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喷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 SA),研究其引发重瓣玫瑰对白粉病的诱导抗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SA诱导处理均对重瓣玫瑰白粉病有抑制效果,SA处理显著减低了重瓣玫瑰叶片白粉病病情指数,0.5 mmol/L SA诱导效果最好。不同浓度SA诱导(接菌)后,对重瓣玫瑰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有显著影响,且对总酚质量分数、木质素相对值的影响明显。经0.5 mmol/L SA诱导后,叶片PPO活性、总酚质量分数均在诱导(接菌)后第7(5)天时达到最大值,分别是CK1(喷施清水)的1.55、1.71倍,是CK2(喷施清水+接种白粉菌)的1.33、1.50倍,且与CK1、CK2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1.0 mmol/L SA诱导(接菌)后PAL、POD活性在第7(5)天时达到最大值,分别是CK1的1.68、2.06倍,是CK2的1.35、1.56倍,且与CK1、CK2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0.5 mmol/L SA处理在整个试验期间诱导的木质素相对值均显著高于CK1、CK2。  相似文献   

2.
喷施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Me JA),研究其对重瓣玫瑰(Rosa rugosa‘Plena’)抗虫生理指标和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Me JA处理对重瓣玫瑰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缩合单宁、总酚质量分数影响明显,能不同程度减少双斑萤叶甲取食叶面积。0.5 mmol·L-1Me JA在第1、3、5、7天诱导的P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浓度诱导的;0.5mmol·L-1Me JA诱导了较高的PPO活性,在第3、5天诱导的PPO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浓度诱导的;1.0 mmol·L-1的Me JA诱导了较高的PAL活性,在第1、3、5、7、9天诱导的PAL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浓度诱导的;1.0 mmol·L-1Me JA在第1、3、5、7、9天诱导的缩合单宁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浓度诱导的;1.0 mmol·L-1Me JA诱导的总酚质量分数在第3、7、9天显著高于其他浓度诱导的。双斑萤叶甲取食0.5、1.0 mmol·L-1Me JA诱导的叶片面积在实验期间均极显著低于对照。Me JA诱导重瓣玫瑰抵御双斑萤叶甲取食的适宜浓度为0.5、1.0 mmol·L-1。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鉴定了金针菇茉莉酸(JA)信号通路的4个关键基因:COI1、PDF1.2、MYC2-1、MYC2-2与水杨酸(SA)信号通路的4个关键基因:PR1-1、PR1-2、NPR1-1、NPR1-2。NBT染色法和荧光定量结果表明,金针菇JA/SA信号通路可应答外源JA/SA,50μmol·L~(-1)外源JA和500μmol·L~(-1)外源SA处理金针菇菌丝12h可显著提高JA/SA信号通路基因的转录水平,基因PDF1.2响应JA诱导最明显,可作为JA信号通路标记基因;JA/SA信号转导途径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SA信号转导通路中NPR1蛋白对JA信号转导通路中PDF1.2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外源JA/SA的相对浓度决定其作用的强弱。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营养液处理对法师系多肉植物叶色的影响,以韶羞法师为材料,采用不同N、P浓度的营养液配方和水杨酸(SA)、茉莉酸(JA)协同处理,分析其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花青素含量及相关叶色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低N高P处理、低P高N、SA和JA处理均能降低韶羞幼苗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花青素含量,提高叶色参数L值、a值、b值和c值,其中低N高P结合JA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研究3种外源物质(壳聚糖CTS、茉莉酸甲酯MeJA、硝酸镧La)对松多酚合成的诱导作用。以组织培养诱导生成的红松不定芽为试验材料,CTS、MeJA、La处理8 d过程中对不定芽生长、松多酚积累量、多酚合成关键酶(苯丙氨酸转移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防御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影响。结果表明,CTS、MeJA、La均能促进松多酚的合成,其诱导效果存在差异,以La诱导效果最显著。在试验条件浓度下,La不仅可以促进红松不定芽的生长,且能显著提高总酚和原花青素的积累量。经La处理的红松不定芽中的SOD、POD、CAT、PAL、C4H能够迅速响应,并且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酶活峰值分别是对照组的1.79、1.51、1.33、3.98倍和3.61倍。CTS、MeJA、La 3种外源物质能激活红松防御反应,促进次生代谢产物松多酚的合成。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蚜虫取食刺激诱导榆树虫瘿形成过程中信号化合物的变化和生理响应。