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滇东北蒋家沟粘性泥石流堆积地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田连权 《山地研究》1991,9(3):185-192,T001
  相似文献   

3.
云南小江流域泥石流堆积扇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唐川  段金凡 《山地研究》1991,9(3):179-184
  相似文献   

4.
田连权 《山地研究》1994,12(1):9-14,T001
沟道粘性泥石流堆积地貌是造貌流体与底床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据沟内堆积地部位。将沟道粘性泥石流堆积地貌分为沟内滩和沟口扇(锥),据造貌流体的宽深比值,将沟内滩分为高位,中位,低位三类沟内滩和沟槽滩;将沟口扇分为地上沟道,溃口扇和满扇滩等。  相似文献   

5.
应用二维非恒定流理论,对泥石流堆积泛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绘制泥石流堆积区域流速分布图的泥深分布图的基本思想,用隐式剖开算子法求解泥石流扩散过程的二维非恒定流方程组,建立了预测泥石流堆积危险范围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应用与检验,符合性较好,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泥石流堆积泛滥范围预测数学模型的建立,在减轻泥石流灾害中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泥石流流速与堆积模式之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金峰  欧国强  游勇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1):120-121,226
泥石流的堆积形态和范围是泥石流危险区划分的重要参数,通过小型水槽实验,对泥石流流速与堆积模式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取了泥石流堆积范围与形态比的堆积模式数据,得出了在特定控制参数下,泥石流流速与堆积形态和范围的回归公式。  相似文献   

7.
蒋家沟泥石流堆积扇区变迁及整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家沟是世界闻名的高频大型泥石流沟。200多年来的泥石流活动及人为减灾影响,造成其堆积扇及其相邻的沟域和小江河床的巨变。沟内7.48亿m3松散物质及年235万t的补给量必将在今后长期控制影响小江河床,危害400多hm2农田及公路。通过泥石流及人为活动影响历史分析研究,掌握河流及堆积地貌发展变化趋势,为其近期整治提供合理措施方案及长期人为积极活动影响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8.
滑川北股泽为日本泥石流易发区。1982~2004年共有11次的观测记录,其中7次获得了泥石流VTR图像,观测器械设在第1#塘坝~上游塘坝群的泥石流流下堆积区间。通过监控摄像可以获得泥石流的水文图及流出塘坝堆沙区域的泥石流的图像。并求得泥石流的流量、流速、波高、土沙生产量、土沙堆积量、土沙流出量。通过分析可认为:由于过去的长期存在不稳定的土沙堆积在山坡、溪床内,成为泥石流发生的间接原因;近期的超强降雨是诱发泥石流的直接原因。其堆积机制:因水保工程曾拦截数次泥石流,伴随堆沙区域的地形变化,原河床的坡度变化点成为主要边界,后续泥石流开始逆向堆积。  相似文献   

9.
西藏古乡沟堆积扇泥石流输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对不同规模的水石流、稀性泥石流、黏性泥石流在堆积扇上输沙特征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泥石流在堆积扇上表现出不同输移、冲淤、含沙量演变特征 ,在堆积扇不同部位泥石流输沙特征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岷江流域上游地区的汶川县映秀镇附近5条泥石流小流域的SPOT遥感影像为基础,获取泥石流沟内“5·12”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松散固体物质信息,并应用GIS技术对小流域内松散固体物分布进行空间分析,建立小流域松散固体物空间分布函数T(s)和相对空间分布函数F(x),计算其分布积分W和相对分布积分D,将积分值作为泥石流小流域松散固体物空间分布定量化参数,尝试应用于泥石流堆积扇的最大堆积长度L和最大堆积宽度B 的参数估算.结果表明:5条泥石流沟内松散固体物较多分布于流域高程中值以下区域;相对于泥石流沟沟口,其松散固体物更加集中在泥石流主沟道附近;引入小流域松散固体物空间分布定量化参数(W和D),泥石流堆积扇形态参数(L和B)的估算值在该区域逼近于实测值.  相似文献   

11.
泥石流堆积扇危险度分区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数学统计方法探讨了泥石流堆积扇危险度分区评价方法,根据专家综合调查,确定了5个主导因子参与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应用德菲尔分析方法计算了各因子的权重,由此建立了泥石流堆积扇危险度评价模型,该方法以云南省漾濞县雪山河泥石流堆积扇为试点进行了检验,显示了其较高的可靠性,该评价方法可为政府制度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天山独库公路冰川泥石流堆积与冰碛石组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晓峰 《山地研究》1997,15(3):192-196
通过对独库公路三岔河道班沟等处泥石流扇形地上不同形态的泥石流堆积,冰川堆积和岩屑坡的沉积砾石组构对比研究,发现在不同沉积相中,砾石ab面的组构特点互不相同,都随其不同的沉积动力和地形等沉积条件的差别而有别。所以利用砾石组构这一研究方法,不但可划分不同的沉积相,而且在第四纪地质与沉积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泥石流泛滥区 ,合理利用绿化带可减轻或防止泥沙灾害。但仅靠绿化带不能防止所有泥石流泛滥区的泥沙灾害。日本学者水山高久、本田尚正等对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及绿化带在不同条件泥石流发生区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通过对生驹山系的千冢川和野崎中川流域发生泥石流实例进行模拟数值计算 ,认为在径流源头区因崩塌而产生大量土沙、坡面较缓、缓冲带宽度足够长的情况下 ,采用绿化带可有效防止泥沙灾害。对于坡度较陡、缓冲带宽度不足、径流源头区无大量堆积土沙 ,但河床有大量沉积泥沙的河道 ,绿化带与砂防坝和固床工程相结合 ,方可有效防止泥沙灾害。  相似文献   

