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宏观大学生就业难形势下,农科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更为突出。分析了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通过加强对鸯科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人才培养力度、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教育、就业观念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等措施,转变农科专业毕业生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2.
关于农科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同时,由于农科高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农科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更为突出.深入分析了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同时提出通过加强对农科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就业形势分析和就业指导教育、创业途径开拓与教育等措施,转变农科专业毕业生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大任务,农科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农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提高农科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重要任务。本文以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为例,探索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学生就业能力与素质提升的路径,以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升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机制,并在高等农业院校进行推广与应用,全面提升农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专业思想教育关乎到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稳固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是保证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就业能力的提升关乎到就业质量.基于此,该文通过分析当前农科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能力现状,探讨如何有效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和提升就业能力的途径,为大学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和提升就业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农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对策思考——以长江大学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长江大学1998-2008年共11届农科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湖北省农科毕业生到农口就业比例低,到县及县以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毕业生少,湖北农口吸纳毕业生能力弱。国家关于农业的相关政策和传统"农"的观念是影响农科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主要因素。为疏通农科毕业生走向农村的渠道,应该加强政策导向,强化农科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就业指导,鼓励自主就业。  相似文献   

6.
实施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科专业学生专业认可度与就业方向密切相关,是培育出合格农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农科专业335名高职生采用非随机便利抽样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农科类高职生专业认可度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特别是自我效能感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专业认可度与学习投入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在专业认可度对学习投入影响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专业认可度对农科类高职生学习投入有着积极的影响,加大学校专业教育力度和强化学生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投入,对培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农科人才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鼓励农科类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是缓解当前农科类大学生巨大就业压力和解决涉农专业人才紧缺问题的双赢之举。通过选取部分农科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他们的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在此基础上,再与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其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潜力更甚于前者的结论。最后就促进农科类大学生向新型职业农民演进的有效途径作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已就业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在读大学生就业意向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已就业农科生所学专业与工作有较紧密的联系,且能在工作中发挥较大作用,但实际收入低于在读大学生薪酬期望值,却高于农口单位月薪标准,农科人才智力劳动与其他行业相比,不成比例的现实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据此,探讨农林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开展全方位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建设,形成全员关注就业氛围;针对农科大学生就业特点开展多种就业指导方式,丰富和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从事有资料数据支撑的就业形势分析和就业前景预测研究工作;创新农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指明创业路径。  相似文献   

9.
农科类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不仅能拓宽就业渠道,学生也能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但基层就业的总体效果并不乐观,就高校而言,缺少相匹配的辅导内容设置。针对这些问题,在生涯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生涯成长期、生涯探索期、生涯定向期、生涯准备期"的面向基层就业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生涯成长期是整个生涯规划流程中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因此,从学生个人、职业、专业三方面构建了包括"兴趣分析、性格澄清、技能发现、价值观定位"在内的面向基层就业农科类大学生生涯成长期指导模式,并运用多种正式、非正式的生涯评估方法和专业教育活动对生涯成长期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宫佳  於朝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26-20828
分析了农科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问题所在,提出通过转变就业观念,优化就业指导,提升实践能力,加强校企联合等就业应对措施,转变就业难的局面,提升农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作物育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该课程的实践性尤其重要。开展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四川省酿酒专用粮产业发展,开展作物育种学全程参与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通过该模式的实践,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对酿酒专用粮新品种选育流程及关键环节的感性认知,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认同,强化学农爱农专业思想,为学生毕业后在酿酒专用粮等农业行业就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7年办学历程,总结办学的经验与教训;反思实践过程,指出体育专业办学中存在的专业发展规模、学生气质培养、学生就业以及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国内的其它高等农业院校申办体育专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唐山市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抓手。唐山市是农业大市,但还存在农业科技 服务水平整体不高、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脱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诸多问题。 唐山市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农业信息化服务、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和农业科技推广服 务。最后提出了推进唐山市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当前农林院校动物科学类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探讨了4个方面的就业工作经验,即完善毕业生工作机构,优化学生就业条件;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多渠道引导就业观念;积极开拓用人市场,多渠道促进学生就业;强化服务意识,做好毕业生日常管理工作。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业转型升级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需求,针对目前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以安徽省阜阳农业学校农艺专业为例,构建了课堂与田间工学反复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搭建课程开发、建设和运行平台;建立校内外理实一体化实训"双基地"等方面,对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华南农业大学创新课程体系建设,为全校非农专业学生开设了农事技能通识训练课。笔者主要从课程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基地、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事技能通识训练课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林同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342-5344
以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建设为探索对象,指出林学专业是以林学学科为主要支撑的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而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认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在林学专业建设中,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重点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整合实验与实习、实验室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实习基地建设、农事训练中心建设、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方面对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模式进行探索与改革,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园艺学科和工程学科知识背景的综合型应用人才。针对目前学生工程素质偏弱的状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实施分模块培养、提高教师工程素质、将工程类课程体系化、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和工程项目、长期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  相似文献   

19.
提升农业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畅通农业高职学生职业之路的关键,是破解农业企业亟需上岗就好用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难题的必然要求。介绍了通过校企人才理念结合、校企资源整合、校企文化融合,提升农业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具有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注重专业职业技能与素质能力的有机结合,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本文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在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原因剖析,提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实践教学体系,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