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河源区四十多年来干湿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河源区的干湿变化关系到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和生态安全。利用Holdridge可能蒸散率(PER)对江河源区18个站点1961-2002年的气象资料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PER始终处于波动变化中, 前19年的趋势线基本上高于后23年的趋势线,多数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缓慢波动上升;在空间上体现为从东南向西北干燥度逐渐增加,干湿变化的幅度亦增加。根据江河源区PER大小、变化趋势及变幅,可将源区分为西北部、中部和东南部3组;在变化过程中,西北部和东南部干湿差异有缩小的趋势。根据Holdridge模型模拟、NPP 估算、AVHRR/NDVI计算和土地覆盖变化等相关研究可知,这种干湿变化还未对植被分布产生质的影响,但可以影响植被覆盖度和净第一性生产量。  相似文献   

2.
渭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干湿状况时空分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渭河流域气候要素变化规律,明晰干湿状况分布及演变规律,为该流域减灾防灾决策提供支持。【方法】利用渭河流域21个气象站1960-2010年共5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该流域各气象站的潜在蒸散量和干燥指数,通过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法、R/S法、小波分析、滑动平均等方法,对该区域气候要素、干燥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干湿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渭河流域51年来的降水量以1.69 mm/年不显著线性趋势减少,潜在蒸散量以0.24 mm/年不显著线性趋势增加,两者均存在17年和28年左右的变化周期;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差异较明显,均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格局。(2)干燥指数以0.005/年不显著线性趋势增加,且增加趋势具有正的持续性;有8年和28年左右的干湿周期;干湿状况为东湿西干,南湿北干,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干的格局。(3)预测该流域2010年后最湿润年份出现在2024年左右,最干燥年份出现在2019年左右。【结论】渭河流域多年来有降雨减少、潜在蒸散变大、逐渐变干的趋势,应采取应对措施减轻旱涝灾害及其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近57年来本溪地区干湿程度的演变情况。[方法]采用1953~2009年本溪地区的年、季、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温度、降水和干湿指标的年代际变化。[结果]本溪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29℃/10 a;而降水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29.01 mm/10a。干湿指数呈波动性减少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33.61 mm/10a,这与20世纪80年代后温度升高、降水减少是密切相关的。[结论]本溪地区呈暖干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针对砂岩干湿循环作用下的静态力学特性,以广西大瑶山砂岩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干湿循环、单轴压缩、声波以及压汞试验,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对含水率、波速、静态力学及孔隙微观特性.研究表明: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砂岩吸水率呈一节指数增加,而波速呈指数衰减;随着干湿循环次数增加,砂岩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的衰减幅度呈增加趋势,平均峰值强度...  相似文献   

5.
以5GSH-16型谷物干燥机为例,介绍了在顺流式干燥机实现干湿谷物混合干燥工艺的流程,结构特点和主要工艺参数确定。试验和实际干燥作业表明该机去水幅度大,节能显著,干燥品质好。.  相似文献   

6.
尹佐臣  吴英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989-10991
选取草河口气象站1954~2010年气象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了本溪冷凉山区潜在蒸散、干湿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干湿指数变化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近57年本溪冷凉山区潜在蒸散以1.75mm/10a的速率减小;四季潜在蒸散除夏季外,其他各季呈微弱增加趋势变化;57年来本溪冷凉山区干湿指数呈非一致性变化,年干湿指数20世纪50年代最大,90年代最小。干湿指数与日照时数呈明显的负相关,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随着降水减少、温度升高,冷凉山区呈暖干化发展趋势。通过Mann—kendall检测发现,除冬季潜在蒸散在1986年出现突变,其他年、季潜在蒸散和干湿指数均无突变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大蒜素防治肉鸡腹水症的效果,建立了低温诱导肉鸡腹水症模型,研究大蒜素对低温环境腹水症肉鸡腹水心脏指数及脏器干湿比的影响。选取450只14日龄肉鸡,随机均分为5组,即常温组[(21±1)℃]、低温组[(10±1)℃]及3个低温大蒜素组[(10±1)℃,分别添加0.02%、0.03%、0.04%的大蒜素)],测定各组肉鸡3~6周龄肝脏、心脏、肺脏的干湿比和腹水心脏指数。结果表明,低温环境导致肉鸡肝脏、肺脏、心脏干湿比显著降低,腹水心脏指数增加;大蒜素可以显著增加低温环境肉鸡上述脏器的干湿比,显著降低腹水心脏指数,且以0.02%剂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M-K检验方法,研究了如何将标准化降水指数应用到衡邵干旱走廊地区干湿条件分析及旱涝监测中。研究结果表明:衡邵干旱走廊地区的降水量整体上呈增加趋势,且2008年之后增加趋势明显;径流序列的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径流突变特征较为明显,特别是2000年之后由于人类活动增强,水库调度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变化影响显著,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文响应关系,降低了地表径流量;洪水的月际分布特征显示,湘江干流和支流的洪峰时间及洪水期存在较长时间的延迟;资水流域的月际变化较为平缓,月际差异小;衡邵干旱走廊的气象干旱整体上处于缓解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5GSH-8型谷物干燥机为例,介绍了在混流式干燥机上实现干湿谷物混合干燥工艺的流程、结构特点和主要工艺参数确定.经试验和实际干燥作业表明该机降水幅度大,节能显著,干燥品质好  相似文献   

