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旅游成为一项热门的话题,导游作为连接景点和游客的纽带,提升导游的服务质量有重大意义。本文对提升我国导游服务展开分析,从自身、教育、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导游是旅游接待工作的主体,是整个旅游服务的轴心.旅游业灿烂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意味着旅游业面临着巨大的导游接待任务,旅游的多样化和高层次发展也使旅游者对导游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高端化、文化型.本文在对河南省高层次导游队伍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我省建设高层次导游队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112-114
以浙江丽水市庆元县旅游集散中心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从旅行社专职导游和社会导游的薪酬结构及社会保障待遇视角,研究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由于不健全的薪酬结构和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社会导游比专职导游更容易通过"回扣"形式增加自身收入,由此造成旅游市场畸形发展。要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必须加大力度完善社会导游的薪酬结构和社会保障待遇。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域旅游"的持续推进,川西北—甘南藏区旅游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旅游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酒店业在此背景下竞争越发激烈,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旅游消费的体验性和服务质量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对川西北—甘南所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携程网酒店游客服务质量评价进行分析归纳,发现部分酒店存在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安保措施不到位以及实物产品质量不达标等质量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员工招聘和培训机制不合理、设施设备维修保养制度不健全、员工流动大和缺乏科学的酒店服务质量标准体系,为此本文提出了提升该区域酒店服务质量的相应策略,即强化酒店全员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员工素质、加强部门沟通和协作、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和打造有特色的酒店服务。  相似文献   

5.
井樱 《农村百事通》2009,(22):64-64
旅游业人才青黄不接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据统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以上.以导游人才为例.时下全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合格导游仅8万多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入境旅游业务大幅增加,对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攀升。如何培养适应我国社会新时代要求的优秀英语导游成为各高等职业院校对旅游英语教育的关注点。《导游英语》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优化该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旅游产业是西藏特色产业之一,其在资源环境、旅游品质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随着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西藏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地位在不断加强。自西藏自治区"十一五"计划将旅游产业作为区内特色支柱产业发展以来,自治区内旅游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给区域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合理开发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是促进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信阳市旅游资源丰富、农耕历史悠久,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乡村旅游产业是一种新型生态旅游业,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城镇化的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消费市场,目前,正面临着由"量"向"质"的发展方式转变,亟待转型升级。本论文以信阳市乡村旅游开发利用为研究对象,针对信阳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实施措施,促进信阳市乡村旅游转型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鑫炎 《甘肃农业》2006,(4):143-144
旅行社是生产和销售旅游商品.并通过给旅游者提供导游等服务而取得收入的企业,它在旅游产业体系中担负着三重角色,即旅游供应商、旅游中间商和旅游目的地接待服务提供商。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的旅行社,被称为旅游业的龙头。旅行社经营管理者的营销观念不同,直接影响其经营决策和经营方向。在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决策者应具备适应现有社会经济形势并适当超前营销观念。  相似文献   

10.
导游人才是旅游业的灵魂,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呼吁大规模高素质的导游人才。当前我国导游员队伍在数量上已有较大发展,但质量上不容乐观,优秀导游奇缺成为各地旅游业普遍的现象。导游人才流失率高,不利于培养高水平导游,本文诣在分析导游人才高流失率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引起业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支撑,但从目前旅游人才的供需来看存在严重矛盾,一方面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旅游企业招不到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解决供需矛盾,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完备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服务技能、创新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实践教学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业务操作能力、服务技能等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以旅游业为主的一系列服务行业发展迅猛,其中乡村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旅游方式成为新的旅游热潮。但交通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的诸多问题,为这种旅游新形式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限制。通过分析农业与旅游业2种不同产业模式相融合带来的便利,总结出对以乡村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新旅游方式有利的发展模式,从而为有效实施"旅游富民战略"提供更好的建议,克服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强化服务质量,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旅游业对资源枯竭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理论基础上,以云南省个旧市为例,论述了个旧市作为资源枯竭城市应当积极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工业遗产旅游,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资源枯竭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和动力源,走出一条旅游促进经济低碳发展的独特道路。  相似文献   

14.
旅游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诸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沟通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重要桥梁及影响游客旅游体验质量和衡量景区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以九华山风景区为例,调查研究游客对景区导游解说、解说牌、印刷品和游客服务中心四个方面感知程度,提出通过提高景区导游人员综合服务能力、完善景区标识系统管理、突出解说媒介的景区特色、重视景区游客接待中心规划、开设智能解说系统,强化景区网站建设等举措以提高游客对景区旅游解说系统满意度,对九华山风景区建立良好旅游解说系统及对我国景区旅游解说系统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智慧旅游"是"智慧黄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智慧旅游"意义、黄冈市旅游业向智慧旅游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黄冈智慧旅游解决方案三个方面探讨了黄冈智慧旅游建设,对促进黄冈市旅游业发展转型,增强黄冈市旅游业竞争力、发展力和创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黄冈市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全球旅游业总体呈发展上升之势。我国入境旅游多年的持续增长,充分显示了中国作为安全而有魅力的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入境游仍将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重点。九寨沟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着大量入境游客。以九寨沟为例,基于目标市场特征分析,对旅游风景区入境游产品战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促进旅游风景区入境游市场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茶叶产量逐年增长,茶园面积迅速扩大,而近年来,茶叶逐渐从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产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方向延伸.同样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旅游业与茶产业有共通之处.我国茶文化旅游是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的新模式,以茶带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遵循"以人为本、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原则.充分利用茶区丰富的茶叶资源,让游客深入茶乡,感受茶文化,提高旅游体验.通过建设休闲茶园,发展茶文化旅游,可以让乡村环境美起来,由茶园向公园转变,实现宜游、宜养(养身养心)双收;可以让生态、美丽成为资源,由生产向经营转变,实现宜业(致富)、宜居、共赢.  相似文献   

18.
高质量发展将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主线,也是武威实现文化和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形势下,武威文化旅游产业要向内挖掘底蕴,同时向外转型升级,将产品、服务与模式随“疫”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金融资金与服务的支持。安徽旅游业的金融支持存在以下问题:旅游业自身特点削弱商业银行支持力度;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足;旅游业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模式单一;旅游金融服务欠缺。解决限制安徽旅游业发展金融支持不足的对策主要有:旅游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吸引资金关注;政府重视旅游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金融机构积极响应,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政府协同旅游企业,探索投融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的持续性发展与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最主要的途径,在发展旅游业期间,对于旅游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确保旅游业可健康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旅游业在发展中存在许多知识产权问题,很多问题的原因产生是相关政策对旅游知识产权的保护力缺乏.旅游业在发展时,部分人会缺乏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认知,缺少相关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