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掌握观赏植物苦梓含笑的叶部变异规律,对昆明树木园栽培的10株苦梓含笑95片叶的形态、大小和数量变异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苦梓含笑叶部的形态、大小和数量性状均有变异,且都表现为株间变异大于株内变异。从叶部形态变异来看,叶片毛被颜色、叶片形状A、叶片形状B、叶片基部形状和叶片顶端形状等5个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7.629%~30.252%,其中叶片毛被颜色发生的变异最大。从叶部大小和数量变异来看,除基中宽变异不显著外,叶柄长、叶宽、基长等12个性状的变异均显著或极显著,变异系数为11.036%~46.951%,其中叶面积的变异最大。苦梓含笑叶部变异主要发生在株间,为优良单株存在的可能性及其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苦梓含笑叶片形态、大小和数量性状的主要信息集中于叶片毛被颜色、叶片形状A、叶片形状B、叶片基部形状、叶片顶端形状、叶柄片长比、基顶长比、叶宽、叶长、叶长宽比、叶面积、基顶宽比、叶脉角等13个性状,重点观测这13个性状就能掌握主要的形态、大小和数量信息,能快速准确地开展形态学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掌握中国特有观赏树种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 Dunn)的花部变异情况,探讨其遗传育种学意义,试验对昆明树木园内栽培的10株深山含笑的65朵花花部的花器数量、大小及形态性状变异进行了观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深山含笑花部花器的数量、大小及形态性状均有变异。花短枝具佛焰苞状鳞片3~5枚、花被片8~12片、雄蕊47~97枚、心皮15~42枚、每心皮胚珠2~13粒;花短枝节间长0.09~2.23 cm,花梗长0~0.34 cm,花被片长4.33~8.72 cm、宽1.27~5.49 cm,雄蕊长1.00~2.34 cm、药室长0.47~1.82 cm、药隔长0.06~0.35 cm,心皮长0.36~0.77 cm、柱头长0.2~0.5 cm;花托淡绿色、黄白色或紫红色,花被片倒卵圆形、匙形、卵圆形、披针形,白色或微黄,有时有黄或紫红晕,花柱顶部红色或紫红色。花部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7.24%~792.39%,其中叶状鳞片数(244.23%)、第四轮花被片数(792.39%)变异颇大;花部大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3.99%~72.28%,花梗长(72.28%)的变异较大;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0.01%~55.64%,变异主要发生在花朵晕色(48.79%)、花被片晕色(50.60%)和花被片形状(55.64%)等。经方差分析表明,深山含笑的花部变异主要存在于株间,并且形态多样性较为丰富,为观赏优良单株或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可能和宝贵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枝条和叶片表型性状的梨种质资源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梨种质资源叶片和枝条表型多样性和变异特点的研究,为梨种质资源描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梨资源的保存及核心种质的构建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促进梨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方法】采用"梨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中提供的方法对"国家果树种质兴城梨、苹果圃"内保存的梨13个种548份资源的叶片和枝条23个表型性状进行数据采集及整理。使用SPSS19.0软件分析梨叶片和枝条表型性状的分布频率、变异系数、Simpson指数、Shannon-weaver指数、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比较梨种群内和种群间多样性;采用Origin 8.0软件绘制梨各数值型性状分布直方图,进行分级评价并选取参照品种;采用MEGA 5.0软件对脆肉梨和软肉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字符型的15个性状分析表明,梨叶片以卵圆形、叶基宽楔形、叶尖急尖、锐锯齿带刺芒、叶片伸展状态抱合、叶姿斜向下和绿微显红色幼叶等类型居多,分别占相对应描述符分布频率的90.51%、58.03%、66.97%、81.93%、87.23%、59.27%、86.68%和35.04%;枝条以黄褐色一年生枝、皮孔数量多、叶芽姿态斜生、顶端钝、芽托中和花芽无茸毛等类型居多,分别占相对应描述符分布频率的87.23%、78.28%、87.96%、83.76%、73.91%和99.27%;其中幼叶颜色和叶基形状的Shannon-weaver指数较高,分别为2.197和1.597。数值型的8个性状分析表明,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长度、一年生枝长度、一年生枝粗度、节间长度、花芽长度和花芽粗度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17.25%、19.04%、20.06%、23.70%、15.08%、19.33%、20.62%和16.66%;根据分布统计分析,对每个性状分别提出了5级数值分级指标与参照品种;综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8个数值型性状可简化为一年生枝长度、花芽长度、叶片宽度和叶柄长度4个主要性状;梨叶片和枝条8个数值型性状在种群内和种群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种群内和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VST分别为41.10%和58.90%。