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蚕豆赤斑病(Botrytis fabae Sardina)为我国蚕豆生产上一主要流行病害,在流行年份造成的产量损失为75%以上,严重时灭产.防治该病最有效的方法即利用抗病品种.通过抗病性鉴定筛选抗性材料为育种者提供抗病亲本或直接提供生产上利用.  相似文献   

2.
黄瓜黑星病抗病性离体子叶接种鉴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一种新的黄瓜黑星病抗病鉴定方法──离体子叶接种法,并对接种管理条件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将刚异展平的子叶剪下铺到有二层滤纸的培养皿内保湿,用滴管将10^4-10^5个.mL^-^1孢子浓度的悬浮液,点滴接种到离体子叶的上表皮,每滴约0.02mL,在15-20℃,黑暗条件下鉴定,接种后5d调查病性。这一方法简单,可靠,不影响幼苗继续生长。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一种新的黄瓜黑星病抗病性鉴定方法——离体子叶接种法,并对接种鉴定条件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将刚展平的子叶剪下铺到有二层滤纸的培养皿内保湿,(?)滴管将10~4~10~5个·mL~(-1)孢子浓度的悬浮液,点滴接种到离体子叶的上表皮,每滴约0.02 mL.在15~20℃,黑暗条件下鉴定,接种后5 d 调查病情。这一方法简单、可靠、不影响幼苗继续生长。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和蚕豆葡萄孢特异性引物G3PDHfor/G3PDHrev进行基因组DNA扩增与序列分析,对甘肃省渭源县蚕豆赤斑病的致病菌种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与GenBank已报道的蚕豆葡萄孢属聚为一类。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乳糖和酵母膏,最适温度为20 ℃,最适pH为8,对光照不敏感。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江苏省南通市蚕豆赤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对致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碱基序列分析对疑似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南通市蚕豆赤斑病病原菌为拟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iopsis).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 25℃,最适光照条件为 12h光照+12h黑暗,对pH不敏感,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牛肉膏和硫酸铵,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抑菌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0%苦参碱水剂和 10.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0054 mg/L和0.7554 mg/L,而 10.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和 80.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对病原菌几乎无抑制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南通市蚕豆赤斑病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7.
蚕豆种质资源对赤斑病的抗性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蚕豆种质资源对赤斑病的抗性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与筛选来自国内外938份蚕豆种质对赤斑病(Botrytis fabae Sard.)的抗性,结果表明:中抗品种96份,占总数10.23%;中感品种386份,占41.15%;感病品种295份,占31.45%;高感品种161份,占17.16%.中抗品种来自蚕豆赤斑病常年发生严重的浙江、湖南、江苏、湖北等省.品种抗性类型与该病引起产量损失、粒色和粒型大小的关系分析显示,中抗品种在该病流行年份,不施药防治也能保持较稳定的产量,说明能基本控制该病流行为害;中抗品种的籽粒以中粒型为主,仅有极少数材料为大粒型,而且其粒色以绿色为主,乳白色和浅绿色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离体叶片接种法鉴定野生大豆抗病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利用24份栽培大豆对离体叶片接种法和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的可行性进行考察,并利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177份黑龙江省采集的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离体叶片接种法与下胚轴接种法之间的相关呈极显著,且2种方法差异不显著,证明了离体叶片接种法进行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同样准确可行。通过离体叶片接种法对177份黑龙江省采集的野生大豆资源的抗病性鉴定,获得27份抗病材料。[结论]离体叶片接种法操作简单,适合野生大豆抗病性鉴定。  相似文献   

10.
蚕豆赤斑病和轮斑病防治时期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蚕豆赤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云南农业》2002,(12):13-13
近年来,我省蚕豆赤斑病呈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特别是早蚕豆发生更为严重,给蚕豆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12.
蚕豆赤斑病是蚕豆的主要病害之一.一旦发病条件适宜,极易流行,造成蚕豆严重减产甚至失收.蚕豆开始发病时,叶片正背两面发生赤色小斑点,逐步扩大成近圆形,中央赤褐色,稍有凹陷,周围浓褐色,微突起,与健部有明显界限.在蚕豆盛花末期前后,遇连绵阴雨,叶片上病斑呈铁灰色,点状,并迅速扩大愈合,使叶片变为铁灰色而枯死,严重时引起落叶、落花、落荚.在茎、叶、蕾花、荚上都可出现赤斑病为害.  相似文献   

13.
蚕豆是跑马坪乡的主要夏粮和绿肥作物,2001年种植面积为8.5hm2,占夏收豆类的19%.蚕豆赤斑病是其重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4.
白菜黑斑病抗病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水稻离体叶抗稻瘟病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宜于水稻稻瘟病抗性叶片离体鉴定的方法。[方法]从保绿剂对离体叶保绿效果的影响、保绿剂对孢子在离体叶上萌发率的影响、不同孢子接种方法对叶片发病的影响和孢子悬浮液浓度、温度对稻瘟病病原菌染叶片效果的影响几方面对水稻稻瘟病抗性叶片离体鉴定方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以6-BA作为保绿剂,浓度在50-75mg/ml范围内保绿效果较好,叶片几乎全部保绿。接种方法以喷雾法与液滴法较好,孢子萌发率较高,分别达到了84.7%、86.5%,浸泡法不适合叶片离体鉴定。温度为28℃时,接种用孢子悬浮液的浓度1×10^5~2×10^5个/ml较为合适。叶片发病期间温度低于28℃,潜育期有所延长。[结论]得到了行之有效的水稻抗瘟性叶片离体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赤斑病是蚕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又名赤色斑点病,农民俗称起地火。它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主要蚕豆病害中,赤斑病从12月开始,田间即可见到发病症状,至下年春季均可发生危害,严重发生时可造成蚕豆成片枯叶死秆。据湖南省蚕豆种植区调查,常年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  相似文献   

17.
蚕豆赤斑病在蚕豆整个生育期均有发生,主要侵害叶部,影响叶片生长。通过对蚕豆赤斑病的宏观调查,总结了其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蚕豆赤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豆在浙江省三门县种植面积达1300hm^2,产量2025kg·hm^2,总产量2700t,以鲜食为主,主要销往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赤斑病是蚕豆常发性病害,近三年平均发生面积1000hm^2,占种植面积76.9%,平均株病率55.6%、叶病率38.9%,严重田块株病率100%、叶病率95%,减产60%以上。现根据近年调查、试验结果,对蚕豆赤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作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9.
果林套种蚕豆赤斑病防治药剂筛选示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充市常年种植蚕豆19万亩左右、豌豆超过22万亩,蚕、豌豆种植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1%,为川东北第二大主产市,多为间套作方式种植。近年来随着产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养殖业和优势果蔬园区发展也相当迅速,较好地带动了产区粮饲兼用型干籽粒以及鲜食型蚕豌豆的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防治朱顶红赤斑病提供理论基础,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观赏性朱顶红赤斑病进行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叶片接种赤斑病菌2d后开始发病,5d后叶片上产生赤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相似,从发病叶片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分生抱子形态及大小均与初种菌株相同;病原菌ITS测序所得序列与NCBI对比,该病原菌菌株与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train HT31菌株的同源性为99%;LSU测序所得序列与NCBI对比,该病原菌菌株与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train CZ043C菌株的同源性为99%。结论:引起朱顶红赤斑病的病原菌为炭疽菌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