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了钵苗机插水稻高产配套栽培中的技术要点。[方法]研究了钵苗机插穴盘每孔播种量对甬优2650成苗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育苗基质对武运粳27成苗孔率和栽插成苗孔率的影响,以及2种种植方式(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对水稻品种Ⅱ优118和武运粳27生育期、茎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钵苗摆栽每孔播种量必须保证单孔播种量在4粒以上。采用细土拌细沙、细土拌稻壳、细土拌基质的处理都可以明显提高水稻的成苗孔率,而细土拌细沙、细土拌土壤粘结剂的处理提高栽插成苗孔率的效果较好。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水稻播期明显提早,总生育期明显延长,茎蘖成穗率明显提高。Ⅱ优118和武运粳27的实收产量钵苗机插比毯苗机插分别增产10.5%、12.1%。[结论]该试验为探索钵苗机插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途径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以连粳7号、甬优2640、南粳9108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为材料,通过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及旱育人工栽插进行试验比较。结果表明:钵苗机插均较毯苗机插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产;钵苗机插秧龄长于毯苗机插,秧苗素质较好,栽插时无植伤,无缓苗期;钵苗机插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毯苗机插,而单位面积的穗数低于毯苗机插;主攻大穗是钵苗机插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早稻直播、毯苗机插、钵苗机插三种不同种植模式对比试验,通过考察秧苗素质、生育期、苗蘖动态、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对比直播、毯苗机插模式,应通过早稻直播、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对比试验表明:对比直播、毯苗机插模式,应用钵苗机插技术的早稻秧苗素质最高、抗逆性好、早栽早发、低节位分蘖多容易成大穗、产量最高,早稻播期可提前至3月初、全生育期延长、成熟期提前5-6天至7月21日,产量差异的形成主要在于穗大、粒重、结实率高。  相似文献   

4.
淮北地区麦茬钵苗机插水稻的增产优势及其形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钵苗机插技术在淮北稻区的适应性,本研究在淮北地区麦-稻两熟制条件下,以杂交粳稻(2640、1640)和常规粳稻(连粳7号、徐稻3号)为材料,设置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直播3种种植方式,通过随机区组试验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秧苗素质、光合物质生产、生育期、温光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产量均表现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直播,且三者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而杂交粳稻在钵苗机插条件下的增产优势更为明显。成熟期光合物质生产表现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直播,且三者间达到了极显著差异。相比较钵苗机插水稻,毯苗机插水稻和直播水稻各生育期延长,成熟期分别推迟1~2 d和3~5 d;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均表现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直播。表明钵苗机插稻向前扩张了生育期,增加了对温光资源的利用,熟期相对较早,更利于高产,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水稻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增产优势明显,研究其抗倒伏特性可为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指导。试验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籼型杂交稻及常规粳稻为材料,通过与毯苗机插水稻对比,研究钵苗机插水稻茎秆的抗倒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机插方式水稻间抗倒伏能力差异显著,茎秆倒伏指数表现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基部节间抗折力、弯曲力矩和抗倒伏能力均表现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钵苗机插水稻相对重心高度稍低,抽穗期、成熟期单茎干物质和单穗质量大。钵苗机插水稻基部1~3节间长度短,粗度、节间干质量和单位干质量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抗折力、弯曲力矩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基部1~4节间的抗折力与株高、重心高度、节间粗度、节间干质量、单位节间干质量、单茎干质量、单茎叶鞘干质量及弯曲力矩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重心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钵苗机插水稻茎秆粗壮,基部节间抗折力大,抗倒伏能力强。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中早39为材料开展对比试验,记载其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并分析其产量构成。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方式的生育期表现没有明显差异,相比与传统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增产达12.2%,其高产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有效穗增加,每666.7m2有效穗提高20.9%。  相似文献   

7.
为指导水稻大面积生产,进行了钵苗机插技术与毯苗机插技术两种不同机插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钵苗机插利于水稻分蘖早生快发,成穗率较高,能形成理想的穗粒结构,有显著的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8.
以优质抗病品种镇稻18为材料,对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人工抛秧3种移栽方式下水稻的产量、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钵苗机插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和人工抛秧,毯苗机插极显著高于人工抛秧。各时期的群体茎蘖数均以钵苗机插最少,其次是毯苗机插,人工抛秧最多。拔节期不同移栽方式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抽穗期和成熟期以钵苗机插最大,极显著高于其他2种方式,毯苗机插显著高于人工抛秧。钵苗机插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极显著高于其他2种方式。说明与毯苗机插和人工抛秧相比,钵苗机插水稻产量优势明显,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多,尤其是生育中后期物质生产能力强,叶面积指数大,且毯苗机插优于人工抛秧。  相似文献   

9.
水稻品种南粳9108和甬优2640钵苗机插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粳9108和甬优2640两个水稻品种,以常规毯苗机插为对照,研究了水稻钵盘育苗机插稻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形成优势,结果表明:钵苗素质好,栽插后返青快,早生快发,成穗率和大穗优势明显,有利于构建高产群体,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中早39为材料开展对比试验,记载其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并分析其产量构成。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方式水稻的生育期表现没有明显差异,与传统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有效穗增加20.9%,产量增加达12.2%,其高产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有效穗增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人工栽插3种栽培方式,开展了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的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栽插苗数较少,全生育期提前;钵苗机插的成熟期较毯苗机插提前2 d,生育期缩短6 d。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均产生一定影响,钵苗机插的实际产量最高,人工栽插居中,毯苗机插最低;在产量构成方面,人工栽插要主攻有效穗数,毯苗机插和钵苗机插要主攻每穗总粒数。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人工栽插3种栽培方式,比较水稻的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差异,为指导实际生产应用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栽插苗数较少,全生育期提前;钵苗机插的成熟期较毯苗机插提前2d,生育期缩短6d。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均产生一定影响,钵苗机插的实际产量最高,人工栽插居中,毯苗机插最低;在产量构成方面,人工栽插要主攻有效穗数,毯苗机插和钵苗机插要主攻每穗总粒数。  相似文献   

