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应用2010—2015年中国29省(市、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面板数据,运用SBM-DEA和Malmqusit方法测算了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且按照地理区位和经营范围2种分类,对不同类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营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技术效率偏低,生产率增长幅度较小。从经营范围来看,专业市场技术效率相对较高,综合市场生产率年均增长幅度相对较高。从地区来看,技术效率呈现出东、中、西依次下降趋势。综合市场中部地区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专业市场生产率年均增长率则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依次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DEA模型分析了苏州五个地区的金融支持城乡一体化效率,分别以金融从业人员、当年新增贷款、当年新增存款作为投入变量,以乡城居民收入比和城乡居民一体化总体评分作为产出变量。通过实证结果分析,发现苏州地区尚有金融效率损失。最后提出优化投入规模、创新运营机制、改变严进入、宽监管现状等建议,以提升金融支持城乡一体化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采用2008年-201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从区域创新体系角度进一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区域创新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主要依赖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阻碍了创新效率的提高;东、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存在差异,东、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和市场需求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两个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我国制定差别化节能目标和推动农业高效节能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结合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测算1997~2012年间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收敛性.[结果]东、中、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依次递减;在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中东部地区起主导作用的是技术进步,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同时起作用;1997~2012年间我国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收敛,但东、中、西部地区敛散性不同.[结论]在制定节能减排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同时积极促进东部地区人才、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和扩散,不断缩小地区间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总体上层次不高,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土地流转中金融支持明显不足。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金融支持,必须积极取得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配套政策支持,才能形成工作合力,激发创新动力,构建起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金融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基于要素聚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指数可分为要素数量指数、要素质量指数、要素配置指数,根据东、西部地区共22个省市区2006~2011年的数据计算结果可知,东、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差距悬殊,且无缩小趋势。为减小二者之间的差距,西部地区应提升资本集聚能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强教育力度,培育高素质人才;完善东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机制;以政府制度激励为契机,促:进西部地区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政府干预产生的信贷配给在我国三大经济区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两个命题.运用2000~2005年的面板模型对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的政府隐性干预和信贷配给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中部地区,政府隐性金融干预下信贷配给表现为对私营和个体单位的贷款支持,对公有制经济单位的配给;在西部地区,政府隐性金融干预下信贷配给表现为对公有制经济单位的贷款支持,对私营个体经济单位的配给.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1990—2016年中国29个省级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超效率DEA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最高,中、西部地区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为成熟的农业发展模式与规划,使其农业生产效率呈现较高水平且效率变化受国家农业政策的影响较小。(2) Malmquist指数分析表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和技术进步都实现了正增长,但是只有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实现了正增长;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下降是TFP增长的主要障碍,规模效率下降是导致技术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分析了技术创新的概念和本质,阐明了欠发达地区实现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其次,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论证了西部农业在改善环境、发展生产和提高收入等方面,都面临巨大压力,强调依靠技术创新,是实现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最后,从体制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发展战略、政府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实现西部农业技术创新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投入和产出角度,建立城市创新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和DEA模型,并利用2008~2010年中国城市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数据,测度中国28个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技术创新效率,检验了我国城市创新效率的总体趋势以及地区间城市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各城市技术创新综合效率普遍较低,在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差异也较大;而且我国城市技术创新体系中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偏低现象。鉴此,需以集约化资源利用为核心,提升城市内创新主体管理和利用投入资源能力,采取差异化战略利用外资,完善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提升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实现区域的绿色发展,本研究利用我国30个省市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析金融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并构建PVAR模型,采用GMM的方法进行了估计,然后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了东中西部金融集聚对生态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生态效率都有一个稳定持续的正向影响,脉冲响应呈现出东部地区冲击效应大、持续时间长、下降速度快的特征,而中西部的响应并不明显;方差分解表明金融集聚贡献稳定增加,呈现出中部贡献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的格局,而产业结构则呈现出西部贡献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的格局。基于此,一方面改善金融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加强金融人才的引进,引导新兴产业和生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要积极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全国产业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12.
厘清《十力语要》一书的形成过程,是考察熊十力中期思想历程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熊十力本人所作《增订十力语要缘起》虽已大致说明了该书的形成过程,但其中有些说法既不全面也不准确,颇有必要加以辨正与补充。这项辨析工作牵涉《十力语要》的最初名称及来源、各卷的形成过程及参与人员等问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熊十力如何与其弟子及友人构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并从中深受其益。  相似文献   

13.
将技术要素作为内生变量纳入随机前沿模型,对2003~2011年中国不同区域的技术效率水平进行测度,并重点分析造成区域技术效率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整体来看,我国平均技术效率水平稳步上升;从区域角度来看,东部地区平均技术效率水平最高,高出中部地区约3.04%,高出西部地区约7.87%,且三大地区之间的技术效率差异呈现收敛趋势;科技投入、高科技产业规模、人口素质、经济外向度和地方保护是当前导致区域技术效率差异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2003—2017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Tobit模型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并且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对绿色经济效率也具有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推动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东部地区需积极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有效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提高其产业结构层次,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应主动选择性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绿色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3—2018年全国15省区肉牛养殖成本收益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共同前沿分析方法中的Metafrontier-Malmquist指数对东、中、西部肉牛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部技术效率水平最高,达到0.8453,其次为中部的0.7709,西部最低,仅为0.7271;中部对东部技术效率表现出追赶趋势且两者差距逐渐减小,西部与东部、中部的技术效率差距逐渐扩大,西部技术效率水平持续下滑。东部肉牛生产共同前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低于西部地区但高于中部地区,技术效率降低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表现出消极效应;西部肉牛生产共同前沿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是唯一增长的区域,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中部年均增长率处于最低水平,原因是技术效率的降低直接导致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应加大肉牛产业科技投入与推广力度,重点扶持西部地区肉牛产业,深入挖掘和激发西部地区肉牛养殖潜力,充分发挥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产业优势,展现优势区域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全国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Fre-Primont指数方法(FP指数),对1985—2013年我国28个省(市、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及分解。通过方差分解法从构成角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13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与农业技术进步及剩余混合效率的波动趋势相吻合;2)从省际差距看,剩余混合效率差距在整体地区差距中的贡献率逐渐降低,技术效率差距逐渐占主导地位,其中东部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农业技术进步和剩余混合效率,而中西部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和剩余混合效率;3)基于投入产出数据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技术效率和剩余混合效率是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7~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创新能力、吸收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依存和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吸收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步加强;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因此,应该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地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金融集聚对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利用2000—2019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统计数据未含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下同),首先,通过区位熵的方法分行业测算了不同年份各地区的金融集聚度。其次,运用两阶段DEA方法,测算了农业科研产出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水平。最后,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金融行业的集聚对两阶段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阶段效率值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特性,且2019年两阶段技术创新效率值与最优前沿面分别存在28%和30%的差距;进一步对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偏微分分解发现,金融集聚对农业科研产出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证券业和银行业集聚存在空间溢出,保险业集聚对农业成果转化效率存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2007—2019年财政支农的支出空间分布与效率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财政支农的"量"与"效率"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运用系统GMM模型分析财政支农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财政支农规模效率提高粮食安全度的能力比财政支农纯技术效率高;在政策短视性影响下,财政支农规模提高粮食安全度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第二,财政支农规模高不一定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财政支农规模只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第三,粮食主销区应加大财政支农规模,粮食产销平衡区则需在保证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财政支农效率。因此,制定财政支农政策应因地制宜,实现精准施策;政府应转变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方式并提升资金管理效率;各地区应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以技术创新替代劳动要素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