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基于空间聚类的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科学合理布局直接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以西藏自治区为研究区,以西藏第二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针对西藏特殊环境,提出基于自然和社会适宜性的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乡镇为聚类单元,以各乡镇耕地后备资源综合适宜性指数、集中连片指数以及增产潜力指数为变量,考虑空间近邻关系,采用基于图论的SKATER算法进行聚类分析,确定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结果显示:依据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西藏自治区耕地后备资源最适宜、中等适宜和勉强适宜的地块分别占全区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27.98%、49.09%、22.93%;根据开发组合模型,将具有耕地后备资源的乡镇分为3个组合,分别为近期重点开发、中期适度开发及后期开发区域。此分区结果保持了区块间的近邻关系及行政区界的完整性,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划提供借鉴,同时为发挥农业规模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耕地边际化是耕地利用净收益从多到少的过程,而撂荒则是耕地边际化的极端表现。以河南省孟津县为例,从耕地利用的自然适宜、耕作条件与机会成本等方面,对耕地边际化的风险进行多维度评价,并运用遥感影像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识别出现阶段影响耕地边际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就耕地的自然适宜评价结果而言,处于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的面积分别为189. 00、141. 64、88. 81 km~2,自然适宜性是影响耕地边际化利用的基础条件,将自然适宜性差的耕地调整恢复成林地,有助于区域脆弱生态的修复;就耕地的耕作便利度来说,处于高度便利、中度便利、低度便利的面积分别为:103. 69、214. 05、101. 71 km~2,对自然适宜度高而耕作不便利的耕地进行综合整治是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延缓耕地边际化利用的重要途径;根据机会成本的耕地边际化风险评价结果,处于高机会成本、中机会成本、低机会成本的面积分别为119. 32、164. 57、135. 56 km~2。由于孟津县高机会成本区的耕地利用能够维持较高的利润,因此耕地弃耕的情况较少发生。通过对土地变更数据库内耕地和遥感影像的叠置分析,发现现阶段孟津县耕地边际化受自然适宜与耕作条件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耕地空间稳定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河南省新郑市为研究区域,从耕地区位条件、耕作便利程度、规划约束和生态控制4个方面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空间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新郑市高标准农田空间稳定性进行分级,遴选出空间稳定性高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新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高度稳定地块面积28 989.6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3.52%;较稳定地块面积9 075.89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6.76%;较不稳定和不稳定地块面积16 102.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9.72%。从空间分布来看,西部和南部耕地稳定性明显高于北部和东部区域,空间稳定性差的区域主要为市区、乡镇、产业集聚区周边和道路两侧区域,且随着港区的不断发展,东部区域空间稳定性将逐渐减弱。该研究结果客观反映了新郑市各区域农田的空间稳定性状态,符合当地实际,可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4.
基于两维图论的县域尺度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后备资源需在区域不同的资源条件与利用方向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差异化保护与开发管理,以发挥资金投入的最佳效益,实现开发区域的协调发展。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综合考虑耕地后备资源集聚条件、资源投入意愿和资源开发潜力,运用空间分析和两维图论算法进行县域尺度下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分区,确定不同的调控方向。分区结果表明:两维图论聚类法较好实现了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分区之间的独立性及分区内部一致性;将黑龙江省分为潜力开发、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利用管控和适度开发6个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类型区,针对不同利用类型实施差别化的保护与开发管理战略。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部署在第2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全国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相关省份将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中"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调查评价。本次调查评价主要任务是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以二次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苹果种植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安塞县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在GIS支持下,利用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叠置确定评价单元,结合层次分析、模糊评价等数学方法,从剖面组成、土壤管理、土壤性质、立地条件4个方面选取14项指标,对安塞县耕地苹果种植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分级,并研究了影响该区耕地苹果种植适宜性的主要指标。