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饮茶习俗“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我们的祖先远在四千多年前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就发现、利用了茶。但演变成今天的饮料,却经历了人们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漫长的历史长河。到了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使天下人皆知饮茶。佛道两教,在唐代又始终并存,宗教徒为驱除疲困而修身养性,很需要依赖饮茶来振奋精神。同时,“安史”乱后,北方凋敝,生产下降,肃宗为节约粮食,限制酤酒,因而茶会、茶宴以茶代酒风尚盛行,这些都推动了唐代饮茶的普及,正如唐·李珏在《论茶税疏》中指出:“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兹选有关饮茶习俗的唐诗试析于后:  相似文献   

2.
茶有鲜花难以比拟的幽香;有甘露难以比拟的淳爽滋味,加上消食除腻之功,祛睡提神之效,故能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饮料。客来敬茶已经成为待客的庄重礼仪。茶道在中国开始是为“茶宴”与“茶会”,唐代特别盛行。《茶事拾遗》记载,天宝年间钱起写过《与赵莒茶宴》及《尝过长孙宅与朗上人作茶会》的诗。茶宴、茶会之举以文人雅士为多。他们时常聚会在一起,高谈阔论,借茶益思之效,陶醉在茶叶幽香之中。面对山涧泉石,修竹苍松,花红柳绿的环境,文兴大发,吟诗作赋极尽风雅之能  相似文献   

3.
“茶会”古时亦名“茶宴”、“汤社”,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东晋时期,后随饮茶文化的传播而盛行.茶会是一种社会文化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功能性.本文以历史为脉络,分析了唐、宋、明、清以及现代等不同历史阶段的茶会活动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4.
寇丹 《农业考古》2001,(2):26-32
一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地区使用了中华茶艺这个名词以来不过三十年时间 ,茶艺馆和茶艺表演已遍及国内外的华人区了。江西陈文华先生在他编写的《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一书中有详细的发展过程综述和对“茶艺”一词不同理解的辑录 ;世纪之末 ,台湾范增平先生在大陆出版了《中华茶艺学》。但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专门的章节论及茶艺活动的主题。现在我来谈它 ,也就杜撰了一个名称叫“主题茶艺”。因为研究茶文化的活动 ,就不能不研究茶与人之间结合的形式和内容 ,以及这种结合对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应该说 ,自唐代以来的重大茶会、茶宴都是有…  相似文献   

5.
4月29-5月2日,江西省星子县举办“天下第一泉”新世纪国际茶会,余赋诗多首,选抄如下: 出席“天下第一泉”新世 纪国际茶会开幕式感赋 4月29日下午,“天下第一泉”新世纪国际茶会在庐山桃花源景区举行,开幕式别开生面,喜赋古风二韵。 茶友欢聚桃花源, 恭瞻天下第一泉。 茶风弘扬新世纪, 无边春色耀江天。 咏“茶香万里”(藏头诗) 在开幕式上,有韩国茶人联合会会长朴权钦先生赠给大会礼品,题为“茶香万里”,感情真挚,遂咏一绝。(古风) 茶有经典赖陆公, 香飘四海扬茶风。 万家受惠茶文化, 里程碑上纪新功。 游桃花…  相似文献   

6.
宋代的茶宴是以茶宴请宾客,或是以茶会客、交友的一种饮茶方式,以举办和参加者分主要有宫廷茶宴、文人茶宴、禅寺茶宴三种;以形式和影响分主要有酒席茶宴、礼仪茶会和斗茶宴会三种,宋代的茶宴促进了饮茶文学、中华茶艺和日本茶道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喝茶谈茶     
喝茶谈茶王广彬“茶”是饮料,是圣草,也是姻缘草。远古时代我国就发现了茶,经过数千年的探索到现代为止,已经被广大人民认定和接受。以茶治病、以茶解暑渴、以茶会亲友、以茶缔结婚姻等等,广为流传。“寒夜客来茶当酒”之句,和“开门七件事,盐、油、柴、米、酱、醋...  相似文献   