聚类分析233个脆肉梨地方品种可划分为12类,87个软肉型秋子梨可划分为6类,西南地区的梨资源在多个类群中均有分布。【结论】梨种质资源叶片和枝条表型性状多样性丰富,字符型性状中幼叶颜色和叶基形状的多样性指数较高,数值型性状中一年生枝长度和花芽长度的变异系数较高,更能体现梨品种间的差异。梨叶片和枝条种群间变异高于种群内变异,种群间的变异是其主要变异来源。筛选出5个数值型性状可作为梨枝条和叶片的综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以35份甜瓜种质为材料,采用变异系数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甜瓜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进行观测和统计分析。变异系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甜瓜生长发育过程中性状的变异较为丰富,前期(苗期)数量性状的变异比质量性状的变异明显,后期(结果前期)质量性状的变异比数量性状的变异明显。质量性状变异的幅度为14.44%-62.43%,其中叶脉颜色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2.43%,子叶颜色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4.44%;数量性状变异的幅度为14.95%-49.30%,其中下胚轴高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9.30%,叶片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4.9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欧式距离为25时,可将35份甜瓜种质分为两大类,当欧式距离为24附近时,第Ⅰ类又可分为2个亚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下胚轴粗度与下胚轴高度呈显著负相关,下胚轴高度与子叶长度、子叶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长度与叶片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叶柄长度与叶柄粗度和叶片姿态呈显著正相关,子叶长度及宽度与子叶颜色和叶片形状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浙江野生樱花枝干及叶片形态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浙江省野生樱花资源,挖掘其优良性状,以野生樱花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对枝干、叶片的50个形态学性状进行测定,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其种间及种内各性状的变异,探明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除株高外,其余17个数值型性状在8个种(变种)间差异显著(P < 0.05),其中16个性状为极显著(P < 0.01)。各性状在种间的变异系数为14.05%~64.15%,其中,叶长的种间变异系数最小,胸径的最大。叶片性状中托叶长、叶面积、托叶宽、叶柄/叶片长、叶柄长的种间变异系数均大于30%;除分枝角度外,其他枝干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30 %;大部分性状的种内变异小于种间变异。②二元及多态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03~1.28,其中,叶形、幼叶颜色、成叶反面颜色、嫩枝、小枝和老枝颜色7个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均在0.95以上。③叶片、枝干各性状间彼此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将数值型性状和7个多样性指数较高的多态性状综合为8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可达76.85 %。④根据主成分值将91份樱花种质资源分为5大类,分别为大叶早樱Cerasus subhirtella类,华中樱C. conradinae类,迎春樱C. discoidea类,尾叶樱C. dielsiana和山樱花C. serrulata类,其中2个变种也分别聚在了相应的种内,而浙闽樱C. schneideriana并没有成为独立的一类。研究认为:野生樱花种间及种内各性状的变异幅度大,差异显著,多样性丰富,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在枝干、叶片性状分析中是可行的,可提高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枣实生群体叶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和环境适应能力,选取251株生长稳定的枣实生单株进行试验,对其叶片表现性状进行观测并分析,研究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现变异程度及多样性,来揭示枣实生群体的表型变异规律。结果表明:4个枣实生群体的叶片颜色、叶片状态和叶基形状3个性状均与母本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实生群体的叶片颜色、叶片状态、叶基形状、叶面积和叶柄长等性状的变异较为丰富。枣实生群体间离散系数均值为64. 62%,变异幅度为52. 52%~70. 11%;4个实生后代群体的多样性指数均值为4. 020,其中婆婆枣群体表型性状平均多样性指数达到了4. 