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白僵菌可侵染多种害虫,利用白僵菌防治害虫,无污染、无残留,不会对人畜造成毒害,杀虫谱广,对作物安全,可在害虫种群内传播扩散。本文综述了白僵菌对害虫的致病机理、剂型和施用方法、研究和应用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利用白僵菌防治害虫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陈修会 《植物保护》1990,16(5):50-50
1986至1989年,我们引进松毛虫赤眼蜂,在蒙阴、临沐石门两处园艺场进行防治示范,放蜂面积1580亩,效果良好。 苹小卷叶蛾 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至第一代卵期(6月上中旬)放蜂,每隔5—6天放1次,共放4次,平均每次每亩34776头。据在蒙阴调查卵块寄生率100%,卵粒寄生率94.6%,“苹小”虫果率平均为0.7%。(对照区为10.8%),虫口残留密度由每株29.7头压低到4.2头。  相似文献   

3.
在开展综合防治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赤眼蜂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于1975~1976年在上海宝山县刘行公社棉田进行赤眼蜂防治棉花害虫的试验研究,以探索利用赤眼蜂防治棉花害虫的实际效果及对棉田天敌的影响。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5.
蔬菜生长期短,使用农药防治蔬菜害虫,虽可取得一些即时效果,但其残留短期内不能消失,对人体健康不利。 1986年在山西省运城地区菜田,进行了利用胡蜂配合赤眼蜂,防治菜田害虫的试验示范。现报道如下: 试验示范田 1986年试验田350亩;1987年示范面积3万亩(含试验田400亩)。蔬菜  相似文献   

6.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柞树害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柞树资源相当丰富,全国20余个省(市)均有分布,面积达一亿多亩,其中山东省柞林面积达120万亩。因此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柞林资源,不仅对发展蚕业生产,而且对开展生物防治,提供丰富的赤眼蜂中间寄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危害柞树的害虫,主要有食叶害虫、枝干害虫、橡食害虫和地下害虫四大类,尤  相似文献   

7.
黄炳高 《植物保护》1984,10(5):16-16
1982年5月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微生物实验工厂研制成苏芸金杆菌乳剂(120亿/克以上,简称B.t乳剂),产品经1982年5月至1983年在全国13个省市13万多亩防治菜青虫、玉米螟、杨树上尺蠖、以及园林害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农作物绿色防控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升级,害虫治理由化学防治到综合治理再到生态防控进行转移,诱杀技术已成为害虫生态防控的核心技术之一。昆虫诱捕器的研制已发展成由简单到复杂,功能更加多样和实用,现广泛应用在蔬菜、果树、花卉、茶叶、森林等农作物和林业植被的害虫诱杀方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期望未来在绿色植保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从农林作物害虫的监测和诱杀防治的角度考虑,对不同构造以及诱集昆虫种类的诱捕器进行了分类,阐述了诱捕器的悬挂高度、布设密度、形状、大小和颜色以及诱芯载体颜色、光源波长等因素对害虫诱捕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农林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即开始系统研究赤眼蜂的人工繁育与田间释放应用技术,在适于赤眼蜂规模化繁殖的中间寄主种类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几年,我国在利用大卵(柞蚕卵)和小卵(米蛾卵)为中间寄主工厂化繁育赤眼蜂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从大卵繁蜂涉及的配套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以及小卵繁蜂过程中的幼虫人工饲料配方、饲养盘和成蛾收集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归纳,并介绍了一次长效放蜂技术和大、小卵蜂混合释放技术在玉米螟和水稻二化螟防治的应用。2004年以来,吉林省累计推广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近1300万hm2,我国在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最后,对赤眼蜂工厂化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试验用山西汾阳的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和中国农科院生防室从法国引进的T.maidis,分别用柞蚕卵、蓖麻蚕卵和米蛾卵繁殖后,在榆次甘蓝田释放以防治菜粉蝶(Pieris rapae)和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每块试验田取5个样点,每的调查20株,每5天调查1次。防治菜粉蝶的放蜂时间为6月6~7日(第1代)和8月5~8日(第3代);防治甘蓝夜蛾为6月10~13日。两个蜂种的放蜂距离为1000~2000米,对照距放蜂区500米。每亩放蜂2.5~3万头,每代放蜂1次。放蜂7~10天后调查寄生率。结果见表。  相似文献   

