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礼记质疑》是郭嵩焘最主要的礼学专著,历来学者对其褒贬不一。文章在对《礼记质疑》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后,不赞成对该书过分地贬斥,认为该书虽有不少疏失,但其中言之成理的意见亦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该书于治礼发表了一些较好的意见(观点)。  相似文献   

2.
《礼记》等儒家礼学典籍,记录创制了中国礼教文化。旧时女性在娘家与婆家,人生两个阶段分别受到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礼学内容的教化,承受了沉重的人性压抑;但也派生出维护封建家庭稳定、教育子女成功的正面作用。礼学教化培养出的婆母,为维护家族利益而维护礼教和宗法,进一步维护了家族稳定。礼教的设定意在对社会结构以家族为基础的宗法社会予以支撑,从而有效地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由于学界对于礼学的概念存在分歧,礼学文献的分类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在总结前人的礼学文献分类法的基础上,可以将古代礼学文献按照其所在古籍类型分为十类:周礼类、仪礼类、礼记类、礼典与三礼总义及通礼杂礼类、其他经书之礼学文献、史部礼类文献、子部礼学文献、集部礼学文献、方外(佛教、道教)礼学文献、出土礼学文献与地方志族谱少数民族相关的礼类文献。相比以前的分类,此种分类基本囊括了所有的古代礼学文献,打破了以前礼学专属经学的惯性思维,体现出礼学文献资料遍布经史子集而存在的特点,同时这种分类法有助于当前礼学文献的全面整理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东汉末年的荆州,兴起了具有与此前儒教不同特点的新儒教-荆州学。它的形成不仅缘于宋忠、綦毋闿等刘表集团的内部成员,同时也包括了司马徽、庞德公等在野的名士。在这样广泛的交友关系中成立的荆州学到底具有怎样的特征。又是为何诞生于荆州?修习了荆州学的诸葛亮在刘备处仕官,最终在蜀汉建国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荆州学又在诸葛亮的思想里占据了怎样的地位?此外,在经学上师承宋忠的王肃对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荆州学是经过了怎样的演变才出现了王肃反郑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春秋》与礼关系密切,礼的本末、常变关系,历来是《春秋》学讨论的热点。礼有本末之分、文实之别,礼有常亦有变。胡安国的《春秋传》提出了“正身治人礼之本、威仪文辞礼之末”的思想,强调“礼以敬为本”观点。胡安国认为,礼之“本”与“实”是不可更改的“礼之常”;而礼之“末”与“文”则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的“礼之变”。在“礼之常”与“礼之变”之间,有一个基本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那就是“变而不失礼之正,则犹可矣”、“变而不越乎道之中”。  相似文献   

6.
在婚仪中摆放"斗"并以其所承之物展现在新郎新娘面前,从视觉上看是一种装饰、陪衬、艺术品,或以为约定俗成,其实隐含着一种有形的东西,象征着无形的思想和意识婚姻对人生幸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视婚姻为人生大事,所以特别注重男婚女嫁的程序和礼仪,既慎重烦琐,又隆重热闹。《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东汉班固等人所编撰的《白虎通义·嫁娶》在  相似文献   

7.
《正体类要》是我国明代骨科一部卓有成就的重要专著,它对中医骨科学体系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对于骨科辨证用药的内治之法有诸多阐述,对后世伤科的内治有深远的影响。湖湘岳阳张氏正骨学术流派在发展过程中,较多地吸收并结合了《正体类要》重视伤科内治的精髓,并在传承中创新。本文分析《正体类要》对张氏正骨相关学术思想和应用的影响,认为张氏正骨流派在伤科辨证、内用方药等方面继承了《正体类要》重要的理念,逐步形成了张氏正骨气血为先,肝脾肾并重;理术结合,完善骨科体系;辨证论治,创新方药应用;针砭辅助,以达托补之功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对清华简《尹诰》提出五项质疑:(一)与传世本《礼记·缁衣》所引《尹诰》文义不合太甚;(二)称呼混乱;(三)叙事内容与《尚书·汤誓》互相冲突;(四)“金玉”连用不应出于夏商之际;(五)与传世文献多有雷同,且夹杂后世语言。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庸”两词语义上的模糊性,其哲学含义颇为复杂。从郑玄到二程、吕祖谦,尤其是朱熹,都对“中庸”进行了解释,现代学者对《中庸》书名的释义更是多种多样。对于《中庸》的时代以及与子思的关系问题,中国历代学者以及西方的汉学家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至今仍然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经学史上,王闿运的经学研究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是晚清学术嬗变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他提出"经学以自治,史学以应世"的观点,强调通经致用,并指出诸经所言皆是礼,以礼治人必须先自治。五经之中,王闿运独崇《春秋》,认为致用之道在《春秋》,其思想的重点在于礼与乐盛,修文德,崇礼让,尚义轻利,邦国和谐,这与我们所认知的晚清公羊学家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揭示天津野生稻对稻瘟病抗性的遗传机理,以天津野生稻与感病品种CO39杂交构建的F2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稻瘟病菌株CHL1743、110–2和318–2进行室内接种鉴定,F2群体的抗感单株分离比符合3∶1,表明其对3个稻瘟病菌株的抗性均由1个主效基因控制,命名为Pi2–1。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和隐性群体分离法进行初步定位分析,将Pi2–1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号染色体着丝粒附近的SSR标记AP5659–5到RM7213之间,与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9 cM和1.4 cM。  相似文献   