结果表明: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的面积分别为4 136.49,18 247.91,21 129.16,22 045.70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6.31%,27.83%,32.23%和33.63%;通过层次分析组合权重看出,地貌类型、海拔、有机质、灌溉能力、全氮为影响该区耕地苹果种植适宜性最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作为辽河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盘锦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水禽栖息地。但随着人类干扰的加剧,自然湿地面积不断萎缩,生态功能日益下降,严重威胁到了水禽栖息地的安全。采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水源状况(养殖塘和河流密度)、干扰条件(居民地和道路密度)、遮蔽物(景观类型)和食物丰富度(NDVI)等因子的权重进行盘锦湿地水禽栖息地适应性评价,得到水禽栖息地适宜性结果,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盘锦湿地水禽栖息地适宜性最好的面积为7.37万hm2、适宜性良好的面积为17.92万hm2,适宜性一般的面积为8.43万hm2,适宜性差的面积为5.49万hm2。(2)盘锦湿地水禽栖息适宜地区较多,主要分布于芦苇、河流周围等人为干扰较少及食物和水源比较充足的区域。(3)研究结果为盘锦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耕地质量评价与空间集聚特征的基本农田划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考虑耕地的自然质量、耕作条件、形态、空间分布等,以济南市为研究区,从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和稳定性3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法定量刻画耕地质量的空间集聚格局特征,采用矩阵组合法进一步将耕地质量等级和空间集聚格局类型两两组合,综合确定基本农田划定类型。研究表明,济南市耕地区位条件较好,且区域差异最小,耕地稳定性和自然禀赋相对较差。济南市耕地质量以高和较高为主,二者分别占济南市耕地总面积的35. 12%和22. 67%,主要分布在济南市北部商河、济阳和章丘北部。耕地质量低等级的耕地面积最少,为475. 98 km~2,所占比例为11. 98%,主要分布在历城和长清。济南市耕地划分为优先划入型、适宜划入型和整治调控型3种类型。济阳、商河、章丘北部和平阴东南部的耕地质量高、集聚特征显著,应作为优先划入型,该类型耕地最多,面积为2 121. 23 km~2,占济南市耕地总面积的53. 38%;适宜划入型耕地质量也较高,并且多分布在优先划入型周边,对优先划入型耕地具有保护和缓冲作用,应与优先划入型耕地一起作为基本农田,以提高优质基本农田的集聚程度;整治调控型耕地面积为988. 98 km~2,占济南市耕地总面积的24. 89%,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和南部山区,该类型耕地质量低、集聚程度不高,开发利用时应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必要时可通过土地整治提高质量和集聚程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宜耕性评价的耕地利用效率分区与提升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宜耕性的基础上,为合理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原阳县为例,综合考虑耕地利用效率与宜耕性评价结果,对耕地利用效率进行分区,提出各区域耕地利用效率提升路径。结果表明:从耕地利用效率来看,原阳县耕地利用整体水平不高,其综合效率均值为0.837,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宜耕性评价结果来看,原阳县耕地的适宜宜耕区、基本适宜宜耕区、低适宜宜耕区、流域保护区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7.84%、41.36%、19.09%、1.71%,整体宜耕性较强。叠加组合耕地利用效率和宜耕性评价结果,将原阳县耕地利用效率分为保持区、提升区、调整区、保护区。从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角度考虑,结合差异化的整治措施,保持区宜耕性和耕地利用效率均较高,应以维持现有耕地利用效率、延伸耕地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为重点;提升区宜耕性强、耕地利用效率较低,应通过规模化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有效利用效率;调整区宜耕性差,不宜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应发展生态农业或设施水培农业,在提高耕地经济效益的同时,缓解耕地与生态保护压力;保护区内耕地应逐步退出,充分发挥其湿地功能与生态功能。本研究可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马增辉 《南方农机》2022,(12):118-121
油气田在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占用耕地、林草地资源,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破坏。对油气田所占用的土地进行复垦是当前油气田管理和建设部门的一个主要工作内容,也符合国家生态环保建设要求。油气田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复垦利用方向和土地复垦方法的前提,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通过对一系列有关影响因素和指标的评定,根据评定结果确定复垦方向和目标。油气田土地复垦相关因素很多,包括矿区类型、自然条件、损毁程度、资金保障等多方面,适宜性评价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利用原则,对不同评价单元确定其主导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参展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原则,最终确定土地复垦方向和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1.
