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冰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根尖压片法。从细胞水平对来自6个不同居群的冰草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居群染色体数目恒定(2n=28)。均为同源四倍体;居群间存在核型多型性。主要表现在核型类型、随体及B染色体的有无等;A、E居群核型为1B型,其余种群为1A型;C、E居群的染色体有随体,E居群细胞核中有B染色体存在。  相似文献   

2.
猪ST细胞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空气干燥法制备了猪ST细胞不同代次染色体标本,并对猪ST细胞基础细胞库细胞(63代)、最高限制代次(80代)细胞及高于最高代次10代(90代)细胞进行了核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猪ST细胞染色体数目2n=38。并且对其进行了着丝粒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4号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5~6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7~12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13~18为端着丝粒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在基础细胞库中存在的染色体标志,在最高代次细胞中也存在,与基础细胞库细胞相比,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模式数均低于10%,并且核型相同。  相似文献   

3.
利用根尖压片法,从细胞水平对来自6个不同居群的冰草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居群染色体数目恒定(2n=28),均为同源四倍体;居群间存在核型多型性,主要表现在核型类型、随体及B染色体的有无等;A、E居群核型为1B型,其余种群为1A型;C、E居群的染色体有随体,E居群细胞核中有B染色体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对1头黄占鹿的耳缘皮肤组织采用0.1%胶原酶(Ⅰ型)消化组织块法进行原代培养,反复传代纯化,获得了成纤维细胞,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并对各代细胞进行了常规冷冻保存。利用Photoshop软件对F12代细胞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该黄占鹿的染色体数目为68,常染色体中1号和7号为M染色体,其余的均为A常染色体;X染色体是最大的A染色体,Y染色体是最小的M染色体;该黄占鹿的核型式为4(M)+62(A),XY(A,M);对部分冷冻细胞进行了解冻培养,解冻存活率和贴壁率分别为61.04%、38.85%。  相似文献   

5.
成年黇鹿耳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对1头黇鹿的耳缘皮肤组织采用0.1%胶原酶(Ⅰ型)消化组织块法进行原代培养,反复传代纯化,获得了成纤维细胞,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并对各代细胞进行了常规冷冻保存.利用Photoshop软件对F12代细胞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该黇鹿的染色体数目为68,常染色体中1号和7号为M染色体,其余的均为A常染色体;X染色体是最大的A染色体,Y染色体是最小的M染色体;该黇鹿的核型式为4(M)+62(A),XY(A,M);对部分冷冻细胞进行了解冻培养,解冻存活率和贴壁率分别为61.04%、38.85%.  相似文献   

6.
对家蚕突变系统嵌合体MO的染色体进行研究,观察到一个细胞有两条染色体分叉,一个细胞中含有明显异形二价体,推测为性染色体;并在第1、9、18、28号染色体上观察到次缢痕;由多倍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数推测其为四倍体。  相似文献   

7.
实验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首次对云南半细毛羊耳缘组织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冷冻保存建立了云南半细毛羊耳缘成纤维细胞系,并对其细胞形态、生长动力学、染色体核型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7、12、17代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26、42和47 h。细胞生长曲线均为"S"型。云南半细毛羊染色体中正常二倍体染色体(2n=54)所占比例分别为93%、86%和81%,其中,常染色体中有3对为中着丝点染色体,23对为端着丝点染色体,X染色体为最大的近端着丝点染色体,Y染色体为最小的亚中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组总相对长度197.86,平均相对长度3.66。  相似文献   

8.
对亲本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和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及其杂种F1和BC1代体细胞染色体数和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的染色体数为2n=42,野大麦为2n=28;正、反交杂种F1染色体数均为35;BC1代染色体发生了数目上的差异,变异范围为28~35,并出现很多非整倍性植株;披碱草的PMCMI二价体配对频率很高,野大麦PMCMI出版少量的四价体、三价体和单价体,但以二价体占优势;正反交杂种F1减数分裂不规则,单价体的普遍存在是造成杂交不育的重要原因;BC1代的PMCMI单价体频率较F1代有所下降,二价体频率有所增高,有些株系的环状二价体占绝对优势,这为杂种育性恢复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首次对云岭黑山羊耳缘组织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冷冻保存建立了云岭黑山羊耳缘成纤维细胞系,并对其细胞形态、生长动力学、染色体核型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4、8、12代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26 h、34 h和46 h,细胞生长曲线均为"S"型。云岭黑山羊染色体中正常二倍体染色体(2n=60)所占比例分别为97%、95%和90%,其中,29对常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X染色体为最大的近端着丝点染色体,Y染色体为最小的中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组总相对长度为197.87,平均相对长度为3.30。细菌、真菌、病毒和支原体等微生物检查显示为阴性。  相似文献   

10.
披碱草与野大麦的属间杂交及F1代细胞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照兰  云锦凤 《草地学报》1997,5(4):281-285
本研究用披碱草与野大麦进行远缘杂交,正反交均获得杂交种子及F1代植株。杂种F1在芒长和株高分方面介于双亲之间,而穗形外观类似于野大麦。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构型频率为:7.94Ⅰ,10.95Ⅱ,1.52Ⅲ,0.15Ⅳ,后期Ⅰ,Ⅱ普遍含有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染色体不均等不同步分离现象。四分体普遍含有数目不等的微核。杂种F1代不育。从杂种表现方面分析,F1代分蘖增多,生长期延长,  相似文献   

