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粮食价格走低,土地流转风险加大,结构调整有难度,这些已经成为摆在不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面前的新困难。如何根据形势变化作出调整,以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稳定收益?辽宁省康平县亚杰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逐步探索生产经营的新路子,从内部解决新形势下"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6月29日,辽宁省康平县下了一场雨,康平县亚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孟亚杰又到地里看苗情去了。去年干旱  相似文献   

2.
抓好粮食生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我国粮食生产存在耕地面积减少且质量下降、经营主体素质低、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低等问题。大力扶持种粮大户与粮食生产合作社是解决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提高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以调动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同时实施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及时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可以增加粮食单产、加快种粮科学技术推广,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3.
基于95户普通农户和28家新型经营主体的问卷调查,分析了调查户的年龄结构、健康状况、对种粮的满意度、兼业经营状况、选择种粮的理由等。同时,从强化扶持发展"政府+合作社+企业+订单"模式;尊重农民种粮意愿、引导农民合作生产、多途径增收;建设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以基地品牌提升区域品牌;扶持善经营的新型粮食经营主体走上良性发展之路这4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宁夏粮食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陕西省农户分散经营条件下粮食生产规模狭小、经济效益低下、粮食生产能力下降等突出问题,专题调研了种粮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推动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种粮大户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中国农业未来的重要力量。培育种粮大户,是实施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种植,提高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破解"未来谁种地"问题,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本文重点探讨种粮大户面临的生产经营问题及其政策需求。一、种粮大户的界定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流转的速  相似文献   

6.
"粮安则天下安"。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国家、省、市、区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有序、合理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带动了全区粮食生产与增长,实现了全区粮食"九连增";但是农村劳动力缺乏、机械化程度低、种粮效益低下等问题,出现了耕地撂荒、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为此,笔者经过认真分析现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以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7.
蚕桑生产合作社是蚕桑高产、优质、高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各地也都在发展中不断进行探索与试验。在多方重视与支持、科技与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棉花庄镇蚕桑生产合作社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成功。本文介绍了蚕桑生产合作社试点工作的效果与经验,以期为为探索"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生产经营新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规模经营下粮食经营主体的持续生产意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充分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培养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和保障粮食持续稳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山东省陵城区、临邑县的220个经营主体的实地调研,通过Logit模型对粮食经营主体持续经营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经营主体年龄、兼业化、家庭收入、土地流转、对补贴满意度、政策支持满意度和参加合作社对粮食经营主体持续生产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加强农业政策补贴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建立综合性收入补贴,对种粮农民的收入进行补偿,巩固"收入路径依赖型"粮食经营主体的种粮意愿与积极性;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培养适应新时代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户粮食种植积极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经营体制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龙游县献军种粮专业合作社是以"合作社+农户"为运作模式的衢州市首家农民种粮专业合作社,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增效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粮食规模生产经营,是桃源县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向,也是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探索实践的大课题。探索有效的生产方式,走粮食规模生产经营之路,是今后粮食生产的必由之路。文章分析了桃源县粮食规模生产经营现状,并提出了生产规模化、技术规模化、作业机械化、服务社会化、营销市场化等5个方面粮食规模生产经营的主要办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期货公司和农业保险公司联合推出了"保险+期货"的农业保险创新模式。以安徽省某县玉米期货价格保险试点为例,探究这种新型期货价格保险对于农户的生产资金投入是否具有正向激励作用。以普通保险模式为对照组,选用2014—2017年的保险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参加期货价格保险的农户会加大农业生产资金投入的结论。最后基于回归结果,对于目前该保险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为期货价格保险的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当前“保险+期货”试点已反映出运用市场机制保障农民收入、根据期货价格引导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运作思路,但在资金支持、期保合作和产业对接等方面还难以形成持续发展、多方共赢的成熟业态.基于此,尝试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探索一种全新的“保险+期货”运作模式,以解决目前制约其在我国大面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文章重点分析了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的“保险+期货”创新模式的运作机理,并与传统模式的保险费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论显示:该模式增加了“保险+期货”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了其实现完全市场化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保险资金入市是提高我国保险投资收益率,完善保险投资结构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保险公司扩大资金运作空间,实现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保险资金入市所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本文在分析我国保险资金入市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对保险资金入市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收入保险+期货+银行”模式开启了“资金输入”和“收入保障”相结合的创新支农惠农模式,但是该模式下风险管理的闭环还未真正形成.探讨了如何利用在险值自回归条件异方差(Value at risk-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VaR-ARCH)模型对该模式下可能存在的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的度量;然后基于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2013-2020年豆粕期货的日度数据对该度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分布下ARCH族模型得到的VaR失败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GARCH(1,1)模型结果精确度相对较高,能够很好的捕捉样本数据波动的风险特性.本研究可以为我国“收入保险+期货+银行”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其他形式的农业保单质押贷款模式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源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397-8399
农民专业合作社受自身条件的限制,难以发展壮大,与农民和下游企业的关系也极不稳定,直接影响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该研究通过对青海省海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存在农户参与率不高、资金不足、组织化程度低、缺少管理人才、没有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组织结构松散、收益分配制度不合理、品牌意识不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国家参股组建新型农业合作社公司,借鉴工业企业经营方法,实施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发展工厂化农业,吸纳农民成为正式员工,土地流转给公司入股,新建专门机构为合作社服务,拓展融资平台等措施,以此可以将外部不经济内部化,壮大农民合作社规模,使海东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金融保障措施对农业经济发展预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受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制约愈来愈大,建立有效的农业保险,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创设更合理的农业金融衍生品等保障措施,对规避风险、防灾减灾和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对各种金融保障措施及其作用的研究和实施也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7.
农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提供了有效途径。农业保险可以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有助于化解农业规模化经营带来的风险扩大问题。然而,现阶段赔付水平下的农业保险对农户规模化的影响仍有待研究。本研究基于山东和辽宁两省1 377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农地转入角度分析了农业保险对农户农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并通过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农业保险赔付对农户农地转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及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参保决策。农业保险可以促进农户农地转入规模的增加,有利于规模化经营。然而,当前农业保险赔付水平较低,风险保障作用有限,导致其仅能促进大规模农户进行农地转入。此外,农业保险对农地转入的影响还具有地区异质性。鉴于此,本研究建议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助推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优化农业保险赔付方式;同时推动农业保险精细化发展,注重“普惠性”与“差异性”并存。  相似文献   