8.
由上海天天旺茶宴馆总经理刘秋萍女士编著的《中国茶宴》一书,不久前已由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在今年4月29日—5月25日于江西省星子县举行的“天下第一泉国际茶会”期间首次与读者见面,60册《中国茶宴》被抢购一空。《中国茶宴》收录了刘秋萍女士多年来精心研制的被誉称为“中国第九菜系”的茶菜菜谱一百余则,除了详细文字说明外,还配以精美彩色图片,非常直观实用,书后还附有刘秋萍女士研刘秋萍女士在江西萍乡市举行茶艺茶宴讲演展示会上演讲究茶艺的心得体会──“秋萍茶语”和绿茶、功夫茶冲泡技艺,表明她不但是位茶菜专家…  相似文献   

9.
南宋径山万寿寺的茶礼(即茶宴,一种茶会礼仪)一直因史料不足而无法复原.现存的史料中,特别是寺院清规等文献中明确记载有“茶礼”,但却没有具体的形式.本文根据文史资料仅从文字上复原了南宋径山万寿寺的茶礼.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是绚丽的中华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唐代已产生文化内涵丰富的“茶宴”,并且出现了专著——陆羽的《茶经》。至宋代,茶文化进入了新的繁盛期,浙江余杭径山寺的茶宴,就在这时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品之一传至日本,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茶道”。至明清,茶文化已达于化境。在民间,茶是民众文明生活之必需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文苑中,不但有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而且在许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著作和文学艺术作品中,均有繁富而生动的记述和考论,截至清代,专著已刊行二十余种,重要者有温庭筠的《采茶记》、蔡襄的《茶  相似文献   

11.
唐诗与茶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茶兴助诗情,饮茶能使人神清气爽,引发诗思豁朗明晰。各种形式的茶会、茶宴、茶集、茶赋,灵动地再现了唐诗的引人魅力。唐诗中的茶事总是兴之所至,鲜活动人。唐诗中的茶俗脱却了功利的成分,清雅高洁。唐诗中诸多与茶相连的逸闻趣事,彰显了唐人对茗茶的喜爱之情。诗茶之缘是中国文化的又一瑰宝。  相似文献   

12.
自唐代以来,我国的茶叶生产发展迅速,茶业经济所占的地位日趋重要。人宋以来,茶叶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茶叶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茶叶产区不断扩大,而且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都大大超过了唐代。宋代茶叶成为当时社会中倍受欢迎的大宗商品,茶业经济是宋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唐代开始,封建政府便不断采取措施税茶、榷茶,加强对茶业经济的控制和管理,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来政府承袭了唐代的榷茶精神,根据当时茶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政府的特殊需要,创造了更加灵活的榷茶方式。贴射法便是宋政府经…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它内涵丰富,具有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多方面的内蕴,其灿烂光辉,还辐射到经济领域,可谓是文化、经济双欣双茂之花。一、促进茶叶生产发展唐代陆羽《茶经》付梓问世后,极大地推动了饮茶的普及,在更大范围内成为“比屋之饮”,由此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陆羽写《茶经》时,已有8个道(相当现在13个省区)43个州生产茶叶。到了宋代,茶诗茶词兴盛,茶馆文化发达,尤其是城镇茶馆环境幽雅,文化氛围浓厚,茶叶生产也随之扩大,生产规模由唐代的43个州发展到66个州。明清时期茶文化进一步繁荣,在文化艺术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一)宁红茶是武宁县传统出口产品,名列四大特产之首(茶、麻、油、豆),素以美形、优质、制特、味隽而闻名中外,曾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称誉。宁红茶前身——修江茶,至少在唐代已经相当发展,其时修江上中游的豫宁(今武宁、修水)等县,不少农民已开始不种五谷,专种茶叶了,茶叶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政府始征茶税,表明茶叶的栽培和贩卖已经是有利可图的事情了。江州(今九江)位鄱阳湖出长江口处,为江西北大门和长江中游重镇,有“九省通衢”之说,在唐代就已成为茶商云集、茶叶贸易的商埠,“集四海之珍茗,会天下之  相似文献   