12.
两汉之际是《周礼》学的奠基和发轫时期。刘歆是《周礼》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约略说来刘歆对《周礼》学发展所做的贡献,主要有如下三端:首先,刘歆在与其父刘向受诏校理秘府图书时,不仅将《周官》(《周礼》)这部几乎不为世人所知的典籍著录于《七略》之中,而且还“独识”《周礼》的价值,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不遗余力地向学术界推介这部在秘府之中新发现的典籍。其次,《周礼》一书于王莽当政时被立于学官、设博士主要应归功于刘歆的推动。复次,刘歆不仅研治《周礼》,撰著《周官传》四篇,而且还广收门徒,传授《周礼》之学。两汉之际著名经学家杜子春、郑兴、贾徽、郑众、贾逵及卫宏等人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师从刘歆学习过《周礼》。他们或是刘歆的弟子,或是刘歆的再传弟子,都出于刘歆的《周礼》学传承谱系。他们在《周礼》研究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使《周礼》学逐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理雅各对《易经》的翻译及其研究问世以来便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在《易经》西传史上,理氏的《易经》英译及其对《易经》的研究是里程碑式的,对后来从事典籍研究和翻译的中外学者有着多方面的启示。理氏《易经》英译本主要包括理氏英译《易经》的学术准备、英译包括《易经》在内的《中国经典》之动机、英译《易经》的底本及其相关参考书考辨、关于理氏《易经》英译的评析、理氏《易经》英译本的体例、译本特点,旨在探析其易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从根本上说,王阳明的思想源自对儒家经典《孟子》、《大学》等的解读与发挥。就近处而言,王阳明的思想则来自朱熹思想的刺激,如果说朱熹思想的刺激属于反面的影响,那么陈献章学脉对王阳明思想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而这正是本文的立脚点。陈献章学脉对王阳明的影响,通过娄谅,主要通过湛若水与王阳明的交往与论学得以显现。厘清这一点,对进一步把握王阳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之脉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日本一直以来重视对我国农书的研究。日本对中国农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齐民要术》《耕织图》、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农桑辑要》《农政全书》上,其中对《齐民要术》较为关注。日本的中国农书研究拥有稳定的研究团体,呈现出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展、重视历史文献与实地调查等特征。理清日本对中国农书的研究状态,可以为我国学者开展农书研究提供他者视域的基础信息,也能为我国农村发展研究及乡村文化的域外传播提供跨文化思考及借鉴,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战后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人的自由是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受人欢迎的主要原因。萨特关注人的自由本质,倡导自由选择,积极 行动,虽然在后期他的自由学说几经修正,不断增添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内容,但自由问题一直是他哲学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7.
就郑樵目录学思想特质之渊源进行有益的探索。郑樵目录学思想具有会通、实学、创新之特质,而这些特质源于郑樵会通、求实、创新之学术思想。其学术思想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的流衍、家庭环境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又与个人志向、个人学养等主观因素紧密相连。今天我们探讨郑樵会通、求实、创新之学术思想对其目录学思想的影响,无疑对我们当今数字环境下的数字目录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阐述了一人公司的概念和性质,然后论述了确立一人公司制度的必要性,进而针对我国现行公司立法中一人公司的有关规定及其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立法上完善我国一人公司制度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