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分类群(taxa,单数为taxon)———泛指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等等任一分类等级的特定植物组群或集合(group),包括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分类群(当强调与野生植物相区别时,可称为culta,单数为culton).品种(cultivar)———栽培植物的基本分类单位.是为某一专门目的而选择、具有一致而稳定的明显区别特征,而且采用适当的方式繁殖后,这些区别特征仍能保持下来的一个(栽培植物)分类单位(unit).种内品种的学名格式:Malus pumila‘Firmgold’(可以用‘‘替代‘’);Beta vulgaris‘SP6 926-0’(无性系来源的品种);属内种间杂交品种名:Primula‘Osborn Green’,或缩写成P.‘Osborn Green’;野生类群变为栽培类群:Ericatetralixf.alba转为Erica tetralix‘Alba’;栽培起源的品种名:Mahoniajaponica转为Mahonia‘Japonica’;嫁接嵌合体名称:Crataegus Mespilus(= Crataegomespilus,属间嫁接嵌合体);S...  相似文献   

2.
<正>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对浙江省诸暨市白塔湖湿地公园数次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内维管植物和植被较为详尽的记录。共筛选出维管植物358种(含种下等级和栽培品种,其中少数作为附种)介绍,包括栽培植物200种、野生植物158种,每个种均有中文名、拉丁学名、所属科名,以及简单的鉴别特征、分布介绍(野生植物还有在本区内分布状况,如常见、偶见、少见等),并  相似文献   

3.
对望春玉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和研究,首次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中有关规定,以及望春玉兰品种形态特征,报道了该种有6个品种群(包括1原品种群、3新组合品种群、2新品种群)和24个品种(包括1原品种6、新品种,17新改隶组合品种)。同时,提出望春玉兰新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种→品种群→品种,为研究其形态变异理论、良种繁育以及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对浙江省诸暨市白塔湖湿地公园数次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内维管植物和植被较为详尽的记录。共筛选出维管植物358种(含种下等级和栽培品种,其中少数作为附种)介绍,包括栽培植物200种、野生植物158种,每个种均有中文名、拉丁学名、所属科名,以及简单的鉴别特征、分布介绍(野生植物还有在本区内分布状况,如常见、偶见、少见等),并附有彩色照片以便野外鉴定时参考。还简单介绍了区内的主要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百合属植物花粉形态特征及不同野生种与栽培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百合属5个野生种和7个栽培品种的花粉形态,并根据花粉形态的定量特征,对这12个种和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2种百合属植物的花粉形状呈超长球形或长球形,外壁纹饰均为单基柱网纹,单萌发沟,但在网脊宽度、网眼大小及内部突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卷瓣组的‘川百合’(Lilium davidii)和‘山丹’(Lilium pumilum)聚为第1类群;卷瓣组的‘卷丹’(Lilium lancifolium),百合组的‘宜昌百合’(Lilium leucanthum),亚洲百合系的‘精粹’(Elite),OT杂交系的‘黄精灵’(Yelloween)、‘塞拉诺’(Serrano)、‘木门’(Concador)聚为第2类群;百合组的‘野百合’(Lilium brownii),东方百合系的‘索邦’(Sorbonne)、‘西伯利亚’(Siberia)和‘马龙’(Marion)聚为第3类群。【结论】花粉形态的定量特征可以作为百合野生种及栽培品种的分类依据,分类结果总体支持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但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对玉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和研究,首次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中有关规定,以及玉兰的形态特征,报道了该种有2亚种(1原亚种、1新分布亚种)、9变种(6原变种、2新变种、1新改隶组合变种)、10品种群(1原品种群、9新品种群)、37品种(1原品种、26新品种、8新改隶组合品种和2新组合品种)。同时提出了玉兰新分类系统:种→亚种→变种及种→品种群→品种。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介绍《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所规范的栽培品种、栽培群、杂交群名称和嫁接嵌合体属名的写法和命名方法,比较这些栽培植物分类群学名与普通名称、植物学拉丁语学名、商业指称的关系,概述国际栽培品种登录制度的发展、现状和申请成为国际栽培品种登录权威的条件,以及申请栽培品种登录的不同途径。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植物学科研究中栽培植物的拉丁学名及品种名表述仍存在混乱现象,从科技期刊编辑的实际工作出发,依据2006年出版的《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第7版)中的有关规定,列举相关例子,对植物学科研究中植物拉丁学名及品种名在表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评述,为科技期刊编辑及科技论文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浅论红河州干燥花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燥花是将植物根、茎、叶、花、种子、果实等各部分材料经脱水、保色和定型处理而制成的具有持久观赏性的植物制品.用来制作干燥花的植物可以是栽培品种,也可以是野生植物,全世界23万多种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总数不超过2 300种,常见栽培植物仅100种左右,所以干燥花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充分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0.
高叶蛋白含量植物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用凯氏定氮法测定了采自江西省南昌市梅岭区和永修县云山的180种(品种)栽培植物和野生植物的叶蛋白含量,其中134种植物的叶蛋白含量尚未见有报道。在测定的植物中,叶蛋白含量在20%以上的有42种,含量在10%~20%的有97种,含量在10%以下的有41种。这些植物隶属于75科。从各科植物的叶蛋白含量分析看,以桑科、藜科、蓼科、苋科、十字花科、豆科、旋花科、茄科、菊科、葫芦科、雨久花科的叶蛋白含量高的植物较为集中。 研究结果表明,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的叶蛋白含量高,栽培植物比野生植物的叶蛋白含量高。有的栽培植物作为提取叶蛋白进行开发利用的前景是诱入的,如:雨久花科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亩产叶蛋白可达886.9公斤。  相似文献   