230,表明各群体叶表型性状的在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变异幅度大,离散程度较高,尤其是婆婆枣后代群体叶片表型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H. Hu)不同优选种质间枝条和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20个优选种质枝条和叶片的10个表型性状的变异进行分析,并对聚类分组表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掌叶覆盆子枝条和叶片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幅度为10.22%~46.63%,平均变异系数为22.02%;不同种质间变异差别明显,RC17平均变异系数最大(18.79%),RC01平均变异系数最小(11.27%)。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9.04%,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2.61%;聚类分析结果将20份掌叶覆盆子种质分为3大类,其中第Ⅰ类包括10份,第Ⅱ类包括9份,第Ⅲ类包括1份。Ⅰ类与Ⅱ类组间叶脉角和叶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Ⅰ类与Ⅲ类组间地径、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叶裂宽和叶脉角存在显著差异(P<0.05);Ⅱ类与Ⅲ类组间地径、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叶裂宽和叶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探讨优选种质枝条和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将为掌叶覆盆子资源保存及构建核心种质提供数据基础以及新品种选育和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元宝枫叶片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物候区27个产地的元宝枫(Acer truncatum)叶片采样分析,分别测定叶片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柄长、裂长、裂宽、叶长宽比、叶裂长宽比、叶基角等叶片生物学参数,为元宝枫种群演化、分类、培育、良种筛选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7个种源间叶片性状的变异系数为7.12%~21.89%,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叶面积,表明不同种源间元宝枫叶片叶面积差异最显著。叶片各形态性状之间关系复杂,大多两两间呈显著相关或极显著,说明元宝枫叶片部分形态性状间关系密切。不同种源元宝枫叶片的形态与各地某些地理、环境因素呈显著相关,其中随纬度的增加元宝枫叶片的叶长有显著减短的趋势,但随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升高叶长显著变长,说明南方地区的元宝枫叶片叶长比北方地区较长,且越往南形态表现越为明显;叶片面积随温度和降水量的增加而变大,即越温暖湿润叶片越大,反之,叶片就小;随着维度与海拔的升高,叶柄减短,年均温越高叶柄越长。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元宝枫叶片性状变异主要表现为3个综合因子,即叶片大小因子、叶片形状因子、叶柄因子。聚类分析将27个种源划分为4个种群。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18个枣品种叶片、枣头、二次枝、枣吊、花等表型性状的调查研究,运用多种分析方法明确各品种间的表型变异丰富度及遗传多样性。变异分析表明:各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7.94%~63.34%,平均变异系数为20.60%,各器官变异大小为花表型性状>叶片表型性状>枣头表型性状>枣吊表型性状>二次枝表型性状。在叶片描述型性状多样性分析中发现Shannon-wiener指数为0.76~1.70,Simpson指数为0.32~0.61,大小与Shannon-wiener指数排列一致,顺序为叶基形状>叶尖形状>叶片形状>叶缘形状>叶片光泽 >叶片颜色>叶片状态。相关性分析中得出多对极显著性相关关系,较为清晰地体现出各器官和各组织间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得出6个主成分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为75.64%,说明该6个主成分能够代表118个枣品种的大部分信息;结合主成分特征向量绝对值大小发现叶片长、宽、叶面积、二次枝长节间度、枣吊叶片数、花序花朵数、花序数对枣种质资源具有较强的描述能力,可以作为资源评价的重要指标。聚类分析将现有种质分为6个大类,同一类别共性明显,不同类别差异较大,除第6类山东大柿饼外其余类别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构成。  相似文献   

10.
对琴叶风吹楠8个家系2年生苗木叶片的14个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了家系间和家系内叶片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琴叶风吹楠家系间和家系内各叶片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家系内变异系数平均变幅为8.82%~29.94%,家系间变幅为4.75%~30.30%,其中脉左宽/叶宽、叶脉数变异程度最小,叶面积和叶基角变异程度较大;各叶片性状在家系间和家系内(除脉左宽/叶宽外)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家系间的表型分化系数(43.18%)略低于家系内,家系内变异是其主要来源,说明琴叶风吹楠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范围相对较窄;叶片性状各指标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大多两两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琴叶风吹楠叶片性状变异主要表现为3个综合因子,即叶片大小、叶片形状及叶片质地。  相似文献   

11.
