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发展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二十条“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专任教师发展“双链”的构建是高职院校建设内涵,打造特色的重要媒介,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社会实践为落脚点,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培育契合高职教育特征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2.
李艳 《河南农业》2023,(27):21-22
“四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是当前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二者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价值引领方面具有一致性,在育人内容上有耦合性,且在实践上具有很强的契合性。为了保障二者融合的科学性,要坚持适应性原则、协同原则,还要保持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职业院校要切实推进“四史”教育与“大思政课”的融合,实现“四史”教育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价值转化。让“四史”教育不但要融入校内思政课堂,还要融入社会大课堂和网络课堂,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格局。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社会的边际发展规划为职业教育创造了跨时代的需求。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融合为职业教育创造了长期发展空间、产业契合机制、品牌塑造需求等机遇。同时,职业教育还面临信息化配套教育设施尚不完备、应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顶层设计不足、面向“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服务能力较低等诸多挑战。基于经济全球化下,“一带一路”国家需要深刻剖析职业教育对经济全球化下国家发展的深刻内涵,进而优化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充分构建国际化交流合作的网络平台,科学规划具体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以保障“一带一路”倡议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平稳推进。  相似文献   

4.
产教融合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实现路径,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但是,职业教育整体尚不适应产业需求和发展的现状不容忽视.解决制约当前产教融合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提高政府、企业、院校各自角色胜任力,并建立三者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基于“三重螺旋”理论,探讨政府、企业和院校三者角色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技能促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分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职院 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工作的结合,能有效缓解“边缘”人口的代际迁移和返贫。职业技术学 院的功能定位与“防返贫”机制和措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基于职业院校推动“防返贫”工作策略,在强 化管理制度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角度研究脱贫群体的内部需要、多主体的合作等对策的效果。结果表明:引入PPP 模 式,以数据支持体系和互动学习平台为技术保障,弥补社会面职业教育工作的不足,职业教育促进了“防返贫”的“多部 门合作”,提高了职业教育“防返贫”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人才支撑。多年来,东北农业大学秉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20余年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三全、三主线、四螺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三全融合”和“三条主线”贯穿,形成了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四重螺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可推广的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模式与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需求变化,公共英语教学很难满足职业人才英语素质的需求,EGP (通用英语)和EOP (职业英语)融合教学已成必然。通过重构EOP与EGP融合的层次化教学内容,构建“情境式‘主线’课堂+任务型‘辅线’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建立诊断性、过程性、总结性、激励性评价机制,创新EOP与EGP融合“双线制”高职英语教学设计,探索出英语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融合途径,以此保证EOP与EGP融合的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的高等教育也由原来的单一型专业培养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笔者在反思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基础上,结合工作经验,提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新型教育模式,并从认真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行学分制改革,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有利条件,强化学生网络文化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等5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人才振兴是核心任务,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中山大学整建制复办农学院,依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了以“思想引领、学业引领、文化引领、创新创业引领”为核心的“四引领”教育内涵,以及构建了“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相融合、传统农学与现代农学相融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学科交叉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四融合”教育体系,为国家乡村振兴探索综合性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0.
民族乡“三治融合”治理呈现出“悖离与契合”的双重属性。民族乡政府能力是指以民族乡政府为主体,以促进并实现社会和政府自身良好发展为目标,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多种能力的总和。诱致性制度安排的推动与执行能力、乡村社会资源的组织动员能力、促进“三治融合”治理适应本土化的能力、提供有效公共产品的服务能力以及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是在推进“三治融合”治理进程中民族乡政府能力必须加强的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搞好合作办学为三农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新科技、新技能难以推广应用,广大农民缺乏科学技能技术。我们必须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发挥规模效益,实行学校、企业、农户相结合,真正培养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2.
中共浙江省十二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职业培训,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快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构筑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一种多形式、多规模、多层次,覆盖社区各行各业的教育体系,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参与。它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要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只有农村的稳定,社会才能和谐。党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的,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为全面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借鉴大中城市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笔者就今后广大农村开展社区教育工作谈点粗浅之见。  相似文献   

13.
“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对于中西部资源贫困型村庄更需要重点关注“三治融合”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实效的核心动力。以贵州省大多数资源贫困型村庄为例,“熟人社会”冲击了以地缘或血缘为纽带的共同体,“半熟人社会”使得原子化村庄呈现出“分裂”和“竞争”的状态,分析认为,群众共识(法治)和道德规范约束(德治)无法形成礼法兼具的共同体,因此村民自治成为了“三治融合”长效发展的核心动力。应让乡土社会中的自治“无为”变成自治“有为”,进一步激活村民内生动力、履行社会公共责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走好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走开放式的道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合同关系,主动与企业和社会“联姻”;而西部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知识和技术的集约,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四郎央吉  刘飞 《乡村科技》2020,(10):36-37,4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带来了新的机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依托“互联网+”,开展教育精准扶贫,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人才缺乏、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匮乏、师资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严重阻碍了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而通过构建“社会+政府+高校”三位一体“互联网+”模式、因地制宜多渠道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互联网教育内容民族化和双语教学以及提高少数民族信息技术修养等路径,可以有效助力藏区发展和藏区人民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16.
农民问题是“三农”的核心,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内因,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基于浙江省农村劳动力在受教育程度、能力与知识、观念与态度等方面呈现出的素质特点,本指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具体途径,并论述职业教育在此问题上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相似文献   

17.
简述陈独秀教育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的教育思想,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此前主要受西方影响,提出了“吸收西方”,“批判传统教育”的思想;“五四”后提出新旧教育界线以及旧教育的弊病,指出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发展,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教师素质是影响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建设一支具有“双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双创型”人才培养和现代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双创型”人才,对高等农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等限制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从师资引进、师资培养、生产实践锻炼、产学研实训、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的途径,为高等农业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支撑,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是推动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而“耕读一体”是保证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本文将耕读教育与校企合作有机结合,在校企合作与亦耕亦读的实践中探索“校企共育、耕读一体”的育人机制内涵和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研育深度融合,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4):199-200
信息技术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新技术和新科学应用于教育、经济发展、国家建设也是当前我国发展的全新要求。自云计算、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等新时代高新技术概念提出、发展和应用,各个领域借助于新技术和新科技的力量不断创新,探索新的发展建设路径。大学教育机构作为学生走出社会的最终关卡,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教育路径,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这一重点环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渗透和融合,有效推动了专业和理论教育的转型升级,让高校的教育改革更深入地进行。本文简要阐述"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简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最后结合"互联网+"的优势,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