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从黄观音、茗科1号、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5个供试品种中分离到茶树内生细菌共79株,并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茶炭疽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茶树内生细菌5株,测定结果表明其对茶炭疽病平均抑制率达到60.09%.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目标菌株均可有效抑制茶炭疽病菌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肿节风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拮抗真菌,为肿节风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法和平板对峙法从肿节风主产区广西靖西市和都安县健康肿节风根系土壤中筛选出对肿节风炭疽病菌及14种其他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真菌,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拮抗真菌无菌发酵液中的蛋白酶、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含量,综合平板对峙培养、抑菌谱及产酶能力选取综合表现最优的拮抗菌株;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菌株JT-8、JT-3和DT-5对肿节风炭疽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中拮抗作用最强的菌株是JT-8,对炭疽病菌的抑制率达91.57%.抗菌谱测定结果表明,菌株JT-8、JT-3和DT-5对供试14种病原真菌均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其中拮抗作用最强的为菌株JT-8,平均抑制率达89.88%,该菌株可产生几丁质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可抑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病原菌菌丝表现为扭曲、断裂、分支缠绕和颜色加深等.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测序鉴定,确定菌株JT-8为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结论]淡紫紫孢菌对肿节风炭疽病病原菌具有强拮抗作用,能产生多种抗菌活性物质,且广谱抑菌,具有较好的生防开发潜能.  相似文献   

3.
邹勇  牛永春  邓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585-9588
[目的]了解瓜类植物内生真菌对瓜类植物常见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方法]对分自不同瓜类植物及不同部位的461株内生真菌分别与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3种土传病菌进行对峙培养试验,观察菌落形态和生长情况,记载抑菌带的有无和宽度,计算供试病原真菌菌落生长抑制率,分析内生真菌对3种土传病菌的拮抗作用.[结果]内生真菌对供试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表现为3种类型:抗生作用、基质竞争作用和寄生作用.在461株内生真菌中,共有13株对黄瓜枯萎病菌产生拮抗作用,25株对立枯病菌产生拮抗作用,64株对菌核病菌产生拮抗作用,分别占供试内生真菌菌株的2.8%、5.4%和13.9%.其中,菌株F30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菌带最宽,达19.0 mm.菌株JCL24对立枯病菌的抑菌带最宽,达11.3 mm.菌株F94对菌核病菌的抑菌带最宽,达14.3 mm.对黄瓜枯萎病菌菌落生长抑制率大于70%的共3株,分别属于Nigrospora、Penicillium和Rhizoctonia属.对立枯病菌菌落生长抑制率大于70%的共11株,分别属于Alternaria、Apiospora、Bipolaris、Colletotrichum、Exserohilum和Fusarium 6个属.对菌核病菌菌落生长抑制率大于70%的共17株,均为Fusarium属.[结论]部分瓜类植物内生真菌对土传病菌具有拮抗作用,主要通过抗生作用,少部分通过基质竞争和寄生作用抑制病菌生长.一些菌株对供试病菌抑制作用很强,可能具有用于瓜类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油茶林土壤放线菌的分离及其拮抗油茶炭疽病菌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油茶林不同类型土样中分离到85株放线菌,采用PDA培养基和甲壳素脱乙酰酶培养基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以油茶炭疽病菌为指示菌,用对峙培养法选出抑菌带宽度达15 mm以上的菌株18株,菌株CF17拮抗效果最明显;CF17对油茶根腐病菌、油茶叶枯病菌等供试病原真菌也有较好抑菌效果,对各供试病原真菌的抑菌带宽度达14 mm以上;CF18、CF33和CF48菌株能产生甲壳素脱乙酰酶。  相似文献   

5.
