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编织布育秧机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稻田,规格编织布条代替工厂化,塑料盘培育水稻秧苗供机插,其与盘秧机插比较具有,秧苗素质,机插质量,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相近,育秧载体一次性投资降低95%等特点。并创立提布切割起秧等作业法,简化了育秧程序。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中籼常规稻黄华占为供试品种,分别在露天湿润育秧和大棚旱育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和秧龄对黄华占机插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质量方面,T2处理即100 g大棚地面育秧(秧龄25 d)漏插穴数较低,T1即100 g大棚立体育秧(秧龄25 d)全漂率和勾秧率最高;产量方面,T7即70 g盘播量大田育秧母剂湿润育秧(秧龄34 d)理论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探究育秧方式配合不同插秧机具对机插稻移栽质量、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为丘陵区机插稻生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晶两优534为试验材料,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2种育秧方式:营养土育秧、稀泥育秧,3种手扶式插秧机具:2行手扶式插秧机、4行手扶式插秧机、6行手扶式插秧机。【结果】育秧方式与插秧机具对机插均匀度、有效穗、每穗粒数、齐穗期干物质重、齐穗期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净同化量、抽穗整齐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且互作效应显著。各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齐穗期LAI和高效LAI、光合势、净同化量、抽穗整齐度与有效穗、每穗粒数、穗粒数以及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0.44*~0.96**)。稀泥育秧与手扶式2行插秧机在机插均匀度、各生育期干物质重、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及群体生长率、各生育期LAI、齐穗期高效LAI、光合势、净同化量、抽穗整齐度以及产量均最优;此外,在相同的育秧方式下,手扶式4行插秧机处理在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群体茎蘖数、各生育期LAI以及高效LAI、光合势、净同化量、抽穗整齐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高于手扶式6行插秧机处理。【结论】稀泥育秧配合手扶式2行插秧机能提高机插群体均匀度、优化群体质量、提高产量,是本试验的最优处理,可为丘陵区机插稻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3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耕作方式、品种和育秧方式对机插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机插栽插质量整体差于常规翻耕机插,群体质量与常规翻耕机插差异不大,产量低于常规翻耕机插.塑料软盘育秧与钵形毯状育秧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较小,生产上可因地制宜选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选择适应水稻机插作业的育秧方式和提高机插杂交中籼稻产量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徽两优6号为供试材料,研究营养土软盘育秧、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淤泥软盘育秧3种育秧方式对机插秧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秧苗素质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成苗率较高,漏插率较低,茎基部较粗,根系盘接力较高,根系活力较强,缓苗期较短,产量优势明显,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高于其他育秧方式。[结论]在安徽省江淮地区,采取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有利于提高水稻机插秧的秧苗素质,建立合理的群体起点,形成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育秧基质在机插双季晚稻上的应用效果。[方法]以"上农粳2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育秧基质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农艺性状以及产量形成要素的影响。[结果]1/2基质+1/2营养土处理在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上与全营养土处理和全育秧基质处理相差不大,在实际产量上,呈现1/2基质+1/2营养土处理全育秧基质处理全营养土处理的趋势;秧苗期针对1/2基质+1/2营养土处理采取多效唑化控,可以显著控制该处理的植株高度,达到该地区毯状机插较为理想的栽插植株高度(17.7cm),同时还可以增加植株根系长度,提高植株栽插质量。全营养土处理在控制秧苗茎基宽和根系盘结力上效果最佳。[结论]毯状机插双季晚稻育秧时,采取一半基质一半营养土制成混合育秧基质效果最优,不仅可提高产量,而且还可有效减少育秧成本,可作为当地双季晚稻毯状机插秧推广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江西农业学报》2022,(6):39-40
通过晚稻旱育保姆无盘抛秧与塑盘旱育抛栽、旱床育秧、常规湿润育秧手插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旱育保姆无盘抛秧具有立苗质量好,分蘖能力强,活棵返青早,有效穗和成穗率高的特点,其产量为7650kg/hm2,纯收入为7375.5元/hm2,均比其他3种育秧方式高,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晚稻旱育保姆无盘抛栽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晚稻旱育保姆无盘抛秧与塑盘旱育抛栽、旱床育秧、常规湿润育秧手插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旱育保姆无盘抛秧具有立苗质量好,分蘖能力强,活棵返青早,有效穗和成穗率高的特点,其产量为7650kg/hm2,纯收入为7375.5元/hm2,均比其他3种育秧方式高,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早稻机械化育插秧,由于秧龄短、播种密度大、易散盘成为早稻机械化育插秧的瓶颈问题,直接影响了水稻的产量。现针对早稻麻地膜垫盘育秧对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示范,对比早稻机插育秧用麻地膜垫盘与不垫盘秧苗素质、机插漏蔸率、机插密度、成熟率及产量,并通过数据分析对垫膜与不垫膜育秧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该试验方法和结论在指导实践生产中,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油菜茬口田水稻机插秧不同育秧方式对比试验,探索轻简化栽培、风险小的育秧方式。结果表明:在适宜播种期内播种,不同育秧方式都能和油菜茬口对接,且产量差异不显著,从机插秧育秧的难易程度、投入大小和育秧风险3个角度考虑,以湿润育秧方式育秧最佳。  相似文献   