18.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五位。当前,由于法律的缺位、体制的不健全、监管的缺失和资金短缺等因素造成了我国森林保险体制停滞不前甚至萎缩的现象。建议完善林权流转体系,出台专门法律法规,建立林区数据检测共享制度,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等措施,促进我国的森林保险体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为克服农业保险市场失灵而产生的一项制度创新,是保障农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共保体模式”等众多的制度供给成果,积累了政府主推、市场运作、农户自愿的“三大主体协作”,保成本、保大灾、保大户的“三大保障方向”,中央补贴、省级补贴、县级补贴“三级保费补贴”等丰富的实践运行经验。本文系统总结了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框架、险种开办、保障程度、保费补贴、风险控制、机构考评等运行机制、体制创新和取得的成效。针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新时代背景,为进一步完善创新这一制度,提出推动新时代政策性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建立共同富裕的保险政策支撑机制,完善种业、粮食和生猪的政策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域的数字化改革等相关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20.
禽蛋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均衡是禽蛋养殖业存在最优生产水平的前提。借助基于平滑转移函数的非线性单位根和非线性协整模型研究了禽流感疫情前后鸡蛋产品和生产资料之间的市场均衡。重点分析了爆发禽流感疫情后,鸡蛋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均衡的变化及市场向均衡的回复过程。研究表明,禽流感疫情是市场异常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爆发禽流感时,市场向均衡调整的能力下降,大约需要3-4个月才能回复到均衡状态,而未爆发禽流感时,回复到均衡状态仅需要2个月;疫情对鸡蛋和仔苗价格变化比率影响不大,但对鸡蛋和饲料价格变化比率影响明显,疫情爆发前后鸡蛋和饲料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出现了反转。为了降低疫情对禽蛋养殖业的冲击,政府应该加强疫情防疫、优化禽蛋养殖业空间布局、补贴非疫区养殖户饲料投入、协助保险机构优化并推广鲜活农产品价格保险、鼓励大中养殖户和相关企业参与饲料和鸡蛋的套期保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