4个放线菌株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个放线菌株(143号、36号、15号、179号)菌丝研磨液,选用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稻褐色杆腐病菌(Sclerotium oryzae-satvae)、柚子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稻黑粒病菌(Curvularia lunata)作为供试病原菌,进行平板抑菌试验,结果表明4个放线菌株的菌丝研磨液对供试病菌均有不同的抑制效果。143号放线菌株对供试的4个病菌均有显著的抑菌作用,抑菌率分别达到95.7%,94.4%,87.2%和73.1%。试验表明抑菌方式不同,除36和15号放线菌株使稻褐色杆腐病菌菌丝生长较快和稀薄,不能形成菌核外,4个放线菌株均抑制供试病原真菌菌丝伸长。结果显示143和179号菌株的菌丝研磨液抑菌谱较广。  相似文献   

6.
木霉菌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明木霉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效果,筛选出优势菌株,从长沙地区的15种作物根围采集到27份土壤样本,经室内分离、纯化得到28个木霉菌菌株.利用对峙法和稀释法测定了28个菌株对花生立枯病菌、水稻纹枯病菌、水稻恶苗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白术白绢病菌的拮抗作用,得到1株对5种供试病原真菌均有强烈拮抗作用的菌株,经鉴定该菌株为哈茨木霉.对峙培养可观察到,多数情况下,接种后2 d内木霉与病原菌接触,随后覆盖或侵入病菌菌落,抑制其生长,其抑制程度随木霉孢子浓度的降低而减弱.温室盆栽试验发现,哈茨木霉对番茄立枯病防效显著,喷洒高浓度的哈茨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防效可达80%以上,且具有持续防效和刺激作物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XZ-2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油料研究课题组分离到的1株大豆内生多粘类芽孢杆菌,为明确该菌株的发酵条件及其对3种主要大豆病害的室内生防潜力。【方法】本文采用单因素试验对XZ-2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并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显微观察研究该菌株对引起大豆主要病害的3种病原菌大豆疫霉病菌、大豆炭疽病菌和大豆菌核病菌的拮抗作用。【结果】XZ-2在pH值6~8生长情况最佳,在氯化钠浓度0~15 g/L生长情况相对较好,对光暗不敏感,致死温度为100℃,10min;XZ-2发酵液对3种大豆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拮抗活性,抑菌带直径分别为22.3,24.2和23.6 mm;显微观察发现XZ-2发酵滤液对大豆疫霉病菌、大豆炭疽病菌和大豆菌核病菌的菌丝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受抑制的菌丝膨大、畸形,分枝增多;24 h后对照大豆炭疽病菌孢子萌发而XZ-2发酵滤液处理的大豆炭疽病菌孢子不萌发,说明XZ-2发酵滤液可抑制大豆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结论】XZ-2对大豆疫霉病菌、大豆炭疽病菌和大豆菌核病菌等3种病菌菌丝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可抑制大豆炭疽病孢子萌发,说明该菌株对供试的3种大豆病害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胶胞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梨炭疽病在江苏、安徽两省酥梨产区普遍发生。本研究采集病样,分离并鉴定梨胶胞炭疽病菌25株。采用梨果表面刺伤后接种菌块的方法,观察炭疽病菌对砀山酥梨的致病性。平板接种炭疽病菌菌块,测试不同培养温度、pH值、碳源、氮源对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的25株炭疽病菌中3株致病性较强,18株致病性中等,4株致病性较弱。致病性强的菌株其菌落颜色较深,菌丝浓密;致病性弱的菌株其菌落颜色均为白色,菌丝稀疏。菌落生长快,菌株的致病性较强;菌落生长慢,菌株的致病性较弱。菌株的产孢能力和致病性之间无相关性。梨胶胞炭疽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pH值为5.0~7.0;菌丝对多种单糖和双糖等碳源及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  相似文献   

9.
