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螨类是陆生动物中仅次于昆虫的第2大类群。长期以来,对害螨抗药性的研究都落后于害虫。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开辟了害虫和害螨抗性机理研究和抗性监测的新局面。本文概述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害虫和害螨抗药性机理研究已取得的进展,介绍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发的抗药性监测新方法,并提出了害虫和害螨抗药性机理研究和田间种群抗性水平监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茚虫威属于噁二嗪类杀虫剂,与大多数杀虫剂不同的是其进入害虫体内需要经活化代谢转变成N-去甲氧羰基代谢物(decarbomethoxylated metabolite,DCJW)后不可逆地阻断钠通道,进而发挥杀虫活性。茚虫威由于其作用机制不同于常见的使钠离子通道延迟关闭的菊酯类药剂而被广泛用于鳞翅目和一些同翅目、鞘翅目害虫的防治。抗药性是任何杀虫药剂使用后面临的问题,茚虫威也不例外,许多害虫对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昆虫对茚虫威产生抗性的机制包括酯酶活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和P450活性的增加以及分子靶标F1845Y、V1848I、L1014P的突变,这些对茚虫威抗性机制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开展的,需要进一步验证其对抗性研究的贡献度。针对我国田间害虫种群对茚虫威的抗性现状,及时实施对茚虫威有效的抗性治理是迫切的。对于茚虫威的抗性治理除了传统的杀虫药剂轮用、混用外,需要利用其作用机制特点开展抗性治理策略研究。一是充分利用其活化代谢的特点,开展组合药剂的研究应用;二是菊酯类药剂和茚虫威的作用机制均与钠离子通道有关,但是前者是使钠离子通道关闭延迟,而后者是阻断钠离子通道,开展相关基础研究,使菊酯类药剂与茚虫威合理地用于抗性治理中。本文综述了茚虫威的抗性现状、抗性机制与交互抗性、茚虫威的抗性风险评价,针对茚虫威的抗性特点提出了抗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3.
从种群遗传学讨论昆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消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宗炳 《植物保护》1987,13(3):40-42
昆虫对杀虫药剂产生抗性的问题,是一个种群遗传学的问题。基因频率或基因组成改变了新种群的形成过程。抗性消失后,种群又恢复原来的基因组成或频率。促使基因组成发生改变的原因是种群遗传。 哈代魏恩堡定律(Hardy—WeinbergLaw)认为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在满足以下一定的条件下,维持平衡不变:①没有突  相似文献   

4.
害虫抗药性的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危害害虫的抗药性是害虫对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药量所具有的忍受能力 ,并且在种群中逐渐发展的现象。它的内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它是对群体而言的 ;二是害虫针对某种特定的药剂而作出的反应 ;三是药剂选择的结果 ;四是能够在群体中遗传下去 ;五是相对于敏感种群或正常种群而言 ,抗性的大小是经药剂选择变化的新种群与敏感种群的LD50之此确定的。由于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使得害虫防治更加困难 ,而农民通常采取加大用药量和增加防治次数 ,期望能控制害虫 ,尽管暂时的防治效果比以前提高了 ,但也给人类带来了日益突…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抗虫植物对天敌昆虫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迄今对16种捕食性和7种寄生性天敌昆虫个体进行的毒性测定表明,转基因植物对天敌昆虫没有直接毒性;取食了转基因植物的猎物对大部分捕食性天敌昆虫个体无毒副作用。取食了转基因植物的寄主害虫如表现亚致死反应,则对寄生蜂个体无毒副作用,甚至对寄生蜂与抗虫作物间有增效作用;如寄主表现致死反应,则对寄生蜂个体有明显毒副作用。转Bt基因棉花,玉米和马铃薯田中主要广谱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等于或显著高于常规田,生测中对普通草蛉的副作用并未使其大田种群受到不良的影响;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群数量除在个别Bt棉田中明显减少外,在其他Bt作物田中均等于或高于常见田,除个别棉田外,未发现Bt作物田中天敌群落受到不良影响,部分研究发现Bt作物田中某些非靶标刺吸口器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数量明显高于常规田,建议采用“三层次检测体系”评价转基因作物对天敌昆虫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了害虫抗性问题。而抗性谱调查和抗性监测是合理选择替换农药、延缓害虫抗药性所不可缺少的工作。本文作者以对氰戊菊酯抗药性达613.6倍的菜缢管蚜(Lipaphis erysimi Kalt)种群为基础,研究了其对4种类型杀虫剂的交互抗性谱,以便为该害虫的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转基因昆虫防治害虫是害虫基因防治方法之一,它是用遗传工程方法,体外连接昆虫转座子、对昆虫有害基因和启动子,构建一个复合转座子(Transposons with armed cassettes,TAC),在昆虫转座子的引导下,TAC插入昆虫基因组,形成转基因昆虫.转基因昆虫与野生型昆虫交配,TAC随着昆虫转座子的自然扩散传递到子代,并在后代中迅速扩散,经过几个世代,TAC扩散到靶昆虫种群的所有个体,使害虫种群"自毁".  相似文献   

