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技术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传播、应用,都依赖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大批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本。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对于我们西北内陆地区,加速培养人才,实施人才计划,积极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前,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最根本的问题是发展相对滞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西部地区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历史性机遇,要进一步认清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优势产业,培植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生态环境规划的概念、内涵及在西部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中搞好生态环境规划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从西部实际出发,针对西部生态规划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西部大开发中搞好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吴潇  张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802-1805,1833
基于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概况,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滞后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的影响、人口质量及数量的影响、公共产品服务的滞后性、技术发展的停滞性、低梯度增长的落后性以及制度建设的僵化性。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的约束机制,从表层上看,西部地区城市化的约束力量来自于资本欠缺;从深层上看,西部地区城市化的约束力量源于文化滞后。并从制度、经济、文化3个层面提出了西部地区城镇化的约束机制的破解思路。基于这一思路,构建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系统。西部城镇化动力机制上应"四力"驱动,即外部力量的拉动力、区域市场环境的内聚力、农村内部的扩张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吸引力。创新是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动力引擎,产业的空间聚集及其现代化是城镇化的主动力,政府行为、外资带动、大型工程项目等其他动力为从动力,从动力以市场为媒介经由主动力实现其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非公有制经济对西部发展的重要意义入手,深入探讨了在西部大开发和中央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大背景下,西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是21世纪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资本积累,劳动力的投入、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制度因素等。由于地区经济增长率在意义上是因为某些关键部门或产业的启动,因而地区政府的有效选择是在进行基础建设的前提下,利用供给要素攻其优势,实行产业华侨方略,重点发展具有创新能力,高速增长和扩散效应的主导产业,这对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结构的跨跃式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全面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拟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西部大开发中如何进行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一、西部开发的历程与效果美国开发西部的进程实际上从立国便开始 ,并不断深入地跳跃式地向前发展 ,从疆域上看 ,开发的范围包括了从阿勒格尼山到密西西比河的“旧西部”、从密西西比河到落基山的“新西部”以及从落基山到太平洋沿岸的“远西部”(现今 ,“旧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已被看作是东部地区 ,而它的西部与“新西部”一道 ,也被称作中西部地区)。这个范围的面积 ,相当于美国最初13个州总面积的7 5倍。1787年 ,美国政府颁布了“西北准州地区条例” ,规定了成立新州的程序。它规定任何一个准州地区的居民人数超过6000人时 …  相似文献   

8.
强化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的金融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但生态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低的特点,需要的资金量庞大,资金短缺已经成为西部生态建设的一大“瓶颈”。本文在分析了西部金融支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产业政策、金融组织投入、资本市场培育、区域间经济补偿机制和私人环境资本运营等方面构建西部生态建设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杜慧莹  董宏林  金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827-18829,18832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分别计算了2009年西部及其12省市区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借助于前人的部分研究,从生态足迹视觉对西部及其12省市区2009和1999年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做了纵横向比较。结果表明,不论以当地、全国还是以全球生态承载力衡量,西部2009年均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1999年西部处在当地和全国尺度上的不可持续、全球尺度上的可持续发展状态。2009年西部大多数省市区处在当地尺度上、全部处在全国和全球尺度上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与2009年相比,1999年西部有较少的省市区处在不同尺度上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总之,2009年西部总体可持续发展态势比10年前(1999年)更弱,有更多省市区滑入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0.
宝鸡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新农村建设上的重要意义,结合西部城市宝鸡市近几年可再生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探讨了适合西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和限制发展因素及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西部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问题,生态环境建设的进展直接关系到西部经济的发展,全面认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意义重大。本文基于西部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从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揭示了认清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可持续发展(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区域经济水平较低,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探讨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及对策对于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研究探讨了西部地区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萎缩、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演变规律,并根据其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整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①充分了解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西部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②研发和集成各种生态综合整治的治理技术与模式,并充分考虑生态治理技术与模式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区域划分的结果,揭示其区域适宜范围,并探讨治理技术和模式的推广途径,以点带面,在区域上进行推广;③对西部生态环境开展动态监测,对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各项工程和措施进行评估;④从流域尺度、区域尺度开展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从机制、政策方面强化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协调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复杂。西部生态屏障的存在,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定意义上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了践行科学发展观,因此我们需要合理利用生态屏障、开发生态资源,充分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之处,从而适应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的双重目标,减少因为经济发展而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相似文献   

14.
袁庆铭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21-12322
水利建设事关国计民生,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础。我国西部由于受特殊的自然条件的影响,水利建设更是意义重大。笔者在对西部的水利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工程质量监管、资金来源、法制完善、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由于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结构、文化和民族等因素,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与中东部不同的特点。作者从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意义、障碍、原则和措施等四个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王松森 《山东农业》2003,(12):112-113
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成长模式,经济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演化。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推进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的优化除了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发挥作用,其中产业政策便属于宏观调节机制中的重要内容,而投资结构既是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产业政策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改善投资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对其投资结构的客观要求西部地区整体…  相似文献   

17.
从2006年8月20日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总体规划座谈会上获悉,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国家将在西部12个省(市、区)规划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  相似文献   

18.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 ,我国正在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进行西部大开发 ,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 ,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农业在西部大开发中占有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 ,对于加速该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将起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既存在许多有利条件 ,也面临一系列不利因素。作者在比较和分析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世纪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1)大搞生态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2 )调整农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 ;(3)开发旱地农业 ,力争高产高效 ;(4)发展节水农业 ,推广节水技术 ;(5 )开发旅游资源 ,发展观光农业 ;(6 )加强教育 ,提高素质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人,其《实业计划》是一个全方住发展中国实业的建国方略,内含开发西部的深远构思,这就是:重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发展交通,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移民殖边,加大人文资源的投入;充分利用西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孙中山西部开发构想的形成是基于孙中山对西部开发的认知,而国际国内有利的形势则为其提供了条件。在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探索孙中山西部开发的构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梁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675-16677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事关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全面的、长远的、完整的系统工程。从全国范围来看,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西部。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受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经济条件的制约,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尤为欠缺。只有从整体上对西部农村地区进行战略规划,实施农村文化战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为其新农村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