为杨梅炭疽病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新的生防菌资源,采用解磷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及平板对峙筛选相结合的方法从杨梅种植土壤中筛选杨梅炭疽病菌拮抗菌株,通过菌落直径法验证其发酵液的抑菌特性,并利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杨梅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52株解磷真菌,其中菌株YMMF150101对杨梅炭疽病菌有拮抗作用,平板对峙抑制率达81.6%;其发酵液及无菌发酵滤液均对靶标菌生长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84.73%和52.53%;根据形态学特征结合其分子系统发育学鉴定,YMMF150101为米曲霉菌(Aspergillus oryzae)。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探究梨胶胞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从采集的病样分离并鉴定出梨胶胞炭疽病菌25株。采用梨果表面刺伤后接种菌块的方法,观察炭疽病菌对砀山酥梨的致病性。平板接种炭疽病菌菌块,测试不同培养温度、pH 值、碳源、氮源对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参试的25株炭疽病菌中3株致病性较强,18株致病性中等,4株致病性较弱。致病性强的菌株其菌落颜色较深,菌丝浓密;致病性弱的菌株其菌落颜色均为白色,菌丝稀疏。菌落生长快,菌株的致病性较强;菌落生长慢,菌株的致病性较弱。菌株的产孢能力和致病性之间无相关性。梨胶胞炭疽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pH 值为5.0~7.0;菌丝对多种单糖和双糖等碳源及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结论]该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梨胶胞炭疽病的认识,有助于更有效地控制该病。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大兴安岭地区野生蓝莓资源中菌根真菌进行了实地采样调查,通过压片法对野生蓝莓菌根真菌着生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根真菌对野生蓝莓的侵染率在75%左右.外生菌丝有隔,菌丝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侵入点侵入同一根段或不同根段;观察到2种内生菌丝体类型:穿梭于细胞间的菌丝和胞内菌丝团.另外,还观察到菌丝体侵入细胞形成的一种"扳口"状结构和根表皮细胞的缺失.研究认为,大兴安岭野生蓝莓中菌根真菌侵染率较高,菌丝侵染方式多样.  相似文献   

12.
从豇豆煤霉病病区分离健株根际真菌菌株88个,优势菌群为青霉属和镰孢菌属,分别占84.7%和13.6%,病株根际分离菌株70个,优势菌群为青霉属和曲霉属,分别占74.2%和10%,键株根际分离出细菌菌株19株,其中杆菌17株,占89.5%,具荧光反应的9株,占47.4%;病株根际离出细菌菌株23株,其中杆菌16株,占68.2%。具荧光反应的6株,占26%,所分离的42个细菌菌株对青枯菌均无拮抗反应,对大白菜软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分别为5株和4株,分别占所测菌株的26.4%和17.4%,对瓜果腐霉病菌有拮抗作用的都为2株,分别占所测菌株的10.5%和8.7%。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对杂交兰组培苗生长有益的菌株,采用4种内生真菌(被孢霉属Mortierella sp.),通过固体菌剂和液体菌剂2种接种方式,建立杂交兰组培苗与真菌的共生培养体系。共生培养150 d后,运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到菌丝、菌丝结等典型的菌根结构。结合重分离真菌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重分离菌株均为原接种菌株。结果表明:液体菌剂接种方式相比固体菌剂,对杂交兰组培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菌株FC5和FC9液体菌剂对杂交兰组培苗的生长促进作用显著;FC17液体菌剂对杂交兰组培苗根部生长促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14个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KM9803A菌株、KM9803F菌株、KM9803G菌株、Z1菌株、Z2菌株、H2菌株耐紫外线能力较强。KM9803A与KM9803C两菌株的生长速度最快;产孢量仍以出发菌株KM9803菌株最多。35℃孢子萌芽率最高为KM9803C菌株。出发菌株KM9803的孢子萌发率较大多数菌株低。初步研究了室外紫外线照射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KM9803A菌株和KM9803G菌株在室外紫外线照射下的孢子萌发率较高,说明耐紫外线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5.
