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射阳县2004年晚秋蚕发生大量蚕病,其发病量之多,发病面之广,危害之严重在射阳县晚秋历史上还属首次。据不完全统计,80%的农户不同程度地发生蚕病,发病严重的户损失70%以上,个别重灾户颗粒无收,这不仅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影响蚕桑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同时增加了行业不稳定因素,个别农户误认为蚕种质量存在问题。为了总结经验,防患于未来,笔者对2004年秋蚕暴发蚕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3.
防止五眠蚕发生的技术措施龙游蚕种场刘乌南,姜以信,丰华丽,顾亚明,杨清源一、五眼蚕的发生现状龙游蚕种场在中秋养蚕制种中,常有五眠蚕发生。80年代前期,本场在中秋期生产中,饲养浙农1号、苏12两个原种,其中,以日系品种的苏12,五眠蚕最容易发生,苏12...  相似文献   

4.
利用科明自然发生的五眠蚕,组配成杂交种,杂交原种,原种检测其对当代及下一代杂种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五眠蚕所制的当代杂交种产量下降,而利用五眠蚕所制的原种质量保持不变,对其下一代的杂种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玉云 《四川蚕业》2006,34(4):39-40
2004年射阳县饲养晚秋蚕47800盒,9月6日出库,9月17日收蚁一日孵化率在95%以上。1~2龄前期小蚕发育良好,整齐健壮,2龄后期部分养蚕户发生血液型脓病,3龄又发生一定数量的僵病,5龄后期至上蔟大量发生蚕病和不结茧蚕。据调查,全县80%的农户不同程度地发生蚕病,发病严重的户损失70%以上,个别户甚至颗粒无收。对此蚕农反映强烈,有人认为蚕种质量存在问题。为了正确分析蚕发病的原因,10月19日中国蚕业研究所专家对病蚕进行了鉴定,其结果是:大部分为血液型脓病,少量蚕有微量化学因子积累性中毒症状,蚕发病及不结茧主要是由于消毒防病及饲养不善造成…  相似文献   

6.
吴凡 《蚕学通讯》2003,23(3):23-24
饲养晚秋蚕一般从9月上中旬到1 0月上中旬,虽然饲养时间短,但只要措施得当,经济效益仍十分显著。1 严格消毒,控制蚕病危害饲养晚秋蚕半月前将蚕室打扫干净,蚕具洗净晒干;蚕室地面刮去一层表土填上一层新土,用2 0 %的石灰浆粉刷墙壁;用含有效氯1 %的漂白粉澄清液洒蚕室地面、墙壁和蚕具,关闭门窗保持湿润状态,使其荫干。在饲养过程中,用漂白粉和清洁水兑成含有效氯0 .3%的漂白粉液,小蚕期用新毛巾沾取澄清液将桑叶两面轻轻擦一遍后饲喂,大蚕期在晴天中午用澄清液喷湿叶后饲喂,以防蚕食下病原物;对蚁蚕和各龄起蚕、盛食期蚕各使用一次防僵粉…  相似文献   

7.
在2001年的晚秋小蚕期饲养期间 ,我县养蚕血液型脓病发生面广量大且发生时间早 ,最早在头眠就有 ,全县大约有30%蚕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比去年同比增加了近10 % ,有的甚至于颗粒无收 ,严重地挫伤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后由于气象条件的好转和及时的布置落实消毒防病措施 ,才有效地控制住了病情。促进了晚秋蚕生产的顺利进行。为了防患于未然 ,根据今年实际 ,现对晚秋期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原因、防治技术作了以下阐述。1原因分析1.1气候条件不理想晚秋蚕从发种以后开始 ,室温一直偏低 ,小蚕期日中室温在21℃以下 ,远远低于晚秋…  相似文献   

8.
浅析晚秋蚕僵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射阳县每年在晚秋蚕饲养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发生了僵病,给全县的蚕桑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晚秋蚕饲养期间,气温常会出现大幅下降并伴有阴雨天气,早晚温差大,难适宜蚕儿生长发育.如果蚕农没有及时做好蚕期中的消毒防病工作,就有可能造成僵病的暴发.笔者认为只要基本掌握僵病发生的特点和原因,并结合生产实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就能避免该蚕病对秋蚕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曹丽玲 《广西蚕业》2001,38(4):51-51
今年我县遭到多年不遇的秋季高温干旱 ,致使以往适合我县 9月份饲养的“菁松×皓月”全县减产近 6 0 % ,无论是农民收入还是国家税收 ,损失都是极其惨重的。该批蚕在我县随着饲养区域、桑叶土地条件、饲养水平不同 ,出现的问题也大不一样。我们在技术跟踪服务的过程中 ,也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总之 ,要想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养好晚秋蚕 ,必须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1 品种的选择。 9月份我们选用的是丝质条件好、产量高 ,但抗高温、抗污染能力差的品种“菁松×皓月”。由于高温干燥 ,加上有的蚕房条件差 ,很难调节室内温、…  相似文献   

