、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果桑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等建议,在果桑安全生产方面为果桑产业健康发展及政策制定提供对策与支持。  相似文献   

14.
受管理理念的影响,桑树肥培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加剧蚕病的扩散和蔓延,降低桑树 和蚕茧的生产质量,造成整体的经济效益不高。为此,本文深入分析桑树病虫害与蚕病危害的关系, 并提出防治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蚕桑病虫防治网络专家资询系统的基本结构、运行、功能特点.总结蚕桑专家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借助网络系统技术建立人机交互咨询服务系统,将桑蚕病虫害防治知识展示给用户,以指导蚕桑生产,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6.
新建桑园速成丰产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2006年选用优良桑树品种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进行桑园速成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可以获得高产,两年两个品种平均每公顷桑园产桑叶分别为36322.5kg、46336.5kg,养蚕产茧分别为2250.0kg、3090.0kg,实现速成丰产的目标。主要栽培技术要点为:选好园地,深沟厚肥,适时栽植;合理密植,每公顷栽植75000株;适时剪伐,控制有效枝条数,每公顷约为270000条,培育良好的桑树群体结构;加强水肥管理,按桑树生长期分期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17.
围绕桑园综合开发利用,开展桑园冬季间作试验示范研究,研发出适合南通地区桑园冬季间作的3 型(产品增收型、桑园培肥型和农牧结合型)4 类(间作蔬菜类、间作草莓类、间作绿肥类和间作牧草类)共20 种主体种植模式;针对确定的主体模式进行适宜品种筛选及更新技术;集成配套桑园冬季间作优质高产、轻简增效和病虫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推进桑园冬季间作标准化管理。根据南通市不同区域生产特点与市场需求,研究并确立了基于盐渍加工类蔬菜、速冻保鲜类蔬菜、超市型鲜品类果蔬、用于畜禽饲草和培肥改土类绿肥5 个目标市场的模式优势区域,旨在对推动南通市蚕桑、蔬菜等主导产业持续高效协调发展,江苏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桑园综合开发利用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家蚕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主要以桑叶为食,了解家蚕肠道及所食桑叶叶际微生物对减少家蚕病害具有重要意义。以5龄第3天的家蚕幼虫和所食桑叶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家蚕肠道和叶际细菌的16S rDNA V3-V4区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桑叶叶际和家蚕肠道各部位细菌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无显著差异(P > 0.05);NMDS分析显示桑叶叶际细菌与家蚕肠道细菌各自聚类,家蚕肠道各部分的细菌菌群无显著差异。桑叶叶际和家蚕肠道中共注释到的主要分类阶元有29 个门、268 个属:前4个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桑叶叶际细菌的最优势属,泛菌属Pantoea为家蚕前肠细菌的最优势属,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为家蚕中肠和后肠细菌的最优势属。通过功能预测可知,消化系统、免疫系统、能量代谢、代谢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在家蚕的前肠、中肠中占比较高,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脂类代谢、其他氨基酸代谢、心血管疾病和核苷酸代谢在家蚕的后肠中占比较高。家蚕肠道细菌群落与叶际细菌群落前4个优势菌门一致;家蚕肠道的前肠和中肠功能菌群相似,与后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利用茶粕浸泡液(主要有效成分为茶皂素)对桑园灰蜗牛进行防治,比较不同茶粕浸泡液浓度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以茶粕浸泡原液的300倍稀释浓度防治桑园灰蜗牛效果最好,施药7d后平均防效达82.81%,且对桑树生长无不良影响。证明利用茶粕浸泡析出物进行防治桑园灰蜗牛是可行的,可利用茶粕浸泡原液的300—500倍稀释液进行常规喷雾防治桑园灰蜗牛。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开发桑叶在蛋鸡饲料中的应用,特开展了本次试验。试验设置分别为对照组、3%桑叶粉组、5%桑叶粉组。结果表明:对照组粒蛋重59.8g、产蛋率96.1%、料蛋比2.08,3%桑叶粉组分别为61.3 g、98.3%、2.01,5%桑叶粉组分别为61.9 g、92.6%、 2.05。综合分析,桑叶粉在蛋鸡饲料中可添加到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