青枯假单胞杆菌产生细菌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来自全国不同寄主和地区的211个青枯病细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菌株产生细菌素的能力,结果表明,有80%分属于不同小种和生物型的8个指示菌能产生细菌素,其中能产生细菌素的桑菌株占其总数的94.2%。 用7个拮抗作用强而稳定的菌株测定对211个供试菌株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产生细菌素的能力和拮抗范围有差异。其中油橄榄菌株(OE-104)和桑菌株(MA-1、MA-701)拮抗能力最强,拮抗范围最广。不同小种、生物型及寄主来源的菌株间的桔抗作用大于来源相同菌株间的拮抗作用。此外,试验证明培养温度、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时间对菌株产生抑制圈的大小有影响。这些结果对筛选青枯病细菌的产细菌素拮抗菌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松苗猝倒病不同病原物的致病性差异及其生防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3个湿地松苗圃土壤中分离出了66株松苗猝倒病的致病真菌,63个菌株为镰孢属真菌,2个为链格孢菌,1个为丝核菌属真菌。对66个真菌菌株进行松苗猝倒病的致病性测定表明:12个真菌菌株为无致病性或弱致病性真菌,17个镰孢属菌株为强致病性真菌,其余37个为中等程度致病性真菌。从湿地松幼苗根系分离到了细菌菌株320株,平皿拮抗测定表明其中的10个菌株对松苗猝倒病病原真菌有强拮抗作用,对松苗猝倒病有较大的生防潜力。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这10个生防菌株的分类地位分别是:7株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2株为枯草芽孢杆菌,1株为待定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陕西省武功县的图拉明、威廉姆特2种树莓品种和百胜、黑巴提2种黑莓品种根际AM真菌空间分布和定殖程度,研究了AM真菌分布和定殖与植物种类和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样品分别从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 4个土层中采集.结果表明,AM真菌的空间分布和定殖模式与植物种类密切相关,总体上黑莓与AM真菌的共生能力明显高于树莓,黑莓以百胜定殖率最高,达83%;树莓的威廉姆特与AM真菌的共生能力较图拉明强,定殖率分别为49%和23%.孢子密度最高发生在图拉明根际,平均17个/g土.土壤采样深度对孢子密度和菌丝、泡囊和总定殖率有显著影响,最高定殖率发生在0~10 cm土层,而最大孢子密度出现在10~20 cm土层.孢子密度与菌丝、泡囊定殖率及总定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速效P与菌丝和泡囊定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定殖率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菌丝、泡囊定殖率及总定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碱解N和pH与AM真菌定殖和孢子密度没有显著相关性.AM真菌不同结构的定殖程度和孢子密度,可作为土壤环境监测的微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主要用ITS方法对秦巴山区12个主栽黑木耳菌株和1个野生黑木耳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自分离的zbxin菌丝粗壮、浓密、絮状,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吃料能力强。C916、S16、zbxin的亲缘关系较远,三者的菌丝形态也是差异较大。将黑木耳菌丝形态学特征和拮抗性结果结合综合分析黑木耳菌株亲缘关系具有可参考性,结果分歧不大。综合来看秦巴山区黑木耳菌株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多样性不丰富。  相似文献   

19.
独蒜兰共生菌根真菌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单菌丝团分离方法,对独蒜兰盛花期和盛叶期菌根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结果发现根形成早期、根伸长区和近根尖成熟区、外皮层细胞中以生长快、气生菌丝发达的印Epulorhiza属菌根真菌为主,成熟根、近根基部成熟区、皮层中部及内皮层细胞中以生长慢、气生菌丝不发达的Epulorhiza属菌根真菌为主.生长快、气生菌丝发达的Epulorhiza属菌根真菌对寄主的侵染力强,对菌根的形成及独蒜兰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生长慢、气生菌丝不发达的菌根真菌对寄主的侵染力弱,对菌根的维持起重要作用;这两类Epulorhiza属菌根真菌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菌根的形成和维持,这为组培苗的菌根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