以8个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地理种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UPGMA)等多种分析方法,对7个表型性状(叶片长、叶片宽、叶长宽比、叶形、树干通直度、树皮颜色和树皮形状)进行研究,探讨米老排种源间和种源内的表型变异规律。结果表明:米老排各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存在较丰富的变异,种源内变异(18.08%)大于种源间变异(5.68%),种源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5.10%。在7个表型性状中,树皮颜色的变异系数值最大(21.16%),叶长宽比的最小(11.26%);在不同种源之间,广西德保种源性状变异平均变异系数值最大(18.41%),广西龙州种源最小(16.10%)。米老排的树皮颜色随纬度增加而由深向浅变异,叶片则随纬度增加叶面积越大。8个米老排种源可划分为3个种源分布区,即东部的广东封开种源区,中部的广西上思和防城种源区,西部的广西德保、靖西、凭祥和龙州种源区。米老排表型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内家系间,而且主要是因纬度变化而导致变异。  相似文献   

12.
考察研究了南川5个乡镇共110份白芷单株的株高、茎粗、冠幅、茎生复叶数和叶片长等15个相关性状,并进行了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性状变异程度较高,平均变异系数为16.68%;其中冠幅的变异系数最大,变异系数为28.52%,其次是叶柄长、主根长、根干重等;变异系数较小的为折干率,为5.87%。研究结果表明,白芷群体间的分化较大,植株性状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该研究为白芷良种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对29份莜麦种质的13个植物学性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间存在广泛变异,其中倒伏性状变异幅度最大,变异系数为32.62%,其次为叶宽(27.85%)、有效分蘖数(15.31%)、茎粗(14.56%)、花序长(14.30%)、芒长(12.54%)、花序宽(11.89%)、千粒重(11.13%),而节长、株高、叶长、种子长和宽变异系数较小;各性状间具有明显相关性,株高和茎粗、倒伏性呈极显著负相关,系数分别为-0.506、-0.481;花序长和宽的相关系数为0.848;种子长度和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0.618);植株越高,其茎节特征表现细长,叶片宽大,易倒伏;芒越短,产种性能越高,籽实也更饱满.聚类分析表明,不同莜麦种质可划分为3个类群,即饲用型、粮用型、资源型.  相似文献   

14.
滇杨优树无性系苗期叶片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5个产地收集滇杨优树52株,经扦插繁殖无性系化,对其1 a生苗木的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长、脉左宽/叶宽、宽基距/叶长、叶片厚及叶尖角等叶片性状进行了调查和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间6个叶片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4~24.3,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滇杨优树无性系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较丰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滇杨优树无性系叶片性状变异主要体现在叶长与叶宽性状,其次为叶最宽处在叶片的位置;基于欧氏距离聚类的结果将滇杨52株优树在1.5阈值处聚为4类,且优树无性系的表型变异与其地理来源无关联.  相似文献   

15.
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国外7个腰果品种的28月龄实生植株株高、冠幅、主干长度和主干直径等19个株型性状指标进行株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主干长度性状差异最大,变异系数达124.5%,其次为一级分枝数量,变异系数达87.0%;株高、成熟叶片长度和宽度性状差异较小,变异系数为9.34%、8.45%和10.2%;其他株型性状变异范围为17.6%~66.3%。在方差分析中,除株高、叶片宽度和三级分枝直径3个性状外,其余16个性状均现显著差异。在相关分析中19个株型性状间多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7个腰果品种的实生植株经聚类得3类腰果植株群体。7个腰果品种株型多样性丰富,在腰果育种中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准确掌握北京市区国槐资源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及表型多样性的主要来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定向筛选最优种质,为国槐良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和选育材料。  方法  本研究以135株胸径在20 ~ 30 cm、树龄在23年左右的国槐实生单株为材料,根据其叶部位特征、果实特征、冠幅特征等共26个表型性状,利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以及性状变异主要来源,量化评价定向筛选优良国槐单株。  结果  国槐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25.08%,变异系数的变化幅度为7.01% ~ 264.44%,其中叶背绒毛、新枝皮孔数、叶片大小形状、叶色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大,果实大小和千粒质量指标变异系数较小。由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可知,居群间的国槐除基部小叶长/宽、树冠圆满度、叶背绒毛性状外,其余表型性状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国槐不同居群的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且变异程度各不相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8个主成分代表了81.93%的国槐形态多样性,其中,叶片大小、叶片颜色、叶片形状、果实饱满是造成不同居群表型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利用主成分综合评价得分来定向筛选国槐不同类型的观赏性性状,筛选出3类国槐优良种质各10份,最优种质来自朝阳区幸福大街和奥林西路2个居群。  