本试验以榆瘿蚜(Tetran euraakinire Sasaki)为害的榆树叶片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叶片虫瘿形成不同时期信号化合物的含量及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榆瘿蚜为害后,在虫瘿形成的各个时期,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在虫瘿成熟期JA含量为15.087μg/mg,达到峰值,比对照1.570μg/mg增加了近9倍;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含量无明显变化;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与丙二烯氧化物合成酶(Allene oxidesynthase,AOS)活性和JA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d oxidase,PPO)活性在虫瘿开裂期达到峰值,为对照的3.0倍(P0.01);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随着榆瘿蚜为害逐渐增加,成熟期达到峰值,为对照的3.2倍;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活性变化和SA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表明榆瘿蚜取食榆树叶片,可诱导榆树叶片JA含量和LOX、AOS等防御酶的活性,并随虫瘿的发育而持续增加,激活体内JA信号转导途径;同时,可显著提高PPO和POD酶的活性,增强其叶片对榆瘿蚜取食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不同光照强度对舞毒蛾生长发育及防御酶活性的影响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光照与舞毒蛾生长发育和解毒代谢的关系,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舞毒蛾生长发育和防御酶的响应状况。结果表明:人工饲料喂养的舞毒蛾,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其生长发育以及保护酶的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解毒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表明光照强度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舞毒蛾解毒代谢。  相似文献   

8.
锌胁迫对银中杨生长发育和化学防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Zn胁迫对银中杨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银中杨化学防御对Zn胁迫的响应趋势。方法本研究用3种不同含量的Zn(300、500、700 mg/kg)处理盆栽1年生银中杨的土壤,分析其生长发育状况、叶片内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以及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结果Zn各含量胁迫使银中杨的生长参数(株高、根长和地径)和生物量参数(根、茎、叶的鲜质量和干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且具有一定的浓度效应。在Zn胁迫后30、40和50 d,各含量处理均使银中杨叶片中的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但处理组之间的蛋白质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现为随Zn胁迫含量的增高而增高。Zn各含量胁迫均使银中杨叶片内的黄酮和木质素含量在各时间段显著高于对照,而叶片内的胰蛋白酶抑制剂(TI)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活性却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结论生长基质中过量的Zn会抑制银中杨的生长发育,且能影响银中杨的化学防御水平。银中杨叶片内营养物质含量、抗虫相关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以及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对Zn胁迫的响应趋势不一致,体现为其营养物质含量减少、次生物质含量增多、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减弱。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壳聚糖包衣对提高花生抗性的作用机理,本实验用壳聚糖溶液(Chitosan Solution,CS)对不同品种花生种子包衣,测定在萌发阶段花生种子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等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壳聚糖可明显提高花生种子PAL、PPO、POD的活性,并且不同浓度的壳聚糖溶液包衣促进效果不同,各品种最适合的壳聚糖浓度也不同。表明外源壳聚糖处理可使花生种子防御酶活性增加,增强花生抗病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携带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蚜虫取食对小麦防御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明BYDV-介体蚜虫-小麦三者的互作机制,为揭示BYDV流行和蚜虫大发生的原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BYDV的主流株系GAV为测试病毒,以其传播介体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为试虫,设置无蚜虫取食小麦(CK)、无毒麦长管蚜取食小麦(Mock-Sa)、无毒麦二叉蚜取食小麦(Mock-Sg)、感染BYDV-GAV麦长管蚜取食小麦(BYDV-Sa)和感染BYDV-GAV麦二叉蚜取食小麦(BYDV-Sg)5个处理,于蚜虫取食2 h(蚜虫达到稳定取食所需时间),26,50,74和98 h时,取叶片样品检测茉莉酸防御途径关键基因脂氧合酶基因(LOX)和丙二烯氧化物合成酶基因(AOS)及水杨酸防御途径关键基因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1(NPR1)和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无蚜虫取食对照相比,麦蚜取食能显著提高小麦体内LOX的表达水平,对NPR1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而对AOS和PAL表达水平的影响因麦蚜种类或处理时间的不同而变化。与无毒蚜虫取食相比,携带BYDV-GAV蚜虫取食总体上能降低小麦体内LOX、AOS、NPR1和PAL的表达水平。【结论】蚜虫取食能提高小麦茉莉酸途径的防御作用,而BYDV-GAV能显著降低小麦茉莉酸和水杨酸途径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切花玫瑰缺素症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切花玫瑰红箭为试材,在分别缺乏一种大量元素的情况下,观察分析植株和叶片表现出来的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12.