10.
在晚秋蚕饲养期间,气温常会出现大幅下降并伴有阴雨天气,早晚温差大,如果蚕农不及时做好蚕期中消毒防病工作,就可能造成僵病暴发。因此,及时掌握僵病发生的特点和原因,结合生产实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确保晚秋蚕的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11.
在2002年中秋,我县毕浦乡舒家村有168户蚕农,共饲养蚕种464.25盒。其中有54户蚕农向蚕桑服务站订购饲养“皓月×菁松”品种的蚕种123盒,总产蚕茧4735.5kg,总值52029元,平均盒产38.5kg,平均盒值423元,如该村刘柏祥户中秋蚕饲养3.8盒,产茧172.5kg,茧款收入1795元,平均盒产45kg,平均盒值472元,取得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射阳县洋马镇现有桑园220hm2,年饲养蚕种近万张 ,是该县重点蚕桑基地乡镇之一。2001年10月20日 ,正值晚秋蚕5龄期 ,该镇港中村近6000张蚕种出现不结茧蚕 ,约占洋马镇饲养总量的15% ,其发生规模及损失严重程度为历史所罕见 ,一时蚕农反映强烈 ,不少业内人士也感愕然。鉴此 ,我站迅即派员会同盐城市蚕桑站赶赴洋马镇实地调查 ,为切实保护蚕农利益和慎重行事 ,并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省蚕种产品质量鉴定委员会的专家组成调查鉴定小组 ,展开细致缜密的调查 ,最终确认发生大量不结茧蚕和薄皮茧 ,是由多种因…  相似文献   

13.
陈端豪 《蚕桑通报》2002,33(4):34-35
秋蚕期是蚕病危害的多发季节,我市蚕区秋蚕因蚕病造成蚕茧减产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分析秋蚕蚕病流行原因,加强消毒防病工作,减少蚕病危害,对确保秋茧丰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浙凤1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利用雌蚕无性克隆系与限性卵色系杂交育成的单交品种.经小区和大区试验对比,该品种龄期较对照区长12 h;食桑性较好,蚕体略大,500 g熟蚕较对对照区减少9条;张种产茧量较对照区增加3.0 kg以上;解舒丝长、清洁、净度等丝质指标高于对照.该品种在农村饲养表现优良,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15.
张玉琴 《蚕桑通报》2005,36(4):38-40
桑树秋叶产量占全年产叶量一半以上,充分利用桑叶资源,抓好秋蚕生产是提高蚕桑经济效益的关键。但是长期以来,各地秋蚕生产情况一直很不稳定,产量低、质量差的状况严重影响着蚕桑经济效益的提高,阻碍着蚕桑生产的发展。笔者对邳州市近年来的秋蚕茧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号秋末适宜刈割期和留茬高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秋末不同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对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号株高、分蘖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秋末刈割时间的推迟,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号株高、分蘖数、地上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同一刈割时间,随着留茬高度的提高,其株高、分蘖数、地上生物量均相对增加。综合考虑,在广州地区10月中上旬刈割,留茬高度可控制在10cm以上;10月下旬刈割,留茬高度应不低于15cm;11月上旬刈割,留茬高度最低可控制在20cm,否则会造成翌年分蘖死亡率升高,生物量下降,营养物质储备降低,影响牧草再生。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及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对2011年7月15—16日内蒙古通辽市出现的一次强对流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充沛的水汽条件、高空急流的存在、低空水汽的辐合、强的上升运动及不稳定能量的作用,是激发该次对流降水极为有利的因素。如果能通过对该次降水过程的总结,得出一些经验和指标,并应用于今后的预报工作当中,为今后的强对流降水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将会对提高预报准确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晚秋蚕大面积农药中毒的发生、应对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兴市秀洲区是浙江省重点蚕区,也是典型的粮桑混栽区,因稻田和桑园的治虫交叉造成家蚕中毒时有发生,蚕作安全直接影响蚕农培桑养蚕的积极性,也严重制约蚕桑生产的发展。近年来秀洲区家蚕农药中毒常有发生,  相似文献   

19.
晚秋刈割时间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P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种不同秋眠类型的9个苜蓿品种进行晚秋刈割试验,研究不同刈割时间对苜蓿根系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度秋眠类型苜蓿POD活性较高度秋眠类型苜蓿变化平稳,变化幅度较小,表明低度秋眠类型苜蓿对于北方温度变化具适应性及更好的抗寒性;高度秋眠类型苜蓿POD活性变化剧烈,表明高度秋眠类型苜蓿对晚秋温度的变化更加敏感;中度秋眠类型苜蓿POD活性的变化幅度介于低度和商度秋眠类型之间,但其变化趋势更接近低度秋眠类型,说明中度秋眠类型苜蓿在抗寒性方面更接近于低度秋眠类型.  相似文献   

20.
对秋季蚕台饲养原蚕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保奎  王红恩  韩淑鸿  薛迪 《北方蚕业》2009,30(3):31-32,34
为了秋季饲养好原蚕,我们针对农村饲养条件较差,分散饲养且农户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了一些共性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结果认为蚕台饲养原蚕是关键,加强环境、蚕室、蚕具、蚕体、桑叶消毒是保障,抓好技术培训、适时喂足喂饱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