11.
介绍水稻机插湿润育秧、苗床管理的具体技术措施,以指导水稻的生产栽培。  相似文献   

12.
1育秧难题1.1水稻机插用苗育秧技术难题插秧机的插秧设计是采用对秧块进行均匀切块的原理来实现分秧与插秧的,育秧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插秧机的栽插质量,所以,掌握插秧机的配套育秧技术是推广机插技术的关键。与常规育秧方式相比,水稻机插育秧的显著特点是播种密度大,均匀度要求严,标准化要求高。生产中常用的机插育秧方式有双膜育秧、软塑盘育秧及工厂化育秧3种。工厂化育秧投资成本高,推广初期应用范围不广;双膜育秧操作起来相对复杂,不便推广使用;软盘育秧投资成本低,操作最为简便,是我州主要推广应用的机插育秧方  相似文献   

13.
水稻软(硬)质塑盘机插育秧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水稻软(硬)质塑盘机插育秧试验研究,摸索塑盘机插育秧播种密度、土层厚度与秧苗素质、大田机插漏穴率及产量之间的关系,探索最佳的育秧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机插水稻基质育秧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稻专用育秧基质育秧,是近年来探索机插稻育秧的一条新途径,为进一步示范推广该技术,笔者研究和探索了机插稻基质育秧技术。结果表明,机插水稻基质育秧成本适中、操作方便、劳动强度小,能有效保护耕作层土壤资源,缓解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的状况,该技术比较适合水稻工厂化育秧生产,若能攻克秧苗素质稍弱的技术瓶颈,育出高素质的秧苗,将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水稻3种育苗方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稻钵盘育秧机械播种机械摆秧技术,与旱育苗手插和软盘育秧机插相比,具有不伤根、无缓苗、节本增产增效的优点。该项技术实现了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具有技术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机插对早稻生育期的影响及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株两优30为材料,采用传统手栽、机插秧苗手栽(机手)和机插秧苗机插(机插)3种种植方式,研究机插对早稻生育期影响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传统手栽秧苗素质极显著优于秧盘育秧;机插对秧苗的损伤程度大于手栽;机手和机插生育期分别较传统手栽延迟1 d和3 d,机手生育期延迟由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期(N-n,N表示主茎叶片数,n表示水稻节间数,下同)延长引起,机插是移栽至抽穗期延长引起的;秧苗素质差,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少,植伤重是早稻机插生育期推迟主要原因。生产上可通过培育壮秧,提高机插质量等措施来缓解机插生育期延迟。  相似文献   

17.
对水稻新品系W006分别采用塑盘育秧机插和旱育秧手栽稻作方式进行了试验示范种植。该品系各生育期生长繁茂性、整齐性较好,具有较强的分蘖特性和较高的需肥特性,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综合抗性,丰产稳产性好,品质优,在仪征市沿江圩区有扩大推广种植的价值。从培育壮秧和大田栽培两方面总结了该品系的旱育手栽和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2.机插精确定量栽培 (1)培育适插壮秧。采用塑料软盘湿润育秧方式。  相似文献   

19.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水稻机插育秧的特点,并重点阐述了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包括机插育秧技术、机插大田技术、机插作业技术,以期为水稻机械化插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绍兴县目前连作晚稻生产栽培方式主要有直播栽培和育秧栽培,具体有籼稻直播、粳稻直播、小秧机插和大秧人工插种4种方式。就生产的安全性而言,直播栽培明显差于育秧栽培;就产量而言,育秧机插栽培显著稳于、高于直播栽培。推广育秧机插栽培方式,是缓解种植连作晚稻存在季节与劳力紧张的矛盾、避免或减轻秋季低温的影响。提高晚稻安全保产系数和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