不同植物激素对紫枝玫瑰组织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守超 《湖北农业科学》2008,47(1):75-76,90
以MS为基本培养基,以紫枝玫瑰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初代培养基为MS 0.8 mg·L-1 6-BA 0.08 mg·L-1 NAA 2 g·L-1 AC.增殖培养基以MS 1.8 mg·L-1 6-BA 0.08mg·L-1NAA 0.4 mg·L-1 GA3较好.而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 0.55 mg·L-1 NAA 2.3 mg·L-1 IBA 2 g·L-1 AC.  相似文献   

13.
玫瑰与月季种间杂交障碍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玫瑰(Rosa rugosa)与月季(Rosa hybrid)种间杂交障碍原因,为提高观赏玫瑰育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牟平野生玫瑰(MP)、‘唐红’玫瑰,以及月季品种‘塞尔维亚’和‘红帽子’为试材,统计分析种间杂交(MPב塞尔维亚’、MPב红帽子’)和品种间杂交(MPב唐红’)的田间坐果率、每果种子数、种子纵径、有胚率、萌发率和成苗率;采用荧光显微法观察花粉管在花柱中的生长状况;利用常规石蜡切片观察受精及胚胎发育状况。【结果】(1)MPב塞尔维亚’种间杂交坐果率和每果种子数均显著低于品种间杂交,MPב红帽子’种间杂交则未结籽。(2)MPב塞尔维亚’种间杂交种子大小不一,76.67%的小种子纵径仅(0.24±0.07)cm,无胚、胚乳,不萌发;23.33%的大种子纵径达(0.61±0.05)cm,有胚、胚乳,萌发率和成苗率显著低于品种间杂交。(3)授粉后2 h,种间杂交花粉和品种间杂交花粉均已在柱头上大量萌发,但种间杂交花粉管顶端却大量沉积胼胝质;授粉后20-24 h,品种间杂交花粉管进入子房,但全部MPב红帽子’花粉管和多数MPב塞尔维亚’花粉管却于花柱1/2处停止生长;品种间杂交花柱通道细胞及间隙中无明显胼胝质沉积,但种间杂交花柱通道细胞及间隙中却大量沉积胼胝质。(4)少量MPב塞尔维亚’花粉管能够进入子房,并完成受精。但79.42%的杂种胚在授粉15 d左右的心形胚阶段败育,20.58%的杂种胚仍能继续发育。【结论】(1)MPב红帽子’为受精前障碍,MPב塞尔维亚’为受精前后双重障碍;(2)受精前障碍主要由花粉管在花柱1/2处停止生长而导致,可能与花粉管顶端和花柱通道细胞及间隙中大量沉积的胼胝质有关;(3)受精后障碍主要由杂种胚在心形胚阶段败育而造成。  相似文献   

14.
15.
不同种源野生玫瑰鲜花芳香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我国不同产地野生玫瑰鲜花的芳香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野生玫瑰的芳香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差异明显.牟平野生玫瑰共检测出64种成分,醇类化合物是主要香气成分;荣成野生玫瑰共检测出48种成分,醇类化合物是主要香气成分;珲春野生玫瑰共检测出56种成分,醇类和酯类化合物是它的主要香气成分;庄河野生玫瑰共检测出56种成分,醇类化合物是主要香气成分.不同的芳香物质组成,使野生玫瑰产生不同的香气类型.  相似文献   

16.