10.
1961—2018年黑龙江省干湿气候的时空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粮仓和东北亚生态屏障,旱涝对该区域农业生产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为明确区域气候干湿状况的时空格局特征,根据黑龙江省62个气象站点1961—2018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I_(SP)),利用气候趋势、Mexican Hat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近60年的气候干湿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8年,黑龙江省年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I_(SP12))值在波动中呈微弱的增加态势,气候状况总体表现为湿润化趋势;季节尺度上,春季、秋季、冬季的气候均呈湿润化趋势,其中春季和冬季湿润化趋势较明显,均通过了0.01水平显著性检验,夏季总体呈不显著的干旱化趋势。年尺度I_(SP12)存在7 a主周期、28 a次周期,春季I_(SP3)(3个月尺度的I_(SP)值)存在24 a主周期,夏季I_(SP3)存在7 a主周期,秋季I_(SP3)存在7 a主周期、3 a次周期,冬季I_(SP3)存在28 a主周期、2 a次周期。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黑龙江省年和季节气候在其主周期内均将处于湿润期。年气候干湿状况的空间变化具有3种典型模态,4个季节则均具备2种典型模态,年和四季的第一典型模态对应的典型场分布均为正值,具有全局一致型的空间变化特征,年季节尺度的气候整体干湿变化基本同步。松嫩和三江两大平原区是区域气候干湿变化的敏感区域。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树轮代用指标记录,重建了1368—2005年黑河流域气候干湿指数变化序列。结果表明,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多数时段处在气候湿润期,气候干旱时期比较短暂。流域气候干湿指数存在3~5年和22年准周期,主要受ENSO和太阳活动影响。对黑河流域绿洲演化机制分析得出,历史时期绿洲面积变化与气候干湿变化趋势以及人口数量增减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气候变干和人口数量减少是绿洲面积缩小的必要条件;气候变湿润时期和人口数量增加时期会限制绿洲面积减少。可见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了流域绿洲演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是衡量我国城市绿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我国都采用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比与绿地率高5%的经验数值来预测绿化覆盖率的大小,但随着我国城市绿化事业的快速发展,5%的差值与城市绿地实际发展水平越来越不相符。为此,基于绿化覆盖率与绿地率之间特有的耦合关系,以281个设区市为样本,探究1999-2017年基于不同干湿气候区划下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绿地率耦合差值状况。结果表明:1)不同干湿区划内的城市两指标都呈现出了协同性的增长趋势,表明我国城市的绿化水平都在同步提高。但不同干湿区划间两指标的平均差值各不相同:湿润地区是3.73%、半湿润地区是4.70%、半干旱地区是3.13%、干旱地区是3.33%;2)各干湿区内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绿地率平均差值的标准差分别为湿润区0.19、半湿润区0.57、半干旱区0.88、干旱区0.78,这表明4大干湿区划内城市2指标平均差值的离散程度为半干旱区>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通过分析近20 a来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绿地率耦合平均差值,以期为我国各地城市预测绿化覆盖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选择适合直播再生稻(Oryza sativa L.)的水分管理方式,在大田条件下,以再生稻丰两优香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淹灌(CI)、轻度干湿交替(AWMD)、重度干湿交替(AWSD)3种水分处理,研究干湿交替水分处理方式对水稻茎秆倒伏指数、植株茎秆形态性状、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倒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轻度干湿交替下头季稻产量最高,达8.53 t/hm2,且轻度干湿交替的头季稻每穗粒数分别比常规淹灌和重度干湿交替增加26.11%和3.73%,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再生季稻产量(7.12 t/hm2)比常规淹灌和重度干湿交替增加14.47%和9.54%,轻度干湿交替的周年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淹灌和重度干湿交替(P<0.05);与其他2种水分处理方式相比,轻度干湿交替降低了再生稻的倒伏指数,提高了抗折力,使再生稻茎秆重心高度下移,增强了节间粗度和茎壁厚度,从而提高了再生稻的抗倒伏能力;再生稻的产量与水稻茎秆抗倒伏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轻度干湿交替可以提高直播再生稻的抗倒伏性和产量。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0—2016年和田地区气象站的逐月气象资料,采用伊凡诺夫公式计算出逐月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分析了该地区地表干湿的年际、季节变化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和田地区夏半年、冬半年以及全年潜在蒸散量平均值分别为239.8、75.1和143.7 mm。夏半年、冬半年和全年潜在蒸散发量随时间变化均呈增长趋势,增速分别为0.349 3、0.251 9和0.313 6 mm/a。该地区多年平均地表湿润指数为0.027 2,春季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呈减小趋势,夏、秋、冬季和全年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四季和全年湿润指数的多年平均指数分别为0.023 9、0.031 0、0.014 3、0.040 8和0.027 2,根据湿润指数相对应的气候区划标准,该地区春、夏、秋、冬季以及全年均为极干旱区。年湿润指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潜在蒸散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要素的相关性均未通过0.01、0.05显著性检验。改善该地区湿润状况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的增加,其他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干湿状况起增强或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水肥管理是农业土壤田间管理的重要措施,对农业土壤质量和生态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以长期施用化肥的稻麦轮作低有机碳含量的犁底层土壤为供试土壤,通过设置添加畜禽粪肥处理和干湿交替强度处理的室内培养实验,研究水肥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畜禽粪肥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添加鸡粪肥和猪粪肥处理土壤总AWCD值分别为空白对照的4.5倍和5.9 倍;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辛普森指数和香农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干湿交替强度对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也产生了明显影响,表现出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激发作用,其中强干湿交替最为明显。因子分析、对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畜禽粪肥是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的主控因子,而干湿交替胁迫是第二控制因子。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畜禽粪肥和干湿交替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中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类碳源等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典型干湿区植被与气候因子的相互响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干湿区分布图,选取典型的干旱地区(额济纳地区)、半干旱/半湿润(关中盆地/黄土高原)和湿润地区(鄱阳湖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82~2000年的NDVI数据和1981~2000年3个研究区气象观测资料,探讨了不同干湿分布区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温度、降水)之间相互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植被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中,干旱地区(额济纳地区)植被对降水的变化较为敏感;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关中盆地/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对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均较为敏感;而湿润地区(鄱阳湖地区)植被对温度的变化敏感;植被对气候因子的影响中,干旱地区(额济纳地区)前一年冬季植被NDVI与当年夏季温度、降水的分别呈显著的负、正相关;而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关中盆地/黄土高原地区)当年植被NDVI与当年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在热量、水分、纬向、向地带性和大地形的综合影响下,表现为东南部森林地带草丛、灌草丛类草地,以纬向地带性分布为主;西北部从草甸草原、草原到半荒漠、荒漠,以偏斜的经向地带性;青藏高原草地呈现以经向分异为主导的特殊的高原地带性分布。本文概述了中国草地水平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相似文献   