11.
细粒棘球蚴生发层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分散的绵羊源细粒棘球蚴生发层细胞在5%CO2、37℃恒温箱中进行连续传代培养,细胞培养液为RPMI1640完全培养基,细胞支持物在1~14代时交替为24孔细胞培养板和用胶原蛋白包被的24孔细胞培养板,14代后仅为24孔细胞培养板。细胞经40~45d传代培养(8代)后增殖缓慢。12代开始至25代止,各孔细胞又逐步转变成快速增殖细胞,第26代细胞在对数增长期内的倍增时间约为24h。这一细胞增殖速率持续至34代后约有减缓。传代增殖细胞呈小点形、圆形和椭圆形,大部分行悬浮生长。行贴壁生长的细胞经长期培养后融合成合胞体,并最终形成类组织块  相似文献   

12.
散穗高粱与四种苏丹草杂种F_1代的生育及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散穗高粱与四种苏丹草种间杂种F1代的育性状况、细胞遗传学特征和育种潜力,用定株观测、花粉粒染色、染色体制片镜检等方法对杂种F1代的生长发育特性、染色体构型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杂交组合F1代植株生长势很强,生长速度和平均株高(365~395cm)均明显超过双亲;生育期131~138d,为中晚熟型;穗型均呈双亲中间型,穗子较大,每穗小穗数及其密度均超过其父本;F1单株平均分蘖数6.27~6.50个,继承了父本苏丹草分蘖能力强的特性;开花期主茎的糖锤度值为6.26%~6.53%,继承了母本散穗高粱含糖量较高的特性。F1代花粉可育率均在98%以上,自然结实率变幅73.66%~75.89%,不存在育性问题;杂种F1代PMC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x=20(10Ⅱ),配对行为规则,但环状二价体频率(4.275~4.965)明显低于其亲本(7.134~8.014)。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苏丹草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苏丹草[Sorghumsudanense(Piper)Stapf]种内的黑壳(黑颖)、红壳(红颖)、白壳(白颖)3种类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类的苏丹草染色体数目均为2n=20,核型公式均为Zn=4x=18m+2SAT,其染色体均为中部染色体,均具有一时带随体染色体,核型类型均为1A型,属于较对称性核型。苏丹草在种内其染色体及核型特征无明显差异。苏丹草与同属植物高梁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特征有明显的属内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云南半细毛羊毛囊干细胞(hair follicle stem cells,HFSCs)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云南半细毛羊HFSCs,并对其细胞形态、生长动力学、冷冻与复苏、染色体核型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FSCs为贴壁生长,体积小,核质比高,呈典型的铺路石状,在显微镜下折光性强、胞体透亮.细胞生长曲线为“S”型.冻存前细胞活率98.2%,复苏后细胞活率96.4%.染色体中正常二倍体数目2n=54,其中,长染色体中有3对为中着丝点染色体,23对为端着丝点染色体,X染色体为最大的近端着丝点染色体,Y染色体为最小的亚中着丝点染色体.所得细胞呈现典型的HFSCs特征,细胞活性好,细胞系为稳定的二倍体细胞系.  相似文献   

15.
苏丹草与拟高粱远缘杂交初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苏丹草与拟高粱杂交,获得了远缘杂种F1代,远缘杂交成功率1%左右,F1种子的发芽率约20%。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镜检为10个二价体,染色体配对正常。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F1真假杂交种进行快速鉴定,提高了育种效率。杂种F1代大田表现对叶斑病轻感,F1代田间表现明显的抗/感分离,为苏丹草抗病育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筛选建立了8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通过对其染色体的分析、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类型及病毒中和活性等指标的检测,表明8株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接近两亲本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之和;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类型均为IgG,其中6株为IgG1,2株为IgG2a,且以BVDV具有不同程度的中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DF-1细胞的保存期及其传代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将来源于ATCC的DF-1细胞建立细胞库,取液氮保存12、24及48个月的DF-1细胞复苏,经3次传代后,观察不同批次细胞的生长特性并接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研究各批次细胞出现病变的时间及病毒含量;同时制备不同代次细胞的染色体并进行核型分析;对基础细胞库14代和最高代次60代的DF-1细胞进行致瘤性检测。结果显示,DF-1细胞在液氮中保存48个月,对细胞生长特征及增殖病毒无明显影响,经传60代后的细胞,染色体核型无明显差异且无致瘤性,表明DF-1细胞在传代过程中是稳定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调查了人工四倍体桑与二倍体桑杂交F,代10个组合共100株雌性植株的结实性和细胞染色体倍数。结果表明:10个三倍体组合中,诱桑11号桑椹无种子,细胞染色体检查为100%的三倍体(3X)植株,另外9个组合每椹下沉种子数为O~22粒,三倍体植株占检查株数的40%~80%,说明人工四倍体与二倍体桑杂交后代并非全部是三倍体植株。认为要提高三倍体组合后代中三倍体桑的纯度,关键在于四倍体亲本的诱变、选择和防止制种过程中外来花粉的混杂。  相似文献   

19.
三种驼绒藜属植物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华北驼绒藜、驼绒藜和内蒙驼绒藜染色体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种的染色体基数均为9,华北驼绒藜为二倍体,驼绒藜为四倍体,内蒙驼绒藜为六倍体。这三种植物即使在同种植物内常因产地不同其核型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泽蛙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分析了福建产泽蛙的染色体组型。其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6,臂数为肥,配成13对,分为二个组:大型染色体组(NO1-5),小型染色体组(NO6-13)。大型染色体组中除NO3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外,其余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小型染色体组中NO6、7对的短臂上有明显次缢痕,除NO8、11对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福建产泽蛙中期分裂相中见有B染色体一条,其形态为端着丝粒染色体。通过福建产的泽蛙与安徽、广东、四川及日本和菲律宾等地区泽蛙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结果是差异明显,显示出泽蛙核型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