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4~5年生的凯特×新世纪等杂交组合的杂种后代群体为试材,对杏自交亲和性、有效花比率及果实大小等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杏的雌蕊败育及单果重均是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种后代广泛分离;②如果按自交坐果率≥6%为自交亲和这个标准,参试的52个杂种株系自交亲和(SC)与自交不亲和(SI)比列为28∶24,经X2检验符合一对基因完全显性的1∶1分离比例,据此认为凯特杏的S基因为杂合基因型,SC对SI为显性。但自交坐果率的变异幅度为0~58.8%,表现为数量性状变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杏杂种一代群体S基因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以4~5年生的凯特(自交亲和) 、新世纪(自交不亲和) 以及凯特×新世纪、凯特×红丰(自交不亲和) 、凯特×泰安水杏(自交不亲和) 等杏群体为试材, 采用田间授粉试验及S-allele-specificPCR扩增等方法对杏S基因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如果按照自交坐果率≥6%为自交亲和的标准,上述3个杂交组合的F1 群体自交亲和与自交不亲和的比例分别为27∶25, 9∶12和15∶19, 经X2 检验, 均符合1∶1的分离比例, 证明凯特的自交亲和性是可遗传的, 并且其S 基因型是杂合的, 自交亲和对自交不亲和为显性; 对凯特( ScS8 ) ×新世纪( S9 S10 ) F1 群体38 个株系进行S-allele specific PCR, 共扩增出21(ScS8、S8S9 ) ∶9 (ScS10 ) ∶8 (S8S10 ) 4种基因型, 经X2 检验, 符合1∶1∶1∶1的理论比例; 但自交亲和性表现数量性状变异的特点, 并且相同S基因型的F1 自交亲和性强度存在明显差异, 如杂种8、14、16、20、22、27、33、34、38号的S基因型都为ScS10 , 但自交坐果率从1.1%到22.9%不等, 表明杏的自交亲和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不仅与S基因及其基因型有关, 还可能受修饰基因等其它遗传因素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利用气—质联用(GC-MS) 及毛细管电泳技术, 对‘凯特’杏与‘新世纪’杏及其F1 代65个株系的香味成分及糖酸组分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所分析的49种香味成分中, 有37种为双亲所共有, 12种双亲之一具有。在37种双亲共有成分中, 有20种在杂交后代中未出现分离, 呈连续性变异,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 其中有9种为果实的特征香气成分, ( E) - 2 - 己烯醛、γ - 癸内酯、己醛及γ- 十二内酯等特征香气成分, 其子代平均值明显高于亲中值, 说明其遗传不仅存在加性效应, 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加性效应; 有17种在杂交后代中出现1∶1、1∶3、1∶7或1∶15分离, 可能是受一对或几对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遗传, 其中有8种为特征香气成分。糖酸总量及各组分在后代中虽然均表现为连续性变异, 但各组分的基因效应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苹果酸、总酸、总糖及蔗糖的子代平均值都低于亲中值, 其遗传主要表现为基因的加性效应; 柠檬酸、果糖和葡萄糖的子代平均值高于亲中值, 其遗传不仅存在加性效应, 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加性效应, 通过杂交选育高柠檬酸、果糖及葡萄糖含量的株系或品种具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4.
1998年采用有性杂交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从美国引进的‘凯特’杏自交亲和基因引入中国杏,育成‘山农凯新2号’杏新品种。2004年该品种通过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办公室组织的专家审定,被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相似文献   

5.
胚培杏新品种‘山农凯新2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山农凯新2号’是以果大、仁甜、抗病、品质优的国产‘泰安水杏’为母本, 以引进的、自交亲和的‘凯特’杏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结合胚培技术育成的新品种, 具有果实大、品质优、自交坐果率高、丰产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枇杷果肉颜色的遗传倾向。【方法】以黄肉品种‘梅花霞’和‘早钟6号’及白肉品种‘白玉’为亲本,创建了9个杂交和自交后代群体,利用SRAP和RAPD分子标记技术,鉴定真杂种。利用枇杷果实特异DNA分子标记PSY基因对9个杂交和自交组合后代的果肉颜色进行早期鉴定,并对其遗传倾向进行分析。【结果】9个杂交和自交后代群体中,共鉴定出1 166株真杂种‘。梅花霞’与‘白玉’和‘梅花霞’与‘早钟6号’的正反交组合后代未出现果肉颜色性状的分离倾向,果肉颜色均鉴定为黄色;而‘早钟6号’与‘白玉’的正反交组合后代果肉黄、白色的分离比分别为1∶0.89和1∶0.87。自交组合‘梅花霞’和‘白玉’的后代无果肉颜色性状的分离,后代果肉颜色分别鉴定为黄色和白色;而‘早钟6号’自交后代黄肉与白肉分离比例为2.94∶1。【结论】枇杷果肉颜色黄色和白色可能受到一对呈显隐关系的基因控制,其中黄肉性状为显性,存在纯合和杂合的情况,其分子标记类型不同,DNA分子标记分别表现为1 031 bp(纯合)或1 031 bp和319 bp(杂合);白肉性状为隐性,DNA分子标记为319 bp。  相似文献   