11.
用不同寄主卵繁殖赤眼蜂防治甘蓝害虫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京郊利用中华草蛉(Chrysopa sinlca Tjeder)防治农林害虫的试验研究,已在大田、蔬菜、果树等十四个点上进行,在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和田间释放防治试验中,取得了初步的结果。现将1977—1978年的部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农林害虫生物防治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况澳大利亚国土面积为7,682,300平方公里,人口为1,500万,沙漠半沙漠占全国总面积的35%。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棉花、甘蔗、亚热带水果等,森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东南及西南山地),主要树种有桉、棕榈及松树。农牧业以种小麦、养羊为主。地下水丰富,自流井利于农业及牧业。出口以农畜产品为主(主要为小麦、羊毛),其次为矿产。主要害虫有为害苜蓿的斑点蚜Therioaphis trifolii,蓝绿蚜Acyrthosiphon hondoi,阿蓿根象虫Sitona humeralis;为害小麦、高粱、玉米的普通粘虫Pseudoletia convecta。东亚粘虫P.separata;为害水稻的螟虫Tryporyza innotata、摇蚊Chironomus sp.,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普通粘虫、东亚粘虫;为害  相似文献   

14.
国外利用硅藻土防治储粮害虫及其它害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硅藻土是硅藻死后长期沉积而形成的化石。分海水硅藻土和淡水硅藻土。早在 4 0 0 0年前中国人就知道利用硅藻土防治害虫 (Allen ,1972 )。 1888年发现美国道路粉可杀死棉叶波纹夜蛾 (Stelle ,1880 )。一直到 195 0年粘土、沙或硅胶是比硅藻土更流行的试验材料。 195 0年以前用惰性粉防治的害虫包括梨小食心虫、苹果蠹蛾、跳甲、中国守瓜、蜚蠊、墨西哥豆象幼虫和储粮害虫 (Bartlett,195 1)。早期用海水硅藻土对玉米螟、菜豆象、米象、谷象以及Rhyzopertha .sitophilus .Calandra .Trib…  相似文献   

15.
应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克勤 《植物保护》1996,22(1):8-10
用5种赤眼蜂接种大豆食心虫卵,筛选出寄主率高,同时又能用柞蚕剖腹卵进行扩大繁殖的蜂种——螟黄赤眼蜂。经2a田间小区罩笼寄生率调查试验和大田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放蜂量1.8~3万头/667m~2田间卵寄生率为50%~58.6%,防治效果为54.9%~67.2%。放蜂量以3万头/667m2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16.
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的资助下,中国农科院生防室及14个协作单位与加拿大Guelph大学合作完成了“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研究项目。 三年(1986~1989)来完成了赤眼蜂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筛选出多种农田生态条件下的赤眼蜂优势种及种型;完善了繁蜂技术及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田间应用技术。放蜂防治面积累积近千万亩;在赤眼蜂人工卵繁殖技术、滞育冷藏技术方面也有进展。并大量培训了科技  相似文献   

17.
松毛虫是为害松林的主要害虫,长期以来难以防治。利用卵寄生蜂防治松毛虫是生物防治的一条好途径。 江苏省松毛虫生物防治协作组,组织了科研、教学、生产等十二个单位的科技人员,开展了以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的大面积示范。总计动用柞蚕茧近万公斤,培育松毛虫赤眼蜂约18亿头以上,防治示范面积七千余亩。大部分放蜂林区都起到了控制松毛虫为害的显著效果,所有放蜂区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林间松毛虫卵的寄生率。在放蜂林区,由于停用了飞机治虫,更新了部分成年纯松林为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逐年减轻。近十多年来未用药防治。在若干年后松干蚧虫与松材线虫的发病率都明显低于飞防区,至今林相清秀,长势喜人,充分体现了生物防治的长久的效应,生态条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为生物防治的前景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18.
四十年前由于当时检验条件的限制,仅发现各类昆虫病毒47株,其中还包括由昆虫作媒介传递的病毒。截至1981年,世界各地已发现的昆虫病毒累计达1270种以上。我国最新材料报告发现的200余种昆虫病毒中,大部分为杆状病毒。应用昆虫杆状病毒防治害虫,经过近卅年的验证,已经从实验室的试验发展到较大规模的应用于田间、林区,取得了令人信服的实效,不  相似文献   

19.
IOBC赤眼蜂工作组情况介绍李丽英(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广州510260赤眼蜂工作组的全称为“WorkingGrouponTrichogrammaaandOtherEggParasitoids”,1982年5月在法国Antibes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赤眼蜂...  相似文献   

20.
高金文 《植物保护》1988,14(2):37-38
高粱是热带半干旱地区各国最重量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多集中种植在相对贫困的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产量低而不稳,造成低产的原因很多,其中虫害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据作者在印度国际半干旱作物所工作期间所见及印度国家应用经济委员会报道,虫害带来的损失仅1976年就达高粱总产的12%,损失1281600吨粮食,50与60年代期间,尼日利亚因高粱摇蚊的危害造成4%的减产。加纳摇蚊大发生损失10—15%,垣桑尼亚部分区域40—100%的高粱植株被钻心虫蛀孔,大片枯心甚至成批倒伏,大面积欠收,乌干达部分年份钻心虫使56%的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