8.
昆虫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双酰胺类杀虫剂是以昆虫鱼尼丁受体为作用靶标的新型杀虫剂,由于其作用机制独特,对多种鳞翅目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已经有多种害虫的田间种群对该类药剂产生了抗性,甚至导致田间防治失败。本文在综述昆虫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抗性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二十多年来,人们对于害虫的化学防治的看法发生过一度的变化。五十年代时。由于害虫对杀虫药剂普遍发生了抗性,使得很多人对于化学防治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但是更严重的乃是后来发现的杀虫药剂的公害与污染问题,这也是一个以前没有预见到的问题。杀虫药剂污染及破坏了生态系统,对自然界的生物及人畜引起了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群小菜蛾对4种杀虫药剂的抗性及抗性基因频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 FAO推荐的点滴法测定了日本、台湾、广州、东莞等地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 .)的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 :日本、广州的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显示出抗药性 ,其抗性比率分别是 4 .85倍和 10 .2 7倍。杀虫药剂抗性基因型频率测定显示 ,广州、广东东莞和北京种群的最高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4 1.2 5%、4 1.2 5%和 58.2 3%。研究验证了快速测定杀虫药剂抗性基因型频率的方法 ,并提出了根据不同种群小菜蛾抗性基因型频率所应采取的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害虫的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自从1908年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的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药性以来,发现害虫的抗药性已有100年的历史。世界卫生组织(WHO)1957年对昆虫抗药性作了如下定义:“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0.7 hm~2茶园放置10个多功能房屋型害虫诱捕器,进行诱杀茶树害虫应用试验,7 d后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0个诱捕器共诱集昆虫6 697头,分属6目、37科。在诱集昆虫目、科及个体数上,同翅目昆虫占绝大多数,个体数占74.32%,主要为茶蚜、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其次分别为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个体数分别占9.30%、8.69%、6.41%、1.15%、0.24%。诱集昆虫优势种及种群组成与当地茶园害虫发生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浅析了林业害虫防治生态调控的理论发展过程,分析了综合使用生物防治、造林技术、抗性品种选育和害虫与天敌动态监测等进行调控林木-害虫-天敌相互关系的措施;最后阐述了害虫防治的目的是将害虫种群控制在经济阀值水平之下,而不是全部消灭.目前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实施生态调控,但已在逐步转变,今后有必要加大这方...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抗药性基因流动对抗性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计不同的迁移比例(1%、5%、10%、20%),研究棉铃虫抗药性基因流动对三氟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抗性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性个体迁入敏感种群,使得敏感种群抗生频率增加,迁移比例越大,抗性频率增加越大;而敏感个体迁入抗生种群使得其抗性频率减少,随着敏感个体迁入比例的增大,抗性种群中抗性频率的减少量越大。利用抗性频率变化值与相应迁移率的比值来表示迁移的相对效率,结果表明迁移率为1%时,迁移影响抗性个体频率变化的相对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病虫对农药的抗药性是随着农药的使用而产生的。它的发展历史,就是农药使用的历史。也就是说随着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病虫对农药的抗药性。对于抗药性的定义,WHO(1958)认为,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是指某种昆虫群体发展成为新的种群,而新种群对杀虫剂的忍受能力超过能杀死某正常群体大多数个体的药剂剂量。抗性是由于使用杀虫剂后在昆虫群体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遗传特征的,与昆虫对某种药剂的敏感  相似文献   

16.
昆虫雌性信息素在害虫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捕中的应用与讨论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分析了早期应用昆虫性信息素效果不佳的原因、现代性信息素技术的优点;综述了应用性信息素技术监测昆虫种群和应用性信息素技术诱捕防治害虫的效果、局限性及其未来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生物防治在害虫治理过程中愈来愈重要,作为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害虫控制效果评价不可或缺。昆虫生命表作为研究昆虫种群动态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在昆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发展、延伸,昆虫生命表的制作和分析方法逐渐完善,生命表评价技术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效能评价、植物抗虫性效能评价和生物农药控制害虫效能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虽存在一些尚待完善之处,但多数情况下可以为天敌对害虫的控制效果进行归纳和定量评价,同时增加了估计害虫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途径,对选择最佳的害虫管理方案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8.
黄色黏虫板在烟田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黏虫板诱杀是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的趋性而设置的一种害虫防治措施,不污染环境,对非目标生物无害,且能长期不断地诱杀目标害虫.是控制害虫种群及监测种群动态的快速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主要害虫之一。为有效防治棉铃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大面积种植Bt棉,同时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是化学药剂的大量长期使用势必使棉铃虫产生抗性。武万峰等(2010)研究结果显示新疆棉铃虫种群已对三氟氯氰菊酯和甲维盐表现低水平抗性。为全面掌握新疆棉铃虫种群对这2种药剂及对氯虫苯甲酰胺新型化学药剂的抗性水平,本研究于2015-2018年自新疆阿克苏、博乐和哈密市等5个市采集棉铃虫,监测该害虫对这3种化学药剂的抗性,以期为Bt棉有效利用和化学药剂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害虫抗药性综合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基于转录组数据的害虫抗药性检测方法,以3种重要害虫家蝇Musca domestica、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8个抗性/敏感种群的转录组数据为对象,使用已开发的乙酰胆碱酯酶抗性突变检测程序ACE检测不同种群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抗药性突变,并使用Bowtie 2软件和R程序包DESeq2检测其解毒酶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分析这3种害虫对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分子基础。结果显示,在家蝇2个抗性种群KS8S3和ALHF中检测到ace2基因上发生了G227A抗药性突变,突变频率分别为0.318和1.000;在白纹伊蚊抗性种群Tem-GR中检测到CCEae3a基因的表达量较敏感种群Par-GR上调了7.175倍;在小菜蛾抗性种群ZZ中检测到ace1基因上发生A201S和G227A抗药性突变,突变频率分别为0.656和0.692。根据上述突变频率和解毒酶基因表达量变化评估的3种害虫种群抗药性情况与其之前的报道基本相符,表明基于转录组数据同时对靶标抗性机制和代谢抗性机制进行检测的害虫抗药性综合检测方法可以很好地反映害虫种群的抗药性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