7.
杏(Prunus armeniaca)自交不亲和强度及其授粉受精相关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杏自交不亲和性强度与授粉受精相关特性的关系,以自交亲和(Self-compatibility:SC)品种凯特(Prunus armeniaca L.cv.Katy)和自交不亲和(Self-incompatibility:SI)品种新世纪(P.armeniaca L.cv.Xinshiji)及凯特×新世纪杂种群体为试材,荧光显微镜观察自交亲和与自交不亲和杏花粉管生长动态。结果表明,授粉后初期,自交亲和性与自交不亲和性的杏花粉都能正常萌发、生长,但是在花粉管生长延伸到花柱1/2以后,自交亲和性的花粉管能顺利进入子房,而自交不亲和性的花粉管多数顶端膨大呈球形,停止向下生长,只有极个别能正常生长到达子房;杂种后代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RNA酶比活力,与亲本相比无明显的趋中变异表现,而且在自交亲和与自交不亲和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胚培杏新品种———山农凯新1号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山农凯新1号’是以丰产性强的‘凯特’杏为母本, 以品质优良的‘新世纪’杏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结合胚培技术育成的新品种, 具有成熟早、香味浓、品质优、自交坐果率高、丰产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授粉时未做去雄处理的‘满天红’ב红香酥’组合进行杂种鉴定和遗传变异分析,排除非双亲杂种单株,为利用该组合进行连锁分析奠定基础。【方法】用9对从转录组数据开发的在双亲间表现多态性的genic-SSR引物和1对自交不亲和基因检测引物对‘满天红’ב红香酥’组合所有单株进行杂种鉴定、标记偏分离分析和群体聚类分析。【结果】348个杂交单株中,有339株同时拥有母本和父本来源的特征片段,真正为‘满天红’和‘红香酥’的杂种,其余9株在部分位点未见父本条带,排除为双亲杂种的可能。卡方检验发现6个位点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4个出现偏分离现象。双亲和339个真正杂种后代经遗传聚类分析分为3组:一组包含77个后代,与‘满天红’聚在一起;另一组包含183个后代,与‘红香酥’聚到一起。另有79个后代,单独聚在一起。【结论】利用Genic-SSR分析成功地对‘满天红’ב红香酥’组合梨杂种后代进行了鉴定,表明外来花粉污染是造成杂交群体中非双亲杂种污染的主要原因,产生自交后代污染的概率较低,聚类分析表明S-RNAse和部分SSR位点在该杂交群体中发生偏分离,半数以上的单株与父本‘红香酥’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0.
张钟  黄建  殷晓  李新岗  刘廷俊 《果树学报》2015,(1):57-62,173
【目的】研究枣树自然授粉杂交后代的果实性状变异。【方法】在宁夏贺兰县暖泉农场建立‘临猗梨枣’园,按照父母本配置比例为10∶1,在枣园中部选择20株‘梨枣’(♂)嫁接‘冬枣’(♀),自然授粉杂交,收集冬枣种子播种获得F1代;从中优选64株引种到试验大棚内,观察其果实性状,并用10个SSR位点进行杂交后代鉴别。【结果】贺兰县自然授粉‘冬枣’的含仁率为85.0%,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鉴别‘冬枣’ב梨枣’的杂交后代57个,未发现‘冬枣’自交后代;56.9%的后代果实形状多为圆形、扁圆形,果实大小、单果质量为趋低亲变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趋高亲变异,最终优选出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后代。【结论】母本含仁率和自交不亲和是枣树杂交育种的基础,自然授粉杂交后代鉴别是枣树杂交育种的关键;有性杂交能够产生后代果实性状的广泛分离,并实现父母本性状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1.
侧耳属3种食用菌解剖学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PDA培养基和棉籽壳为培养料,培养了姬菇、榆黄蘑和鲍鱼菇,并对其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姬菇、榆黄蘑和鲍鱼菇菌丝均具有锁状联合,子实体菌柄都侧生,每个担子顶部产生4个担孢子,孢子内含油滴,孢子印皆为白色。姬菇和鲍鱼菇菌盖颜色为灰黑色,榆黄蘑为黄色,姬菇和榆黄蘑菌丝生长快,姬菇菌丝浓密,榆黄蘑和鲍鱼菇菌丝稀疏,鲍鱼菇菌丝能产生黑色分生孢子。姬菇和榆黄蘑子实体小而多,出菇早、产量高,鲍鱼菇子实体较大内部组织紧密,担子、担孢子梗粗壮,孢子饱满油滴大。  相似文献   