13.
水稻不同机插、品种、秧龄三因素随机完全区组试验结果表明,钵苗摆栽机插比普通毯苗机插秧苗素质好、秧龄弹性较大,插后低节位分蘖早生快发,成穗率高,群体光合势大,足穗大穗,结实率高,产量高。钵苗摆栽机插技术应配套生育期和秧龄相对较长的中熟品种,比普通毯苗机插短秧龄早熟品种增产显著,是促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进一步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普通平盘育秧机插为对照,开展了上毡下钵育秧机插试验。结果表明:上毡下钵育秧机插漏秧率低,苗数均匀,秧苗根系发达,返青发棵快,分蘖成穗数多,增产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育栽方式对杂交稻产量及生理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肥床旱育手栽、毯状苗机插和钵体苗机插3种方式,对杂交籼稻徽两优996和杂交粳稻甬优8号的产量和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最高,其次为旱育手栽,毯苗机插最低,三者差异均极显著。移栽期早育手栽的群体茎蘖数较多(有分蘖),但最高分蘖期毯苗机插最多,说明后者分蘖期长、最高苗数多,最终毯苗机插的穗数最多。单叶片重和表观运转量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由大到小依次为钵苗机插、旱育手栽、毯苗机插;单苗干重和群体干物重移栽期由大到小依次为旱育手栽、钵苗机插、毯苗机插,至抽穗期则由大到小依次为钵苗机插、旱育手栽、毯苗机插,三者差异极显著。[结论]该研究为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开展不同育秧方式对机插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钵苗育秧下的秧苗素质较毯苗育秧的秧苗素质高,钵苗育秧移栽后基本无植伤,分蘖发生快、高峰苗出现早,且较毯苗机插水稻高峰苗量大,高峰苗出现后分蘖消减慢,最终成穗率较毯苗机插高。生长后期群体结构合理,个体与群体发育较为协调,每穗粒数较毯苗机插高,增产潜力大。  相似文献   

17.
超级早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效果及产量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双季超级早稻上机插应用,探究机插效果及对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常规超级早籼稻中早39、中嘉早17为试验材料,采用水稻钵形毯状秧盘(BT)和传统平盘(CK)培育秧苗,考察种子出苗、秧苗素质、根系形态及分布、机插效果、产量并比较差异。【结果】水稻钵形毯状秧盘与平盘育秧种子出苗率差异不显著;钵形毯状秧苗根系独立成钵状,56.03%的根系在底层钵碗内,上部根系比例43.97%,且白根多,根数比对照略少,但根长度、根表面积、根直径和根体积有所增加,而对照秧苗的下部根系比例37.86%,上部根系比例高达62.14%;从机插效果看,中早39和中嘉早17钵形毯状秧苗的机插断根率比平盘毯状秧苗分别降低了25.06%和14.24%,相同播种量下,2年重复试验中早39钵形毯状秧苗机插的漏秧率比对照分别下降了3.89%和1.67%,中嘉早17下降了2.22%和1.66%,另外翻秧、漂秧、伤秧比例较对照也有所减少;钵形毯状秧苗机插14 d后的秧苗叶重、茎鞘重、根重、地上部总重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明显增加,表明有利于促进秧苗早发生长;产量比较,中早39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比对照增产6.35%—7.66%,中嘉早17增产8.99%—10.87%,其中主要通过有效穗数增加实现增产,中早39和中嘉早17的钵形毯状秧苗机插处理有效穗数分别增加了2.14%—6.01%和4.76%—6.98%。【结论】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通过培育形成上毯下钵的钵形毯状秧苗,按钵取秧机插,有利于提高机插质量,减少机插漏秧率及伤根,促进秧苗早发,提高有效穗数,实现机插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8.
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徐稻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对沿淮优质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钵苗机插有利于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形成高产群体结构和穗粒结构,对于提高稻米加工品质的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王择 《农家顾问》2009,(7):55-55
江苏滨海县巨丰农用机械厂(滨海县仓库路110—4号邮码224500电话0515—84239957、84919601)生产的ZB-5000打钵机.是一种新型的插筒式育苗制钵机(也叫卧式打钵机),该机结构合理,易于操作,生产效率高,便于保养和维修。主要特点有:①制钵好。  相似文献   

20.
以3种不同穗型品种为试材,设置钵苗机插(行距33cm,A)、毯苗机插(行距30cm,B)、毯苗机插(行距25cm,C)3种机插方式,并在不同机插方式下设置不同株距,研究不同机插方式水稻主要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值对密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随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加工品质提高,而垩白度、垩白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递减而胶稠度有变长趋势。同一密度下,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加工品质有所提高,垩白度、垩白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较低,胶稠度较长。对淀粉RVA谱分析表明,随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3种机插方式下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呈递增,消减值呈递减;中穗型品种A、B方式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呈先增后减,C方式峰值黏度呈递增;A、B方式消减值呈先减后增,C方式呈减少趋势;小穗型品种3种机插方式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呈先增后减,消减值呈先减后增。同一密度下,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较高,消减值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