11.
报道《河南植物志》中未记录的菊科菊苣族(Cichorieae)植物13种,订正了18个分类群的学名及4个学名的作者引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西藏大学校园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植物入侵情况,对校内植物资源进行拉网式的全面调查。结果表明:校园内维管植物共有68科207属298种,包括蕨类植物3科4属4种、裸子植物3科5属6种、被子植物62科198属288种;校园内共有栽培植物74种和野生植物224种,分别包含栽培植物和野生植物8种和66种、178种和46种;校园内共调查记录到40种外来入侵植物,其中33种为野生自然入侵,有7种为园林绿化引入,含入侵植物最多的科为菊科(Asteraceae)和豆科(Fabaceae)。总体来说,西藏大学校园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外来入侵植物繁多,为了突出地域特色及更好地发挥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建议加强土著园林植物的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3.
利用扫描电镜对13种(包括3品种)玉兰亚属植物花粉进行了观察,根据花粉形态、纹饰、孔穴等级等特征用类平均法(UPGMA)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其亲缘关系及类群。结果表明:玉兰、武当木兰、‘玉灯’玉兰的花粉外形、大小较为接近,花粉表面较光滑,呈现沟状纹饰,且孔深孔径相近;紫玉兰、日本辛夷、‘黄鸟’玉兰的花粉表面纹饰存在较大的差异。聚类结果表明:在相似距离6.13水平上,根据花粉大小和形状将13个种(品种)聚类为两大类群,在相似距离7.76水平上,依据花粉表面纹饰和孔穴特征聚类为4个类群。  相似文献   

14.
在对栽培蜡梅品种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蜡梅品种资源进行了初步分类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的结果,分析了蜡梅品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分类依据。遵循《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与品种演化规律,同时考虑到实际应用,确定蜡梅品种分类的依据,制定蜡梅品种分类的三级标准。按照花色将蜡梅品种分为3个品种群:蜡梅品种群、白花蜡梅品种群和绿花蜡梅品种群。认为花色、内被片颜色、花型、花径大小及花期是蜡梅品种分类的主要依据,而叶片特征、果实形状、株型及枝条特征仅作为辅助依据。同时提出,进行蜡梅品种识别应抓住典型的、较为稳定的性状以及某些品种特有的个性,而非典型、不稳定的性状不应该作为品种区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河南植物志》蹄盖蕨科增补与订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报道了《河南植物志》中未记录的河南蹄盖蕨科(Athyriaceae)植物2属、6种和1变种,订正了7个分类群的学名.  相似文献   

