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经典之作,记录了主人公洛丽塔成长过程中的生存困境和短暂的生命历程。本文运用成长小说理论,对《洛丽塔》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洛丽塔寻找迷失自我的过程和洛丽塔从自我认知缺失到成为成熟女性的艰难成长历程,揭示小说的成长主题,以彰显纳博科夫小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小说创作近年来日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对其小说创作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出国前和赴美后两个阶段。目前学界对其前一阶段创作的研究较少,且多为单篇作品解读。对其赴美后的小说研究,由于批评方法的多样性和切入角度的灵活性,加之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对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的研究较深入和拓展,但仍有开掘之处。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创作与傩文化关系密切,在多方面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傩祭仪式和傩戏是沈从文创作表现的重要内容。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则表现为塑造神巫形象、写信仰傩神的俗民、给人物取有“傩”字的姓名以及采用与傩相关的语汇写人物。沈从文创作的情节设置、神秘风格与小说的尚“三”特征也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出版以来,洛丽塔的身份之谜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根据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我们认为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临终独白的主人公,洛丽塔身份的“真实性”颇值得怀疑,她是亨伯特被压抑了的欲望的隐喻。作为亨伯特无意识的一种建构,洛丽塔是亨伯特无意识欲望的一个出口,一朵绮丽的“镜中花”。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中始终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结构,因受到他人的制约,其笔下的人物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个体甚至因他者的入侵而走向异化或毁灭,这与拉康哲学中关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论述相契合。借助拉康镜像论、凝视论、他者论来解读张爱玲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深入发掘其笔下人物的自我建构过程,细致辨析张爱玲运用的“窥视”笔法,通过《传奇》增订版等具体个案分析他者欺凌与自我毁灭的二元构成。从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观照张爱玲创作,有利于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北京文学》杂志社将从今年起,联合在京的部分中青年作家发起并组织“新体验小说”创作联展。 据作家兴安介绍:“新体验小说”肯定“体验”对作家创作的必要性,却摒弃以往要求文学反映生活  相似文献   

7.
论伍尔夫小说创作中的死亡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流小说在世界文学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驱,她的作品不仅拥有精湛的意识流技巧,其中诠释的她对于人生的思考也是极有价值的内容。本文结合伍尔夫的小说创作,从“向死而生”、“致死的疾病”、“不死的死亡”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相似文献   

8.
人所共知 ,“改造国民性”思想贯穿于鲁迅文学创作的始终。但其深层意蕴则是为了“立人”。鲁迅为此坚韧求索在文学创作之路上 ,“立人”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和融升华了鲁迅小说的品位。深层挖掘国民性 ,批判病态社会不幸的国民精神 ,激活了鲁迅小说创作的灵感 ,构画出小说“忧愤深广”的路向。那些反映古老沉沦的土地和沉重而厚实的国民灵魂的小说凝结着鲁迅强烈而高度成熟的理性精神和历史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李永强 《甘肃农业》2005,(10):123-123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在30年代所写的小说《家》,成就很高,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本人也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而作为巴金的好朋友,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一位大师级的剧作家曹禺,与1942年将巴金的小说《家》改变成了剧本,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可以说是一次极富创造力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10.
结合伍尔夫的小说创作 ,从“个体存在意识的启蒙”、“迷惘与拯救”、“建构精神家园”和“人类的存在”四个部分入手 ,分析其作品中的存在意识 ,并理解伍尔夫设计的存在走向。  相似文献   

11.
在严歌苓的小说创作中,经常将个人的人生体验,改头换面融入不同作品。《心理医生在吗》是其中一部最为重要的长篇小说,它处理的是少女成长之中最为隐秘的经验。以往的解读偏重于对作品进行一般的精神分析,本文认为这部小说里的精神分析只是一个幌子,使得作家得以在其中不断返回成长的核心部分,看似是少女时期的创伤性经验,更深层是成长中对于不平凡的向往和拥有不平凡经历的炫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孙少山的创作研究中发现了“路”这一中心意象的存在。从“路”这一语词在题目上出现的频度、从小说的故事层面上以及小说深层意义的结构上阐释了“路”这一意象的存在。指出“路”中心意象有显性具象化和隐性抽象化两种表现形态。也指出“路”中心意象的出现造成的小说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剧体作品相比较其成熟期的小说和散文显得粗糙和幼稚,但是通过其原生态璞面的剖析,可以发现它们在体现“原材料”创作价值的同时,也折射出“生活体操”与“原始艺术力”的耦合,从而契合了文学创作的一定规律,彰显了作者早期创作的一些特色和其独特的原初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涌动,思想闸门的打开,“文化热”也便阵阵兴起。一时间,诸如“茶文化”、“酒文化”、“瓷文化”、“药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审美文化”、“宗教文化”、“客家文化”、“民俗文化”、“文化小说”等等冠以“文化”的概念、命题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于是,“文化”不仅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个视角,而且是人们评判某一事物、某一现象达到高雅层次的一种标志。这众多“文化”领域的开拓,既活跃了学术研究,也为小说的审美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宋清海是一位有影响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青年作家,以其较雄厚的农村生活积累和  相似文献   

15.
“海岩现象”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以往的研究者多从小说与影视结合的路子、创作主题、爱情解读、悲剧美学等侧面来分析,本文则欲从海岩小说创作的两大叙事阵地(生存困境、灵魂诉说)领域展开论述,以求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对海岩作品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艾丽丝·门罗是2013年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当代文坛知名的女性作家.其作品以短篇故事见著,文字细腻优雅、简洁精致.《忘情》是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集《公开的秘密》中的第一篇小说.本文从心理现实主义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剖析,解读了小说中体现的“隐匿叙事主体”、“心理现实化”与“现实心理化”、“象征与怪诞”等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展现了门罗独特的写作魅力.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历史文化的跌宕起伏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台湾女性小说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台湾女权运动迅速发展,台湾女性小说创作关于性别身份认同的自我书写呈现出生存空间的“女权文学”的反抗书写和性别空间的“欲望文学”的多维书写。性别身份认同的自我书凸显出台湾女性小说创作对社会生活的自觉感应,勾勒出台湾女性知识分子在探讨现代女性前途和命运时对女性性别身份认同的拓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18.
本通过对汪曾祺创作的有关“梨园行”的梨园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探求.揭示出汪曾祺创作梨园小说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剖析中国人自身的劣根性,从而净化民族心灵,树立良好民族品格的深刻用意。  相似文献   

19.
伍尔夫是西方意识流小说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在她的作品中充分展示女性意识。从其女性主义观点根源入手,结合其作品中塑造女性形象、提倡的男性与女性意识相融合的观点,分析其意识流小说创作表现出的伍尔夫式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20.
电影《金陵十三钗》是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两者有较大差异。文章从主题的转换和人物形象的转变两个方面对电影和小说原著的差异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电影将原著的女性主义视角改变为英雄本位,人物形象的设置是基于娱乐选择并迎合了消费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