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多属性约束空间最邻近连接农用地分等省级汇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农用地分等省级汇总工作中汇总底图更新滞后的问题,提出了快速汇总底图更新方法。在遵循汇总原则基础上,研究以空间真实性损失最小为目标,多属性约束空间最邻近连接省级汇总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开发软件实现省级汇总的自动化。以北京市大兴区为研究区进行实例验证,利用区域耕地质量的空间标准距离、平均中心和标准差椭圆指标分析汇总底图的处理合理性和对比汇总前后耕地质量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除16等外,汇总后各等别的空间标准距离均减少,说明汇总成果较县级成果等别分布更加聚集,汇总底图处理较为合理;比较汇总前、后耕地质量平均中心和分布方向可知,汇总前、后大兴区耕地质量的高低比重分布和方位分布几乎未发生变化,说明省、县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用地经济等别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用地经济等别为科学划定基本农田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此,以大兴区为例,建立基于农用地经济等别的综合指标体系,进行基于农用地经济等别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研究,并使用ArcGIS9.2将所得结果与没有考虑经济等别所划定的基本农田进行叠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依据农用地经济等别划定的基本农田,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了入选基本农田耕地的质量,使基本农田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该研究成果对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指标的选取以及基本农田的划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霞  葛霖 《农业工程》2013,3(4):88-92
为揭示喀斯特地区聚落分布与农用地的关系,以重庆市喀斯特地区3个典型的县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缓冲分析法和景观指数分析法,分析了不同地类不同缓冲距内的聚落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不同景观斑块在同一地貌区内的格局特征不同,同一景观斑块在不同地貌区的空间分布格局也不同;②聚落景观格局呈现出用地比例偏少、平均斑块面积小、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小和分布稀疏零散等特点;③聚落分布随地貌、地类以及缓冲区的差异而不同。水资源、地貌和地类是影响喀斯特地区聚落分布最重要的因素,且聚落分布和农用地分布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趋同性。   相似文献   

4.
农用地分等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的综合评定.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是农用地等别计算中两个重要参数,它们的计算与确定直接影响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等指数.为此,以惠州市惠城区为例,探讨了两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的划分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农用地分等是根据农用地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综合评定农用地的质量差异并划分等别的工作.广东省揭东县农用地分等的工作量较大,所涉及到的政府工作部门较多,应用管理学基本原理的思想来指导农用地分等工作,可以加快工作进程,提高工作效率,并为其它土地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地区耕地质量等别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13年耕地质量等别县级年度更新数据,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计算各因素指标区的耕地平均等别;采用均值二分法,计算各指标区内各耕地地块等别与平均等别之间的离差;采用等别方差,计算各县(区)利用等的离散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指标区平均等别均低于8等,大部分地区耕地质量等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8等,北京平均水平略高于天津与河北;自然等的离差值域为-3.08~4.90,利用等的离差值域为-5.97~5.16,经济等的离差值域为-5.99~4.24,该地区80%以上的耕地等离差范围在±2等;各区县的耕地利用等方差值域为0~6.13,平原地区各区县的利用等方差较大,山地丘陵区和高原地区的各县利用等方差较小。通过空间差异分析表明,平原地区自然条件稍好,但其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差异较大;西部山区、北部山区和坝上高原区的耕地质量提升潜力较大,但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耕地质量自然等分布特征,整体把握云南省耕地质量情况,为区域内耕地统一规划及耕地占补平衡等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云南省年度更新评价成果数据,运用面积加权平均法、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2015年度全省及各州(市)耕地自然等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省耕地自然等别中等偏低,导致耕地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建设占用及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该研究为区域内耕地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农用地及其他用地的布局和农用地耕作制度的改革与调整,发挥最大的土地生产潜力,对于缓解人地矛盾,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尤其是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以重庆市云阳县为研究区域,基于2008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DEM数据,利用ArcGIS9.2的空间分析功能,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标准确定的耕地定义为依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处喀斯特地区的云阳县适宜耕地的土地面积比重不大,根据这样的形势提出了充分利用三峡蓄水产生的大面积水面和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来提高全县的耕地利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对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都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核算农用地产能以及根据自然增长法对未来20a预测出的人口数,测算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为未来土地利用的方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对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都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核算农用地产能以及根据自然增长法对未来20a预测出的人口数,测算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为未来土地利用的方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对引入外部性的因素法体系的农用地估价进行探讨。分别用两种因素法对九龙坡区农用地进行定级估价,并对两种估价结果进行比较。引入外部性后,9个级别中3个级别的基准地价降低,但是单元总体的价格是增加的。  相似文献   