16.
菊花品种分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的要求,提出一个菊花品种分类新方案。作者主张在菊花种和品种之间,分为品种群和按花型划分的品种亚群2级,计分为小菊和大菊2个品种群,30个品种亚群。  相似文献   

17.
以‘扬稻6号’(‘93-11’)为出发品种,通过设计育种的方法,选育出水稻品种‘93-11Y’,并解析出该品种的5个模块。基于5个模块特征,将籼稻可以划分为两个亚群。在构建遗传群体和育种群体过程中,可以选择粳稻与籼稻亚群2杂交。依据构建遗传模块和育种模块的育种原理可以实施种质鉴定、亲本塑造、杂交组合的策略,这种模块育种的理论与方法可用于新时期育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加深大众对于欧李的认知,促进欧李科研和生产的发展。【方法】在杜俊杰教授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文献考证和走访调查。【结果】‘欧李’的学名建议采用Cerasus humilis (Bge.)Sok.,欧李学名的发表时间建议采用1835年,‘欧李’标本是欧洲人在北京西部山区考察时初次采集。现代植物学专著中最早记载‘欧李’汉语名称的是日本人矢部吉祯(Yabe Yoshisada),时间是1912年,欧李是汉语名称,乌喇柰是欧李的满语名称,‘乌喇柰’、‘欧李’在明代(1368—1644)《群芳谱》中没有记载,‘欧李’这个名称在清代(1644—1912)东北的方志以及诗文中的记载是连续的,‘欧李’名称源于明代初年的《救荒本草》,‘欧李’与‘郁李’在该书中被认为是同一种植物,‘欧李’名称的起源地是在山西省南部地区。【结论】在欧李的学名和汉语名称起源、演化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为例,对校园及附近栽培植物和野生植物进行种类调查,获得了120多种植物基本信息;并对主要木本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获得了主要园林植物的生长势、抗冻性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的数据和信息。结果表明:园区植物种类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抗逆能力强;少数种类存在病虫害现象,应注意防治;多种野生植物种类与栽培植物构成园林景观,应加以保护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绵羊PGR基因第4外显子的多态性,采用PCR-SSCP技术,对‘德克塞尔羊’、‘无角陶赛特羊’、‘小尾寒羊’、‘蒙古羊’、‘德国美利奴羊’、‘滩羊’和‘藏羊’7个绵羊品种共计414个个体的PGR基因第4外显子进行了遗传多态性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绵羊PGR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多态性,发现了AA、BB和AB 3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该多态的产生是由于PGR基因第4外显子扩增序列的第227bp处发生了C→T的碱基突变.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统计结果表明,‘小尾寒羊’同时存在AA、BB和AB 3种基因型,‘无角陶赛特羊’和‘德国美利奴羊’只存在AA基因型,而其他品种存在AA和AB 2种基因型;在所检测的品种中,AA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A等位基因均为优势等位基因.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7个绵羊品种在该基因座位都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不同基因型在7个绵羊品种间分布的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在该位点,‘无角陶赛特羊’与‘藏羊’之间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无角陶赛特羊’与‘蒙古羊’和‘滩羊’之间,‘德国美利奴羊’与‘滩羊’和‘藏羊’之间均表现为差异显著(P<0.05);‘无角陶赛特羊’与‘德国美利奴羊’只发现同一种基因型,不存在差异;其他绵羊品种之间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结果表明,‘无角陶赛特羊’和‘德国美利奴羊’在该位点没有多态,其他属低度多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