12.
以美国大速生菜为试材,以腐熟与未腐熟玉米秸秆替代草炭作为莴苣无土栽培基质中的主要材料,研究其对莴苣产量、叶面积、干物质量、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C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3处理(腐熟玉米秸秆∶蛭石=3∶1)基质配方最有利莴苣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鸡腿蘑菌丝体的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8种不同培养基配方,培养鸡腿蘑菌丝体,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鸡腿蘑菌丝体酯酶(EST)同工酶谱差异明显,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4.
采用火焰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保定市市售的3种类型共16种蔬菜中的Ca、Cu、Zn、Fe、Mn 5种矿质元素,为指导人们日常饮食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蔬菜中矿质元素含量不同,叶菜类蔬菜中的(Ca、Cu、Zn、Fe、Mn含量高于果菜类蔬菜、根茎类蔬菜;而不同品种的蔬菜其矿质元素的含量也存在很大差异,油菜中的Ca和Mn含量最高,分别为7.6 g/100g和8.98 mg/100g;Zn含量最高的为香麦16.72 mg/100g,其次为菠菜12.63 mg/100g,洋白菜的Zn含量最低仅为0.73 mg/100g;菠菜中Fe含量最高138.43 mg/100g,其次为香麦111.11 mg/100g.综合分析结果,香麦、菠菜、油菜的Ca、Cu、Zn、Fe、Mn含量要高于其它种类的蔬菜.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 ,来研究白蚁蚁巢的热水浸提物对鸡菌丝生长的影响 ,探索鸡菌丝的营养特征。研究发现蚁巢热水浸提物对黄褐纹鸡菌丝的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而蚁巢热水浸提物的量的多少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莲瓣兰原生地萌发胚培养真菌污染控制的优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莲瓣兰杂交种子原生地共生萌发突破种皮的胚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次氯酸钠浓度、灭菌时间、灭菌次数及超声波处理时间对莲瓣兰胚培养过程中真菌污染控制及胚培养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莲瓣兰胚培养过程中以次氯酸钠浓度∶灭菌时间∶灭菌次数∶超声波处理时间(4%∶15 min∶1次∶6 min)的配比胚被真菌污染的污染率最低为16.0%,但是胚成活率较低仅为14.3%,不宜作为莲瓣兰胚培养的灭菌条件;经过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出莲瓣兰胚培养过程中胚成活率作用大小为次氯酸钠浓度超声波处理时间灭菌时间灭菌次数,以次氯酸钠浓度∶灭菌时间∶灭菌次数∶超声波处理时间(1%∶20 min∶2次∶3 min)的配比胚成活率高达93.3%,同时胚被真菌污染率仅为19.00%,可以作为莲瓣兰(Cymbidium torliseplum)杂交种子原生地共生萌发突破种皮的胚培养灭菌条件,在此条件下胚能够从培养基中吸收营养物质,经过培养胚生长发育成根状茎。  相似文献   

17.
蔺红苹  李培 《北方园艺》2010,(3):138-140
以1/2MS为基础培养基,以添加2.5%、5%、10%、15%的椰乳为生长调节剂,研究大花蕙兰组织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结果表明:1/2MS为基础培养基添加10%的椰乳增殖效果最好;对受到污染的原球茎进行消毒,发现5%的次氯酸钠25 min消毒效果最好;对不同大小的原球茎进行增殖,发现较小的原球茎产生的新原球茎覆盖率较高,2~3 mm的原球茎较为适合快繁;在增殖培养基的基础上加入泥土或木屑进行生根培养,效果较好;对根长达到3 cm以上的试管苗进行练苗及移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采用香菇菌株Cr-02为实验材料。简易开放式生料栽培为栽培方法,观察到了香菇子实体形态发育的全过程。初步将之分为纽结期、褐变期、成型期和成熟期四个时期,确定了子实体形态分化的关键时期是褐变期。  相似文献   

19.
张梅  刘旭  周惠龙  李振宇  于胜祥 《园艺学报》2018,45(6):1147-1152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绣球属(Hydrangea)29种植物种子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发现其种子形状分为椭球形和长柱形;种子表面纹饰为网脊形或网状多边形,网脊的形态为波状、深波状或近平直;网脊间常具皱褶状纹饰或近光滑。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分类中绣球属的离瓣组(sect.Petalanthae)的种子为椭球形,网脊为波状或深波状;脊间多数为不规则纹饰,少数为规则或孔穴纹饰;绣球组(sect.Hydrangea)的种子均为椭球形,网脊近平直,脊间较光滑;星毛组(sect.Cornidia)和挂苦子组(sect.Heteromallae)的种子均为长柱形,大部分具近平直状的脊,脊间较光滑;冠盖组(sect.Calyptranthe)的种子为长柱形或椭球形,表面具网状多边形纹饰,网眼内具洼点。绣球属种子形态及种皮微形态特征除了在组水平上表现出较强的特异性,在组内种水平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分类学价值,在某些组水平上种子微形态性状还具有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不同类型魔芋脱毒种芋的萌芽出苗特性、田间长势、分苗数、田间发病情况、产量、球茎膨大倍数、繁殖系数、生长周期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级包衣种、二级种、三级种比原原种提前8~18天出苗;一级包衣种、二级种的分苗数较多;一级包衣种、二级种、三级种的田间发病率低于原原种,其中一级包衣种发病率最低,仅为7.4%。二级种、三级种综合性状较好,生产力水平高,膨大倍数高,可通过规模化生产得到大量种芋,解决生产中种芋缺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