12.
与主流学者研究不同,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不应过分强调土地规模集中,过快发展大规模农业,而是结合当前三农问题国情,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土地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分等因素组合和物元分析的耕地质量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测算和评估耕地质量潜力,以河北省涿州市为研究区,以400 m×400 m规则网格为评价单元,基于涿州市2013年耕地质量等别数据,运用改进的因素组合法、层次分析法、物元分析模型等,分别计算耕地整治的自然质量潜力和利用质量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灌溉保证率和有机质含量是涿州市耕地自然质量的可改造限制因素,且灌溉保证率是主导限制因素;涿州市耕地基础设施水平整体偏低,应通过水利灌排、田间道路修建、增加防护林等工程改善利用条件。通过提升可改造限制因素和影响土地利用系数的指标值,涿州市耕地质量国家自然等、国家利用等可分别提升0.53等、0.73等。提出的研究方法为精细化评估区域耕地质量、制定县域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杜光 《湖南农机》2012,39(1):35+37
发展农业机械化,对于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供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5.
周荣 《农业工程》2012,2(1):67-69
通过对不同灌溉技术适应性的分析,结合多年实地种植经验,提出节水灌溉技术选择除了考虑节水社会效益,还必须考虑用户经济效益,应当因地制宜科学选择;节水灌溉技术规划必须结合国家种植规划,国家农业产业调整政策,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进行,所选择的节水灌溉技术必须适合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机械化和自动化。   相似文献   

16.
突破“瓶颈”制约又好又快发展现代农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黑龙江省农业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年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4000万t左右,在全国粮食安全格局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不可替代的全国商品粮生产战略基地。为此,回顾了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历史经验,重点分析了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即农村土地经营规模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问题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指出发展现代农业的唯一出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和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Policy makers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are confronted with challenges which might drive land use change and ultimately agricultural profitability to a substantial degree. The challenges include questions around climate variability, demographic changes, use of land for bio-fuel production and ensuring an increase in food production. As profitability triggers many agri-business decisions, knowledge about the existing socio-economic landscape and the economic profile of a region as well as potential impacts on profits provides useful contextual information when agricultural policies are designed. Given the upcoming challenges and their associated uncertainties, it is important to ensure that a map of agricultural profit can be reproduced in a scenario and simulation setting which will allow exploring uncertainties around the impacts on agricultural profits as well. There is however currently no flexible system in operation which allows for a consistent update of a map of agricultural profits in Australia or elsewhere. This paper describes a process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to produce a map of agricultural profit for Australia for the year 2005/2006. The process involves a complex data architecture that accounts for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that is collected by a variety of institutions across different scales. All information can be comfortably queried and query results can be forwarded for immediate processing and subsequent visualisation in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o facilitate the production of profit maps in the future, the system provides flexibility regarding an update of new economic information but it can also be linked to maps that show an updated distribution of land use. A map of agricultural profit on a large scale and regular updates thereof will help understand profit trends in time and across space. It will help identifying regions that have a lower economic profile and will inform decisions regarding the design of regulatory policies. As these maps are developed using national scale data, we do not recommend using the results at the farm level but we suggest using separate catchment scale profit assessments to calibrate the national scale profit map. The proposed system is well suited to be used in various land use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scenarios and will represent a step forward regarding a scenario impact assessment on agricultural profits. It will also help underst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land use on a large scale.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两维图论聚类法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关键内容,对于确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方向、制定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策略,实现区域土地差异化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表征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本底-现状-潜力"三维状态的指标体系,运用两维图论聚类法对东北地区184个县级行政单元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研究,并提出差异化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本底-现状-潜力"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清晰地反映土地利用的自然本底条件、开发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特征;两维图论聚类法和GIS定性分析法相结合得到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分区结果具有较好的空间连续性和区划完整性;将东北地区划分为城市综合发展区(3个)、土地利用区(2个农牧、1个农林和1个农林牧)和林农生态区(5个),针对不同类型区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指标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