结论  北京市区国槐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程度较高,其中叶部位的变异是表型多样性的主要来源,且国槐叶片等营养性器官的变异程度大于果实等繁殖器官的变异程度,为国槐良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极大的空间。筛选出的3类各10份国槐最优种质,为国槐种质资源的进一步收集、保存和遗传改良提供了优良的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核桃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变异来源,分析了2个群体251份核桃种质资源的9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分化系数及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17.45%、1.86;群体间大多性状及群体内全部性状的F值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叶形指数、小叶数、节间长及叶长4个性状的群体间F值较大;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9.15%,而种群内则为90.85%;叶片大小及厚度,小叶数与干周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可将9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分别表征叶片大小、叶柄、小叶数及叶片形状。核桃叶片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叶形指数、小叶数、节间长及叶长可作为群体划分依据,叶片大小及厚度,小叶数会影响树体营养物质的累积,进而影响干周加粗生长。  相似文献   

18.
范小勇  刘国道  虞道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051-10053
[目的]研究山蚂蝗属植物的外部性状并探讨各性状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SAS(6.0)和SPSS(10.0)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对所测性状变异及其规律进行分析并计算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结果]植株自然高度的变异系数高达104.97%;叶长、叶宽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6.34%和33.51%;千粒重的变异系数为35.13%;果荚粒数、荚果长度、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7.06%、24.99%、21.08%和20.35%;中央小叶柄长度、叶柄长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0.39%和58.24%;中央小叶长度与中央小叶宽度、叶柄长度与中央小叶宽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70和0.5790;株高与小叶长度、小叶宽度、小叶叶柄长度、叶柄宽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88、0.6897、0.5156、0.6954;种子长度与千粒重、种子宽度与千粒重的相关系数分别0.8745和0.8293;株高与荚果长、叶柄长与荚果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96和0.6059。[结论]该研究为山蚂蝗属种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综合分析华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chinensis (Franch.) Hara野生种群的表型变异规律,为其种质资源保护、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和繁育改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以我国分布区内7个野生华重楼地理种群为研究对象,对其17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测量,利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多重比较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多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其表型变异规律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 除叶片数和花萼片数外,野生华重楼其他15个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种群内的变异(方差分量占比为52.19%)大于种群间的变异(方差分量占比为26.39%),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34.27%,种群内变异是华重楼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7.72%,变异幅度为6.83%~29.95%,花梗长、叶面积、花萼面积和株高的变异幅度远大于平均变异系数,叶片数、花萼片数、果球横径、果球纵径、果球横纵比和种子千粒质量的变异幅度远小于平均变异系数,表明华重楼花、叶的数量指标及果球、种子的性状稳定性大于叶片形态性状的稳定性;相关分析表明,大多数表型因子与地理气候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广东清远地理种群变异最为丰富,可作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优选对象。  相似文献   

20.
以林芝4个山定子居群为研究试材,研究其果实、叶片、花的相关表型性状及其变异系数。结果表明,山定子果实性状以单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在9.13%~29.36%,果梗长的变异系数次之,为4.67%~17.11%,果实横径、纵径、果形指数性状变异相对较小,果实颜色基本都是红色~深红;叶片性状中叶柄长的变异系数在6.72%~26.98%,为最大,其次为叶面积(最大为18.15%)和叶片厚度(最大为12.44%),叶长、叶宽、叶周长、叶面积等变异系数基本小于10%;花性状中以花丝长的变异系数最大(最大为12.16%),其次为雌蕊长和花直径,雄蕊数和雌蕊数变异较小。总体来看,居群4(工布江达)的单果重最高达1.18g,居群3(布久)的花直径最大为39.77 mm;居群4(工布江达)的山定子年龄级结构分布最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