15.
弘扬茶文化,促进茶业经济──兼说“茶会”浙江省德清县蔡泉宝我是浙江省德清县农业局的科技干部,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已经四十五年了。在这人生难得的旅途中,自谓属于以茶许身、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也深感自知足乐了。进入九十年代,本人参加了几次国际和国内的...  相似文献   

16.
上海茶馆掌故上海《电视中专》报郎慕中世界上把茶叶当成饮料和最先种茶的首推中国,远在先秦时代民间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的礼节。三国末期东吴的君主孙皓曾以茶代酒赐给宠臣韦曜,以掩众臣饮酒之目。到了唐代由于南北统一,文人学士“茗饮”喝茶之风,遍及全国,诗人...  相似文献   

17.
欣闻召开“首届婺绿飘香国际茶会”感赋据悉 ,首届“婺绿飘香”国际茶会于 5月 1 3日在江西婺源县举行。特赋诗以贺 !婺绿飘香盛会开 ,如云茶友四方来。婺源发展茶文化 ,齐赞茶乡情满怀。赞婺源茶茶经早载婺源茶 ,中外驰名四海夸。独特清香甘活韵 ,人人品饮面飞霞。婺绿飘香婺绿飘香香四方 ,明清入贡美名彰。宋称绝品朱熹赞 ,今日茶乡耀辉光。大鄣云雾茶(1 )喜品大鄣云雾茶 ,茶汤清亮回甘佳。嫩香持久味醇美 ,晨起把杯至晚霞。注 :(1 )大鄣云雾茶 :产于江西婺源鄣公山一带。属弯曲形炒青绿茶。 1 95 8年研制。以采摘一芽一叶为标准。成品条…  相似文献   

18.
话说浮梁茶     
浮梁,产茶历史悠久,远在汉朝就有僧人采茶。自唐代开始,浮梁就盛产茶叶了,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各地产茶数量多少不一,以浮梁出茶最多。”又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浮梁“每岁出茶700万驮,税15万余贯”。当时的浮梁,茶多,茶好,再加上水陆交通发达,故成为我国茶叶的集散地之一。一些商贾富豪,云集浮梁,争购茶叶,转运销售。茶叶销售分为两路:一路走水运,一路走陆运.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脍炙人口的《琵琶行》诗中曾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据史料记载,那时的西域一带(今西北、华北各地)从浮梁运销的茶叶达十几万驮之多,《敦煌变文集》中的《茶酒论》即记录了  相似文献   

19.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7,(5):121-123,153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唐代宫廷茶具,是在茶圣陆羽死后69年(公元873年)封藏的,这是陆羽生前没有见过的,也是《茶经》没有记载过的茶具,其规格之高,品种之全,价值之昂贵,都是前所未有的,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器物的工艺价值之大自不必说,仅就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意义来说也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但让我们亲眼目睹了唐代皇宫煮茶的整套器具,了解其煮茶的整个程序,加深了对《茶经.五之煮》有关煮茶过程的理解,也让我们得以想象当年皇宫举行“清明宴”时的豪华气派,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作为中国茶文化四个组成部分的最高层次“宫廷茶文化”的历…  相似文献   

20.
香茗咏     
一杯沁人心脾的清茶,犹如一盏馥郁芳香的美酒,饮后,余香留口,令人神怡。无怪乎唐代诗人元稹在咏茶《七宗诗》中记及:“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憎家。……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我国是“世界茶祖”之国,饮茶历史悠久。名人与茶、茶与诗、茶与酒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是诗的盛世,又是茶叶兴盛发展的时期。唐代陆羽,被后人尊称“茶神”,他在江西上饶北居山植茶树,自号“茶山御史”,山上有一泉,名“陆羽泉”。他精于茶道,历时十个春秋。为了研究茶树的种植,采摘、焙制和品茗,他曾在阳羡(今江苏宜兴)南山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为撰写世界上第一部仕人的茶叶专著《茶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