山地丘陵类地区耕地的优化研究,对农业发展的基础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了耕地"空间结构适宜度"定量评价模型,在适宜性评价成果及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基础上,根据生产能力差异,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不同耕地类型在不同适宜级别的均衡因子矩阵,从而建立了空间结构适宜度模型.选取具有典型低山丘陵特征的平阴县为研究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评价当前耕地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耕地的空间优化配置研究,以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开展县域生态风险评价可为县域生态风险防控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河北省唐县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2007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从风险源、风险受体暴露度、风险效应三个方面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唐县未利用地转型前后的生态风险及其时空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8年,提供生态空间的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减少,提供生态空间的草地、林地面积及提供生产空间的耕地面积和提供生活空间的城镇和居民点面积显著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使得生态空间向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转化。未利用地转型后,研究区生态风险略有提高,生态风险值由2000年的0.079增加到2018年的0.107,低风险区面积比例降低,中高风险区面积比例增加,总体处于较低风险水平。与生态风险相关性较大的指标有土地利用指数、建设用地比例、农田面源压力、人口压力,应合理规划开发未利用地,注意从风险源头进行生态管控,加强生态建设。研究结果对于区域未来土地利用与管控及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综合考虑耕地综合质量、空间自相关性和景观格局的基础上,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对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崇仁县为例,借助GIS平台与Geo Da软件,通过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根据综合质量评价结果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再根据自相关分析结果与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对应关系,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根据研究区土壤理化性质、耕作利用条件和耕作区位条件,提出了一种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综合质量聚类关系和耕地景观结构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划定崇仁县永久基本农田305.94 km~2,划入的耕地更符合永久基本农田的要求,有助于基本农田长期的管理和保护,也可为丰富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与基本农田划定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土地开发和利用,能够直接影响到土地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功能效果,充分有效地开展耕地资源保护方面的综合评价工作,能够有效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和作用。从土壤生态环境角度出发,综合性地评价耕地资源,以便更好地保护耕地资源。从耕地资源保护综合材料与方法入手,针对耕地资源保护评价结果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说明,并提出了一些推进耕地资源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的良好建议,为充分提升耕地资源的总体应用水平提供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山东省132个县区为研究单元,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各县区耕地多功能时空差异,并运用耦合协调度及空间自相关模型对耕地功能耦合作用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5年,山东省耕地各单项功能时空格局变化差异明显,综合功能持续增长,以中值水平为主,农业生产和社会保障功能对耕地综合功能增长有较强的推动...  相似文献   

16.
分析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规律,明确流域内耕地主导功能类型,为和田河流域耕地多功能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合和田河流域自然环境禀赋,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熵权TOPSIS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评价2009—2019年耕地多功能性。依据贴近度数值最大值,明确各县域耕地主导功能,差异化提出耕地多功能利用对策建议。从时间维度上,综合、社会保障和景观休憩功能增强,等级分别由Ⅲ上升至Ⅳ,Ⅱ上升至Ⅲ,Ⅰ上升至Ⅲ;农业生产功能演变稳定,处于Ⅴ等级;生态服务功能略微减弱,等级由Ⅲ下降至Ⅱ。从空间维度上,综合功能和农业生产功能西部不变中部减弱东部增强,社会保障、景观休憩功能西、中、东部均增强,生态服务功能西、中部减弱东部不变。流域内耕地主导功能为生产主导型(洛浦县、策勒县)、社会主导型(皮山县)、生态主导型(墨玉县、和田县)和景观休憩主导型(和田市)。和田河流域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规律显著,依据主导功能差异化利用保护耕地,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鞍山市县域地区未利用地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考虑宜耕未利用地开发的限制因素的基础上,选取评价因子,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参评因子的权重,对其开发成耕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并根据适宜性评价最终得分,确定宜耕土地开发重点区域。研究结果表明,所选区域宜耕未利用地各方面指标均满足要求,符合实际开发情况。该方法可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未利用地规划的具体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