14.
评价预测泥石流泛滥区域和沟壑坝系等防御泥石流措施效果,最有效的方法是数值模拟。2009年日本学者铃木拓郎等人具体研究了伴随坡度变化、河床束窄区域及坝系工程的泥沙堆积过程。其结论:在侵蚀与堆积初期,在坡度变化点的下游发生侵蚀与堆积。在同等的水与泥沙总供给量、流量、持续时间的条件下,侵蚀与堆积过程在短时间内,由大流量供给,在下游有泥沙侵蚀与堆积现象。在固定坡度的条件下,河道宽度变化时,首先在狭窄部位上游发生堆积后,下游发生侵蚀,并慢慢上朔,最终出现全部发生侵蚀的结果。泥石流在冲击坝体的瞬间,泥沙急剧的堆积。流量变大,堆积坡度变小,坝下游的泥沙流出相应提前,更多的泥沙向下游流出。模拟结果符合现实发展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5.
日本泥沙灾害与水土保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由于地势狭长陡峭 ,地质条件较差 ,极易发生土沙灾害。全国共有泥石流溪流 190 130条 ,滑坡危险区 92 390处 ,陡坡地崩塌危险区 1170 2 5处 ,活火山 86座 ,每年发生台风 2 0余次 ,雪崩也是日本多发的灾害。日本的水土保持工作始于 4 5 0年前 ,1897年实施治水三法 ,以后相继出台了《滑坡防治法》、《治山治水紧急措置法》、《陡坡崩塌防治法》、《土沙灾害防治法》。日本的砂防管理体系日臻完善 ,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6.
17.
掌握流域源头泥石流流动形态的信息对实施措施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监控困难而鲜有对荒废溪流源头泥石流进行观测。为监测其流动形态,在日本中部的大谷滑坡内的"一泽"流域上游建立了监控系统。通过实地监测获取的视频图像分析,将其流动形态分为两种:一种以石砾为主,另一种以泥水为主。以石砾为主的泥石流因有更大的流阻而不能用曼宁公式计算;后者的流速可用曼宁公式计算。在泥石流流动中,石砾在前,泥水在后。在典型的泥石流波动中,石砾流流经时,流深最大;在泥石流流经时,流速最大。某些波动仅包含一种流动形态。在流动中,石砾的颗粒大小不同。在"一泽"流域上游泥石流颗粒大小分布不清晰。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研究泥石流的发生、发展规律,用以往的泥石流构成状况来解释泥石流的发生过程。日本学者今泉文寿先生将上游河床存在数米厚沙砾堆积物的易发泥石流山谷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河流源头沙砾堆积地发生泥石流的流动特性。研究结果为:孔隙流体间的水面到沙砾移动层的表面时,不会发生泥石流。在河床坡度为28°-30°的陡坡泥石流在流动时,有侵蚀和堆积现象,在其河床流动中的泥石流质量浓度比即将流动的泥沙质量浓度低。对其石砾堆积的现象,在其河床流动中的泥石流泥沙质量浓度比即将流动的泥沙质量浓度高。只用VTR图像或超音波水位计的观测,只能得到关于泥石流表面的情况,但不能了解泥石流内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侧向溢流堰控制泥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跨河床的砂防坝,势必存在限制鱼类活动的弊端。缝隙坝常因阻塞而失去作用。为此提出侧向溢流堰控制泥沙的设计方案。重点研究其分流作用、拦截泥沙作用。共设3个因素(堰长L、堰高D、堰宽B),10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分流比Q2/Q0。与高深比D/h没有相关关系。但在D/h相同条件下,随L的增加,Q2/Q0。有增加的趋势。而Q2/Q0与L/B回归方程为Q2/Q0=0.055L/B。排沙比V1/V0与Q1/Q0相关分析结果与D无关。从主槽排向侧槽的沙量取决于L。河床纵断变化为L越长,堰上跨越易冲刷,下游越易出现沉积。横断变化当D=0时,堰区及侧槽有泥沙沉积;当D=2cm时,在堰附近产生沉积。利用侧向溢流堰的分流作用,可以起到在主槽内控制泥沙作用。但在侧槽也存在泥沙沉积现象。因此,如何对堰长、堰高、及主、侧槽宽度进行设计,使泥沙只在主槽内沉积将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应用数学理论研究了拦沙坝对泥石流堆积过程产生的影响,探讨了泥石流的流动与堆积过程。用向量的观点分析泥沙在水坝内的运动与堆积,推出新的泥沙和泥石流运动、堆积计算公式,使计算的数值更接近实际状况。以大小2种粒径的泥沙作为讨论的对象,采用泥石流的流动堆积模拟实验模型方案,适用于不透水型拦沙坝设置地点的泥石流堆积过程。但缺乏与实地观测记录进行比较,因此,本数值模拟实验模型的妥当性要做验证,尚须用多级粒径数值模拟实验模型研究。泥石流的流量水位图对粒径变化的影响,没有采用混合沙砾模型,尚有许多不明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