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慧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89,(2):218-220
利用菌株对氯酸钾的抗性,在粟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setariae)中筛选氮代谢营养缺陷突变株,获得25株性状稳定的突变菌株。 相似文献
2.
禾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gramineum)是一株杂草生防潜力菌,对稻田稗草有较强的致病作用,并对水稻等主要作物安全,其活性成分孢子有望开发成微生物除草剂产品。为此,文章以生物相容性、分散力和稳定性等评判指标开展了禾长蠕孢菌孢子助剂筛选研究。结果发现,SP-20为表面活性剂、大豆油为溶剂油、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稳定剂时,与孢子的生物相容性较好,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没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添加SP-20后,孢子悬浮液I值为0.094,对孢子粉的分散性最佳。添加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稳定剂时,拟合直线斜率最小,为0.232,因此稳定性最好。以上助剂筛选结果将为禾长蠕孢菌孢子制剂的开发及其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4.
5.
6.
本文是继前一个研究之后对来自东北的24种禾本科植物和海南省的一种双子叶植物(橡胶树)上的14种“长蠕孢菌”的分类鉴定的继续,共鉴定出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1种,平脐蠕孢属(Bipolaris)9种和凸脐蠕孢属(Exserohilum)4种。其中双色平脐蠕孢(B.bicolor)和虉草内脐蠕孢(D.tetrarrhenae) 为国内新记录种;狗牙根平脐蠕孢(B.cynodontis)、长孢平脐蠕孢(B.urochloae) 和环形凸脐蠕孢(E.holmii)3个种首次在东北地区报道;此外,还报道了橡胶树平脐蠕孢(B.heveae) 的一个新寄生植物——燕麦(Avena sativaL.)。 相似文献
7.
8.
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iohilum turcicum)的相互关系中,小斑病菌可强烈地抑制大斑病菌的生长,在PDA培养基上可形成明显的抑菌区,在玉米植株上能减少大斑病病斑的数目,病斑变小,产孢能力也降低。玉米小斑病菌对大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因不同菌株的组合而异,抑制作用的强度也随不同接种方法和培养条件而变化。根据小斑病菌对大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合小斑病菌对温度较易适应的特性,初步推断我国春玉米区有逐步发展为小斑病常发区的潜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为《中国孢子植物志》第15卷册内容之一,按小卵孢属Ovularia归并于柱隔孢属Ramularia的变动,将中科院真菌标本室(HMAS)收藏和国内已知的6种小卵孢更正学名并加描述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为《中国孢子植物志》第15卷册内容之一,按小卵孢属Ovularia归并于柱隔孢属Ramularia的变动,将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室(HMAS)收藏的国外6种小卵孢更正学名并加描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小麦不同品种抗蠕孢菌叶枯病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克93-756、辽春13和沈免85等8个小麦品种在苗期与抽穗期受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r]侵染后的潜育期、病斑大小和病斑单位面积产孢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P=0.01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之间受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r]侵染后的潜育期、病斑大小和病斑单位面积产孢量都表现极显著差异;苗期与抽穗期之间的病斑长度和病斑单位面积的产孢量也都表现极显著差异,而病斑宽度和潜育期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14.
内脐蠕孢属、平脐蠕孢属和凸脐蠕孢属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报道了平脐蠕孢属(Bipolaris)一个新种,一个新组合,5个新记录以及凸脐蠕孢属(Exserohilum)一个新记录。讨论了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平脐蠕孢属、凸脐蠕孢属与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的关系,并就我国已报道的长蠕孢属真菌按Alcorn等~([1,3,4,5,24])人的意见,逐个进行了订正。 相似文献
15.
16.
2006-2007年在甘肃省兰州、张掖、酒泉、天水、武威等市县的21个样点采集了不同寄主植物及其根际土壤样本,经分离得到798株镰孢菌,根据其形态特征鉴定出了13种镰孢菌,其中,分离频率最高的3个种依次是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尖镰孢(F.oxysporum)和腐皮镰孢(F.solani),分别占总数31.58%、29.07%和13.03%.其他分离鉴定的镰孢菌包括锐顶镰孢(F.acuminatum)、芬芳镰孢(F.redolens)、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黄色镰孢(F.culmorum)、半裸镰孢(F.semitectum)、弯角镰孢(F.campto-ceras),这些镰孢菌的分离频率均低于10%,但高于1.5%。分离频率低于1%的镰孢菌包括三线镰孢(F.tricinctum)、燕麦镰孢(F.avenaceum)及砖红镰孢(F.lateritium).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药剂。[方法]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不同杀菌机制的杀菌剂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的毒力。[结果]5种杀菌剂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的作用效果差异很大,其中咪鲜胺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仅为0.067μg/ml;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噻呋酰胺的抑制作用次之,EC50在0.102~0.372μg/ml;多菌灵的抑制作用最小,EC50为30.588μg/ml。[结论]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安徽分离株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药剂是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 相似文献
18.
对从苏丹草叶斑病病斑上分离获得的高粱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Lefebvre et Sherwin)Alcorn]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了解苏丹草叶斑病平脐蠕孢菌的生长发育特点,并为防治该菌引起的病害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高粱平脐蠕孢菌分生孢子在15~40℃温度下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最适萌发pH值为6;菌丝在15~40℃,pH值4~1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值为8;在碳源中可溶性淀粉和乳糖,氮源中甘氨酸、脯氨酸和蛋白胨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而脲等氮源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在各碳源、氮源培养基上菌落形态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从保康县征集18份玉米材料,播种在武昌病圃(人工接种)和保康育种圃(自然发病),异地鉴定玉米对大,小斑病的抗性,进而在本院温室对两地病原菌作生理分化测定。结果表明,两地对小斑病抗性基本一致的材料有13份;保康小斑病菌是O小种,两地大斑病菌都是生理小种一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