玫瑰花发育过程中芳香成分及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玫瑰花发育过程中芳香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唐紫’玫瑰花发育过程中芳香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结果】花蕾期共检出芳香成分53种,萜烯类化合物是主要香气成分,含量较多的芳香成分有γ-依兰油烯、α-雪松烯、α-蒎烯、反式-α-香柠檬烯、顺式-乙酸-3-己烯酯、长叶马鞭草烯酮;初开期共检测出65种芳香成分,醇类、酯类和萜烯类化合物是主要香气成分,含量较多的有β-香茅醇、乙酸香茅酯、苯乙醇、香叶醇、乙酸正己酯、橙花醇、乙酸苯乙酯、顺式-乙酸-3-己烯酯;半开期共检测出芳香成分62种,醇类、酯类和萜烯类化合物是主要香气成分,含量较多的有β-香茅醇、香叶醇、苯乙醇、乙酸香茅酯、橙花醇、乙酸正己酯、乙酸苯乙酯和α-月桂烯;盛开期共检测出芳香成分65种,主要为醇类、酯类和萜烯类化合物,含量较多的有β-香茅醇、乙酸香茅酯、苯乙醇、乙酸香叶酯、香叶醇、乙酸苯乙酯、橙花醇、乙酸正己酯和α-月桂烯;盛开末期共检测出芳香成分58种,主要为醇类、酯类和萜烯类化合物,含量较多的有β-香茅醇、苯乙醇、乙酸苯乙酯、乙酸香茅酯、α-月桂烯、α-蒎烯、柠檬烯和乙酸香叶酯;伴随花的不断发育,醇类化合物含量迅速增加,半开期含量最高;酯类化合物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盛开期含量最高;萜烯类化合物在花蕾期含量最高,初开期迅速下降,至盛开末期又有所上升;醛类化合物的含量呈先迅速升高后迅速降低的趋势,盛开期含量最高。【结论】玫瑰花发育的不同时期,芳香成分及含量差异明显。鲜花的主要香气成分在初开期基本形成,大部分芳香成分在半开期至盛开期含量最高。因此,生产中提取玫瑰精油时,应选择开放程度在半开期至盛开期的鲜花进行采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发掘出一批玫瑰SNP候选位点,为进一步开发玫瑰EST-SNP标记及研究玫瑰遗传背景、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等打下基础.[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dbEST数据库下载27125条玫瑰EST序列,经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发掘玫瑰EST-SNP位点,并对其所在核苷酸序列进行功能注释分析.[结果]对27125条EST进行拼接,共得到3544条重叠群(Contigs),其中有243个Contigs含有SNP候选位点.从中筛选出224个候选EST-SNP位点,其碱基突变类型中转换和颠换的数量分别占SNP候选位点总数的59.8%和27.2%.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有22个SNP位点来源于蔷薇科植物(与玫瑰同科),其中来源于野草莓的基因最多(8个),另有15个SNP位点所在的EST序列与某些软体动物门物种的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结论]NCBI中的玫瑰EST数据库数据庞大,足够发掘出大量的SNP标记,使得以EST-SNP对蔷薇科玫瑰等植物进行品种鉴定、分类、遗传多样性分析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对15个玫瑰品种进行了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花蕾数、分枝数、花瓣数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花蕾数、分枝数和单个花蕾鲜样质量对产量形成的直接作用最大,这3个性状对产量的决定系数总和达0.9205,可以作为玫瑰育种的主要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19.
红玫瑰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GC/MS/DS联用技术对红玫瑰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在已分析的76种成分中鉴定了其中73种化合物,占总含量的98.54%。其主要成分是香茅醇(30.84%),β—笨乙醇(24.00%),香叶醇(20.11%)和丁香酚(3.88%)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