18.
六都乡地处我县城郊东南,下设6个村,人口13810人,耕地面积1016公顷,是一个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业乡。1998年1月,该乡组建了全县第一个乡级中心———六都乡农业服务中心。在乡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县农技推广中心关心和支持下,该中心坚持以农为本,通...  相似文献   

19.
在干湿粮混合实验台上进行混合粮降水幅度△M与原粮水分M,热介质温度T及干湿粮混合比n的关系研究。以玉米小麦为例,分析各参数对△M及温风去水和冷风去水两工艺对△M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干湿研究的手段分为站点监测研究与遥感监测2种,由于遥感监测应用较晚,且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二者的监测原理不同等原因,很少有人将2种手段的监测结果进行直接的比较研究。本研究基于气象数据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adiometer,简称MODIS)数据,分别计算得到山东省聊城市干燥度指数(aridity index,简称AI)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orature vegetation drought index,简称TVDI),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聊城市地面详细的水体信息及其分布,得到水体分布的相对密集区域以及相对稀疏区域,最后将三者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省聊城市AI、TVDI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聊城西部地区2种指数明显偏高更为干燥,其中东部、西部TVDI均值分别为0.42、0.53,AI均值分别为1.79、1.86;(2)2种干湿指数的年尺度上升下降趋势基本吻合,季节间特征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可以反映相似的干湿状况空间分布规律;(3)东部、西部河流及缓冲区不覆盖区占东部、西部地区总面积比例分别为17.37%、37.71%,也呈现出西部干东部湿的特征,且与2种指数的分布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